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巴茲魯曼Baz Luhrmann
巴茲· 魯曼是現代作者論導演的絕佳例子,指的是影片個人風格與辨識度極高,導演一人幾乎就能代表整部作品。除了和多數大導一樣身兼編劇和導演,他對音樂與美術設計都涉入甚深,靠著電影原聲帶入圍過兩次葛萊美獎,美術設計算是有點開外掛,由服裝設計師妻子Cathe...
📍人物特寫:巴茲魯曼Baz Luhrmann
巴茲· 魯曼是現代作者論導演的絕佳例子,指的是影片個人風格與辨識度極高,導演一人幾乎就能代表整部作品。除了和多數大導一樣身兼編劇和導演,他對音樂與美術設計都涉入甚深,靠著電影原聲帶入圍過兩次葛萊美獎,美術設計算是有點開外掛,由服裝設計師妻子Catherine Martin擔任萬年藝術指導,共同打造出所謂Baz Luhrmann風格的金字招牌。
生涯目前共五部長片,劇情都以簡單的芭樂愛情為主軸,雖然沒有需要反覆咀嚼的奧義,卻會成為無法忘懷且難以替代的觀影體驗。五部電影的時空截然不同,但從配樂音效、服飾妝髮、場景道具,都能看出他熟諳各年代文化精髓,並在任何劇情環境都以美感為第一要務,帶著強烈自我風格和拍片精神,不怕被說庸俗、驕傲地做個稱職的娛樂者,成為商業成就最高的澳籍導演,並把藝術美感鎔鑄成大眾能心領神會的樣貌,讓我很是欽佩。
Baz在時尚與藝術界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2004年拍攝了成本3300萬美元、妮可基嫚的Chanel No.5香水廣告,這三分鐘的短片在大螢幕登場,不只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中造價最高的商業廣告,也開啟了奢侈品牌行銷的新熱潮,此後頂級名牌的電視廣告,與高成本電影的界線日漸模糊。近年更參與時裝設計、Met Gala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幕後運作。
【吸引力與疏離感的完美平衡】
巴茲·魯曼形容自己的作品為「參與式電影」,觀影體驗不像紀錄片那樣旁觀,也不像一般電影那般沈浸,他要觀眾感受到”自己正在看電影”,並且”有意識地享受聲畫編排”,因此他的電影世界總是極盡絢爛美麗,同時又有著衝突甚至不合理的元素,像位風情萬種但忽冷忽熱的異域情人,是吸引力與疏離感的完美平衡。
生涯前三部長片貫徹了上述理念,畫面總是五彩繽紛、目不暇給卻亂中有序,演員、服裝到佈景都極具特色與美感,創造完美幻象但不想讓觀眾放空入迷,總是調皮的提醒著”你正在看戲”的事實,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角色們身處現代卻全講文言文,想像一下在加油站用莎翁文辭嗆聲火拼,那衝突感真是神奇;《紅磨坊》時空背景是1900年的巴黎,但整部歌舞全用現代英文流行歌曲,還在用打字機卻哼唱皇后合唱團的搖滾樂。
其他技巧則在幾乎每部都有出現,誇飾物件比例或聲音大小的趣味感、大量Whip pan急搖鏡頭的速度感、莫名其妙的剪接手法⋯等等,加上影片頭尾皆是帷幕揭開與落下,紅布幕彷彿框住了大螢幕,讓觀眾必須像看舞台劇一樣,主動參與、帶入想像,因此他的《舞國英雄》《羅密歐⋯》《紅磨坊》並稱為「紅布幕三部曲」,漸漸被視為一種電影風格,是Baz最為人所知的成就。
【大藝術家還是大娛樂家?我的想法與電影推薦】
關於Baz的評價非常兩極,一派認為他的作品鋪張奢靡卻很空洞,是不懂得節制的蠱惑人心之作;另一派認為他的畫面大膽、設計絕妙,視覺奇觀配得上藝術二字。那我的想法很明顯是偏向後者,儘管劇情很好猜測、核心價值簡單老套,但他的作品就是會讓人想一看再看,那是一般人做夢也夢不出的美妙畫面,是美術、音樂與流行性的結晶。
作品中最推薦2001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紅磨坊》,加法的藝術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違背教科書的場面調度、嗑藥一樣的剪輯和元素組合,用盛大的管弦配樂展現流行樂精髓、演出和歌舞都無法挑剔,「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理念直白卻深入人心。
再來是2013年我的摯愛《大亨小傳》,每套衣服、每件飾品、每個建築和車輛都是對20年代美學的禮讚,導演妻子凱薩琳馬丁也不負眾望,拿下第86屆奧斯卡的最佳服裝設計與藝術指導獎,成為教科書上電影服裝設計的必修單元之一。可以說是Baz最耀眼和鋪張的、劇情層次也較豐富的一部,我特別喜歡其結局的諷刺性,對主角來說是幸福結尾,對觀眾來說卻是悲劇收場。
2008年的《澳大利亞》不如其他作品來的目眩神迷,是最"合理"、受眾最廣的一部,導演拍出了澳洲的力與美,壯闊的景色裡滿是對家鄉的熱愛;1996年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則是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文辭艱澀、編排離奇,同時有著很精細的創意與20歲李奧納多的盛世美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見識見識;1992年的《舞國英雄》年代感就有比較重一些,是典型英雄旅程加醜小鴨變天鵝的愛情故事,佐以酣暢離林的歌舞和讓人興奮激動的榮耀時刻,以上便是Baz的五部長片作品,預計明年底會推出新作《Elvis》,是關於貓王的傳記片,他天馬行空的華麗手法和傳記片會如何碰撞很令人期待!
- - - - - - - - - -
#導演 #巴茲魯曼 #BazLuhrmann
#電影 #大亨小傳 #舞國英雄 #紅磨坊
#澳大利亞 #羅密歐與茱麗葉 #後現代激情篇
#放映雞 #放映人物特寫 #2020 #影評
#御用演員 #李奧納多 #妮可基嫚
異域種化英文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戰鬥藍宣言
我們是戰鬥藍!
我們安身立命的島嶼在哀嚎哭泣
土地乾涸、限水、停耕
暴雨、天坑、土石流呑沒人命、毀壞家園
極端氣候不是議題,是生存的命題
不負責任的民進黨怯懦的躲在「2025非核家園」空頭支票的背後
不敢面對台灣缺水、缺電
不敢面對碳排放的毒化
不敢承諾台灣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
我們的民主制度在崩壞
執政的民進黨專橫傲慢
大法官不是憲政的守護者
大法官是蔡英文大總統制的禁衛軍
民進黨立委不敢有任何反對,根本不能監督政府
部會首長唯黨是從,任由民進黨派系操控
他們眼中只有利益,沒有人民,
摧毀文官體系的中立,甘做民進黨掠奪選票的幫兇
不敢做夢的厭世代深陷低薪困境
買不起房子 生不起孩子
新冠疫情加劇對未來的失落與茫然
民進黨政府債台高築
看不到勞保年金破產的警訊
無能帶領台灣轉型脫困
只會政策買票大撒幣
只會釋放台灣民粹的幽靈
只會鼓動反中、抗中
就能歡慶收割權力的盛宴
兩岸敵意快速升高
蔡英文正把台灣帶向危險的衝突邊緣
蔡英文不敢獨、不願和
國家領導人淪為美、中對抗的棋子
國家安全依託在美國蒼白的口頭承諾
「親美、反美;親中、反中」成了動員麻痹選民的魔咒
一次次綁架、裹脅人民往危險衝撞
不惜代價,我們要拿回國家命運的主導權
我們也要正告北京政府,停止軍機穿越海峽中線的挑釁,放棄武力攻台的意圖,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與生存的權利,武力是不能解決兩岸問題的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台灣的未來而戰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少子化、貧富差距、世代正義而戰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降低地球暖化,防止氣候變遷、破壞子孫後代的環境而戰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中華民國的尊嚴與生存而戰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免於戰爭,台海和平而戰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人民阻擋民進黨一黨獨大、派系分贓而戰
沒有戰鬥力,如何制衡民進黨?沒有戰鬥力,如何扳倒民進黨?
專權、沈淪、腐化的民進黨正在啃蝕台灣的民主,藍軍如果不能奮力抵擋、拿回執政權,就失去存在的價值。
我們深切瞭解社會的期待、人民的希望,我們會揭穿民進黨愚民政策的騙術,發揮堅強戰力,分進合擊,聯手作戰,對抗不公不義,我們無所畏懼。
我們是戰鬥藍!要為2022及2024的勝選而戰,我們不能讓民進黨的民粹魔咒繼續傷害台灣
我們來自群眾,群眾的力量就是我們的力量!
戰鬥藍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一種意念,一種號召、一種行動、一種決心。
我們決心為人民而戰!我們是戰鬥藍!
#趙少康
=================
今(110.9.9)趙少康正式成立戰鬥藍並寫出戰鬥藍宣言,擲地有聲。
昔日的「政治金童」趙總召少康組織戰鬥藍,福編一時間竟淚流滿面。縱令政治丑角「鬼才阿水」、王浩宇、李正皓一類人趕快唱衰,但國家與國民黨似已絕處逢生。
是的,藍營怯懦不敢戰太久了。對於民進黨與側翼公然反科學的反核,多數大老竟然不敢正面回擊。對於民進黨與側翼縱容破壞國土,靠網軍塗脂抹粉,國民黨和藍營竟沒像樣的批判!
更重要地,以瘋狂的姿態給人灌精神毒品,羞辱爺輩民族身分,崇尚殖民掠奪暴行,製造兩岸敵對,陷台澎金馬於戰爭與大陸民意敵對的泛綠陣營,過去的國民黨竟只知越來越附和跟隨,不敢出聲,兩岸陷入前所未有的敵意漩渦(國防部110年首次承認台海局勢危殆 ,結果相關人士只知批評這是環球時報到國防部)
綠營背祖、滅宗、害鄉里,但國民黨全失制衡。紀念日本掠奪遺跡,卻連為國戰死異域的修墓經費都被質疑。
福編今天既讚嘆於趙總召少康的文采與憂國憂民,更感動於台澎金馬與中華民國尚有黎明生機,可喜可賀!
#我是代代生在台灣的中國人
#我支持戰鬥藍
#中華民國萬歲
#趙少康加油
讓我們從今天起,為國家,為祖宗,為鄉里,為子孫,向欺師滅祖、背德亂政、破壞人倫、謬視科學、禍及鄉里的綠營,在戰鬥藍的旗幟下努力戰鬥。
#讓我們重拾國父革命與先烈戰鬥的精神
#重振藍營與中華民國。
#福編
異域種化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實驗片是什麼?2021金穗獎實驗片單元看點又是什麼?】
.
上週六在信義誠品的選片指南,我負責主講的是實驗片單元。在影評圈以內,我可能算是比別人關注多一點點實驗電影(雖然真的是皮毛),也只是因為我曾寫過一篇實驗片名導吳俊輝老師的專訪。還記得當時去訪的時候挫死,開始惡補瑪雅.黛倫(Maya Deren)等名導的片。
.
在選片指南當天,我先引用了一段吳俊輝老師對實驗片的個人定義,很玄。礙於口述難以清楚表達,在此文字引用我當時的文章內容。
.
「⋯⋯許多人說自己厭惡實驗電影,視之為異類,卻也說不出來自己為何討厭。針對這個問題,吳老師自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從根本來說,其實實驗片才是『真正的電影』,因為從中你可能可以看到電影膠卷的存在,看到影像本身的被介入、操弄等等。與主流電影引導你進入故事相反,實驗電影卻是一再提醒你,你現在所看見的是電影。」
.
如果要更了解實驗片的真諦,建議讀讀這篇專訪,沒想到後來Google搜尋「實驗片」三字,就能直接在第一頁找到這篇文。當初在寫的時候,為自己下定的目標就是,要確保所有人都能看懂,不賣弄太理論性的辭藻。
https://wongwonder.pixnet.net/blog/post/229619348
「挑釁界限,拆穿夢幻」進入實驗片的世界,專訪吳俊輝老師
.
比起中文維基百科開宗明義地寫:「(實驗片)是一種電影拍攝模式,它嚴肅地重新評估了電影慣例,並探討了以非敘述形式替代傳統敘述手法或工作方法。」好像會更清楚一點。
.
今年金穗獎選入的實驗片有其精彩之處,存在可觀作品,但我其實也懷疑,如果真的要嚴格地去檢視實驗片的定義,是不是並不是每一部都真的這麼實驗?有些反而比較像是所謂的錄像藝術、跨類型電影或更廣義的非劇情片。未來金穗獎如果要持續保留這個項目,勢必會面臨到現有分類可能會面臨挑戰的難題,過去台北電影獎也曾有過實驗片單元,但後來也已經廢除。
.
以下附上我在選片指南當天所做的影片介紹,算是草稿,當天並沒有完全照著說,所以內容會跟我用說的不太一樣。但為了讓觀眾更清楚知道賣點,讓大家更有興致去買票,所以稍微有點加油添醋,還請各位實驗先進們見諒。
.
希望今年實驗片單元的票房,能夠有一點點提升,你可能看不懂,但保證你每一部片看完都不會忘記。
.
.
本屆一般組、學生組實驗片介紹,歡迎搭配連結閱讀、欣賞。
.
廖哲儒執導的《殺人狂》,看來顯得斑駁的影像,其實是在重現一位負責執行槍決的法警日復一日的夢魘,反覆不斷的佛經誦讀聲與鬧鐘並置出現,澈底擾亂觀眾的觀影思緒,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焦慮感。
https://youtu.be/kSHiGrVJr_w
.
郭柏萱執導的《Stranger》完全以大特寫來呈現人體的局部,觀眾看完全片都不能知道這到底是同一個人的身體的紀錄,還是不同人體局部的拼貼。從來沒有看過一部作品有這麼密集的身體大特寫,看久了竟然覺得非常不安,自虐性的穿刺畫面,對觀者的承受底線也是一個挑戰。
https://youtu.be/d_tc80XttYw
.
《回流》是這個單元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延續了導演前作《異域》與《彼.此》的風格,以3D掃描軟體掃描一個日常的畫面,再讓攝影機深入這個掃描出來的殘缺影像。母親是緬甸華人的導演胡鈞荃這次選擇讓鏡頭走進華新街,那種看來極度詭異的空間感,撕裂了現實,其實或許更貼近導演的記憶的再現。
https://youtu.be/Z5Wy8rnhspQ
.
梁廷毓的《襲奪河》延續了過去的作品《無頭河》,他的作品一向在處理早期台灣的鄉野傳說,包括原漢紛爭與魔神仔等,這次的《襲奪河》則試圖還原早期原住民與客家人的血腥衝突,勾勒出一個靈異傳說,內容包括屠殺與人吃人。導演變造了影像的顏色與質感,使得空間也連帶顯得扭曲。現在坊間很多鬼片都用特效來嚇人,但我在看《襲奪河》的時候,是感覺不僅導演真的相信這世上有鬼,而且也真的有鬼參與演出。如果你投入進去看,大概感受到的恐怖感受不會輸給《女鬼橋》或《粽邪》系列。
https://youtu.be/GoW5fX_d_34
.
在一般組的部分,蘇匯宇導演一人就有兩部提名,分別是《未來的衝擊》與《女性的復仇》,其實本質上是錄像藝術的兩部電影,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挑戰了實驗電影的定義。《未來的衝擊》片名其實來自未來學大師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的一本著作,作品中讓旁白讀著書中非常晦澀的未來學分析,不過你不用去懂在這些名詞上鑽牛角尖,請享受蘇匯宇打造的極具幽默感的後現代影像。(註:同樣以《手事業》入圍本屆金穗獎的李宜珊導演有驚喜演出。)
https://youtu.be/Jw8FEWPxfb0
.
《女性的復仇》的靈感來自於台灣七〇、八〇年代的女性復仇電影,眼看一群女性衝進一間建築物毒打男人(其中一名女性是導演反串),男性斷頭、穿越女性陰部看到的日本軍官──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極度挑釁,卻有一種令人難以抵禦的美感。
https://youtu.be/_9Dr_IcyA4I
.
剛才蘇匯宇是把一本理論書籍《未來的衝擊》影像化,洪瑋伶的《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則是把柯旗化的《新英文法》(早期台灣人人手一本的權威文法書)給影像化。片中的影像都是來自書中的例句。原來柯旗化是綠島受刑人,導演試圖從柯旗化的例句中,找到一些他對自由、人權的見解,以及對威權的控訴。概念非常有趣的作品。
https://youtu.be/xA1xjkc1zMs
.
最後介紹曾經以劇情短片《野潮》大放異彩、榮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呂柏勳的新作《聽說他這個人》。導演先描述一個人的行為,我們不知道他長怎樣,再請人去拼貼出那個人可能的長相。一群人七嘴八舌在討論的過程,卻也有人不知道這討論的群眾之中存在暗樁。與其說是實驗電影,它更像是一個會讓人渾身發毛的社會實驗節目,概念相當新穎特殊。
https://youtu.be/Ut5qDWKxiVk
.
.
(附圖為《K的房間——關於世界的創造與毀滅》。)
金馬影展 TGHFF 金穗獎/優良電影劇本
異域種化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法國廚藝界的尤里西斯 – AM par Alexandre Mazzia
去年沒喫到幾家餐廳法國就封城了. 沒想到米其林還是照樣發佈2021的指南, 而法國今年唯一新三星餐廳AM竟然是我趕上封城前去的, 所以要趕快出來趁熱蹭米其林.
下文原本發表在2020年4月號的「旅人誌」
位在南法馬賽的AM數年前憑空出世,在美食圈爆紅.本來以為只是又一個IG臉書網紅個案,過兩年就會退燒.然而餐廳主廚名聲卻一路爬升,嘗過的人嘖嘖稱奇,食評家讚聲連連.
去年法國重量級的美食指南Gault Millau推波助瀾,再冠一個年度主廚的頭銜給他.今年米其林給他兩星(去年一星),以一年一星的速度讓Alexandre Mazzia不只是一家知名餐廳主廚,而是一個現象了.
在法國媒體上很難不看到他的作品照片,因為實在很美.造型漂亮,顏色鮮麗,非常誘人.而且,讓人猜不出滋味和材料.這也是讓我對他的料理帶著戒心的原因:難保不是又一個只重盤飾外型,博取自媒體聲量的潮流餐廳.
以所在城市馬賽來說,實在不像會出現AM這樣的餐廳.幾乎在各方面都反骨的AM也刻意遠離人潮,避開商業精華,選在一個平凡僻靜的小巷裡.
門面和裡面的裝潢也同樣簡約,僅有24個位子,有6個還是吧台.粗磨水泥牆,百年橡木吧檯也是出菜台,唯一的一點裝飾是大廳中央柱子上的樹皮與附生綠色植物.
因為整面玻璃窗而有著明亮舒適的採光,吧檯是用餐位置也是出餐區,後面是開放廚房,都是年輕臉孔的廚師忙碌著.
AM一如當下流行的無菜單餐廳,根據套餐價位來選擇道數,從午餐的10道到晚餐25道都有.
出餐動線則是一場服務人員來回穿梭,流暢悅目的華爾滋.
先上來的是一組四道僅僅一口的小點:一塊圓潤光滑的木頭上透明紙捲住一小坨紫色的東西;一塊軟橡木上兩朵碧綠色旱金蓮葉,上面還有兩顆幾可亂真的仿擬露珠;綠色地衣上一塊紅色鮪魚;一片脆餅裡有不知名的艷紅與鵝黃花…
細巧,精美,清雅,典麗.每一道以3-4種材料組成,無論記不記得住,這個開場確實令人驚艷.
接著下來以每次三四道同時上桌的方式,節奏不快不慢,但也讓人目不暇及.每一種組合都是對現代法國料理的反叛:鮭魚卵-煙燻慕斯、煙燻鰻魚-巧克力、蟹肉-甜菜-草莓、生青花魚-淡菜-辣油、鮮花鮮草蔬菜派、柴魚-酸漬denti生魚、抹茶-小螯蝦餃-紅蘿蔔泥、菠菜-炸粉絲、覆盆子-harissa阿拉伯辣椒醬、香蕉-金棗-爆米香、南瓜-咖啡-糖片、百香果片-芒果-檸檬草、白巧克力-芥末-酪梨...
中間還上了兩種麵包和奶油,其中一款是黑炭麵包與金桔奶油.無論是顏色和味道都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看似詭異的材料組合單是想像都難,何況要將之揉合出一個和諧新穎的味道.以媒體最常提到的一道代表作品來說:煙燻鰻魚-黑巧克力來說,以外表來看不過是一個夾心餅乾大小,墨褐黝黑,不甚起眼的小東西.然而入口卻能造成不小的驚奇感.鰻魚的醃燻與黑巧克力有著奇詭的契合,濃郁苦澀的黑巧克力扮演香料般的配襯角色,提供鰻魚某種味覺深度.
一道道上桌的作品沒有前菜-主菜-甜點的分野,沒有鹹食甜品的界線,所有的作品穿梭在酸甜苦辣鹹之間,也在醃燻漬烤的各類工法中交換互動.AM提供一個舒適而流暢,輕鬆且愉快的美食經驗.
創意天馬行空卻又非常紮實踏實.魔術師般的巧手與巧思,食材在主廚手裡幻化成一道道嘗起來美妙的滋味.介在即興與深思之間,自由精神成了他作品真正的靈魂.很多廚師談創意,談自由,可是只有在他手裡,會讓人覺得"自由"有一個具體的存在感.
最可貴的是,品嘗美味的愉悅感藏在每一道作品裡.
AM-是主廚Alexandre Mazzia的名字縮寫,同時是英文"我"的第一人稱be動詞,有存在的意味.AM同時是上午的縮寫.AM亦可以和法文的"靈魂"發音依樣,只是拼法少了個E.多重意義的名稱看你如何解讀了.
一如主廚Alexandre Mazzia的料理風格,有很多的詮釋空間.在每個木頭石頭製成的小碟小盤裡,顏色優雅對撞,味道簡約又複雜,看似悠迴旋繞,卻也常常直接單純.他把兩極的風格微妙地銜接上來,幾乎沒有痕跡.
造成他沒有派系地域脈絡可循的料理藝術是他的學成背景.
幼時祖母告訴他:廚師不會餓死.鼓勵他做廚師.在非洲剛果度過童年,拿到一張科學文憑,這個1.90公尺的高大個子卻進了餐旅學校.學習中,先在法國旅行,後遍及世界.一度跟著西班牙已世三星主廚Santi Santamaria身邊.
他的第一份廚師工作是當富豪私廚,並隨著到處旅行,見識學習全球最好的食材和料理文化.2009年他落腳法國南部馬賽,接手一家餐廳,開始發展自己風格的料理.2014年獨立開了AM.
短短不到五年間,他不僅在法國美食界有一席之地,還成了一方之霸.食評家認為法國有以自有風格,獨特創意行走江湖的廚師,北方有Alexandre Gautier,南方就是他Alexandre Mazzia.但他不為了炫技,不為了討好媒體,不為了媚俗潮流.他的作品裡有真誠,有靈魂,有一顆稚子之心.
為了達到一致而順暢的效率和節奏,內外場的服務人員幾乎是客人的一半.這在看似裝潢擺飾餐桌都極簡的餐廳卻需要很強的組織:一份20多道套餐下來,不斷更換的餐具刀叉,數量相當驚人(表示餐廳也需要有相對的儲存餐具空間).
然而服務生的出菜節奏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菜色的解說清晰有條理,很考服務人員(和食客)的記憶力.
他的食材理念也是徹底在地化,季節性,絕多數來自馬賽地區的蔬果,魚鮮,油品,當然也有來自世界各地如中東,印度,亞洲的奇異香料.
他喜歡使用燻烤香氣.燻,燒,烤,煙.使用不同木材,稻草,榆樹,橄欖木,葡萄藤.單是一種煙燻,他表現不同香氣的濃淡深淺,輕巧飄渺.
不過香料可能是他玩弄得最精巧流暢,最精確大膽的.超過45種辣椒:乾燥,醃漬,泡椒,鮮椒,辣椒粉末… 鮮,亮,灼燒而不起火.
調味極為清淡,味道卻非常均衡優雅.套餐20多道菜下來,沒有兩道是類似雷同的,不論是外型還是內在.然而不累人,視覺味覺都不疲乏.
一場凌霄煙花後,留下滿空的煙霧,久久不散.感動後來是一步步湧上來的.
當法國廚藝界已經疲現老態,沒有創意激情.當法國傳統料理尷尬地卡在年輕廚師的不屑和老派的冥頑不化進退兩難時,Alexandre Mazzia橫空出世,給法國廚藝界帶來一股新意.
品嘗這家餐廳最好的方式是不要預先知道招牌菜或是知名作品,那會壞了難得的驚喜感.
他的料理難以界定,無法歸類,自成一派.唯一與之精神上有點暗通款曲的是Pierre Gagnaire,但是兩者又全然迥異.是法式料理中一個奇特而令人驚喜的存在.
他是法國美食界的尤里西斯,遊歷時空異域歷險歸來的人.
AM par Alexandre Mazzia
住址:9, rue François Rocca, 13008 Marseille. 法國
電話:+33(0)4-9124-8363
www.alexandremazzia.com
#Michelinguide2021
#法國米其林2021
#Michelin2021
#法國新三星
#AlexandreMazzia
#AM
#NouveauTroisEto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