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產險保費收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產險保費收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產險保費收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產險保費收入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Phew!好險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10年上半年產險業保費收入達1,050億元 比去年同期成長9.5% 除占比逾半的車險保費收入成長8.4%之外 受惠防疫保單熱銷 「其他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也成長22.4% 成為推升產險保費突破千億的2大功臣! 看更多新聞:https://bit.ly/2WE7Yq5 看更多新聞:https://...

  • 產險保費收入 在 Phew!好險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1 19:30:15
    有 4 人按讚

    110年上半年產險業保費收入達1,050億元
    比去年同期成長9.5%

    除占比逾半的車險保費收入成長8.4%之外
    受惠防疫保單熱銷
    「其他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也成長22.4%
    成為推升產險保費突破千億的2大功臣!

    看更多新聞:https://bit.ly/2WE7Yq5
    看更多新聞:https://bit.ly/3jy5kL1

    #產險 #保費收入 #防疫險 #疫苗險 #車險

  • 產險保費收入 在 呂翊榮的財經讀書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8 07:47:23
    有 32 人按讚


    產險公會昨天舉行會員大會,並公布上半年產險保費收入成績,簽單保費收入為955億4千餘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85%;產險公會也將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政策,包括研發「法定傳染病薪資補償保險」(防疫保單)、「資安防護保險」等。

  • 產險保費收入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12 17:44:26
    有 98 人按讚


    【寫在花蓮震災之後,財政委員會能做些什麼?】

    這次花蓮地震,不幸中的大幸是,由於中央、地方,以及國軍的快速行動,能把受害人數能降低最低,如今第一部分救人的工作暫告段落,後面則是復原重建的工程,我們執政團隊還需要繼續全力照顧花蓮的鄉親。

    身為財政委員,對於這次的震災,我想從金融保險的觀點,提出一些議題,拋磚引玉給大家參考,尤其,台灣處於颱風、地震、海嘯、暴雨威脅、淹水、土石流的地理位置,且人口密集度高,但不幸的是,關於產物保險的觀念、或整體投保涵蓋率,以及財務風險的預防,並沒有趕上先進國家之林,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因為每次我們面對大型災害,若只能靠著民間自發捐款,以及政府的預算預備金來處理,而不能透過科學方法來分散風險,那麼再遇上一次921那樣的大災難,當時損失估計3000億,以現在的不動產價值與物價來估,可能會達6000億到1兆台幣之譜,換言之,這樣一次的大災難,我國財政就立刻會面臨破產的困境。

    那麼為什麼台灣的產險會一直落後於先進國家,我要特別強調這不單是業者的經營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所有台灣人要能凝聚出一種新思維的問題,而唯有如此,這些問題的解方才可完成。而台灣的產險業在面對巨災風險時,或說以地震為例,有哪些問題呢?

    【投保遠遠不足,國人產險觀念不佳】

    在先進國家當中,保險市場裡,以收入來區分的話,壽險保費收入與產險保費收入的比例約6:4;而在台灣,則為5:1,而且這個數據還是在開放產險業賣傷害保險以後才拉高;再從壽險業與產險業的總資產來比,壽險業是產險業的65倍之多,從時間來看,則由1997年的10倍,一路攀升到2016年的65倍,而倍數還在增加當中。從這個畸形的數據來看,可以想見台灣人對於產險意識的不足。

    台灣位處多颱風、地震的地方,且山多河短,容易因為雨量暴漲而淹水,或受颱風及地震海嘯影響而海水倒灌,甚至遇上大滿潮,就可能淹水。上述的數據,點出了台灣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不只在產業思維方面,在資產管理的觀念也遠遜於先進國家。

    台灣人對於美國投資名人,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可以說非常熟悉,但卻很少人知道的是,巴菲特的公司,波克夏公司,其實是一間產險公司,而「股神」就是運用這些受到的鉅額保費,做為投資的靠山,長週期操作,滾出所謂的大雪球。

    【法律誘因不完善】

    台灣目前的地震險涵蓋,主要賠償在全倒才賠,僅有部分是加買其他損害程度的地震災害賠償。會導致這個結果,好像大家都有買了地震險,可是真要賠償卻會產生落差,這是因為,台灣的地震險,主要是附加在房屋火險之下,而房屋火險被消費者購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購買房屋時,銀行要求要保火災險,而這個火災險當中有地震的附加保險。

    這是現況,銀行基於產物的財務風險考量,要求屋主買這些保險,所以,我們還有5:1的投保費用比例,但實際看內容,就會發現問題,因為台灣是多地震的國家,而非多火災的國家(台灣房屋多數非木造),因此,我們把國外的產險經驗拿來當政策,本身就有不恰當之處;另外,對於已經繳完貸款的民眾,會再加買火災地震險者,也是鳳毛麟角,十分少見。因此,台灣大部分的地震險,尤其是數額大的保險,都是大型工廠、生產線等。民間的地震險,則一方面資訊不足自求多福、或少數人存僥倖心態。

    【盤點法規、建立財產風險觀念、科學化巨災保險】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問題,裡面包含以往不適當法規的盤點,另外則是要求國人對自己的財產,應該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否則,政府準備再多預備金、特別預算,也不可能涵蓋到非常大型的巨災發生。

    另外,我長期推動數位國家的議題,我知道我們政府其實有非常多的巨災統計資料,但分散於各個單位,這部分如果能整合起來,則是否我們可以發展出一套符合個人需求的民眾房屋、產業地震險體系,是專屬於台灣特有地理位置、地小人稠特性、房屋建築特色等條件,來設計出專屬台灣之風險評估後的產業保險定價,讓跟更多國人能瞭解這些風險,並有足夠的工具來移轉財務損失的風險。

    或可像當初台灣特有的機車族文化,而衍生出全國強制第三責任險的政策一般,一方面透過民間的業者力量來分散政府財政風險,一方面又可以訂出合理的營運模式,不以營利來擴大整個台灣在地震保險的涵蓋率、滲透率等,這可能是純就財政上,一個好的發展方向,藉此,我也懇請大家,一起想想,是否有更週全的解方,讓我好好解決這個另類的歷史共業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