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略過訊息怎麼恢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略過訊息怎麼恢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略過訊息怎麼恢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略過訊息怎麼恢復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脈輪一年療癒計畫 早鳥開跑| 上次預告今年會有重要安排,這個計畫終於要在我生日的這天,也就是這周六(5/22)上線了! 兩年前看到《你的身心課題塔羅都知道》的英文原稿,直覺就能感受書中注入一股很溫暖的療癒意念,於是回覆出版社說我喜歡這本書,我相信很多人需要它──而我就是第一個需要它的人。 ...

略過訊息怎麼恢復 在 Miмi Tsa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4:16:23

此篇可命名「吹風機之困難重重」 在我記憶還沒衰退之前給大家講一下我們這次峇里島的住宿體驗👌🏻 我們不是找網路上超有名的那種,純粹只是在Airbnb 上看喜歡的,當然大家都知道Airbnb比較冒險是怕照騙所以記得參考評價 - - - 照順序來 - - - 第一間🏖️Villa Lakmsana 位在水...

  • 略過訊息怎麼恢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6 16:34:21
    有 292 人按讚

    |脈輪一年療癒計畫 早鳥開跑|
     
    上次預告今年會有重要安排,這個計畫終於要在我生日的這天,也就是這周六(5/22)上線了!
     
    兩年前看到《你的身心課題塔羅都知道》的英文原稿,直覺就能感受書中注入一股很溫暖的療癒意念,於是回覆出版社說我喜歡這本書,我相信很多人需要它──而我就是第一個需要它的人。
     
    今年收到這本書的中文版後,我才很驚訝的注意到,原來它是拆成「7個脈輪X 7個議題」的精細結構,而且每個議題都有牌陣對應,除了對塔羅要有基本的了解外,也要熟悉身心靈知識,並了解脈輪能量如何對應身心,很慶幸我三者都有,但唯一的缺就是──我沒有耐心(哈哈)
     
    ***
     
    如果只靠我一個人,我沒有辦法慢慢把49個議題走完,而且它的結構非常嚴謹,後面的脈輪都會結合前面抽到的牌卡,不能中間想偷吃步就略過,但這樣一來我非常有可能做完一兩個議題之後,就把這本好不容易到手的療癒書籍丟到書櫃的深處。
     
    但我不想要這樣,因為我只不過試著做前面兩個議題,就已經被塔羅訊息打臉好幾次,我真的很想走下去(是有多M)。而且牌卡非常共時,剛好都會跟那週面臨的議題有呼應,於是我心中就浮起了這個念頭:「如果我從今年生日開始,每週療癒一個課題,這樣明年這個時候,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既然自己會半途而廢,我就乾脆要求自己,把每週的脈輪抽牌、解牌訊息、身心靈知識、還有當週人生的進展錄起來,讓有興趣走一趟嚴謹紮實,深度自我探索的讀者,可以跟我一起共修成長。
     
    我相信對這本書有興趣、甚至買過這本書的人,應該都有在讀到一半的時候就被它的精緻嚇到,甚至牌陣排一半就想放棄的感覺,我懂,我完全懂,但它的細膩迷人之處也在這裡,我們好好花一年的時間,一個禮拜拆解一個課題。
     
    一年後,我們來看看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脈輪一年療癒計畫〉今天開始早鳥開跑,加入計畫的朋友會有以下福利

    ■ 一年中49支(以上)私人影片,每週上架一支,一週探索一個脈輪課題(片長約20分鐘),可收看14個月。
    ■ 拆解《你的身心課題塔羅都知道》書中繁複的步驟,示範好吸收的操作流程
    ■ 簡易的塔羅知識與解牌技巧(入門者建議搭配閱讀塔羅書籍)
    ■ 身心靈知識補充
    ■ 針對書中的脈輪議題,分享能量療癒經驗
    ■ 每週紀錄自己的共時與改變,邀請你加入這樣的能量共振
     
    課前須自備|
    《你的身心課題塔羅都知道》、筆記本、塔羅牌一副、塔羅入門者須搭配推薦書單。
    詳情請看〈脈輪一年療癒計畫〉前導片| https://reurl.cc/a52YO4
     
    線上課程時程|
    五月底前加入有早鳥優惠,6/1開始恢復成原價,預計5/22(六)上線第一支影片。
     
    ***
     
    想要加入計畫的朋友,請按這裡填單報名
    >>>https://yssweet.com/tarot_healer-2
     
    柚子甜將提供匯款帳號,完成匯款後會把你加入〈脈輪一年療癒計畫〉線上課程,之後每週六就能收看一支新上線的影片囉!

    ***
     
    最近因為疫情升溫的關係,感受到空氣中有很多不安和焦慮。趁著待在家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安靜地,打開一本書,拿起一副塔羅牌,跟著我拆解自己的課題。
     
    不管疫情怎麼樣,我們能先安定的是自己:)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 略過訊息怎麼恢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21 20:00:04
    有 1,259 人按讚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取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

    我有一個習慣,當我發現我排斥某個東西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停下來,重新問自己一遍:這是真的嗎?

    當然,在我能量夠的時候,我才有辦法把自己停下來。能量不夠的時候,高我沒有出來,我就是任由小我的慣性帶著我走。

    像本來有些書,我以前是不會看的。可是,我近來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寬廣,也常感覺到不同的思想,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切入,帶著我們走到相當類似的地方。

    我跟作者聊天的時候,就感覺她是個快樂的年輕人,然而她的文字卻有著超齡的覺察,讓我驚訝。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02629389927570/

    同溫層是由我們的慣性慢慢形塑而成,因此我們的判斷也常受到同溫層影響,望出去只看到偏頗的視野。譬如,在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沉浸在同溫層裡的誤判。

    這無益於理解,更有礙於和解。直到我們願意好好站在對方的那一面,挑戰我們的既定認知,去感受、去思想,我們才從對立面站到了同一面。

    我偶爾會練習從不同的立場想事情,我也會挑戰新的做事方式,又或者嘗試沒做過的事。這是練習面對挫折,平常就在鍛鍊自己的心志,並且讓自己的思考更有彈性。

    祝願您,能在同溫層中取暖,又能走出同溫層為自己勇敢!

    柚子甜剝心事

    *********************************

    精神性偏食:剪破「同溫層」的厚繭

    【文/ 柚子甜】

    有件事說起來,是大家都覺得不對,卻還是都在做,叫做「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原本的意思是,我們因為不喜歡這個人、或是覺得他沒有足夠的分量,就認為他講的話沒有參考價值,而不去考慮其中的道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以人廢言」邏輯上不對,心理上卻是很舒服的事。同溫層是顆繭,層層包裹著我們,不必觸碰異己的世界,日子照樣過,不覺得不妥,好像也沒必要去改。

    但你知道嗎?如果仔細覺察,就會發現滑手機的時候,其實我們一直都在「以人廢言」。隨手刷個兩分鐘,在這個無數則貼文滑過眼球,每一則都舉著雙手高喊「看我!看我!」的時代,挑文章就像後宮選妃,盡揀著自己喜歡的看。又或者會特別瞧瞧發文者是誰,如果是自己有好感的朋友,那說什麼都會點個讚;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對象,他發什麼都直接略過無視。

    若不是在用電腦的時候保持覺知,我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病入膏肓。

    那天晚上我開著電腦,滑到一篇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章,正想點進去看的時候,發現貼文的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人,眉頭馬上就泛起皺褶,嘖了一聲跳過去:「才不看,這傢伙分享的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我就這樣擅自認定起來。

    接著又滑了幾下,看到有個朋友寫了篇短文,振振有詞地罵同事。雖然整篇看下來邏輯怪怪的,真要論就起來,反而是我朋友不對,但我還是點了個讚聊表安慰,接著又繼續往下滑。

    這一串念頭如此模糊,僅僅在腦中閃過一絲微弱電流,平時的我根本來不及注意,眼光就會急著捕捉下一則訊息。但專注力是一張細密的網,它捕捉到這股不尋常的閃爍,逼得我不得不回頭,分析腦中到底發生什麼事。剛剛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會對有含金量的文章視而不見,卻又對明顯偏頗的貼文按讚呢?

    那一刻我想起來了。那個讓我略過不讀的發文者,多年前曾經對我講過很失禮的話,往後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會像根魚刺一樣,扎得我心窩不舒服。而那個被我按讚的朋友,雖然平常做人有些刻薄,但因為曾經大力幫助過我,我對他就偏心了三分。

    你說,人嘛,本來就有自己的喜好,誰對你好就偏心一些,對你不好就閃躲著些,不是人之常情嗎?確實是這樣沒有錯,然而當這種「偏袒」變成一把肆無忌憚的火,一路延燒到他的言論、他的分享、他的做人處世,這樣的「偏袒」就成了精神性的偏食—臉書的演算法就是這樣,厚厚的同溫層,是被自己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

    那些曾經對我不好的人,就不能分享精闢的文章嗎?其實我是在害怕,如果看了文章,還真的受教了,那根彆扭的魚刺會扎得更深。不想被討厭的人分享的文章點醒、不想跟討厭的人認同一樣的東西、也不肯相信討厭的人也許是對的,心中的各種彆扭,就化作手指上成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滑過去,假裝沒看到。

    這個動作甚至成了反射,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看到討厭的名字就滑掉,看到喜歡的名字就按讚,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更深的一層制約是,我在用行為反覆加強一個信念:「我討厭的人,他的話沒有參考價值。」

    剛才說到,同溫層是個厚繭,我們可以這樣過很久,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而和討厭的人作對的感覺也很好,只要過去的疼痛還扎著胸口,每一次無視他的發文,就能重溫一次報復的快感。慣性的細絲層層疊疊,繭上加繭,滑臉書的時候很舒服、很痛快,真實的世界卻在精神的手指下,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不想這樣,我想剪開這個精神的厚繭。下一次滑手機,我警醒地提高了覺知,滑了幾篇後,恰好又看到另一個不喜歡的人發文,我深吸一口氣,冷靜地問自己要點開嗎?—好吧,看標題感覺是有意思的,先看有沒有道理再說。

    按下去的瞬間,彷彿聽到厚繭輕微撕開的聲音,輕微彆扭卻帶著一絲痛快。再持續看著內文,越看下巴越闔不攏,連最後一絲彆扭都被震驚抹去了,因為這裡面寫的,不正是我最近在煩惱的問題嗎?怎麼剛好在這找到答案呢?

    但放下手機一想,又覺得或許不是巧合。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我開始感覺到,心中有某個緊繃,慢慢在過程中掙脫蛻變了。不光是因為煩惱得到了解答,也是因為開始自慚細數,過去到底被這顆厚繭纏縛住多久?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生命中的困難,有多少是自找的;又有多少解答,是我們自己摀著,不讓它進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690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略過訊息怎麼恢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21 20:00:03
    有 1,254 人按讚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取自《專注,是一種資產》

    *********************************

    我有一個習慣,當我發現我排斥某個東西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停下來,重新問自己一遍:這是真的嗎?

    當然,在我能量夠的時候,我才有辦法把自己停下來。能量不夠的時候,高我沒有出來,我就是任由小我的慣性帶著我走。

    像本來有些書,我以前是不會看的。可是,我近來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寬廣,也常感覺到不同的思想,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與角度切入,帶著我們走到相當類似的地方。

    我跟作者聊天的時候,就感覺她是個快樂的年輕人,然而她的文字卻有著超齡的覺察,讓我驚訝。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402629389927570/

    同溫層是由我們的慣性慢慢形塑而成,因此我們的判斷也常受到同溫層影響,望出去只看到偏頗的視野。譬如,在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常可以看到沉浸在同溫層裡的誤判。

    這無益於理解,更有礙於和解。直到我們願意好好站在對方的那一面,挑戰我們的既定認知,去感受、去思想,我們才從對立面站到了同一面。

    我偶爾會練習從不同的立場想事情,我也會挑戰新的做事方式,又或者嘗試沒做過的事。這是練習面對挫折,平常就在鍛鍊自己的心志,並且讓自己的思考更有彈性。

    祝願您,能在同溫層中取暖,又能走出同溫層為自己勇敢!

    柚子甜剝心事

    *********************************

    精神性偏食:剪破「同溫層」的厚繭

    【文/ 柚子甜】

    有件事說起來,是大家都覺得不對,卻還是都在做,叫做「以人廢言」。

    「以人廢言」原本的意思是,我們因為不喜歡這個人、或是覺得他沒有足夠的分量,就認為他講的話沒有參考價值,而不去考慮其中的道理。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要以人廢言」,不過顯然整個社會都是反面教材。同樣做錯事,老師明顯偏袒好學生掰的理由;小孩告狀,父母總是相信乖巧的那個;權威人士把招牌亮出來,說什麼鬼話都有人信;選舉更不用說了,無條件先選邊站,自己的那方說什麼都是真理,敵方都是不公不義。

    「以人廢言」邏輯上不對,心理上卻是很舒服的事。同溫層是顆繭,層層包裹著我們,不必觸碰異己的世界,日子照樣過,不覺得不妥,好像也沒必要去改。

    但你知道嗎?如果仔細覺察,就會發現滑手機的時候,其實我們一直都在「以人廢言」。隨手刷個兩分鐘,在這個無數則貼文滑過眼球,每一則都舉著雙手高喊「看我!看我!」的時代,挑文章就像後宮選妃,盡揀著自己喜歡的看。又或者會特別瞧瞧發文者是誰,如果是自己有好感的朋友,那說什麼都會點個讚;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對象,他發什麼都直接略過無視。

    若不是在用電腦的時候保持覺知,我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病入膏肓。

    那天晚上我開著電腦,滑到一篇看起來還不錯的文章,正想點進去看的時候,發現貼文的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人,眉頭馬上就泛起皺褶,嘖了一聲跳過去:「才不看,這傢伙分享的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我就這樣擅自認定起來。

    接著又滑了幾下,看到有個朋友寫了篇短文,振振有詞地罵同事。雖然整篇看下來邏輯怪怪的,真要論就起來,反而是我朋友不對,但我還是點了個讚聊表安慰,接著又繼續往下滑。

    這一串念頭如此模糊,僅僅在腦中閃過一絲微弱電流,平時的我根本來不及注意,眼光就會急著捕捉下一則訊息。但專注力是一張細密的網,它捕捉到這股不尋常的閃爍,逼得我不得不回頭,分析腦中到底發生什麼事。剛剛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我會對有含金量的文章視而不見,卻又對明顯偏頗的貼文按讚呢?

    那一刻我想起來了。那個讓我略過不讀的發文者,多年前曾經對我講過很失禮的話,往後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會像根魚刺一樣,扎得我心窩不舒服。而那個被我按讚的朋友,雖然平常做人有些刻薄,但因為曾經大力幫助過我,我對他就偏心了三分。

    你說,人嘛,本來就有自己的喜好,誰對你好就偏心一些,對你不好就閃躲著些,不是人之常情嗎?確實是這樣沒有錯,然而當這種「偏袒」變成一把肆無忌憚的火,一路延燒到他的言論、他的分享、他的做人處世,這樣的「偏袒」就成了精神性的偏食—臉書的演算法就是這樣,厚厚的同溫層,是被自己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

    那些曾經對我不好的人,就不能分享精闢的文章嗎?其實我是在害怕,如果看了文章,還真的受教了,那根彆扭的魚刺會扎得更深。不想被討厭的人分享的文章點醒、不想跟討厭的人認同一樣的東西、也不肯相信討厭的人也許是對的,心中的各種彆扭,就化作手指上成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滑過去,假裝沒看到。

    這個動作甚至成了反射,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看到討厭的名字就滑掉,看到喜歡的名字就按讚,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不對,更深的一層制約是,我在用行為反覆加強一個信念:「我討厭的人,他的話沒有參考價值。」

    剛才說到,同溫層是個厚繭,我們可以這樣過很久,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而和討厭的人作對的感覺也很好,只要過去的疼痛還扎著胸口,每一次無視他的發文,就能重溫一次報復的快感。慣性的細絲層層疊疊,繭上加繭,滑臉書的時候很舒服、很痛快,真實的世界卻在精神的手指下,離我們越來越遠。

    我不想這樣,我想剪開這個精神的厚繭。下一次滑手機,我警醒地提高了覺知,滑了幾篇後,恰好又看到另一個不喜歡的人發文,我深吸一口氣,冷靜地問自己要點開嗎?—好吧,看標題感覺是有意思的,先看有沒有道理再說。

    按下去的瞬間,彷彿聽到厚繭輕微撕開的聲音,輕微彆扭卻帶著一絲痛快。再持續看著內文,越看下巴越闔不攏,連最後一絲彆扭都被震驚抹去了,因為這裡面寫的,不正是我最近在煩惱的問題嗎?怎麼剛好在這找到答案呢?

    但放下手機一想,又覺得或許不是巧合。身心靈的思想相信,每當我們有困惑的時候,老天都一直試圖送答案給我們,但我們卻老是對管道自我設限。當人願意鬆開自己的慣性,機會的通道自然大開—就像我終於剪破了「精神性偏食」的繭一樣。

    我開始感覺到,心中有某個緊繃,慢慢在過程中掙脫蛻變了。不光是因為煩惱得到了解答,也是因為開始自慚細數,過去到底被這顆厚繭纏縛住多久?甚至開始懷疑:我們生命中的困難,有多少是自找的;又有多少解答,是我們自己摀著,不讓它進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是一種資產:七件事練習法,打造富足的精神資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690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