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當代藝術社區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當代藝術社區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當代藝術社區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當代藝術社區評價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刺青作為過去一種身分、職業、階級、教育程度的具體區分方式,常成為族群歧視、文化歧視、階級歧視的判準。文獻中將符合主流價值的服飾、身體等稱為「社會皮膚」(social skin),而將在主流價值下進行反叛的次文化群體行為成為「反社會皮膚」(anti-social skin)。刺青就是被分類在反社會的類...

當代藝術社區評價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9:52:23

《#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劉乃慈|#群學 閱讀之所以對我重要,是因為很多時候我被當中的敘述給深深影響了思考方式。至今為止,對我人生有重大啟蒙的第一本書是#普特南 的《#階級世代》,他講述了教育與社區的交錯作用如何進而決定小孩們的社會資本乃至社會階級。書中說到的很多現象與我的生長背景不謀...

  • 當代藝術社區評價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1 17:10:54
    有 62 人按讚

    刺青作為過去一種身分、職業、階級、教育程度的具體區分方式,常成為族群歧視、文化歧視、階級歧視的判準。文獻中將符合主流價值的服飾、身體等稱為「社會皮膚」(social skin),而將在主流價值下進行反叛的次文化群體行為成為「反社會皮膚」(anti-social skin)。刺青就是被分類在反社會的類別,被作為一種雖然是集體性的具有文化價值,但是是一種反對主流價值的次文化價值。不過,隨著各個不同文化領域的反思與改變,刺青也開始成為了主流文化價值無法忽視的一個現象。例如,台灣原住民刺青開始成為尋回文化認同、文化傳統的一個復振關鍵,或是在藝術的領域開始將刺青作為藝術作品。刺青承載的歷史、認同、情感與象徵意義開始需要人們用不同的眼光來觀看,而不是仍然使用污名化的態度將刺青作為一種反叛主流價值的次文化。在這個部分,博物館領域扮演了很關鍵的角色,例如去年高雄市立美術館就以刺青做過一次主題特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英國的博物館如何用不同的眼光來處理刺青的議題。

    ———————————
    「紋身是一種神奇、浪漫、令人興奮且經常被人誤解的藝術形式。」
    —《紋身—英國紋身藝術巡迴展》策展人Matt Lodder

    長期關注博物館社會參與實踐的「博物館改變生命獎」(Museums Change Lives Awards),在2020年公佈的入圍名單中有個值得討論的遺珠—英國康瓦耳國家海洋博物館(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Cornwall)策劃的巡迴展《紋身—英國紋身藝術巡迴展》(Tattoo: British Tattoo Art Revealed)。該展以紋身的去污名化為目標,邀請地理文化背景與紋身相關的館舍參展,展示超過400件文物及原創作品,同時與地方社區合作蒐集個人生命故事,讓觀眾與紋身議題產生連結,更讓我們看見去污名化展示的多元可能性。

    破除污名化—每個紋身都有不凡的意義
    本展以英國紋身藝術史的發展脈絡為主軸,搭配相應的歷史物件,從被污名化的起源談起,挑戰大眾的普遍認知,再藉由17世紀盛行的朝聖紋身與18世紀興起的水手紋身,揭開紋身的百年歷史。其中,策展人不僅對紋身的歷史背景有詳細的描述,更透過圖案的象徵意義,讓觀眾了解紋身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著不凡的意義。以水手紋身為例,燕子象徵歸巢、返鄉,羅盤象徵不會迷失方向,豬和雞能保佑海上航行平安。事實上,過去的紋身者以富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階級為主,挑戰了當代對紋身者多為下層階級的印象。

    接著,透過集中營、死亡、罪犯、黑幫等關鍵字,向觀眾說明戰爭、媒體何以導致紋身的污名化,提醒觀眾污名化的過程是複雜且需要被關注的。同時,特別展示英國布里斯托爾(Bristol)紋身俱樂部等重要紋身藝術家的作品,強調紋身在當代藝術史中佔有一席之地。

    獨樹一幟的女性紋身藝術家
    此展同時將性別議題納入討論,展示英國首位女性紋身藝術家Jessie Knight的創作工具、作品及照片,訴說那些鮮少人知的故事。Jessie從18歲開始接管父親的紋身店,至今開設多家工作室,培育另一名女性紋身藝術家Winnie Ayres,甚至在1955年全英冠軍紋身藝術家比賽中獲得第二名殊榮。聯合策展人Derryth Ridge認為:「Jessie保留了該行業的悠久歷史,她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她在一個男性主導的世界裡工作,有著堅定的決心,她是一位真正的先驅。」

    百手齊發!來找紋身靈感吧!英國頂尖紋身師向你提案
    當代紋身藝術的百花齊放,徹底展現在裝置藝術〈百隻手〉(THE 100 HANDS),100位英國頂尖紋身藝術家所繪製的矽膠手臂排列於牆面上,向觀眾展現英國當代紋身藝術的精湛技藝,同時邀請大家來此尋找下一個紋身靈感。

    分享你的紋身故事,原來紋身是生命的一環
    最後,觀眾並非僅能從歷史層面了解紋身,還能訴說自己的紋身故事。此展於巡迴過程中開放民眾以文字、照片、影像等形式分享個人的紋身故事,並於官網、社群媒體公開,藉由觀看一則則觸動人心的故事,重新認識人之所以紋身的原因。

    紋身議題在台灣,議題還需持續發酵
    透過以上案例,反思紋身議題在台灣的狀況,從主流論壇及新聞報導對相關議題的討論可發現,大家對紋身的負面印象往往比正面評價來得多。而博物館在此前提下,如何打破既定印象以去污名化,絕對不是幾個短期的特展就能完成任務,或許與相關產業及地方民眾的長期合作,更能幫助議題持續發酵。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NewsDetail?id=3658f276-e666-4db9-b28e-19b5900f6d99&fbclid=IwAR1zDhbs3Sa3Vnx5cmu9ICrN8qgLOq3e8ZwJrmGEjmGFn1aGs5VxtF4RDfM

  • 當代藝術社區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5 10:28:49
    有 2,544 人按讚

    #中正紀念堂轉型啟動
    #不再一味崇拜緬懷威權獨裁者

    #多項措施多元並陳歷史評價
    #也要善用展場空間醞釀社會對話

    中正紀念堂作為我國 #最大的威權象徵,各界一直在討論如何轉型。轉型成甚麼、何時轉型、由誰來承接,每一題都需要我們一同發想。

    去年10月28日,我在質詢文化部李永得部長時就要求,不論未來如何轉型,現在作為過渡時期,就應該有配套的軟硬體措施,讓中正紀念堂本身,就成為醞釀轉型的空間。

    我建議在過渡時期採用的具體作法包含:新增有多元史觀的導覽路線、解說摺頁、辦理公民參與活動,甚至善用現有的展覽空間。不論如何,當全國各項轉型正義都已啟動,中正紀念堂不能繼續一味歌頌威權偉人。

    很肯定李永得部長當時就承諾一起努力推動轉型,主管的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後續也積極推動辦理。

    👉去年10/28質詢內容:https://reurl.cc/e9MlqR

    #成功爭取多元史觀導覽等多項措施

    跟大家分享我辦公室近期持續追蹤,掌握的成果:

    1⃣新增多元導覽路線
    從三月開始,中正紀念堂將與促轉會與人權館補助的永和社大合作,新增 @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已正式上線供民眾報名,3月27日即將有第一場!

    新的導覽路線,將從不一樣的視角介紹中正紀念堂、解構其威權象徵,讓導覽化為轉型正義與人權教育的工作,持續與社會大眾發生對話。

    2⃣更新現場導覽摺頁
    中正紀念堂於一月已邀請專家學者、各相關單位,研擬更新導覽摺頁,內容將增加反思威權及民主化歷程中空間意義的敘述。

    3⃣辦理各項轉型正義相關主題研習活動
    中正紀念堂將陸續舉辦十餘場研習活動,包含台灣史、歷史教育、人權、威權體制等研究,深化既有的志工導覽培訓。

    4⃣藝術策展反思威權歷史
    李永得部長也宣布,第一階段將先以策展的方式,呈現歷史及過去的人權侵害,譬如展出威權受難者藝術家的創作。

    相關的措施,值得肯定,我也將會繼續監督追蹤後續落實情形!

    #不只軟體配套也要善用展場空間
    在上週的教育委員會質詢中,我有特別建議李部長,可以考慮使用既有的展覽空間,作為促發公眾討論的空間。

    譬如既有的「蔣中正總統文物展視室」扣除復原辦公室有五個展間,或許可考慮濃縮部分展示空間,用一到兩間展間呈現當代的史學研究成果,甚至佈置公共理性表示意見的裝置。很高興李部長也同意願往這方向努力。

    #邀請大家一起去走不一樣的導覽
    3/27,即將正式舉辦第一場 #多元史觀新導覽!邀請一起認識不一樣的中正紀念堂,共同認識我們走過的民主化歷程。也一同發想這個空間的轉型可能性。

    報名請填以下表單:
    👉https://forms.gle/FVnNWSR51zJP1VzM8
    ◎主辦單位永和社區大學將於活動前一週以E-mail寄送行前通知。

    ※導覽路線:自由廣場牌樓~民主大道~主堂體~「永懷領袖」文物展視室~銅像大廳與堂史室~「覺醒浪潮」常設展(每次路線略有調整)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 當代藝術社區評價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8 12:00:02
    有 469 人按讚

    【無影無蹤:2020十大外語片】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10)《Minari》(2020)(美國🇺🇸)
    導演:李.艾薩克.鍾(Lee Isaac Chung)

    韓國家庭在美國的開拓史。幾乎每一場戲都有著生命力,一道很難以言述的靈光盡現於片中,想了良久,發現那個東西就叫真實。角色盛裝血肉,戲亦然,行雲流水看似容易,其實很難。近年關於亞裔主題的美國電影,這部是頂標。



    (9)《盧斯的秘密 Luce》(2019)(美國🇺🇸)
    導演:朱利斯.歐納(Julius Onah)

    盧斯是一名來自非洲厄利垂亞的移民孩子,他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裡安身立命,以極為優秀的表率形象在校園受到矚目。但他的師長卻總感覺他始終帶著一副面具,指控他可能具有反社會的性格。這個題材實在領先當代美國政治正確思潮十年以上,直接以一個反政治正確的觀點來探討未被充分理解的移民族裔對美國社會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並諷刺了自以為是的美國左派白人形象。若非導演是非裔,這部作品會不會被指控為一部種族歧視之作?現在美國影壇很需要這類型的平衡。



    (8)《漂亮寶貝直播中 Sweat》(2020)(波蘭🇵🇱、瑞典🇸🇪)
    導演:馬戈諾斯.凡.宏(Magnus von Horn)

    導演馬戈諾斯.凡.宏無意用嘲諷態度去呈現一位網紅主角的心理世界,而是更富同情視角地拍出她有自覺得空虛,並試圖處理了她在人性面的缺失,以及她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自私與自溺。這看起來像是一連的懲罰,因為在這個社群時代,最可怕的也許不是被迫展現自己,而是被迫展現出不屬於自己的自己,以至於最終忘記自己的初心與慾望,卻又被迫去面對自己的多重性。託人去教訓一名跟蹤狂的是她,救起跟蹤狂去就醫的也是她,那到底哪個人是真正的自己?關於自己終究該歸屬於哪個面相,其實連角色自己也說不清。



    (7)《影裏 Beneath the Shadow》(2019)(日本🇯🇵)
    導演:大友啓史

    故事關於一個男子發現自己的好友疑似是一名公認的騙子,這迫使他重新審視這段友誼。雖然發現自己從未被騙,卻仍本能性地選擇疏遠。但導演大友啓史卻用帶有懸疑性與神秘感的鏡頭運用,讓我們窺見角色心理所想,以及他的選擇。明明應該是一部必須倚賴對白來交代角色關係的類型故事,但導演卻以去對白化的策略來處理作品。固然不時使人困惑,但卻也等同賦予了一股更強大的能量,即把角色在面臨抉擇時的心理狀態投射給觀眾。最後成形的,是一則很小、很幽微,但極其動人的友情故事。



    (6)《雨天.紐約 A Rainy Day in New York》(2019)(美國🇺🇸)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好像因為人在台灣,選入《雨天.紐約》不會引起什麼爭議。總感覺由於伍迪.艾倫本人引發的爭議,使得這部作品在海外並未獲得很公允的評價。就近十年來的作品來看,本片具有頂級水平,對白深具機鋒,處處存在對好萊塢文化的譏諷。又不知有沒有人發現,這部作品其實是伍迪.艾倫對至愛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之作《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1952)的致敬?



    (5)《美好拾光公司 La Belle Époque》(2019)(法國🇫🇷、比利時🇧🇪)
    導演:尼可拉斯.貝多(Nicolas Bedos)

    「美好拾光公司」可以幫助客人重建難忘過去,但其所造成的無窮副作用,以及虛擬人生造成的倫理問題,是電影意在處理的題旨,可說少有一部作品反向地揭穿「過去即美好」的迷思。故事構想本身已經足夠迷人,再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時代轉換,以及一再破除觀者外在所見的聰明機關,令人不由得深陷其中,拜倒編導的才趣。



    (4)《蜜蜂與遠雷 Listen to the Universe》(2019)(日本🇯🇵)
    導演:石川慶

    繼《愚行錄》之後,石川慶再一次以《蜜蜂與遠雷》證明自己超凡的導演功力。這一次,他嘗試以影像轉譯音樂的魅力與內涵。透過幾個人物故事的穿插以及樂曲的典故,交疊出來的是一場極為撼動人心的人生交響曲。故事談及對音樂的癡迷、資質等等,即便都是點到為止,但一個個點卻能自己擴展成面,帶來深厚的餘韻。



    (3)《追尋音樂的靈光 The Disciple》(2020)(印度🇮🇳)
    導演:查譚雅.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

    一個熱愛印度古典音樂拉格的男孩,他潛心拜師學藝,幾乎將生命投注進去,只為了追求傳說境界。然而,有一天因為樂評人卻跟他說,其所追求的可能只是一個經過穿鑿附會的神話。該怎麼辦?又或者,其實所追求的境界是否存在,其實根本不重要?這是一部充滿靈光的作品,導演查譚雅.塔姆哈尼不過年近三十,在影像與場面調度的技法上,已見大師手筆。同時他深知如何創造出若即若離的藝術美感,懂得透過一個外人難以理解的在地文化,喚起普世的共鳴。



    (2)《靈魂急轉彎 Soul》(2020)(美國🇺🇸)
    導演:彼得.達克特(Pete Docter)

    在戲院欣賞這部作品時,身旁坐著一群嘈雜的小朋友,有學齡前的、也有小學生。我想這下慘了,等一下恐怕不得安寧。不過在觀影過程中,旁邊的小朋友完全靜了下來,我轉頭看下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抱持著敬畏的眼神專心地欣賞這部作品。後來看到有人說,皮克斯怎麼可以拍一部只有大人才理解的電影。我可是一點也不同意,因為我認為這部作品,連大人也未必能全然理解。但不管是誰,只要心無旁騖,都能在這部作品之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火花(sparkle),無論是動畫的精心設計抑或撫慰人心的情節都好。我的火花,則是在觀影完之後憶起時逐一閃現。



    (1)《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9)(法國🇫🇷)
    導演:拉德.利(Ladj Ly)

    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描寫了19世紀初的法國階級劃分,導演拉德.利借去了經典著作之名,所欲呈現的也是極其相似的社會處境。由多種種族組成、龍蛇雜處的社區,故事從菜鳥警察的視角出發,看到的是族群之間的角力與恐怖平衡以及一觸即發的警民衝突。拉德.利真正看破了社會病灶的來源,貧窮與文化差異只是表象,而是自尊的被剝奪。場面調度功力奇佳,鏡頭既能遨遊空中,也能遁地,所創造出的戲劇張力極其可觀。



    (圖為《Minari》劇照。)
    #Minari #盧斯 #漂亮寶貝直播中 #影裏 #雨天紐約 #美好拾光公司 #蜜蜂與遠雷 #追尋音樂的靈光 #靈魂急轉彎 #悲慘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