[爆卦]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書單📚 今年書單來了,我今年的年度之選是《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如果一年只打算看一本書,那麼今年就是這本了! 以前介紹過的會把連結放進去,書末有L的表示我用圖書館的線上借閱看的,有P的則是看紙本,其餘沒有標示的我全是在讀墨看的。今年和去年差不多都是80多本,差別在今年電子書佔了絕大多數...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 在 偽文青·莎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1 22:46:38

| 擺脫情緒漩渦 尋找內心平靜| 早前我在社交媒體上做了一個調查,看看有多少朋友會因為與人比較,而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結果有點出乎意料,那些看似很自信、符合大眾「成功」標準的朋友,竟然也長期陷入焦慮與妒忌的情緒中。 在當下我忽然有種釋懷 —— 其實我們都一樣。 最近在看《斜槓青年實踐版》,作者對...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 在 阿嚕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2 12:54:59

#papertosshere #慢活寫字 #回覆純屬路過 / R: [心情] 初戀的痛好深刻啊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501579415.A.3B6.html (原文轉貼) / ⠀ 你好,我偶然路過。 ⠀ 你的情況讓我想起,過去上課時老師曾經解釋過「失...

  •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28 22:38:59
    有 238 人按讚

    📚2020書單📚

    今年書單來了,我今年的年度之選是《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如果一年只打算看一本書,那麼今年就是這本了!

    以前介紹過的會把連結放進去,書末有L的表示我用圖書館的線上借閱看的,有P的則是看紙本,其餘沒有標示的我全是在讀墨看的。今年和去年差不多都是80多本,差別在今年電子書佔了絕大多數。

    看書對我而言是休閒娛樂,我是不會去設定目標說每天或每個月一定要看幾本書什麼的,反正想看就看,有想買的就買,買了就盡量看完~(興亡的世界史例外,這套我買了遲遲看不完)😂

    📶網路與未來

    1.《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
    2.《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下卷)》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713095555575492&id=1549910091894050

    3.《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706992909519090&id=1549910091894050

    4.《必然:掌握形塑未來30年的12科技大趨力》
    這本很好看,但我無法完全看懂,還是需要再重讀
    5.《網紅這樣當》
    這本的危險在於太過依賴單一平台IG,可以成也IG敗也IG,但不可否認這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經濟產業鏈了。

    ⚧性別與母職

    6.《女性面對的戰爭》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84438141774567&set=a.2563381437213572

    7.《被隱形的女性》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53696671515381&set=a.2563381437213572

    8.《不只是厭女》
    前幾章根本看不懂在講什麼,也許是原文如此也許是翻譯問題。這本不好讀也不能完全解釋厭女現象。但付出/取用模型倒是可以套用在很多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431945193690531&id=1549910091894050

    9.《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
    10.《不當媽會怎樣?》
    11.《我愛她,也愛他》
    12.《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78115639073485&set=a.2563381437213572

    13.《雙薪家庭進化論》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486626228222427&id=1549910091894050

    14.《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
    作者毛很多,她講的有部分的確是當代母職困境,但也有很多是她自己的毛造成的。並不是所有的新手父母都會是那樣的,人處在結構中依舊是有能動性的,記住並相信這點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

    15.《女神自助餐》
    推!作者文字真的很好!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05301756354874&set=a.2563381437213572

    16.《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
    這本也ok,但文字上女神自助餐更優秀

    17.📃《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P
    18.《診間裡的女人》
    19.《賢妻良母失敗記》
    20.《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 L
    一個.....很想要得到別人(先生、婆婆)認同的台灣媳婦在德國婆婆臨終時自己自願飛過去照顧婆婆的自述,這過程中老公沒去。

    21.《她們的創作日常》
    類似名人採訪,很瑣碎沒能從當中得到有用的經驗

    22.《爸媽不瞎忙》
    推這本,寫過簡介在這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64826380402410&set=a.2563381437213572
    23.《變身後媽》
    她的書都虎頭蛇尾(但我還是買單啦)

    24.《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60543830830665&set=a.2563381437213572

    25.《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26.《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人生與理財
    27.《零規則》
    28.《精準寫作》
    29.《人生路引》
    30.《習慣致富》
    31.《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 L
    32.《心態致勝》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64826380402410&set=a.2563381437213572

    33.《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
    https://www.facebook.com/MyLittleLovelyRosa/posts/124577196133528

    34.《恆毅力》
    35.《原始富足》
    36.《「好厲害!」準備的技術》
    37.《精準提問的力量》
    38.《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這本很廢話不用看
    39.《微復原力》

    🧬心理生理和科普
    40.《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41.《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
    42.《身體不說謊》
    43.《我與世界格格不入》
    44.《女生不愛社交又如何?我不難搞,我只是有點亞斯特質》
    這兩本在說亞斯特質,看完不覺得我有特別符合,我這麼擅長談戀愛~😆

    45.《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
    真確的作者傳記,也可以當作真確續集來看,推薦!

    46.《子彈思考整理術》
    47.《尋找失落的基因組》
    https://www.facebook.com/MyLittleLovelyRosa/posts/134983285092919

    48.《下一場人類大瘟疫》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509781612573555&id=1549910091894050

    49.《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50.🍄《改變你的心智》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25413344343715&set=a.2563381437213572

    51.《為什麼要睡覺?》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88170258068023&set=a.2563381437213572

    52.《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小說
    53.《血橙》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714792008739180&id=1549910091894050

    54.《使女的故事》
    55.《證詞:《使女的故事》續集
    這兩本應該不用我介紹了,經典就是經典!

    56.《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
    韓國小說,說不太上來
    57.《正常人》
    很多好評但我蠻無感的,覺得根本就寶玉黛玉轉世投胎到另一個國度繼續拌嘴吵架。
    58.《網內人》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37450553139993&set=a.2563381437213572

    59.《我們沒有祕密》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24080457810336&set=a.2563381437213572

    60.《輝夜姬計畫》
    61.《三股髮辮》
    62.《人生複本》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622336721318043&set=a.2563381437213572

    63.《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

    🇨🇳中國
    64.《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707737456111302&id=1549910091894050

    65.《中國:潰而不崩》
    66.《穹蒼之下,沉冤待雪》
    67.《真相只有紫禁城知道》

    🕰歷史、個人傳記
    68.《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
    69.《當帝國回到家 : 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70.《手塚番:我曾伺候過漫畫之神》
    身為黑傑克迷當然是要看的,只能說當手塚番真是辛苦啊~

    71.《焦土上的猶太人》
    72.《邪惡的見證者》
    73.《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
    這本蠻精彩的,透過作者朋友提供的帳本,芝加哥的黑幫小弟收入其實相當微薄,要是有足夠的經濟誘因應該可以改善這情況。

    74.《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推這本~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63117913906591&set=a.2563381437213572

    75.《教練》
    男作者寫男主角的書,不知為何,這本書一直呈現出一個男性為主的世界和角度是看不到那另一半女性會遇到的問題的。

    76.《小人物》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527734817444901&set=a.2563381437213572

    77.《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
    78.《謊報》
    79.《ROLAND 我,和我以外的。》
    他其實很有趣,書裡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把客人分成大戶和小戶並且不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只提供大戶商務艙或頭等艙的服務,如此一來才能篩選並留下花得起並且願意花錢的客人。

    80.《吾業遊民》
    主角父母都是納粹倖存者,而他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大也深受影響。

    🛍收納整理
    81.《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
    82.《1.2.3人的小住宅滿足學》P
    日本作者,這個我無法。他們可以夫妻和青春期兒子一起同房打地鋪,五個人住16坪。這樣哪有時間跟空間做愛做的事情?
    83.《超圖解 家的零收納》P
    跟我一樣熱愛尺寸圖平面圖的建議收,後面的附錄列出了各式各樣家用品和櫃子的各種尺寸,當作參考書也方便。

    💠2019書單回顧
    https://www.facebook.com/1549910091894050/posts/2412216725663378

    💠2018書單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177220822496304&id=1549910091894050

  •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30 06:48:42
    有 13 人按讚

    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 Brian Liu

    「為甚麼是我?」這是飽受痛苦煎熬的人常有的抱怨,往往叫陪伴在側的至親不懂回應。南韓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的社工嚴寄鎬著作「痛苦可以分享嗎?」觀察分析,遭逢厄運或罹患惡疾的人,經常發現言語不足以表達自身痛苦,以致跌入苦不堪言的絕望,換成向身邊人埋怨和發洩,親友要不是跟著情緒崩潰,就是避之則吉,結果更叫受苦者孤立無助。那麼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才能夠做到互相扶持,不至於拖垮對方?

    摧毀自我對話空間的痛苦

    在正向思考的推使下,很多人總是理所當然認為,受苦的人應該積極向前,嘗試思考痛苦背後的意義。嚴寄鎬指出,當我們說某事某物有其意義時,通常都是來自它的正面結果,譬如是讓人領略到某些教訓,或者對生命意義有感悟,這些「收穫」讓人相信受苦都是值得。

    可是,現實中不是所有痛苦都有正面結果,有時苦難是壓倒性的、或是無妄之災,使人窒息得難以承受,完全找不到因由和出口,即使如何反求諸己也是徒勞無功。有些苦難甚至沒完沒了,使我們難以總結經驗,只能夠被動承受,喪失主動應對的空間。

    正如很多學者研究人類的殘酷體驗時發現,個人在「絕對的痛苦」面前,是遍尋不到任何意義,只能夠熬過去。痛苦的「無意義」也會破壞自我對話的可能,無論如何發問「為甚麼是我」或「為甚麼會這樣」也找不出答案。除非內心足夠強大,否則通常都無可避免地感到空虛絕望。

    書中一名家庭接連遭逢厄運的事主便慨嘆:「我只想沉睡,因為一睜開眼睛又會繼續想。但是想了不會有改變,也根本想不出甚麼結論,就算真的有,都是些沒有甚麼用的念頭。這樣一看,其實思考最是累人。」

    當至親淪為宣洩出口

    痛苦可以剝奪當事人的自我對話能力,也破壞與他人的溝通橋樑,甚至不自覺趕走了扶持自己的至親。嚴寄鎬憑藉豐富的社工經驗發現,類似的悲劇其實相當普遍。

    求助事主在熙的母親整輩子操持家計、活躍社區,但在 70 多歲時突然倒下、百病纏身,加上治療過程意外頻生,叫她連連抱怨。她經常向家人嘮叨身體有多痛,家人起初也細心傾聽,但隨時間過去,他們再難抵受她日復日的抱怨,漸漸敷衍了事,只會說這是常見老人病,叫母親看開一點,但母親聽後更覺委屈 —— 我已經夠慘了,家人居然不明白我、不站在我身邊。

    無法排遣的痛苦與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很快便轉化成憤怒,令在熙媽媽經常大叫大嚷,每天與老公吵架、對子女謾罵:「還是要大小聲發洩一下呀!不然怎麼撐下去?」這句話充分反映她再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痛楚,只能夠不時放聲呼救,或者拿至親當成宣洩的出口,發出無意義的咆哮,結果使家人的情緒都一同被拖垮。

    一直陪伴在側的在熙心力交瘁地說:「簡直是活受罪,因為她憤怒的對象裡頭,有很多是我愛的人,聽到我愛的人對其他我愛的人宣洩憤怒,真的讓我又絕望,又難受。」

    可否和我外出散散步?

    類似案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受苦的人無法獨自承受痛苦,於是尋求至親來分擔,奈何痛苦難以言傳的性質,容易令至親淪為情緒勒索和宣洩的對象,破壞雙方關係,使得當事人與陪伴者的世界一起崩潰,深刻地體現「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悲劇。

    要解開這道死結,嚴寄鎬提醒,為陪伴者提供支援極為重要,否則他們獨力難支,但我們過去經常把焦點放在受苦者身上,而忽略這個關鍵。在熙平日負責照料病重的母親,而兄弟姐妹從外地回家時,對在熙的關懷也不亞於對母親,每次團聚也會帶在熙抽離原來崗位。

    作者還提出另類減壓建議,叫受苦者多外出散步。雖然很多人也會尋找同路人互相扶持,譬如參加病人互助組織定期聚會,但當自己的想法被他人指指點點,長遠也可能叫人倍感挫折和壓力,話題聚焦在痛苦根源也未必是出路。

    相反,外出散步每每有助當事人分散注意力,把焦點從自身煩惱轉向外部世界,不會老是談自己,反而會拿外在事物閒聊,與同行的人談天說地。這樣不但有助改善心境,重建與外部世界的連繫,最終或可讓當事人不只看到自己,也留意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其痛苦的掙扎,從而抵消「只有自己受苦」的孤獨感。

    除了修補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受苦者亦應該重建內在的對話空間,學習適度的自救。作者認為,寫作和閱讀都是很好的工具,讓人有機會冷靜抽離,有助從第三身視角重新審視自己,使人不至於過度沉溺於痛苦。這不是說要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出版成書,寫作的目的也不是說服別人,而是全心關照自身,將其當作人生的「省察工具」,寫日記便是其中一種很好的習作。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自傳體作品興起,某程度便是基於當時的人愈來愈「想暸解自己、想活得像自己」,於是觀寫記錄自己的生活,然後加以反思,寫作也因此孕育出近代的主體意識。近代哲學家伊拉斯謨(Erasmus)和帕斯卡(Blaise Pascal)飽受疾病折磨,於是以寫作記錄身體狀況和感受,梳理自身問題,自我療傷。即使無法得出答案,過程中也可成為自己的最佳陪伴者,在苦痛中重新認清自我。

    原文:CUP

    #健康 #生理

  •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原文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7-10 00:06:22
    有 29 人按讚

    [小樹文化—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第五章]
    第五章 精神疾病的基本結構

    雖然透過分析實際衝突,就可以完整解釋和說明焦慮,但若是在性格精神病中發現產生焦慮的情境,就必須考慮在此之前已經存在的焦慮,藉此解釋為何病人恰巧在那個時刻產生焦慮並壓抑焦慮。接著,我們就會發現先存的焦慮,是由早已存在的敵意所引發——這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為了理解整個發展過程,必須追溯到童年時代,然而荷妮很少提及童年經驗,這是因為本書要討論的不是激發精神疾病的個人經驗,而是精神病患者實際的人格結構。

    考察了許多精神病患者的童年之後,荷妮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處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中」,這種環境會因其所佔的比例差異,顯示出幾種特徵:

    1.最初的邪惡完全來自於缺乏真正的溫暖和愛所引起的。事實上,兒童內心深處若是覺得自己是被愛和被需要的,在極大的程度上,他可以忍受所謂的一般創傷。順帶一提,兒童是可以分辨真情的愛和虛情假意的愛。

    重要的是,當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時,就難以給予子女溫暖和愛,這也是兒童沒有得到充足的溫暖和愛的主因。荷妮宣稱,缺乏愛的情況通常會被隱藏,因為父母會宣稱自己心中想的都是對子女有利的事情,而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然而,在多數情況下,父母的行動或態度只能喚起子女心中的敵意,例如,只偏愛眾多子女中的某個孩子,又不公平的責罰其他孩子;或是時而過分關心孩子,時而忽視孩子;或是父母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也可能是父母未能兌現自己的諾言等等。

    面對子女的許多願望,父母的態度會從暫時不予考慮發展到不斷加以干涉,例如干涉子女與他人的友誼、嘲笑他們的想法、損害他們的興趣或喜好,如藝術、體育。儘管父母無意,但孩子的意志卻被徹底粉碎。

    過去討論引發兒童敵對的心理因素時,精神分析文獻總會強調兒童的願望受挫(尤其是性方面),以及兒童的嫉妒心理。但是,叛逆性的敵對心理,並不只源於願望受挫。

    在很大程度上,兒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樣,接受挫折和剝奪,只要他們認為這種剝奪是公平的、公正的、必需的、帶有目的性的。例如,只要父母不過分要求、避免使用欺騙或暴力手段來強迫孩子的衛生習慣,孩子並不會反抗教導。孩子也不會反對父母偶爾進行懲罰,只要他能確定自己是被愛的、受到的懲罰是公正的,懲罰並非要傷害他或侮辱他,就會接受懲罰。

    事實上,對於激發敵意來說,挫折本身並不是重要因素,荷妮認為,許多父母過分注重挫折造成的影響,幾乎不敢干涉孩子,生怕傷害他們。

    但事實上,無論是兒童或是成人,嫉妒都是滋生內心仇恨的牢固根源。兄弟姊妹之間的嫉妒情緒,以及對父母任何一方的嫉妒情緒,都會對神經質的孩童產生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會在他往後的生活中持續作用。

    然而,我們仍然得問:是什麼樣子的內在環境導致嫉妒心理?

    確實,在我們的文化中,兄弟姊妹之間以及父母子女間確實容易產生、存在嫉妒心理。同樣的,在任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社會團體中,也會發現這種嫉妒心理。這些嫉妒心理固然屬於人類反應,但也只有在兒童成長時期,經歷了產生嫉妒心理的文化氛圍,才能經由人為而產生。

    在後面,荷妮會仔細討論「究竟是哪一種因素對產生嫉妒發揮了主要作用」,並對病態嫉妒的一般內涵進行分析,這裡只要先提到缺乏溫暖和鼓勵競爭會導致這種嫉妒心理就足夠了。

    另外,荷妮指出,這種環境氣氛的製造者——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通常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失望;而在情感關係和性關係極度缺失的情況下,他們通常會把子女視為愛的對象,然後把自己對愛的需求釋放到子女身上。

    就荷妮所知的病例來說,罹患精神疾病的父母,都是以恐嚇和溫柔兼施,迫使子女對自己產生熱烈的依戀,從而使子女對父母的情感,帶有佛洛伊德式的佔有慾和嫉妒心。

    而就子女而言,如果他們的反抗具有充分理由,這段過程中影響兒童性格形成的危險,主要並不是來自感受或表示抗議,而是對於這種抗議的壓抑。

    壓抑敵意1: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可能會把引起反抗的原因都歸咎於自己,並譴責自己,繼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受到壓抑的敵意可能會引發焦慮,而先前已經提到關於這方面的心理發展。

    為什麼孩子會壓抑自己的敵對心理呢?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感覺到恐懼、愛和罪惡感等等。對一般人的認知而言,小孩子在生理上是需要依賴父母的,但是在2~3歲左右,孩子生物上的依賴,其實會逐漸轉變為對心理、智力、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依賴。這個變化過程會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直到孩子能夠獨立生活為止。

    在不良環境下成長的兒童,由於父母恐嚇、溺愛,以及在情感上,父母始終處於依賴狀態,孩子孤立無援的感受變被強化了。孩子越是無能為力,越不敢感覺到和表現出任何反抗,這種反抗心理就會延續得越久,使得孩子內心奉行著「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壓抑敵意2:因為我怕你,所以我必須壓抑我對你的敵意

    兒童的恐懼可以由威脅、懲罰等直接的方式引起,也可能由間接恐嚇所引起,如父母總是說病菌、陌生人、路上的車子很可怕。孩子越是憂心,越不敢表現出來,甚至不敢感覺到任何敵意。

    壓抑敵意3:我必須壓抑自己的敵意,否則我就會失去愛

    父母若是缺乏對孩子真誠的愛時,他們往往會在口頭上強調自己是多麼愛孩子,使得孩子同時在口頭的愛與恐嚇之間掙扎,可能會抓著這些言語,做為愛的替代品不放,因此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心理,唯恐因為反抗而失去做為乖孩子得到的獎賞。

    壓抑敵意4:我必須壓抑敵意,否則那我就是個壞孩子

    根據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擔心會破壞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孩子才不敢表現出任何敵意。除此之外,文化的因素也是重要的,文化把孩子教育成,如果對父母表現敵對感,那自己就是個壞孩子,因此孩子更不敢對父母有所怨恨與責難。

    更進一步的探討,在文化中,性的意涵是一個禁令,對性活動感到好奇是被禁止的,如果沉浸其中,他就是一個壞孩子。如果他的心中有涉及到任何關於父母的性幻想或願望,即便受到一般的禁慾態度而沒有公開表露,仍然可以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罪惡感。

    以上這些因素,都是壓抑自己敵意而導致焦慮的例子,但是,童年時期的種種焦慮,似乎不必然會導致精神病,荷妮認為,這不是致病的充分理由。

    透過創造有利的環境,例如及早改變不利的環境,或是透過其他方式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都可能防止精神疾病,但若生活未能削減焦慮,將持續推動構成精神疾病的內在過程。

    荷妮特別關注幼年焦慮發展因素中的敵意與焦慮反應——這種反應會不會發展成對所有人的敵意與焦慮呢?如果一個孩子有一些有利的因素,如慈祥的父母、善解人意的老師、要好的朋友,那麼這些經驗將有助於中和家中的負面經驗;相反的,如果家中的處境越是艱困,使得孩子無法拓展經驗,就越有可能發展成對所有人的焦慮與敵意。最後,如果孩子順從父母,掩蓋自己的焦慮與敵意,就越有可能把焦慮投射給外部世界,進而認為整個世界都充滿危險與敵意。

    若是這種情形持續加重,可能會導致孩子在與其他孩子接觸時,不敢表現出其他孩子那樣爭強好勝、富進取的心態。他會失去被他人需要的自信心,甚至把沒有惡意的玩笑,看作是對自己的排擠。

    上述這些個人對環境因素的強烈反應,會形成一種性格態度,這種態度本身並不構成疾病,但卻會成為精神疾病的溫床,使得一些特定疾病隨時有可能長出來,因此,荷妮把這種性格命名為基本焦慮,它和基本敵意交織在一起,無法分離。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焦慮不存在於情境精神病中,而是存在於性格精神病中。所謂的情境精神病,乃是個體對實際情境中的衝突產生的病態反應,當個人處於情境精神病中時,他們無法正視衝突存在,因而無法做出明確的決定。但情境精神病的治療是相對容易的,性格精神病則困難重重且耗時。

    在情境精神病中,衝突和精神病存在著恰如其分的關係,但性格精神病則否,因為後者存在著基本焦慮,即便是最輕微的誘發因素,也可能引起性格精神病最強烈的反應。

    儘管基本焦慮的外在表現和對抗焦慮的防禦措施有千百種,但是基本焦慮的內在都是類似的:自覺渺小、無足輕重、束手無策、被拋棄、受威脅,彷彿身處一心謾罵、欺騙、攻擊、侮辱、背叛、嫉恨自己的世界中。

    在各種精神變態中,患者往往能夠高度到這種焦慮病人往往只把焦慮限定在存在,偏執狂病人只會把這種焦慮限定在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人身上,而思覺失調症的人則往往對周遭世界中潛在的敵意過分敏感,甚至將他人的善意視為笑裡藏刀。

    然而,患者通常很少意識到這種基本焦慮或基本敵意存在,至少,病人不會意識到焦慮和敵意對自己人生的影響和意義。例如某個病人膚淺的相信所有人都十分可愛,但同時用一種膚淺而友好的態度與他人相處;而另一種蔑視所有人的基本敵意,又可以藉由隨時稱讚別人的方式來加以隱藏。

    在這邊,荷妮特別區分何謂正常的焦慮。如果所謂的正常指的是一種普遍人類的態度,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在基本焦慮與德國哲學、宗教中所提及的生之苦惱之間,確實存在著一種正常的聯繫,也就是在死亡、疾病、衰老、自然災害、政治事件、偶然事故之前,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在童年時期就會認識到這些,並伴隨著我們一生,但卻不會認為這些力量含有敵意。

    但如果正常,指的是文化認同的正常,我們就會發現,如果缺乏足夠的生活保障,那麼在他成熟後,這份經驗通常會致使他更加提防他人、更有所保留、更懂得人們實際上並不總是依正道而行、往往會受懦弱和隨機應變支配。

    成熟健康的人,不會因為這些人類缺陷而感到無能為力,也不會像精神病患那樣不分青紅皂白,仍然能夠與他人建立真誠的友誼和信任。

    人對自己和他人的焦慮中,基本焦慮還有特定的意涵,意味著情感的隔離和孤獨,如果此時人們內心還有軟弱感,這種情感上的孤獨會更令人難以忍受。它意味著脆弱不堪的自信心基礎,在人們的內心播下了潛在的衝突種子,讓人們既想依賴他人,又因懷疑和敵意而難以依賴他人。

    當焦慮越是難以忍受,保護的手段就會越徹底。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企圖藉助四種手段來保護自己、對抗基本焦慮,這四種手段分別是:獲得愛、表示順從、攫取權力、時時退縮。

    手段1: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
    獲得任何形式的愛,是對抗焦慮強而有力的手段。

    手段2:如果放棄了自己的願望,就不會受到傷害
    順從這點,一般人也會順從制度,但是如果是順從任何的人、不分好壞,即便受到攻擊也不還擊,即便偶爾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隱藏著焦慮,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是大公無私的,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願望,他們相信:如果我放棄了自己的願望,我就不會受到傷害。

    這種順從態度,同樣也可以用於「藉由獲得愛來得到安全感」的目的。如果愛對某人來說非常重要,他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也就意味著他會為此順從他人的願望,但是他又同時對愛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因此表現順從不是為了贏得愛,而是為了贏得安全感。事實上,有些人只有透過徹底順從,才能獲得安全感。

    手段3:如果擁有權力,就沒有人能夠傷害我
    企圖透過獲得實質的權力、成就、所有物、尊崇和優越的智力來贏得安全感,他們帶著這樣的信念:如果我擁有權力,就沒有人能夠傷害我。

    手段4:如果後退,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我
    前面三種手段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願意透過某種方式和世界周旋。但自我保護則是選擇從世界中退縮出來、脫離他人,避免自己的內部或外部受到影響。

    就外部而言,人們可能會透過佔有財富,擺脫自己受到他人的影響、獲得獨立,但是他們在享受佔有物的時候,往往存在著大量的焦慮,因為他們佔有的目的,乃是預防天災人禍。另一種擺脫外部需要的方式,則是將自己的需求降至最小。

    就內部需求而言,讓自己擺脫與他人情感的聯繫,從而避免被任何事情傷害、避免感到失望,透過抑制自己的需求,對任何事情都不在乎,包括他自己。

    退縮與順從的差別在於,順從是為了透過聽命他人來獲得安全感,但退縮則是不存在聽命的概念,他們透過放棄自己的慾望,來擺脫他人的影響、獲得獨立。他們帶著:「如果我後退,就沒有任何事情能夠傷害我」的信念。

    以上的手段並非由渴望滿足快樂慾望的本能推動,而是由想要獲得安全感所推動,且這樣的驅力可能與性本能同樣強大,甚至更強大。

    然而,這四種手段可能帶來的代價是人格萎縮。且人們通常不會只採取一種手段,而是同時透過數種手段來獲得安全感,例如一方面順從他人,一方面又希望控制他人;一方面疏遠他人,一方面又希望得到他人的愛。這些根本未解的內在衝突,構成了精神疾病最常見的驅離核心,其中對愛的追求和對權力的追求,將在後面兩章更詳細的描述。

    荷妮認為,他對精神疾病的論述,與佛洛伊德的理論——精神疾病本質上是本能驅力和社會要求(超我)相互衝突的結果並不違背,但荷妮並不認為這是精神疾病的充分條件,僅是必要條件:只有當這種衝突產生了焦慮,且當企圖減輕焦慮反而導致種種不可抗拒,卻不相容的防禦傾向時,才會產生精神疾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