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異形戰場線上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異形戰場線上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異形戰場線上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異形戰場線上看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蘭萱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錄音室筆記】--轉載自YAHOO奇摩專欄(2015/7/16) 《誠實面對歷史,有這麼困難嗎?》 今年是二戰終戰七十周年。全世界但凡捲入那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慘惡戰浩劫的國家,不論戰勝戰敗、官方或社會,莫不舉辦大大小小各式悼念追思。省思戰爭罪惡、珍惜不易和平,更追悼戰亡將士英勇犧牲...

  • 異形戰場線上看 在 蘭萱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7-23 12:42:51
    有 89 人按讚


    【錄音室筆記】--轉載自YAHOO奇摩專欄(2015/7/16)

    《誠實面對歷史,有這麼困難嗎?》

    今年是二戰終戰七十周年。全世界但凡捲入那場人類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慘惡戰浩劫的國家,不論戰勝戰敗、官方或社會,莫不舉辦大大小小各式悼念追思。省思戰爭罪惡、珍惜不易和平,更追悼戰亡將士英勇犧牲,藉此緬懷舉國共渡難關的過往艱辛,凝聚當前國家意識和社會向心。這是終戰紀念的當代意義。

    處於當年太平洋戰爭的核心風暴地帶,我們自然也沒有淡忘的道理。不過,時間的辨證、歲月的沉澱,七十年顯然仍不足以讓台灣撥開濃窒烈焰、遮天迷霧,拾掇重塑因戰火離散而碎裂的歷史、山河和犧牲者骨骸,真實面對並凝聚屬於這個國家的共同記憶與自我。年初迄今政府民間舉辦的終戰紀念活動並不算少,但觸發社會輿論參與激盪、發自你我內心深處的回應,相映於那段慘烈歷史卻無疑慘淡得可憐。

    為什麼?

    若非在廣播節目先後訪問以抗日小說形式書寫衡陽戰役的上官鼎、以史料照片呈現台灣遭盟軍猛烈空襲的策展人杜正宇教授,牽動更多記憶和情感,其實我和許多人一樣,不太願意再問再觸碰這一談即亂的敏感神經。因為答案已糾纏台灣數十年,並非無解,而是基於若干偏執的歷史情感、自私的政治利益,各持不同詮釋偏好的雙方,寧可各自表述、各自紀念,根本不想解。

    然而問題擺著,非但不會消失,更彷如被我們忽略的身體病根,時日一久引發發炎反應,甚至形成癌細胞擴及其他器官銷蝕全身,可怕的是還可能透過基因代代相傳。

    讓我們把時光倒轉回去。

    從2015年的此刻,一路回溯中華民國歷史到七十年前的八月十五日,你會清楚看到自己站在一個分叉點。在日軍遞出降書交還台灣的那個關鍵時刻之前,中華民國和台灣處在叉出的不同歷史軸線上。當時的中華民國還沒撤退來台、台灣還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也因此,當歷史之軸再往前推進到二戰期間,日軍、盟軍對打廝殺的烽火戰場上,中華民國和台灣軍民百姓捲入的雖是同一場太平洋戰役,角色上不論主動或被迫,卻確實存在分屬敵我不同陣營的詭異形式。

    上官鼎《雁城諜影》筆下,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是國軍以一萬七千將士的血肉長城抵住十萬日軍瘋狂攻擊的故事,是壓垮日本東條英機戰爭內閣的最後一根稻草。書中五位年輕女學生在蔣介石號召「地不分南北東西、人不分男女老少」總動員令下,縱身時代洪流各以不同角色投入抗戰的情節;在現實的彼時也打動不少不接受日本統治的台灣青年跨海而去,投身國民政府或南京汪精衛「偽政權」,成為共赴國難的抗日生力軍。

    歷史捉弄命運的更大弔詭,是《修羅雨--空襲台灣特展》中呈現,1945年日軍投降前夕遭盟軍猛烈轟炸的台灣。同一時空,雖有部分台灣青年加入八年抗戰之列,絕大多數留在台灣所面對的,卻是不由分說與「殖民宗主國」綑綁一起的另一種參戰命運。八萬(一說十餘萬)台籍日本兵、上千慰安婦被徵召入戰,整個台灣成為日軍前進作戰基地與後勤戰備補給要站,以致當盟軍最終採取強勢轟炸逼迫日軍投降的關鍵行動時,高雄、屏東、台南、新竹、總督府所在台北城…無一不是鎖定目標,砲聲轟隆、滿目瘡痍。

    臺灣究竟和誰生死與共?

    七十年前的台灣,或有複雜難言的選擇。但七十年後的今天,當中華民國和台灣歷史軸線已在這塊土地上緊密交會、歷經諸多風雨艱難後,共同捍衛這個國家、這塊土地的理念竟猶有雜音,絕對和我們未能包容一度分叉的歷史而且努力不夠有關。

    十年前,終戰六十周年,執政的民進黨選擇了偏好一方的歷史詮釋,以終戰取代光復、以日治取代殖民,強化台灣本位、淡化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刻意低調處理這值得紀念的時刻;今年國民黨政府則重回往昔紀念方式,高調與中國爭奪抗日貢獻和話語詮釋權、表彰外省老兵,卻忽略這塊土地上曾有的不同創傷和記憶。同樣擁有弭和歧見裂痕能力的社會公器--媒體輿論,報導評論若非陷溺於習以為常的政治性選擇,就是乾脆放棄公共角色緘默不語。長期下來各有所需、各取所好的集體偏執與訴求,呈現出對歷史的扭曲不尊重,對戰爭中同等受害的倖存者和罹難家屬不公平,以及虛偽的人道主義、殘缺的愛國意識。

    全世界與戰爭相關的追悼儀式都會選擇重返遺址,在共同經歷血淚記憶和患難情感的時空下,深化攜手前行、不畏磨難的意志。曲折的中華民國和台灣身世,或許讓後代的我們很難在已然失去和一度被割據的國土上,找尋足以象徵不同苦難經歷卻可供共同憑弔的戰爭遺跡。但不存在於地圖上,並不代表無法透過集體信念和當代藝術重新建構某種包容彼此、匯聚歷史的具體形式,成為精神與心靈的紀念遺址。

    烽火無情、歲月無情,政客亦無情。七十年,對於抗戰倖存將士、台籍日本兵和慰安婦來說,已走到生命盡頭。這個社會還要繼續任由意識形態操弄,錯失還與他們公道慰藉、去除魅障、融合彼此的時機多久?

    誠實面對歷史,有這麼困難嗎?!(蘭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