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田裕彰背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田裕彰背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田裕彰背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田裕彰背景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介紹一位美國總統,就是美國的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的人可能對他不太熟悉,讀完這封信之後,你也許會對這位低調的總統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如果要問美國最好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美國人通常會給出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離我們比較近,就是克林頓當政時期。那時...

田裕彰背景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8:20:51

【呂岳德政碑】210823 呂岳何許人也?蓋乾隆四十六年(1781)履任之鳳山縣阿里港縣丞。 呂岳,字崧高,號維齋,本籍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乾隆四十六年自晉江縣丞調派來臺,雖任期只有三年,但其任內治績循善,乾隆五十年(1785)初任滿離去時,民眾感戴而為之立碑頌德。碑文收錄於《明清碑碣選集》、《南碑...

田裕彰背景 在 Neo Music Productio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0 22:11:30

《紫》is now No.1 on QQ Music 巅峰榜·港台💜 Performed by @chua.tanya #TanyaChua #蔡健雅 Composed by @yusukehat #YusukeHatano #波多野裕介 - Check it out on #NeoMusicPro...

  • 田裕彰背景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5 08:11:45
    有 71 人按讚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介紹一位美國總統,就是美國的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的人可能對他不太熟悉,讀完這封信之後,你也許會對這位低調的總統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如果要問美國最好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美國人通常會給出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離我們比較近,就是克林頓當政時期。那時冷戰剛剛結束,又趕上互聯網產業起步,美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方面面都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

    第二個時期很多人就沒那麼熟悉了,就是史稱「柯立芝繁榮」的柯立芝當政時期。雖然距離我們比較遠,但從經濟指標來看,柯立芝繁榮甚至超過了克林頓時期,柯立芝這位總統的很多做法也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樣板。這封信我們就來瞭解一下,柯立芝是如何締造了美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柯立芝是一個怎樣的總統?
    柯立芝最初其實是從副總統位置接任總統職位的。他原本是第29任總統沃倫·哈定的副總統,1920年和哈定一起在大選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1923年哈定因為突發心臟病身亡,柯立芝就接任了總統之位。柯立芝做副總統時十分低調,他剛接任的時候,很多人覺得第二年就是新一屆大選了,柯立芝肯定會被選下去。結果柯立芝上台後一掃之前哈定內閣醜聞的陰霾,成功恢復了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在1924年大選中又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且在接下來四年中開創了「柯立芝繁榮」的局面。

    柯立芝並不貪戀權力,儘管他的支持率極高,但他仍然決定不再參加1928年大選。他說:「如果我再任職一個總統任期,就會在白宮待到1933年……十年,比任何一個當過總統的人都長——太長了!」離任後,他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北安普頓,開始寫作。根據傳記作家唐納德·麥考伊在《柯立芝傳》中的描寫,當時美國民眾希望柯立芝再乾一屆的熱情堪比當年輓留國父傑斐遜。

    柯立芝治理國家的理念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不妨聽聽他自己是怎麼講的。成為總統之前,柯立芝曾經在馬薩諸塞州擔任州長,在就職演說中,他講了這樣一段話:

    「馬薩諸塞州是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它的一分子。弱者的福祉和強者的福祉密不可分。如果勞工憔悴,工業也不會繁榮;製造業衰退,運輸業也不會興隆。任何單方的行動,都不足以提供普遍福祉。但也要記住,一個人的利益也是所有人的利益,忽視一個人就是對所有人的忽視。暫停一個人的股息,也意味著停掉另一個人的薪水。」

    這段話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來的呢?當時美國工會運動蓬勃發展,很多人都認為資本家太富有了,應該限制他們的利益。瞭解了這一點你就能體會到,柯立芝其實是在強調每個人的合法利益都應該得到正當的保護。後世的歷史學家也認為,柯立芝是一位典型的秉持古典自由主義理念的總統。

    為什麼柯立芝堅持保護有產者的利益?
    柯立芝自己是這樣詮釋這一理念的。首先他講,美國人一直追求的自由,就是建立在尊重個人財產的前提之上。如果可以隨意剝奪一個人的財產,就相當於可以隨意剝奪他的權利和自由,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傷害社會的正義。

    古典自由主義認為,享有自己的財產乃是人的天然權利。說到底,財產權和個人權利是一回事,一方遭到侵犯,另一方也難以苟全。就在柯立芝這番講話的20多年後,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納粹政府開始剝奪公民的財產,社會的自由也就此喪失了。

    第二,柯立芝強調,政府不能解脫人們的辛勞。柯立芝講,政府的作用是照顧社會中的弱者,比如殘障者等等;同時,政府也可以表彰那些傑出的人士。但是政府不是保姆,它的職責不是供養所有人的生活。人仍然需要自立,要能夠自己照顧自己,自己取得成就。弱者需要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打擊強者。

    第三,柯立芝講,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也只有這樣,現在的弱者和窮人才有可能在未來變得富裕;如果要剝奪富人的財富,窮人也會失去富裕的機會。這很好理解,如果一個人變得富裕,財富就會被拿走,那麼人也就不會有動力追求富裕了。

    歷史學家克勞德·費斯評論說:柯立芝體現了中產階級的精神與希望,他能解讀中產階級的期待,表達中產階級的意見。你可能會覺得柯立芝好像是站在富人一邊,其實只有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包括富人的權利,人們才會有動力去奮鬥。如果個人失去了奮鬥的動力,社會也就失去了走向繁榮的驅動力。

    在自由市場的作用下,社會經濟利益的分配是不可能完全平均的,如果要強行拉平,就像非要把生長速度不一樣的樹木剪成一樣高,違背了自然的屬性。財富從被創造出來,到惠及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總是有一個傳遞的過程。知識也是如此,人類發現了新知,總是從那些最前沿的研究機構和大學慢慢傳播到普通學校、再普及到中小學之中。
    我們不會因為大學的知識密度比小學高,就廢除掉大學,把大學的研究資料平均分給一百所小學,因為這樣不會促進科研的進步。同樣的道理,柯立芝認為,應當保護那些通過奮鬥獲得了大規模財富的人和機構,因為這最終會有助於社會的整體繁榮。簡單來說,柯立芝主張通過社會總財富的增加來解決貧困問題,而不是平均主義。
    柯立芝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柯立芝的這一套想法是1913年他擔任麻省參議員的時候提出的,十年之後,他成為了美國總統,有機會將他的理念付諸實踐。那麼他的成績如何呢?
    柯立芝剛上台時,美國剛剛結束一戰後的經濟危機,由於戰爭帶來的巨大開支,美國政府當時是債台高築,雖然比歐洲的情況還是略好一些。1923年夏天柯立芝上台之後,到1929年1月柯立芝離任,這期間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近一倍,佔到了當時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左右。同時,美國的技術革新、設備更新和企業生產管理的科學化,也使得它在全世界的競爭力迅速提升。
    柯立芝保護有產者的理念並沒有造成社會的不平等,而是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當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3%~4%,是歷史最低點,美國失業率再次接近這個水平是疫情之前特朗普當政時期。柯立芝在任期間,中等家庭年均儲蓄額以每年8%的速度上漲。到他離任時,美國的汽車產量比一戰後漲了3倍,平均每五個家庭就擁有一輛汽車。1921年剛剛被推向市場的電冰箱,到了1929年已經成為了美國中產家庭中的常見電器。柯立芝自己也在演講中說,美國人民的生活達到了「此前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柯立芝繁榮的說法也由此而生。
    另一方面,柯立芝的減稅政策並沒有產生財政赤字,而且由於削減不必要的政府開支,柯立芝當政期間第一次做到了使政府債務大幅減少。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總統做到了這一點,另一個就是克林頓。這是怎麼做到的呢?說來簡單,雖然減稅了,但由於經濟繁榮,個人和企業收入的總量增加,因此稅收總額並沒有什麼減少。
    柯立芝在經濟上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科技的作用,發展新工業。柯立芝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孩子,但是他從來不主張通過補貼的方式促進農業發展。一戰後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法案,叫做麥克納利-豪根農田救濟法案,就是由聯邦政府出面來購買農產品,幫助美國農民和歐洲農業競爭。柯立芝否決了這個法案,他講,農業也必須「立足於一個獨立的商業基礎之上」。相比之下,柯立芝更支持通過實現農業現代化來增加農民的收益。
    有人評價柯立芝是一個「無為而治」的總統,其實柯立芝當然做了很多實事,包括大力支持美國民用航空業發展、推動航空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革新等等。不過,也可以講柯立芝的政治理念和「無為而治」有相通之處,就是政府做的事情越少越好,相信社會自我發展的能力,相信商業社會和企業的效率。
    類似地,在法律方面,柯立芝也認為「人無法制定法律,我們只能發現法律」。柯立芝講,社會中存在著一些有利於社會的習慣、規則和文化,立法機構的職責是去發現它們,將它們提煉成法律,而不是基於主觀意見閉門造車,制定不合民情的僵硬的法條。
    另外,柯立芝重視法律的權威,警惕多數人的暴政。他講,政治運動不能代替法律,如果審判可以在法庭之外進行,法制也就壽終正寢了。今天互聯網上有一些所謂「鍵盤俠」的做法,就像是要在法庭之外進行審判,這就不符合法制社會的基本原則。
    柯立芝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他說:「我們要廣泛地、堅定地、深刻地相信人民,相信人民渴望做正確之事……國家才會長存。」
    小結
    柯立芝於1929年卸任之後,美國發生了大蕭條事件,有的人就認為,是不是柯立芝的一些做法讓經濟過熱,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這也是之前一種流行的觀點。不過上世紀80年代以後,學界發現導致大蕭條的原因非常多,結束大蕭條的原因也非常多,很難在柯立芝的政策和後來的危機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繫。同樣的道理,也很難把克林頓的政策和2001年的股災直接聯繫起來。
    總的來講,柯立芝確實創造了一個美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黃金時期。他言行合一,用實踐向人們展示了保護個人財產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降低稅率對刺激經濟的重要性,以及以技術發展驅動產業更新的重要性。」

  • 田裕彰背景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31 12:27:52
    有 645 人按讚

    【#所謂的公民團體只是綠營側翼,#所謂的時空背景不同只是因為民進黨執政了!】有幾百個「公民團體」長期反對瘦肉精肉品進口,過去動作不斷,上街頭遊行、開記者會、演行動劇等等的樣樣都來。現在真的政府開放美國瘦肉精肉品進口了,他們又彷彿像是都死光光了一樣不說話。

    真的問他們為什麼過去強烈反對現在又贊成,他們都跟主子一樣說是時空背景不同。我們已經一再證明所謂的國際標準制定只是謊言,唯一的時空背景不同只有換黨執政,你們的主子當總統了。

    #公民團體自甘淪為政治打手實在是社會公知的羞恥

    以下轉貼自 #陳學聖 【原來「反美牛聯盟TAABA」還在?】
    朋友傳來一臉書連結,稍驚訝一下,想社運團體反美牛、美豬進口,串連的可真快……
    後來定睛一看,原來是2012的事,情景之逼真,完全彷若當下。
    所以,趕快呼叫這些連署團體,其中泰半目前都還很活躍。要擋住美牛、美豬進口,靠立法院反對黨是沒輒的,唯有社會力的反撲,小英政府才會知道怕。
    但也講坦白,如果社運團體也一樣「惦惦無聲」或「無力」,小英政府碾過反對黨的坦克,離你們也不遠了。
    拜託你們囉🙏🙏🙏
    真的一長串,很多很多……其中還不乏不少目前在民進黨擔任要職的人。
    2012年反瘦肉精美牛的NGO團體有這麼多: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時任董事長陳曼麗是民進黨第9屆不分區立委)、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看守台灣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時任理事長信民、常務理事顧忠華為現任國策顧問、常務監事黃秀端是現任中選會委員、時任理事陳耀祥為現任NCC主委)、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時任理事長楊芳婉為前監委)、關懷生命協會、台灣環保聯盟、全球綠人台灣之友會、蔬食抗暖化協會、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時任董事范雲為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台北水噹噹姐妹會、台北市台灣婦女會、宜蘭美容協會、台灣女人連線、綠色主張工作室、淨竹文教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時任環保組委員吳焜裕為民進黨第9屆不分區立委)、高雄市柴山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東環保聯盟、看守台東聯盟、南島社區大學、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屏東環保聯盟、台南社區大學、台南社區大學、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花蓮環保聯盟、蠻野心足協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自然步道協會、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澄社、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時任理事長陳椒華為現任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台灣和平草根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台灣21世紀議程協會、台北市綠文教基金會、台灣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台灣公義生態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教師聯盟、財團法人宜蘭人文基金會、桃園縣環境保護協會、台南市水資源保育聯盟、台南市環保聯盟、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時任執行長紀惠容為現任監委)、台灣教師聯盟、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台北市松山社區大學、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新北市三鶯社區大學、新北市淡水社區大學、新北市三重社區大學、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彰化縣鹿秀社區大學、彰化縣芬園社區大學、彰化縣社田社區大學、苗栗大明社區大學、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新竹市風城社區大學、桃園縣八德社區大學、桃園縣中壢社區大學、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北門社區大學、新化社區大學、南關社區大學、岡山社區大學、台南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高雄第一社區大學、高雄第二社區大學、屏北社區大學、屏南社區大學、羅東社區大學、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台灣生態學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中分社、台中市新環境促進會、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聯合辦公室、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台灣中社、台中醫界聯盟、彰化醫界聯盟、大肚山永續發展工作室、媽祖魚保育聯盟

    相關訊息
    https://m.facebook.com/taabc/photos/a.311550275570426/389845851074201/?type=3&source=44

  • 田裕彰背景 在 財經旅遊達人法比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10 01:28:02
    有 377 人按讚

    #文超級長 建議你分享到自己牆上收著看
    #你有收入就要看 觀念改了 😌 日子就好了
    🤓主題: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
    原創: 糖總總
    “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
    —— 喬治·奧威爾

    標題提出的這個問題,可以啟發我們關於自身現金流管理的困惑。

    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問題其實來自最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理解貧窮和財富的本質非常有用,建議花5 分鐘認真看完這個研究。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納吉迪芙洛等三位學者,以表彰他們在貧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這次獎項結果和歷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時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還是首次。而且,許多人其實持有有不同的意見,因為班納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學一樣注重數學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隨機田野試驗。

    幾位科學家用了近20年時間,深入非洲、東南亞等貧困地區,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深入貧困本質。

    不過這也說明,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側重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我們更應該多讀科學有營養的嚴肅內容。

    班納吉與迪弗洛有一本
    關於貧困經濟學的代表作品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這本書已經被看做研究“貧窮”的巔峰之作,其實很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過這段時間熱了起來。新的修訂版書不厚,讀起來也沒有經濟學的各種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讀完,值得反思。

    書裡研究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卻還要看電視?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麼窮人不注意健康和鍛煉?

    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說明一下,書中對窮人的定義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0.99 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結論背後的洞察對自己生活的啟發,而不是陷入無謂的生活水平之爭(就像很多地方都在做這種浪費注意力的無畏爭論一樣)。



    001充滿凶險的“貧困陷阱”:窮人更擅長浪費錢

    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貧困陷阱”,主要是看資本的作用對於人們生產能力和貧困程度的影響,這裡資本包括人們存的錢,獲得的資助等等。

    果殼的研究提出,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家心中更符合實際情況模型,是這樣的:

    兩個模型的區別是,模型的後半段都是一樣的,爭議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個模型,最窮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開銷和生產成本後,也應該會變得越來越有錢,直到邊際收益最終放緩而停止增長為止。

    可是窮人為什麼還是沒有生產盈餘投入來賺更多的錢?

    幾位學者在經過大量的隨機田野試驗(RCT)後,認為:

    “貧窮陷阱”的根本原因在於窮人沒有有效地利用資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該被用作未來發展的資本開支被浪費了,因此最終陷入了貧窮之中。“
    資料來源:果殼(sheldon)

    三位學者發現了不少浪費資源和無端開銷的現象:

    比如,非洲的農民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沒錢去投入再生產,而是把很多積蓄用在購買電視機和葬禮上;要不就是因為不願意給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後不得不花更多的錢治療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問題的關鍵窮人更擅長浪費錢,即使賺到錢或者拿到錢都沒有用,根本沒有把獲得的資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發展上,最終無法擺脫螺旋下滑的“貧窮陷阱”。



    002 “電視機比食物重要”:富裕能增加人的耐心,而貧窮讓人喪失耐心

    書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相當多窮人雖然窮,相對而言在消費方面的支出並不比富人低,甚至還會更高。

    這點最近我最近關於破產和存錢的文章都有提到,相信每個人自己都有浪費錢的體會。

    現在信貸如此容易,說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關鍵是很多人貸款之後並沒有用於生產,而是去購買奢侈品:一部蘋果手機、一個LV的包、或者辦一場豪華的婚禮,一不小心最後被高利貸壓得喘不過氣,一步步難以脫身。

    回答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

    窮人為什麼會對奢侈品有這麼大的渴望呢?

    《貧窮的本質》中提到,他們有一次去貧困的村子考察,發現許多兒童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況,但是許多家裡都有電視機。

    村子裡的人說,他們會攢很久的錢,買一部電視機。

    學者們感到奇怪:電視機並不能改善他們的經濟情況,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卻可以幫他們更好提高生產力。為什麼寧可把錢用來買電視機,卻不願意花錢改善自己的營養狀況呢?

    村子裡的人說:“因為電視機比食物重要。”

    班納吉認為,這一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

    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並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衝動型決定。
    因此,他們更需要頻繁地釋放壓力,而生存環境注定他們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壓方式,因此只能在即時滿足上去尋求高頻低效的壓力釋放,比如吃一頓豐盛的晚餐、買一台電視機等等。

    還有許多地區的窮人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愛面子。比如會為死去的親人辦特別豪華的葬禮,就能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點額外的錢,他們就會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一點,重要的場合更有面子一點。

    這樣,窮人更容易拒絕延時滿足,因此長期投資、延遲回報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儲蓄,比如教育和學習,從認知和行動上對於窮人家庭來說都是很難去作出選擇的,因此容易掉入一個幾代貧困的死循環。

    可是,每一個人要存錢,就是需要不停的和自己的慾望鬥爭 :可能就要強制儲蓄、戒菸、戒酒、戒糖,要放棄一頓又一頓美食的誘惑,也要忍住不買電視機、手機、奢侈品等等廣告裡說的“美好生活”。

    這樣的狀態下,窮人每天也面臨比富人更很大的考驗,因為過於稀缺,或者覺得自己過於稀缺,所以面臨的誘惑其實更多,更容易浪費時間、精力、金錢去應付眼前。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必須警惕一種難以跳脫的“稀缺的心態”:因為稀缺是一種讓人越陷越深的泥潭,無暇思考未來,更無力為未來佈局,每天都在忙於眼前的窘迫。



    003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三位學者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總結,關於導致窮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數個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正是: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將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明白基礎教育能夠在未來產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輸入的垃圾,輸出的只能是垃圾,無論一個人多努力。信息貧富和經濟貧富是正相關的關係。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況遠遠好過窮人,這是因為窮人沒有錢做體檢,沒有時間健身,也不覺得鍛煉身體有什麼用。

    每年,全球有500 萬人在5 歲之前就會夭折,絕大多數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窮人。

    比如,許多家長對教育的觀念不正確。他們認為供孩子讀書就像買彩票,成績好特別難,可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資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數據顯示,教育反而是一種穩健的長期投資,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資就會提高8%。

    這才是為什麼喬治·奧威爾說,貧窮的本質是消滅一個人的未來。

    大家發現沒有?

    一個人關於錢的問題,背後是輸入質量的問題,最終又都是人性的問題。

    富人浪費錢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聞上掛失信被執行人的名人案例數不勝數。說明憑運氣賺的錢,都能憑本事輸光,貧困陷阱的曲線永遠是動態的。

    稍微有點理財常識都應該知道,個人現金流管理的核心在於這兩點:

    對風險的把控;

    對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錢,是主要是為了抵抗風險。沒有這兩點,一切生產、教育、和發展都無從談起。

    這個世界就是充滿凶險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會掉入貧困陷阱,可惜學校不教給我們,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給我們,需要自己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而強制儲蓄,千萬不要理解為降低生活質量。

    用阿爾法書院學習顧問Ion Buravcenco的話來說,降低生活質量反而容易讓想要做的改變難以為繼。正確是應該尋找讓自己又開心又能夠堅持下去的方法。

    花錢的前提是思考是否對自己長期真的有意義。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歡一件物品,適當地獎勵自己無可厚非。但試想,如果頻繁地花錢為了得到某類物品,它對你而言是變得讓人麻木了,還是讓你幸福了呢?忍不住反复要去即時滿足,不正是在花錢玩老虎機嗎?

    我真的需要買這件東西嗎?

    是即時滿足還是延時滿足?

    我的這筆開銷,是在讓我往富裕均衡點去挪動,還是往貧窮均衡點挪動?

    我是在給自己的未來投資,還是有因為單純愛面子導致的消費?

    從今天開始,每一筆開銷,都要認真問自己。



    004 “我震驚的是她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機會“

    學者們最後得出的脫貧解決方法,最重要的一點聽起來很雞湯:

    要改變人的信念。
    可“信念”這個詞實在是太大,很難讓人馬上開始行動。

    心理的貧瘠,往往更難脫去。

    但我們要往前走,就必須找到方法。

    具體如何做?

    還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這裡我再推薦另一本書,張彤禾的《Factory Girls》,
    大家可以結合《貧窮的本質》來讀。

    大家可以看到東莞這個城市如何成為中國快速發展城市的縮影,如何因為現代中國製造業幾千萬的十幾歲打工者而成為全球化的心臟,我國如何因為全球人民每天在用的蘋果手機和LV 包包,大家每天在點的快遞拿的外賣,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鄉流動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400塊、每天工作16個小時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動對抗自己的處境的。

    張彤禾(Leslie T. Chang),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在中國生活了十年。她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丈夫彼得·海斯勒(何偉)同樣以描寫當代中國的非虛構作品而聞名。

    這本書最初是我的新聞學教授推薦的,大家如果想看,最好找找原版。記者寫文章就是簡單清晰,閱讀難度也是適中,看的順暢,內容也好,讀完覺得太太在中國題材上的水準比先生更高。

    張彤禾說過,剛開始去東莞採訪的第一年,其實覺得心理壓力很大,畢竟自己和這些工人有什麼可以聊的呢?

    結果是,她發現自己想錯了。看看她採訪打工女孩,她們回答的原話:

    Bao Yongxiu: "My mother tells me to come home and get married, but if I marry now, before I have fully developed myself , I can only marry an ordinary worker, so I'm not in a rush."

    Chen Ying: "When I went home for the new year, everyone said I had changed. They asked me, what did you do that you have changed so much? I told them that I studied and worked hard. If you tell them more, they won't understand anyway. "

    Wu Chunming: "Even if I make a lot of money, it won't satisfy me. Just to make money is not enough meaning in life ."

    這些女孩子給張彤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無比地希望得到教育機會:

    “ 我震驚的是她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機會,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自很窮的背景,父母也都沒有文化。

    這些年輕的小女孩非常聰明,有趣,勇敢而大方,存很多錢去上英語課,上計算機課,為了找更好的工作。她們教會了我很多,關於工廠,關於中國,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這些女孩子,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去沉迷貧困陷阱,就像大多數人一樣。畢竟,有太多外部環境因素讓她們找藉口了。

    放棄和墮落,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這些打工女孩,她們窮嗎?我覺得一點都不。

    真正窮,窮是的鬥志。

    去拼,也不指花光口袋裡的錢去賭一把。

    而是,去拼上自己100% 的鬥志,遠離那些對自己未來不重要的干擾。

    這裡我不是想用這些女孩子的故事來激勵大家。

    而是想說明,在選擇自己的路並且勇敢走下去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樣。

    不能讓別人,消滅自己的未來。

    不能讓別人,成為自己不走下去的藉口。

    張彤禾是華人移民,上幾代背井離鄉故事顛沛流離的故事,她在寫這本書之前都不是很清楚。書的後半部分寫到,她並不覺得自己和這些女孩子有什麼區別,越是了解她們,越是看到了世界,越是看到了自己:

    “But suffering in silence is not how migrant worker see themselves. To come out from home and work in a factory is the hardest thing they have ever done. It is also an adventure. What keeps them in the city is not fear but pride. To return home early is to admit defeat. To go out and stay out - chuqu - is to change your fate. ”

    離開自己原來的環境,就是離開自己的出廠設置。

    還好之後如何設置,我們都可以自己決定。

    “A story starts when a person leaves home.”

    共勉。

    希望你上班前 🙈
    希望你午餐時 🥂
    希望你有空時 💖
    可以反覆看看 🙏
    並且自己克制衝動消費 🤔
    或把衝動消費壓在收入5%以內
    5%如果買不到什麼 😒
    或許你根本就不該買 🙂
    又或許你該好好工作 😏

    不要換工作 🙏🙏🙏🙏🙏🙏
    因為問題幾乎都在做事情的人。
    你不解決自己的問題
    到哪,你都是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