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生質燃料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生質燃料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生質燃料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生質燃料英文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財經週報-綠電趨勢〉綠電占比僅6%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是突破關鍵!!(08/24/2020 自由時報) (記者林菁樺/專題報導)綠電有多種形式,根據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定義,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風力、非抽蓄式水力、國內一般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等直接利用或經處理所產...

  • 生質燃料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5 15:01:23
    有 42 人按讚

    〈財經週報-綠電趨勢〉綠電占比僅6%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是突破關鍵!!(08/24/2020 自由時報)

    (記者林菁樺/專題報導)綠電有多種形式,根據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定義,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風力、非抽蓄式水力、國內一般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等直接利用或經處理所產生的能源,可永續利用;目前台灣以太陽光電發展速度最快,離岸風電則大舉興建中,是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的兩大要角。

    2025年綠電佔比將達20%

    民進黨政府上任後「能源轉型」列入重點政策,推動《電業法》改革,規劃我國在2025年要走向非核家園,屆時綠能的發電占比要提升至20%。不過根據台電統計,去年台電總發購電量達2,324.7億度電。其中再生能源發電量僅約140.5億度電,雖然已比2018年增加26.4億度電,仍只占台電系統的6%,距離20%仍有一大距離。

    風電5年後須設置5.7GW

    台灣的綠電要達20%,要借助「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兩大能源。太陽光電扛下綠電最大裝置容量的重任,預計2025年要有20GW(十億瓦),風電部分因陸域風電幾乎都已開發,目前台灣西部海峽吹起綠金,積極增設離岸風電,計畫五年後需設5.7GW,而總統蔡英文也宣布2026年起10年以10GW的規模推動。

    太陽光電方面,可分成屋頂型、地面型2類。屋頂型多設置在住家、工廠屋頂,因面積通常不大,設置速度快,因此目標裝置容量不斷超前。但地面型涉及到土地、饋線難找,又有農、漁作物共生爭議,相對不容易開發;根據經濟部能源局規畫,地面型將設置14GW、屋頂型則是6GW,官員表示,今年底很可能再調整目標。

    綠電雖不像火力發電需要燃料,可避免環境受到汙染。但風電、光電等綠能大問題在於間歇性特色,需要風大或太陽充足才能發電,夏天有大量太陽能發電、冬天也有強勁的風力發電,但不像火力、核能發電能夠擔任基載電力。

    地熱最穩定 惟成本高

    而最為穩定的綠能即是地熱,適合做為基載電力。不過地熱探勘不易、成本高,規劃2025年裝置量要達200MW(百萬瓦)、預期年發電量13億度電,中油、台電合組的國家隊正在宜蘭仁澤探勘。

    至於水力發電則利用水庫、灌溉渠道等現有水利設施,朝向小水力發展,以螞蟻雄兵之姿集結電力。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北部、中部尋找2至3個示範點,也試圖調升躉購費率,鼓勵民間參與。

    生質能則是利用農林剩餘資材、廢棄物、禽畜糞廢棄物等發電。台糖公司已藉由沼氣發電投入再生能源憑證市場,發電超過10萬度,也是全台唯一生質能憑證的供應商。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95120

  • 生質燃料英文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31 20:27:03
    有 1,031 人按讚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20 /】
    ❚❚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以循環經濟發展幸福島國
     
    台灣作為島國,能源和原物料都十分短缺,極度仰賴進口。2018年台灣的能源供給有97.8%來自國外,而過去半世紀來,有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另一方面,根據預測,全球人口在2030年將會由目前的77億成長至90億人,資源需求上升將達到地球可提供的極限。試想未來,不論是因為戰事或天災導致供給中斷,或是在地球資源耗盡的情況下,台灣要如何安身立命?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也就是讓資源的功能發揮到極大,把東西「用到不能再用」,甚至「把廢棄物變資源」。或者說,成就「沒有廢棄物的資源運用」。
     
    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這兩個領域,在社會上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彷彿要發展就得犧牲環境,或是要保護環境就得犧牲經濟。這對全國唯一將總部設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台灣基進黨,感受特別深刻。在高雄,石化及金屬這兩個「高碳產業」,因其高耗能、高污染、高安全風險的產業特性,長期困擾也傷害著這座城市。但這兩種產業的合併年產值超過1.5兆元(佔高雄年產值30%以上),卻也是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面對經濟與環保的爭論,絕對不是二選一的決定,而是找出一條讓兩者併行,甚至永續發展的可行之路。
     
    為兼顧經濟與環保的永續發展,先進國家無不思考如何讓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也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近來在國際間不斷地被倡導。循環經濟是一套師法大自然,追求零廢棄與生態系統平衡的思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具可恢復性及可再生性的機制,藉由設計將材料、零組件及產品分別納入生物與工業循環中,以求達到經濟活動的最高效能與價值。」在循環經濟的思維裡,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資源完全封閉循環的體系。
     
    歐盟早在2012年簽署「循環經濟宣言」,緊接著在2014年指定優先推動產業,並在2015年發表「循環經濟推動計畫」,提出零廢棄目標,搭配具體策略及相關行動計畫,且訂出明確的時程表(註) 。在國家層級,荷蘭政府訂下目標,中期希望在2030年,可以將礦物、化石燃料以及金屬等原物料的使用量減半,並在2050年完全落實循環經濟。許多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亦相繼以循環經濟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循環經濟在台灣正在萌芽中,但我們並非從零開始,許多企業已有能資源整合的經驗,例如在高雄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透過區域能源整合計畫,整合區域內各企業的能源、水、資源等,讓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合效益。同樣位於高雄的石安牧場,引進丹麥沼氣發電技術,將原本臭氣沖天的雞糞,化為可供一千多戶人家使用的電力,並將廢水、廢氣、廢熱做到循環再利用。又例如高雄永安的石斑魚養殖業,利用中油將外國液化天然氣生溫汽化過程中,以海水進行熱交換而排出的冷水來養殖需要恆低溫的石斑,如此省卻養殖業者換水投藥鑿井鋪管等龐大開銷。還有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製程中的兩種製程廢液(廢硫酸與含氨氮廢水)交互反應,再生成硫酸銨,然後送到廠外化工廠處理變成工業用氨水。
     
    台灣各產業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應用琳琅滿目,從農食生質、紡織塑膠、營建交通、科技化學都是能思考再利用的領域。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行政院也在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讓產業發展從「線性經濟」,過渡到「再利用經濟」,再徹底轉型為「循環經濟」。
     
    要達成這些目標,有幾件事要做。首先要投入調查與研究,掌握台灣現有資源的流向,研究出在台灣可做何種利用,能創造出哪些新的產品與服務設計。再來是透過立法或修法,為創新嘗試提供最友善的法律環境。接著是創造合理的市場誘因,例如透過租稅和補助工具,引導市場走向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再來是提供資金平台,鼓勵金融業者加入投資。最後在既有的產業園區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讓園區的資源利用方式得以升級,並以此規範新園區的開發。
     
    台灣過去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了土地、山嶺、河川、海岸,犧牲了水和空氣,犧牲了島嶼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我們除了要把褐色經濟轉型到綠色經濟,在面對整個地球更嚴峻的未來環境時,更應該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發展綠色經濟。追求循環永續的台灣未來,需要產官學研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更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慣習,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
     
    註:例如在2030年之前,回收65%的城市廢棄物、回收75%的包裝廢棄物、全面禁止掩埋分類垃圾等等。

    #總統3號政黨5號
    #基進民進一起前進
    #三五好友前進國會

  • 生質燃料英文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31 20:27:03
    有 1,027 人按讚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20 /】
    ❚❚ 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以循環經濟發展幸福島國
     
    台灣作為島國,能源和原物料都十分短缺,極度仰賴進口。2018年台灣的能源供給有97.8%來自國外,而過去半世紀來,有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另一方面,根據預測,全球人口在2030年將會由目前的77億成長至90億人,資源需求上升將達到地球可提供的極限。試想未來,不論是因為戰事或天災導致供給中斷,或是在地球資源耗盡的情況下,台灣要如何安身立命?
     
    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也就是讓資源的功能發揮到極大,把東西「用到不能再用」,甚至「把廢棄物變資源」。或者說,成就「沒有廢棄物的資源運用」。
     
    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這兩個領域,在社會上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彷彿要發展就得犧牲環境,或是要保護環境就得犧牲經濟。這對全國唯一將總部設在台灣南部高雄的台灣基進黨,感受特別深刻。在高雄,石化及金屬這兩個「高碳產業」,因其高耗能、高污染、高安全風險的產業特性,長期困擾也傷害著這座城市。但這兩種產業的合併年產值超過1.5兆元(佔高雄年產值30%以上),卻也是高雄無法割捨的經濟命脈。面對經濟與環保的爭論,絕對不是二選一的決定,而是找出一條讓兩者併行,甚至永續發展的可行之路。
     
    為兼顧經濟與環保的永續發展,先進國家無不思考如何讓經濟成長與資源消耗脫鉤,也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近來在國際間不斷地被倡導。循環經濟是一套師法大自然,追求零廢棄與生態系統平衡的思維。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具可恢復性及可再生性的機制,藉由設計將材料、零組件及產品分別納入生物與工業循環中,以求達到經濟活動的最高效能與價值。」在循環經濟的思維裡,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資源完全封閉循環的體系。
     
    歐盟早在2012年簽署「循環經濟宣言」,緊接著在2014年指定優先推動產業,並在2015年發表「循環經濟推動計畫」,提出零廢棄目標,搭配具體策略及相關行動計畫,且訂出明確的時程表(註) 。在國家層級,荷蘭政府訂下目標,中期希望在2030年,可以將礦物、化石燃料以及金屬等原物料的使用量減半,並在2050年完全落實循環經濟。許多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亦相繼以循環經濟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循環經濟在台灣正在萌芽中,但我們並非從零開始,許多企業已有能資源整合的經驗,例如在高雄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為核心,透過區域能源整合計畫,整合區域內各企業的能源、水、資源等,讓性質相異的產業,在能源使用上互通有無,以提高整體能源使用綜合效益。同樣位於高雄的石安牧場,引進丹麥沼氣發電技術,將原本臭氣沖天的雞糞,化為可供一千多戶人家使用的電力,並將廢水、廢氣、廢熱做到循環再利用。又例如高雄永安的石斑魚養殖業,利用中油將外國液化天然氣生溫汽化過程中,以海水進行熱交換而排出的冷水來養殖需要恆低溫的石斑,如此省卻養殖業者換水投藥鑿井鋪管等龐大開銷。還有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將製程中的兩種製程廢液(廢硫酸與含氨氮廢水)交互反應,再生成硫酸銨,然後送到廠外化工廠處理變成工業用氨水。
     
    台灣各產業可以進行循環經濟的應用琳琅滿目,從農食生質、紡織塑膠、營建交通、科技化學都是能思考再利用的領域。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行政院也在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讓產業發展從「線性經濟」,過渡到「再利用經濟」,再徹底轉型為「循環經濟」。
     
    要達成這些目標,有幾件事要做。首先要投入調查與研究,掌握台灣現有資源的流向,研究出在台灣可做何種利用,能創造出哪些新的產品與服務設計。再來是透過立法或修法,為創新嘗試提供最友善的法律環境。接著是創造合理的市場誘因,例如透過租稅和補助工具,引導市場走向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再來是提供資金平台,鼓勵金融業者加入投資。最後在既有的產業園區中導入循環經濟概念,讓園區的資源利用方式得以升級,並以此規範新園區的開發。
     
    台灣過去為了發展經濟,犧牲了土地、山嶺、河川、海岸,犧牲了水和空氣,犧牲了島嶼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我們除了要把褐色經濟轉型到綠色經濟,在面對整個地球更嚴峻的未來環境時,更應該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發展綠色經濟。追求循環永續的台灣未來,需要產官學研跨部會、跨領域的合作,更需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慣習,挑戰一切的理所當然!
     
    註:例如在2030年之前,回收65%的城市廢棄物、回收75%的包裝廢棄物、全面禁止掩埋分類垃圾等等。

    #總統3號政黨5號
    #基進民進一起前進
    #三五好友前進國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