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異類美劇演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異類美劇演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異類美劇演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異類美劇演員產品中有3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出生、死亡與復活——Zack Snyder 的擁躉在高潮甚麼? | 盧斯達 on Patreon】 導演版《正義聯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 在電影以外,本身就是一個電影業的經典暗黑案例,也是奇蹟。 電影的製作史抖出來,便折射出「製作電影其實好困難」。擁...

異類美劇演員 在 艾米希莉的啃書觀影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8:50:57

🍀 《好想做一次》第二季完全承襲第一季的特色,暗諷各種了無新意的愛情套路、幽默搞笑的對白與角色互動,且融入更多元的文化及價值觀,除了印度和華裔文化之外,還藉著 Paxton 將一點日本歷史帶入劇中,即便看似僅有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對於角色的心境轉變及與家人間的情感是有巨大的影響,這也凸顯《好想做...

異類美劇演員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5 12:05:22

《#怵目驚魂28天》在死亡中尋求生命的意義與救贖 (8.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作為一部 2001 年就推出的心理驚悚電影,《怵目驚魂28天》早在我要研究的片單裡躺了許久,如今終於找到機會在2020金馬影展好好觀賞這部被許多影迷視為經典的作品,除...

異類美劇演員 在 紅花大戲院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51:34

【#紅花名人堂】 / Mark Ruffalo:不溫吞人生(上) - Mark Ruffalo是我的好萊塢初戀,從《出竅情人》開始喜歡他,心目中的三大愛情喜劇有兩部就是Mark Ruffalo主演,看《三十姑娘一朵花》沒有一次不是哭得滿臉淚水鼻涕,對Mark Ruffalo的愛之深已經難以用言詞輕易...

  • 異類美劇演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09:23:46
    有 31 人按讚

    【神出生、死亡與復活——Zack Snyder 的擁躉在高潮甚麼? | 盧斯達 on Patreon】

    導演版《正義聯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 在電影以外,本身就是一個電影業的經典暗黑案例,也是奇蹟。

    電影的製作史抖出來,便折射出「製作電影其實好困難」。擁有 DC 版權的華納高層,太想複製 Marvel 宇宙的成功,便將最不適合的作者向導演,放入「製作委員會」架構,強迫 Zack Snyder 改變前兩部電影的風格和敘述;為了增加每日放映場次,強迫《正義聯盟》必須剪到 2.5 小時,結果必然是整個故事「支離斷裂」。

    後來 Snyder 的養女自殺,最終令其退出製作。華納也自信滿滿地拉了《復仇者》導演 Joss Whedon 過來魔改。最終《正義聯盟》如期上映,畫虎不成,變成人人恥笑的怪胎。

    逆襲與奇蹟

    四小時的導演版能夠重見天日,則是奇蹟。首先是狂熱的教派粉絲大力推廣,買廣告版、買私人飛機拉巨型橫額宣傳,要求釋出導演版。後來電影的演員也在社交媒體發難參戰,站了導演版那一邊。加上串流時代,HBO 要搞好自己的串流影業,就加碼給 Zack Snyde 後期和補拍費,令導演版完汁完味上映。

    沒有 Netflix 帶起串流這門生意,一部四小時的電影不適合電影院,就會上映無期。前網絡時代,是大片商主宰觀眾能看甚麼戲,觀眾唯一權力就是買票與否,但對電影製作的影響相當間接。公義一定會遲來。導演版《正義聯盟》由死亡至復生,也在戲外上映了粉絲與大片商的對決,卑微的人類最後以熱情和意志成功逆襲片商,完成大衛打倒巨人的奇跡。電影公司高層屬意的版本一敗塗地,普通人與串流影業的「策略性同盟」,最終復活了導演版本。

    整個行動重新定義了「甚麼是電影」,也為「不適宜在商業電影院上映」的異類找到歸宿。在沒有奇蹟的時代,任何小奇蹟都足以令人熱淚盈眶。

    為他的執著乾杯

    以前我不看美漫,也不太看超級英雄片。應該是看 Zack Snyder 之後,才開始留意漫畫。改編美漫神話的《守望者》,還有 Snyder之後的超級英雄三部曲 (《超人:鋼鐵英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聯盟》) 也許都生錯了時代。2010 年代是 Marvel 的時代,Marvel 成功不是 Marvel 有問題,而是觀眾被特定的經驗局限了, DC 那邊也有諾蘭的三部曲作為前設,大家對超級英雄題材都有預設期望。我剛好沒有,就當劇情片來看,非常受落。

    Snyder 的故事並不晦澀,通常是被大量剪走,戲院觀眾才會得出「前因後果解釋不清」。《蝙蝠俠對超人》即如此,導演版多了 30 分鐘劇情,一切都解釋得很圓滿。Snyder 當然有很多放飛自我的自 high 段落。他沉迷慢動作;他沉迷忠實改編而不考慮「非漫畫迷」的閱讀困難;他沉迷營造氣氛,導致每次亞馬遜人出場時都要響那個 BGM。你覺得他經常自 high 過度,但又為他的執著乾杯。

    一般導演用對白交代劇情,Snyder 則用 Cinematography 交代劇情。奇觀式的鏡頭和節奏。那些東西無法用文字或者口耳相傳來播道,完全是用心去看才能一個人感受。例如《蝙蝠俠對超人》的開場,他堅持不用言語和對白來直接塑造世界觀,這部電影的時間線是蝙蝠俠已經退休和迷失,正在「墮落」。開場時重演蝙蝠俠父母被打死的場景:中槍的父母倒下,母親的頸鏈化成一顆一顆下墮的珍珠,到最後是韋恩少爺年少時跌入了蝙蝠洞。這一切都意象化蝙蝠俠人生的「墮落」。

    然後演蝙蝠俠的 Ben Affleck 第一句說話是一首詩白:

    Tere was a time above... A time before…
    There were perfect things. Diamond absolutes.
    But things fall... Things on Earth...
    And what falls is fallen.
    In the dream they took me to the light. A beautiful lie.

    畫面繼續,韋恩少爺倒在蝙蝠洞,然後一堆蝙蝠包圍他,帶他緩緩上升,象徵他用蝙蝠俠的身份治療創傷,向上飛出那個象徵黑暗回憶的蝙蝠洞,但他說,光明的出口是一個漂亮的謊言,他在義警生涯早已失去信仰。後來他對管家說,他不在乎報紙寫甚麼,他一向是一個罪犯,跟他打擊的罪犯沒有兩樣。

    這一段是整部電影的開首。通常是觀眾姍姍來遲,或正在吃爆谷時不留心的時間線,但訊息量非常大。它一開場,就是氣勢不凡的大師之作。

    神之降生、死亡與復活

    那麼這三部電影合在一起,究竟講了甚麼?它其實講了一個宗教故事,或直接說,是耶穌和凡人的故事。《超人:鋼鐵英雄》講耶穌降生、《蝙蝠俠對超人》講耶穌受難,《正義聯盟》則講耶穌之死啟發了門徒,門徒集結起來對抗降臨世界的邪惡,還有耶穌死後復活。不是過度解讀,而是 Snyder 的影像交代明顯得不能再明顯。

    《超人:鋼鐵英雄》講超人對自己與別不同的身份困惑,最後在人類家人的啟發下,選擇為人類而戰,成為啟發人類變得更好的神子。敵人要他交出自己,便類似經書中的客西馬尼園,電影還特意安排超人到一所教堂找神父聊天,將耶穌的玻璃壁畫與主角並排呈現,他就是神的化身。

    《蝙蝠俠對超人》講人類如何面對外星人存在於世界的難題,整個世界都在批判超人是否應該行動,而他的救人行動都會有無關的傷亡者,令「神之子」良心受到責備,受到考驗。墮落的蝙蝠俠、操持一切的 Lex Luthor 都代表人類,人類無法接受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也不能忍受上帝之子不受人類控制,於是在十字架上釘死耶穌。

    可以殺死氪星生物的氪星石,最後被製作成一支長矛,即歷史中刺中耶穌的朗基努斯之槍(Lance of Longinus)。最後超人用它來殺死故鄉的怪獸,同歸於盡,令質疑他的人類最終接受了「全善」確實存在。超人之死令蝙蝠俠「悔改」,重新找回行俠仗義的初衷。

    《正義聯盟》,耶穌死後落葬,而蝙蝠俠則為了應付外星侵略者而招集隊友,是第一代聖徒集結起來的戲份。管家問為甚麼他做這些事,為甚麼相信這個行動,蝙蝠俠說:「因為信念 (faith)﹗」非常的宗教感。

    聖禮

    大致橋段的發展,導演版基本上是 re-contexualize 了 Joss Whedon 版本 (或者反過來說)。 Joss Whedon 的版本是超人最終一個救全家,其他人都成了配角,一部爆谷電影輕鬆完結; Syder 的版本則突出鋼骨起源與重要性,還有閃電俠在行動失敗之後突破自己,將時間倒流的段落。雖然超人還是各種能力點滿,但整個行動沒有其他人努力參與亦不會成功。你會感受到 Syder 對這個故事的角色充滿關注充滿愛——有時是太多的愛,所以一些刪掉也可以的段落,也在這次「告別之作」全部保留。

    整部電影經歷了導演養女的死亡,之後電影死亡又重生,那種來自古老世界的神話意象撲面而來,一切最後以一首《Hallelujah》作結,與其說是電影/影集,整件事更像一首神話詩。它像一部21世紀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帶出了英雄和諸神的起源,世界的危機和墮落,講述人們的信念失而復得。

    在《蝙蝠俠對超人》被評為「太過自我質疑的超人」和「太過黑暗的蝙蝠俠」,都只是處於「神被死亡試煉」的章節,他們都在《正義聯盟》完成了角色的弧度 (character arc) 。超人死而復生,成為之後人們熟知的樂觀積極的超人;蝙蝠俠由不再相信別人,變成懂得相信別人。Snyder 的角色是有發展的,只是發展速度不符我們的心急預期,像他的慢動作一樣,很慢,但看到最後一刻,看到所有的點和線都連結起來,確實有非同凡響的滿足感。

    這三部電影攤開來,就是兩個主要角色的聖禮。本來是破碎的,然後通過試煉,變成更好的人,變成更好的英雄。前兩部電影的所謂「黑暗」只是為了鋪設他們後來的脫胎換骨。只是公司迫不及待,拔苗助長,最後浪費了精品。還是那句,華納太想學 Marvel,但你不是耶穌,你不能把水變成酒。你要醞酒,要找對人,還要給時間。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 異類美劇演員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09:23:28
    有 62 人按讚

    【神出生、死亡與復活——Zack Snyder 的擁躉在高潮甚麼? | 盧斯達 on Patreon】

    導演版《正義聯盟》(Zack Snyder's Justice League) 在電影以外,本身就是一個電影業的經典暗黑案例,也是奇蹟。

    電影的製作史抖出來,便折射出「製作電影其實好困難」。擁有 DC 版權的華納高層,太想複製 Marvel 宇宙的成功,便將最不適合的作者向導演,放入「製作委員會」架構,強迫 Zack Snyder 改變前兩部電影的風格和敘述;為了增加每日放映場次,強迫《正義聯盟》必須剪到 2.5 小時,結果必然是整個故事「支離斷裂」。

    後來 Snyder 的養女自殺,最終令其退出製作。華納也自信滿滿地拉了《復仇者》導演 Joss Whedon 過來魔改。最終《正義聯盟》如期上映,畫虎不成,變成人人恥笑的怪胎。

    逆襲與奇蹟

    四小時的導演版能夠重見天日,則是奇蹟。首先是狂熱的教派粉絲大力推廣,買廣告版、買私人飛機拉巨型橫額宣傳,要求釋出導演版。後來電影的演員也在社交媒體發難參戰,站了導演版那一邊。加上串流時代,HBO 要搞好自己的串流影業,就加碼給 Zack Snyde 後期和補拍費,令導演版完汁完味上映。

    沒有 Netflix 帶起串流這門生意,一部四小時的電影不適合電影院,就會上映無期。前網絡時代,是大片商主宰觀眾能看甚麼戲,觀眾唯一權力就是買票與否,但對電影製作的影響相當間接。公義一定會遲來。導演版《正義聯盟》由死亡至復生,也在戲外上映了粉絲與大片商的對決,卑微的人類最後以熱情和意志成功逆襲片商,完成大衛打倒巨人的奇跡。電影公司高層屬意的版本一敗塗地,普通人與串流影業的「策略性同盟」,最終復活了導演版本。

    整個行動重新定義了「甚麼是電影」,也為「不適宜在商業電影院上映」的異類找到歸宿。在沒有奇蹟的時代,任何小奇蹟都足以令人熱淚盈眶。

    為他的執著乾杯

    以前我不看美漫,也不太看超級英雄片。應該是看 Zack Snyder 之後,才開始留意漫畫。改編美漫神話的《守望者》,還有 Snyder之後的超級英雄三部曲 (《超人:鋼鐵英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聯盟》) 也許都生錯了時代。2010 年代是 Marvel 的時代,Marvel 成功不是 Marvel 有問題,而是觀眾被特定的經驗局限了, DC 那邊也有諾蘭的三部曲作為前設,大家對超級英雄題材都有預設期望。我剛好沒有,就當劇情片來看,非常受落。

    Snyder 的故事並不晦澀,通常是被大量剪走,戲院觀眾才會得出「前因後果解釋不清」。《蝙蝠俠對超人》即如此,導演版多了 30 分鐘劇情,一切都解釋得很圓滿。Snyder 當然有很多放飛自我的自 high 段落。他沉迷慢動作;他沉迷忠實改編而不考慮「非漫畫迷」的閱讀困難;他沉迷營造氣氛,導致每次亞馬遜人出場時都要響那個 BGM。你覺得他經常自 high 過度,但又為他的執著乾杯。

    一般導演用對白交代劇情,Snyder 則用 Cinematography 交代劇情。奇觀式的鏡頭和節奏。那些東西無法用文字或者口耳相傳來播道,完全是用心去看才能一個人感受。例如《蝙蝠俠對超人》的開場,他堅持不用言語和對白來直接塑造世界觀,這部電影的時間線是蝙蝠俠已經退休和迷失,正在「墮落」。開場時重演蝙蝠俠父母被打死的場景:中槍的父母倒下,母親的頸鏈化成一顆一顆下墮的珍珠,到最後是韋恩少爺年少時跌入了蝙蝠洞。這一切都意象化蝙蝠俠人生的「墮落」。

    然後演蝙蝠俠的 Ben Affleck 第一句說話是一首詩白:

    Tere was a time above... A time before…
    There were perfect things. Diamond absolutes.
    But things fall... Things on Earth...
    And what falls is fallen.
    In the dream they took me to the light. A beautiful lie.

    畫面繼續,韋恩少爺倒在蝙蝠洞,然後一堆蝙蝠包圍他,帶他緩緩上升,象徵他用蝙蝠俠的身份治療創傷,向上飛出那個象徵黑暗回憶的蝙蝠洞,但他說,光明的出口是一個漂亮的謊言,他在義警生涯早已失去信仰。後來他對管家說,他不在乎報紙寫甚麼,他一向是一個罪犯,跟他打擊的罪犯沒有兩樣。

    這一段是整部電影的開首。通常是觀眾姍姍來遲,或正在吃爆谷時不留心的時間線,但訊息量非常大。它一開場,就是氣勢不凡的大師之作。

    神之降生、死亡與復活

    那麼這三部電影合在一起,究竟講了甚麼?它其實講了一個宗教故事,或直接說,是耶穌和凡人的故事。《超人:鋼鐵英雄》講耶穌降生、《蝙蝠俠對超人》講耶穌受難,《正義聯盟》則講耶穌之死啟發了門徒,門徒集結起來對抗降臨世界的邪惡,還有耶穌死後復活。不是過度解讀,而是 Snyder 的影像交代明顯得不能再明顯。

    《超人:鋼鐵英雄》講超人對自己與別不同的身份困惑,最後在人類家人的啟發下,選擇為人類而戰,成為啟發人類變得更好的神子。敵人要他交出自己,便類似經書中的客西馬尼園,電影還特意安排超人到一所教堂找神父聊天,將耶穌的玻璃壁畫與主角並排呈現,他就是神的化身。

    《蝙蝠俠對超人》講人類如何面對外星人存在於世界的難題,整個世界都在批判超人是否應該行動,而他的救人行動都會有無關的傷亡者,令「神之子」良心受到責備,受到考驗。墮落的蝙蝠俠、操持一切的 Lex Luthor 都代表人類,人類無法接受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也不能忍受上帝之子不受人類控制,於是在十字架上釘死耶穌。

    可以殺死氪星生物的氪星石,最後被製作成一支長矛,即歷史中刺中耶穌的朗基努斯之槍(Lance of Longinus)。最後超人用它來殺死故鄉的怪獸,同歸於盡,令質疑他的人類最終接受了「全善」確實存在。超人之死令蝙蝠俠「悔改」,重新找回行俠仗義的初衷。

    《正義聯盟》,耶穌死後落葬,而蝙蝠俠則為了應付外星侵略者而招集隊友,是第一代聖徒集結起來的戲份。管家問為甚麼他做這些事,為甚麼相信這個行動,蝙蝠俠說:「因為信念 (faith)﹗」非常的宗教感。

    聖禮

    大致橋段的發展,導演版基本上是 re-contexualize 了 Joss Whedon 版本 (或者反過來說)。 Joss Whedon 的版本是超人最終一個救全家,其他人都成了配角,一部爆谷電影輕鬆完結; Syder 的版本則突出鋼骨起源與重要性,還有閃電俠在行動失敗之後突破自己,將時間倒流的段落。雖然超人還是各種能力點滿,但整個行動沒有其他人努力參與亦不會成功。你會感受到 Syder 對這個故事的角色充滿關注充滿愛——有時是太多的愛,所以一些刪掉也可以的段落,也在這次「告別之作」全部保留。

    整部電影經歷了導演養女的死亡,之後電影死亡又重生,那種來自古老世界的神話意象撲面而來,一切最後以一首《Hallelujah》作結,與其說是電影/影集,整件事更像一首神話詩。它像一部21世紀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帶出了英雄和諸神的起源,世界的危機和墮落,講述人們的信念失而復得。

    在《蝙蝠俠對超人》被評為「太過自我質疑的超人」和「太過黑暗的蝙蝠俠」,都只是處於「神被死亡試煉」的章節,他們都在《正義聯盟》完成了角色的弧度 (character arc) 。超人死而復生,成為之後人們熟知的樂觀積極的超人;蝙蝠俠由不再相信別人,變成懂得相信別人。Snyder 的角色是有發展的,只是發展速度不符我們的心急預期,像他的慢動作一樣,很慢,但看到最後一刻,看到所有的點和線都連結起來,確實有非同凡響的滿足感。

    這三部電影攤開來,就是兩個主要角色的聖禮。本來是破碎的,然後通過試煉,變成更好的人,變成更好的英雄。前兩部電影的所謂「黑暗」只是為了鋪設他們後來的脫胎換骨。只是公司迫不及待,拔苗助長,最後浪費了精品。還是那句,華納太想學 Marvel,但你不是耶穌,你不能把水變成酒。你要醞酒,要找對人,還要給時間。

    //喜歡老盧的文字的朋友,一如平常,歡迎贊助,感謝。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 異類美劇演員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8 12:00:00
    有 616 人按讚

    【無影無蹤:2020十大華語片】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10)
    《黃炳寓言(二) Wong Ping's Fables 2》(2019)(香港🇭🇰)
    導演:黃炳

    在日舞影展欣賞了這部動畫奇作,事前我完全不知道黃炳是誰。觀影過程中感到極度不適,無論是旁白咄咄逼人的節奏,與主流美感相去太遠的動畫設計,以及黑暗、怪誕的故事情節⋯⋯這種感覺是過去沒有過的,作品乍看之下甚至看起來像是一個沒有看過動畫的人做出的東西,完全沒有依循前人規範(後來閱讀導演訪談,得知他平時確實不太看動畫)。

    不過這種不適感,久了之後,居然看到過癮了,故事即便越走越偏,但旨意越辯越明。雖然不敢說能掌握全部掌故,但這無疑是後雨傘時代的政治寓言,黃炳將自己對香港社會種種醜惡面向的觀察包裝起來,排拒典型的敘事,以近乎洗腦的方式「植入」給觀眾,非常暴力,卻也貼合時勢。



    (9)
    《一狗 Caninity》(2019)(台灣🇹🇼)
    導演:廖崇傑

    失意男孩被朋友拱去尋芳作樂,他看來很有些純情,負責招待他的小姐尤然。以為是愛情故事,實則不然。導演很殘酷地呈現了男人的動物性,以及女孩對人性僅有的信任為之淪喪的瞬間。從攝影、場面調度、演員表演到角色的刻畫,無一不精準。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桃園電影節競賽意義何在?別具一格的「台灣獎」入圍作品〉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8)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2020)(中國大陸🇨🇳)
    導演:賈樟柯

    開場還以為是主旋律,談著談著,余華來了。明明是回顧中國各個世代的作家,明顯感覺有些時代是斷裂的,好像有些事情沒法明說,原因為何,大家心照不宣。余華所代表的存在,似乎補足了這個缺憾。對舊時代當中感受到自由的那個時刻的追索,再對應當今,一切盡在不言中。確實仍存在不少缺憾,但最後余華說他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一切都再顯得完美不過。



    (7)
    《消失的情人節 My Missing Valentins》(2020)(台灣🇹🇼)
    導演:陳玉勳

    陳玉勳獨有的幽默感與演員出奇的喜劇展現,弭平了所有可能的不足,令人入戲,就連劉冠廷其實是跟蹤狂的事實,都可以使人完全無視。最後吃豆花戲,更是神來一筆,回想起來,是一部處處充滿靈光的好片。同時,本片一大成就無非是李霈瑜與劉冠廷的精彩表演,陳玉勳對演員的成功指導是本片的成功要件。



    (6)
    《青春劇烈物語 Steps of Youth》(2020)(台灣🇹🇼)
    導演:詹承廷

    沒想到能有機會在台灣看到近似《聽說桐島退社了 The Kirishima Thing》(2012)魅力的作品,而且還是學生製片。故事描述一所高中的熱音社交接前夕,四個主要人物之間存在的暗潮洶湧。作品反映了青春期男孩對認同的渴望,同時也存在隱而不談卻又呼之欲出的生命故事,暗示了人物性格的縱深。

    通常即便是專業導演,也難駕馭這種題材,但導演詹承廷的態度異常沉穩,撇開了任何讓故事顯得矯揉造作的可能,致力於對角色內心世界的反映,而且成果出眾。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新銳導演第一站:北藝大「關渡電影節」有什麼看頭?〉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928629



    (5)
    《無聲 The Silent Forest》(2020)(台灣🇹🇼)
    導演:柯貞年

    一部行雲流水的傑出商業製作。電影本身的攝影、美術、音效等部門,都完美地服務故事母題,與電影內容本身形成精準的呼應。眾多演員的演技展現,也都成功支撐了這部作品。固然作品深陷不少關於選材上的批評,但我想能喚起社會爭論總比無聲無息好,爭議題材的確需要衝撞。《無聲》讓我看到了一股新的可能,原來台灣也能做出質感殊異,不輸韓國商業片型態的作品。



    (4)
    《同學麥娜絲 Classmates Minus》(2020)(台灣🇹🇼)
    導演:黃信堯

    看這部作品,回想到了很多私人的生命經驗。黃信堯幾乎出賣了台灣大多數的異性戀男人,裡面那種屁話連連、下流低俗的男性對話,令人似曾相識。但導演感覺也無異神化這群臭男人,反而是在描繪他們對生命的無力,那種對自尊的失去掌握。

    黃信堯透過電影埋怨一切,同時也衝進自己的電影裡揍人,這顯示出這部作品終究很個人,只屬於黃信堯自己,他透過這部作品的創作,完成一種精神上的自慰。然而,許多人用到「自慰」這個字,都是在罵人,我倒覺得不是,只要控制次數得當,自慰有益健康。黃信堯去打人的那一刻,其實我覺得很感動,因為那一刻彰顯了藝術品之於創作者的意義。



    (3)
    《地洞 The Tunnel》(2020)(台灣🇹🇼)
    導演:許慧如

    一如許慧如導演前作《臨時工》一樣,她的作品繼續挑戰了電影傳統分類的限制,你無法說它是一部紀錄片,但說是劇情片也未盡精確。本片之中,許慧如找到了一名曾與之合作的演員施永鴻,此人也在做劇本創作,故事取材自他年少受創的真實經歷。施永鴻透過自白說明自己創作的緣由,看著看著,我們慢慢意識到這是一部後設紀錄片,而紀錄片本身卻又包著一層由施永鴻創作的戲劇,深具實驗意味。

    其中一場「戲」,導演讓有意詮釋施永鴻故事的演員在一間豪宅見面,一群陌然而生硬的面孔突兀聚集至此,引出了對華而不實的商業宣傳術的批判,對所謂「家」的概念的辯證也是不斷游移。結局突然斷裂,看起來並未完成,卻無損這部作品的可看性,許慧如依然跳脫於類型框架之外,維持屬於自己的創作語彙,這種創作質地殊為難得。

    關於本片的精彩影評,特別推薦影評人趙正媛撰寫的〈不完成的人物肖像——2020公視新創紀實短片(上):《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地洞》〉一文。

    連結如下: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319



    (2)
    《伏魔殿 Temple of Devilbuster》(2020)(台灣🇹🇼)
    導演:王逸帆

    賈樟柯曾說過一個自己拜訪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故事。他發現老馬丁手邊有一些年輕人寄給他的作品,他肅然起敬,說他都已經這麼資深,還願意提攜後進。老馬丁卻不以為然,他說自己才要感謝這些新導演,因為他們讓他知道年輕的電影屬於什麼樣的面貌。

    《伏魔殿》就是那個屬於新世代的作品,王逸帆以自己獨特的創作語言,結合台灣民俗傳說,以極速節奏的暴力場面,創造了一個兀自獨立的世界觀。然而,本片國內影展運不順,即便入圍也遭到冷落,這是因為許多評審將它當作異類,我倒希望當評審能跳脫出既定的客觀角度去思索這部電影,因為它很可能代表的將是新世代的電影樣貌。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桃園電影節競賽意義何在?別具一格的「台灣獎」入圍作品〉一文。

    連結如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54/4899926



    (1)
    《迷航 Lost Course》(2019)(香港🇭🇰)
    導演:李哲昕

    本片詳盡介紹了廣東烏坎村的抗爭行動始末,描寫揭竿而起的村民的一場震撼民主課。社運領袖表面上取得成功,但接替上位之後,面臨的卻是已然玩死的局,自己也漸漸走進共犯結構,成為其他人的眼中釘。

    導演花費八年時間創作,長期蹲點使之能拍攝到事件中的幾個主要中心人物,無意間為當代中國歷史重要的一個時刻作出了堪稱完整的紀實。如同片名所述,本片不僅辯證了民主與專制兩種制度的實用性,也暗示了中國這艘大船的現實處境。

    關於這部片的詳細介紹,可見由我撰寫的〈2020金馬獎總評:金馬獎航向何方?〉一文。

    連結如下: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897



    (圖為《無聲》劇照。)
    #黃炳寓言 #無聲 #迷航 #伏魔殿 #地洞 #同學麥娜絲 #青春劇烈物語 #消失的情人節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狗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