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曾國藩逝世,享年60歲。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平情而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的貢獻實在不少,從大部分曾氏子孫的成就和名人的評點、引用其家書內容,以至《曾國藩家書》迄今不斷被出版商重刊和編整。這足以證明其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仍可資借鑑。
香港大...
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曾國藩逝世,享年60歲。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平情而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的貢獻實在不少,從大部分曾氏子孫的成就和名人的評點、引用其家書內容,以至《曾國藩家書》迄今不斷被出版商重刊和編整。這足以證明其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仍可資借鑑。
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何漢權認為,現今社會家風失落,曾國藩的家庭思想能重新喚醒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放眼觀之,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所涉獵的層面廣泛,包括修身、讀書、行軍、待人接物等領域都能夠一一承載,在推動個人德行與文化修養上有顯著的事功。無論是自我教育,推而擴之的家庭教育、社會教化風氣,甚至促成晚清幼童留美的波瀾等都與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相關聯,在這融和與轉化的過程下,沿着中國儒家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傳統與大方向,繼續前進。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儒家倫理為本,又不排拒西方文化之長,儼然成一家之言,揉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先進之處,賦予切合其家族發展和時勢需要的嶄新內容,故他的庭訓格言延展數代,曾氏的曾孫輩仍深受其教誨,並將它繁衍和加以發展,促成近代曾氏子弟多投身教育與文化界,如外交家曾紀澤、教育家曾紀芬、致力女子教育曾寶蓀和骨科專家曾寶菡 (1896 - 1979)等,而且頗有成就和建樹。同時,大部分中國人都堅信『勤有功』之金石良言,曾國藩所提倡的『耕讀勤儉』治家旗幟,正與中國老百姓長久堅信的『勤有功』的價值觀相吻合。另外,中國是一個農村鄉里的社會,着重濃情厚意,一封封家書以溫婉的筆鋒,處處流露着對父母和子弟之情,既觸動人心,亦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正因如此,不少近代、以及當代的政治人物如李鴻章、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等,皆以其庭訓格言作激勵自省的座右銘,以及教導子弟或下屬的方針,以深化他們的品德修養,從而對家國與領袖產生強烈的向心力。
請移步知史網站「知史專題」-「根本集」閱讀:
https://www.mychistory.com/index.php/c001/2/g0004
當代名人座右銘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曾國藩逝世,享年60歲。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平情而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的貢獻實在不少,從大部分曾氏子孫的成就和名人的評點、引用其家書內容,以至《曾國藩家書》迄今不斷被出版商重刊和編整。這足以證明其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仍可資借鑑。
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何漢權認為,現今社會家風失落,曾國藩的家庭思想能重新喚醒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放眼觀之,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所涉獵的層面廣泛,包括修身、讀書、行軍、待人接物等領域都能夠一一承載,在推動個人德行與文化修養上有顯著的事功。無論是自我教育,推而擴之的家庭教育、社會教化風氣,甚至促成晚清幼童留美的波瀾等都與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相關聯,在這融和與轉化的過程下,沿着中國儒家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傳統與大方向,繼續前進。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儒家倫理為本,又不排拒西方文化之長,儼然成一家之言,揉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先進之處,賦予切合其家族發展和時勢需要的嶄新內容,故他的庭訓格言延展數代,曾氏的曾孫輩仍深受其教誨,並將它繁衍和加以發展,促成近代曾氏子弟多投身教育與文化界,如外交家曾紀澤、教育家曾紀芬、致力女子教育曾寶蓀和骨科專家曾寶菡 (1896 - 1979)等,而且頗有成就和建樹。同時,大部分中國人都堅信『勤有功』之金石良言,曾國藩所提倡的『耕讀勤儉』治家旗幟,正與中國老百姓長久堅信的『勤有功』的價值觀相吻合。另外,中國是一個農村鄉里的社會,着重濃情厚意,一封封家書以溫婉的筆鋒,處處流露着對父母和子弟之情,既觸動人心,亦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正因如此,不少近代、以及當代的政治人物如李鴻章、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等,皆以其庭訓格言作激勵自省的座右銘,以及教導子弟或下屬的方針,以深化他們的品德修養,從而對家國與領袖產生強烈的向心力。
https://www.mychistory.com/index.php/c001/2/g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