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異常同義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異常同義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異常同義詞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4日 地點: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 鴉片如何由救命之藥到奪命之毒的? 鴉片如何由救命之藥到奪命之毒的 歷史春秋網 罌粟是阿拉伯使者帶給大唐的禮物,在進入中國的最初幾百年裡,罌粟是悅目的觀賞植物和救命...
異常同義詞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8:36:51
: 就像鳴人的護額魯夫的草帽 薩諾斯的手套和小蘭姊姊的角 超人的紅內褲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特色單品 但這種根本不會有現代人想嘗試的穿著風格 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_ 目前一個比較可信的說法是 早期在歐洲馬戲團表演的大力士 大多會全身赤裸、只穿著一條醒目的紅內褲 因此在過去,紅內褲會給人強壯有力的印象 _...
異常同義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1月4日
地點:北京(紫禁城乾清宮)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 鴉片如何由救命之藥到奪命之毒的?
鴉片如何由救命之藥到奪命之毒的
歷史春秋網
罌粟是阿拉伯使者帶給大唐的禮物,在進入中國的最初幾百年裡,罌粟是悅目的觀賞植物和救命的治病良藥,而後卻演變為謀財害命的毒品。
阿拉伯使者帶來的禮物
罌粟原產於西亞阿拉伯半島、南亞印度等地。中國並不是罌粟的原產地,罌粟及其製品鴉片都是從國外傳入的。
罌粟及其製品的傳入始於唐代。《舊唐書》列傳載:「乾封二年(667)拂霖遣使獻底也伽。」經德國學者夏德(Friedrich)等的研究,「拂霖」就是大秦,即東羅馬帝國,其中心位置約在今敘利亞。唐時,由於阿拉伯人的大舉擴張,敘利亞已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省。
「底也伽」,古音為te ya ka,是當時西方的珍貴藥品。據阿拉伯史家記載,上等的「底也伽」產自伊拉克的巴格達。西方自古就認為,「底也伽」是療效最佳的解毒藥,它由600種物質混制而成,這種丸狀藥的作用可解除一切毒素。「底也伽」的主要成分是:鴉片、龍涎香、縮砂、肉荳蔻、肉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鴉片。
從這些史料中基本可以推斷出,鴉片是古阿拉伯人傳入中國的。
唐代時,正在急速擴張中的阿拉伯帝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阿拉伯向中國派遣正式使者就達37次。古阿拉伯進入中國,主要有陸、海兩條路。陸路由著名的絲綢之路進入長安,海路則是經馬六甲海峽到達廣州、泉州、揚州等地。成書於10世紀上半葉的不朽名著《一千零一夜》,也反映了西亞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這種交流的規模即使在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看來,也令人歎為觀止。那時在長安、廣州、泉州等地經商的阿拉伯人不下萬人。阿拉伯人帶來了象牙、棉花、白糖、寶鐵等特產,也帶來了罌粟和鴉片。
從文獻記載考證,乾封二年阿拉伯使者貢獻「底也伽」,是鴉片進入中國之最早記錄。但中國人對鴉片的認識要早於這一文獻記載。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的《唐本草》有「底也伽」一條,載:底也伽,味辜苦平無毒,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出西戎。這本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藥典的成書,比史載的阿拉伯人獻「底也伽」還要早八年,而且明確地記載了它的藥用效果。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在公元7世紀的上半葉,唐朝初期,底也伽——也就是鴉片——已進入了中國。
阿拉伯人在貢獻「底也伽」的同時,也將罌粟帶到了中國。
美麗的藥物
不久,中國人就開始種植罌粟。由於罌粟花異常嬌豔,唐代人多將它作為觀賞植物。成書於唐開元時期的《本草拾遺》中記載:「罌粟花有四葉,紅白色,上有淺紅暈子,其囊形如箭頭,中有細米。」生活於唐文宗時期(826~840)的郭橐駝,也具有種植罌粟的經驗。他在《種樹書》裡寫道:「鶯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種之,花必大,子必滿。」詩人雍陶在《西歸斜谷》中唱道:「行過險棧出褒斜,出盡平川似到家,萬里客愁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這裡的「鶯粟」「米囊」都是罌粟的別稱。
罌粟在傳入中國的最初數百年裡,並沒有造成大的危害。這是因為當初很少有人吸食,罌粟主要還是作為觀賞花卉和藥用植物。
進入宋代後,罌粟花又稱「鼓子花」,被當作妓女的別稱。原來宋人之美學觀念尚淡雅而不喜濃豔,故將豔麗的罌粟花用來形容姿容不佳的妓女。詞人張先,晚年在杭州時「多為官妓作詞」,所以有詩曰:「天興群材十樣花,獨分顏色不堪誇。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官員王元之被謫齊安郡,見當地「民物荒涼,菅妓(宦妓)有不佳者」,便感嘆:「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而今寂寞山城裡,鼓子花開亦喜歡。」
這時,中國人對罌粟的認識更加深入,其種植也日益普遍。如北宋蘇頌在《圖經本草》裡寫道:「罌粟花處處有之,人多蒔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形如瓶子,有米粒極細。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不爾則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黃乃採之。」可見宋人對罌粟的植物特徵、種植及採摘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宋代的醫家已用罌粟來治病消災。在楊士瀛的《直指方》、王璆的《百一選方》、王碩的《易簡方》、林洪的《山家清供》等醫書裡,均以罌粟的殼蒴為治病妙劑。著名詞人辛棄疾曾患有疾,後遇一異僧,以陳年罌粟加人參等製成敗毒散,吞下威通丸十餘粒,此後即愈。
金元的醫家承宋朝之傳統,已普遍用罌粟主治咳嗽和瀉痢。到元初,忽必烈於1270年設廣惠司,專門製造阿拉伯藥劑。1292年,元人又設「回回藥物局」,所用之藥當然也包括罌粟。
罌粟不僅被醫家所重視,還得到了民間百姓的歡迎。人們普遍視罌粟子煮粥為大補之物。劉翰在《開寶本草》中記錄了這種習慣:「罌粟子一名米囊子,一名御米,其米主治丹石發動,不下飲食,和竹瀝煮作粥,食極美。」將罌粟子稱作「御米」,一方面我們可推斷出它已進入了皇宮,另一方面也可見其珍貴。實際上,民間使用罌粟已越來越廣泛了。蘇軾有詩道:「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蘇轍在《種藥苗詩》中指出罌粟粥還可治消化不良:「……研為牛乳,烹為佛粥。老人氣衰,飲食無幾,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槌石缽,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調肺養胃……」所以,罌粟在宋代,竟成了醫療與食補兼而有之的物品。
但宋代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罌粟的副作用。《易簡方》記載:「粟殼制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王碩提出抵消罌粟副作用的良方:「令醋制加以烏梅則用得其法矣。」還可與四君子藥合用,「不致閉胃妨食而獲奇功也」。元代名醫朱震亨對罌粟認識最深,他指出:「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 可見元代人對罌粟的毒性已有深入的瞭解。而且我們可以從「殺人如劍」這四個字裡,推測出那時社會上應已有不少因食罌粟中毒而死亡的事例了。
儘管宋、元時期,人們對罌粟的醫學功用已相當瞭解,但那時尚無「鴉片」之稱,也還不懂得鴉片的製法。直到明代成化年間,才有了製作鴉片的記載。
明代醫家王璽在《醫林集要》中記載:「鴉片治久痢不止,罌粟花花謝結殼後三五日,午後於殼上,用大針刺開外面青皮十餘處,次日早津出,以竹刀刮在瓷器內,陰乾,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溫水化下,忌蔥蒜姜水,如熱渴以蜜水解之。」 他採集生鴉片的記錄相當詳細,是中國有關鴉片製作的最早記載。王璽曾任甘肅總督達二十餘年,在那裡,他有可能長期與穆斯林接觸,從他們那裡瞭解到了阿拉伯的物產、醫術、習俗等。其後有名醫李梴的《醫學入門》,書中寫道:「鴉片一名阿芙蓉,即罌粟花未開時,用針刺十數孔,其津自出,次日以竹刀刮在瓷器內,待積取多了,以紙封固,曬二至七日,即成鴉片矣,薴急可多用。」從這兩則記錄可以判斷,那時的醫家已懂得熟練採取罌粟之液,製成鴉片,配作藥劑了。
阿芙蓉一詞是從阿拉伯語Afyun音譯而來的,而鴉片一詞的直接來源,則是英語Opium,其同義詞還有雅片、阿片、阿扁等別稱。最常用的是鴉片一詞。另外,罌粟的別稱還有藕賓和蒼玉粟等。
明代人對鴉片醫學作用的認識,已達到相當的高度。根據醫學大師李時珍的調查和實踐,鴉片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瀉痢、風癱、百節病、正頭風、痰喘、久咳、勞咳、吐瀉、禁口痢、熱痛、臍下痛、小腸氣、膀胱氣、血氣痛、脅痛、噎食、女人血崩、血不止、小兒慢脾風等二十餘種病痛。另外,李時珍已記載了鴉片對性功能的作用,他指出,鴉片「能澀丈夫精氣」,因此「俗人房中術用之」。
綜上所述,中國人知道罌粟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懂得罌粟的藥用價值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而製作鴉片業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請您暢所欲言,歡迎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知史討論
異常同義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鴉片如何由救命之藥到奪命之毒?(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罌粟是阿拉伯使者帶給大唐的禮物,在進入中國的最初幾百年裡,罌粟是悅目的觀賞植物和救命的治病良藥,而後卻演變為謀財害命的毒品。
阿拉伯使者帶來的禮物
罌粟原產於西亞阿拉伯半島、南亞印度等地。中國並不是罌粟的原產地,罌粟及其製品鴉片都是從國外傳入的。
罌粟及其製品的傳入始於唐代。《舊唐書》列傳載:「乾封二年(667)拂霖遣使獻底也伽。」經德國學者夏德(Friedrich)等的研究,「拂霖」就是大秦,即東羅馬帝國,其中心位置約在今敘利亞。唐時,由於阿拉伯人的大舉擴張,敘利亞已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省。
「底也伽」,古音為teyaka,是當時西方的珍貴藥品。據阿拉伯史家記載,上等的「底也伽」產自伊拉克的巴格達。西方自古就認為,「底也伽」是療效最佳的解毒藥,它由600種物質混製而成,這種丸狀藥的作用可解除一切毒素。「底也伽」的主要成分是:鴉片、龍涎香、縮砂、肉荳蔻、肉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鴉片。
從這些史料中基本可以推斷出,鴉片是古阿拉伯人傳入中國的。
唐代時,正在急速擴張中的阿拉伯帝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阿拉伯向中國派遣正式使者就達37次。古阿拉伯進入中國,主要有陸、海兩條路。陸路由著名的絲綢之路進入長安,海路則是經馬六甲海峽到達廣州、泉州、揚州等地。成書於10世紀上半葉的不朽名著《一千零一夜》,也反映了西亞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這種交流的規模即使在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看來,也令人嘆為觀止。那時在長安、廣州、泉州等地經商的阿拉伯人不下萬人。阿拉伯人帶來了象牙、棉花、白糖、寶鐵等特產,也帶來了罌粟和鴉片。
從文獻記載考證,乾封二年阿拉伯使者貢獻「底也伽」,是鴉片進入中國之最早記錄。但中國人對鴉片的認識要早於這一文獻記載。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的《唐本草》有「底也伽」一條,載:底也伽,味辜苦平無毒,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出西戎。這本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藥典的成書,比史載的阿拉伯人獻「底也伽」還要早八年,而且明確地記載了它的藥用效果。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在公元7世紀的上半葉,唐朝初期,底也伽——也就是鴉片——已進入了中國。
阿拉伯人在貢獻「底也伽」的同時,也將罌粟帶到了中國。
美麗的藥物
不久,中國人就開始種植罌粟。由於罌粟花異常嬌豔,唐代人多將它作為觀賞植物。成書於唐開元時期的《本草拾遺》中記載:」罌粟花有四葉,紅白色,上有淺紅暈子,其囊形如箭頭,中有細米。」生活於唐文宗時期(826~840 )的郭橐駝,也具有種植罌粟的經驗。他在《種樹書》裡寫道:「鶯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種之,花必大,子必滿。」詩人雍陶在《西歸斜谷》中唱道:「行過險棧出褒斜,出盡平川似到家,萬里客愁今日散,馬前初見米囊花。」這裡的「鶯粟」「米囊」都是罌粟的別稱。
罌粟在傳入中國的最初數百年裡,並沒有造成大的危害。這是因為當初很少有人吸食,罌粟主要還是作為觀賞花卉和藥用植物。
進入宋代後,罌粟花又稱「鼓子花」,被當作妓女的別稱。原來宋人之美學觀念尚淡雅而不喜濃艷,故將艷麗的罌粟花用來形容姿容不佳的妓女。詞人張先,晚年在杭州時「多為官妓作詞」,所以有詩曰:「天興群材十樣花,獨分顏色不堪誇。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 」官員王元之被謫齊安郡,見當地「民物荒涼,菅妓(宦妓)有不佳者」,便感嘆:「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而今寂寞山城裡,鼓子花開亦喜歡。」
這時,中國人對罌粟的認識更加深入,其種植也日益普遍。如北宋蘇頌在《圖經本草》裡寫道:「罌粟花處處有之,人多蒔以為飾,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形如瓶子,有米粒極細。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不爾則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黃乃採之。」可見宋人對罌粟的植物特徵、種植及採摘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宋代的醫家已用罌粟來治病消災。在楊士瀛的《直指方》、王璆的《百一選方》、王碩的《易簡方》、林洪的《山家清供》等醫書裡,均以罌粟的殼蒴為治病妙劑。著名詞人辛棄疾曾患有疾,後遇一異僧,以陳年罌粟加人參等製成敗毒散,吞下威通丸十餘粒,此後即癒。
金元的醫家承宋朝之傳統,已普遍用罌粟主治咳嗽和瀉痢。到元初,忽必烈於1270年設廣惠司,專門製造阿拉伯藥劑。1292年,元人又設「回回藥物局」,所用之藥當然也包括罌粟。
罌粟不僅被醫家所重視,還得到了民間百姓的歡迎。人們普遍視罌粟子煮粥為大補之物。劉翰在《開寶本草》中記錄了這種習慣:「罌粟子一名米囊子,一名御米,其米主治丹石發動,不下飲食,和竹瀝煮作粥,食極美。」將罌粟子稱作「御米」,一方面我們可推斷出它已進入了皇宮,另一方面也可見其珍貴。實際上,民間使用罌粟已越來越廣泛了。蘇軾有詩道:「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蘇轍在《種藥苗詩》中指出罌粟粥還可治消化不良:「……研為牛乳,烹為佛粥。老人氣衰,飲食無幾,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槌石缽,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調肺養胃……」所以,罌粟在宋代,竟成了醫療與食補兼而有之的物品。
但宋代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罌粟的副作用。《易簡方》記載:「粟殼制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王碩提出抵消罌粟副作用的良方:「令醋製加以烏梅則用得其法矣。」還可與四君子藥合用,「不致閉胃妨食而獲奇功也」。元代名醫朱震亨對罌粟認識最深,他指出:「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可見元代人對罌粟的毒性已有深入的了解。而且我們可以從「殺人如劍」這四個字裡,推測出那時社會上應已有不少因食罌粟中毒而死亡的事例了。
儘管宋、元時期,人們對罌粟的醫學功用已相當了解,但那時尚無「鴉片」之稱,也還不懂得鴉片的製法。直到明代成化年間,才有了製作鴉片的記載。
明代醫家王璽在《醫林集要》中記載:「鴉片治久痢不止,罌粟花花謝結殼後三五日,午後於殼上,用大針刺開外面青皮十餘處,次日早津出,以竹刀刮在瓷器內,陰乾,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溫水化下,忌蔥蒜薑水,如熱渴以蜜水解之。」 他採集生鴉片的記錄相當詳細,是中國有關鴉片製作的最早記載。王璽曾任甘肅總督達二十餘年,在那裡,他有可能長期與穆斯林接觸,從他們那裡了解到了阿拉伯的物產、醫術、習俗等。其後有名醫李梴的《醫學入門》,書中寫道:「鴉片一名阿芙蓉,即罌粟花未開時,用針刺十數孔,其津自出,次日以竹刀刮在瓷器內,待積取多了,以紙封固,曬二至七日,即成鴉片矣,苧急可多用。」從這兩則記錄可以判斷,那時的醫家已懂得熟練採取罌粟之液,製成鴉片,配作藥劑了。
阿芙蓉一詞是從阿拉伯語Afyun音譯而來的,而鴉片一詞的直接來源,則是英語Opium,其同義詞還有雅片、阿片、阿扁等別稱。最常用的是鴉片一詞。另外,罌粟的別稱還有藕賓和蒼玉粟等。
明代人對鴉片醫學作用的認識,已達到相當的高度。根據醫學大師李時珍的調查和實踐,鴉片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瀉痢、風癱、百節病、正頭風、痰喘、久咳、勞咳、吐瀉、禁口痢、熱痛、臍下痛、小腸氣、膀胱氣、血氣痛、脅痛、噎食、女人血崩、血不止、小兒慢脾風等二十餘種病痛。另外,李時珍已記載了鴉片對性功能的作用,他指出,鴉片「能澀丈夫精氣」,因此「俗人房中術用之」。
綜上所述,中國人知道罌粟至少已有1300年的歷史,懂得罌粟的藥用價值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而製作鴉片業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異常同義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演算法界上演“貓鼠遊戲”連續劇,惡意欺騙與人工智慧的博弈已開始
面對惡意演算法欺騙,人工智慧如何反擊?電腦科學家正在多方尋找對策,以便讓人工智慧更安全。
科技日報 2019/07/03 10:15
文 | 科技日報 張夢然
醫療手術、無人駕駛、圍棋對弈、隨手可用的翻譯……近十年來,人工智慧(AI)取得了巨大進步。而這,要得益於人工神經網路的發展。
這一神經網路的模式,效仿的是我們人類的大腦,在大規模應用時,也被稱為深度學習,其能夠自己發現資料的模式,而無需明確指令。
深度學習雖然可以在大資料訓練中學到正確的工作方法,卻也很容易受到惡意干擾。攻擊者們通常會通過輸入惡意資料來欺騙深度學習模型,導致其出現嚴重故障。
面對惡意演算法欺騙,人工智慧如何反擊?英國《自然》網路版日前的報導稱,現在,電腦科學家正在多方尋找對策,以便讓人工智慧更安全。
AI:我因“學習”而受傷
“學習”,是人工智慧的核心,也是使計算機具有智慧的根本途徑。
深度學習的主旨,是讓電腦去類比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以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並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結構,使之不斷改善自身的性能。
但同時,深度學習演算法的不可預測性,使其需要不斷挖掘。
對於家庭和個人手機來說,虛擬智慧化助理的應用越普遍,惡意攻擊就越可能隨時發生。有些資訊眼看、耳聽都沒有問題,卻能“暗藏殺機”——隱藏著劫持設備的指令。
舉例來說,人工智慧“看”圖像的模式,和人類的肉眼大不一樣。通過微妙改變圖像的某些部分,再輸入後的圖片即使肉眼看來一模一樣,電腦看起來卻大不相同。這就叫對抗性示例。
除了圖像,聲音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只要修改了一個語音片段,人工智慧就可能修改成完全不同的語音指令。
無需隱身,也能抓住攻擊者
不過,在不久前召開的國際學習表徵會議(ICLR)上,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電腦科學家拿出了一種對抗攻擊的方法。
他們編寫的演算法可以轉錄完整的音訊以及單個片段。如果單個片段轉錄出來和完整音訊中的對應部分不完全匹配,那麼演算法會立即用一面小紅旗做出標記,表明音訊樣本可能已遭攻擊。
在攻擊測試中,面對幾種不同類型的修改,該演算法幾乎都檢測到了異常情況。此外,即使攻擊者已經瞭解到有防禦系統的存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會被抓住。
這套演算法擁有令人驚訝的穩定性。谷歌大腦團隊的科學家尼古拉斯•卡林尼評價稱,其最具吸引力之處在於它的“簡單”。另有與會專家認為,隨著對抗性攻擊越來越常見,谷歌助手、亞馬遜和蘋果等服務,都應當應用這種防禦系統。
然而,攻擊和防禦之間,註定是一場持久的“貓鼠遊戲”。卡林尼表示:“我毫不懷疑有人已經在研究如何攻擊這種防禦系統了。”
提前演練,對攻擊免疫
也有的研究團隊在另闢蹊徑。
就在本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下屬團隊公開了一套演算法,其通過效仿疫苗接種的思路,幫助人工智慧“修煉”出抗干擾能力。
所謂“疫苗演算法”,就是在識別圖片時,能夠對圖片集合進行微小的修改或使其失真,以激發學習模型“領會”到越來越強的抗干擾能力,並形成相關的自我抗干擾訓練模型。經過此類小規模的失真訓練後,最終的抗干擾訓練模型將更加強大,當真正的攻擊到來之時,機器學習模型將具備“免疫”功能。
這其實是針對深度學習模型專門打造的訓練。因為它會“學習”,所以也會學著糾錯。
郵件篩檢程式:效果不盡人意
郵件篩檢程式真的已經很努力了,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這是因為防禦與攻擊總是相伴相生。隨著漏洞越來越多的被察覺,人工智慧擁有更多的防禦能力,惡意攻擊也在不斷進階。
在4月召開的美國系統和機器學習大會(SysML)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電腦科學家們揭示了機器學習演算法在文本理解方面的漏洞。
有些人認為文本不容易被攻擊,因為惡意欺騙可以對圖像或聲音波形進行微調,但改變任何文字都會被察覺。可科學家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惡意攻擊會瞄準一些同義詞,文本含義不發生改變,但深度學習演算法卻可能因此而判斷錯誤——垃圾郵件成了安全的,假新聞被合法推送。
科學家們演示了一套惡意攻擊程式,它甚至會檢測文本分類器在判斷是否含有惡意時,最依賴的是哪些詞語。接著,它挑選出關鍵字的同義詞,替換,然後飛速開始測試下一個關鍵字。在這套演算法攻擊下,篩檢程式的準確率急劇下降。
不過,將這些手段公諸於眾,究竟可以提高防禦能力,還是會加劇攻擊手段,目前仍有爭議。此前,已經有AI實驗室拒絕公開一種攻擊演算法,因為擔心它被濫用。
資料來源: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27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