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生活模式社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生活模式社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生活模式社工產品中有2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艱難的時刻,也可以是另一個起點,提供街友一個遮風避雨的家。 三級警戒期間,擔心街友露宿在外,沒有好的衛生環境,容易造成疫情破口, #新北社會局 啟動 #新北街友安心好住專案 ,共安置172名街友入住安心旅館。一開始很多街友擔心這是個囚禁他們、限制自由的地方,進來後才發現原來有家的感覺,這麼美好。...
「生活模式社工」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林佳龍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林薇 Vivi Li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豐騰好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活模式社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活模式社工 在 林佳龍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5:48:27
踏出光合之行的第一步 ~攏係好朋友‧台灣作夥行 這個周六佳龍展開光合公益關懷之行,簡稱《光合之行》,我們把主題稱為「攏係好朋友‧台灣作夥行」。這是在疫情前就有的計畫,因為疫情緣故順延。但我們希望能到台灣各地進行一場正向旅行。 這一年多的時間,台灣跟世界歷經了許多苦難。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防疫...
生活模式社工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0:18:45
自閉兒父母:我們從未得到一般家長所得到的,6年後卻有意外收獲 #POPAim 受訪者:鄭生鄭太 & 梓聰 (化名,12歲) ◤甫走進房間,映入眼簾的是12歲男孩梓聰笑著跟人聊天的畫面。後來我才知道,從前梓聰連跟人有眼神接觸也不習慣,也不喜歡跟人對話交流,這都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兒童的典型特徵...
生活模式社工 在 林薇 Vivi Li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0:27:14
愛,是複利成長的投資。 / 在小紅帽的組織文化裡,我們強調,沒有一種行動方法,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也沒有一種教學模式,是絕對有效的教法,但無論要嘗試哪一種方式、在什麼樣的場域執行,我們都有一個不可動搖的堅持——以「愛」為出發點。 而這件事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真心相信,那句大家都聽過的,...
-
生活模式社工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07 17:30:05最艱難的時刻,也可以是另一個起點,提供街友一個遮風避雨的家。
三級警戒期間,擔心街友露宿在外,沒有好的衛生環境,容易造成疫情破口, #新北社會局 啟動 #新北街友安心好住專案 ,共安置172名街友入住安心旅館。一開始很多街友擔心這是個囚禁他們、限制自由的地方,進來後才發現原來有家的感覺,這麼美好。
原本是街友的阿鋒,在 #新北街友中途之家 #葉皇廷 督導的協助下,成功找到保全的工作。阿鋒激動的說,是葉督導給他看見希望的機會,成為生命中的轉捩點,他一定會努力工作好好報答他。
市府除了提供住宿、三餐及疫苗施打外,也會媒合工作,協助街友們重返社會,自力更生。截至目前為止,已替23位無家者們成功媒合就業、4位重返家庭,希望我們能讓街友朋友重拾信心,給自己一個重新融入社會的機會。
#新北好貼心 #安居樂業 #侯友宜 -
生活模式社工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2-19 11:53:11入秋後天色在黃昏已轉暗,黑夜中的街市即使在疫情下依舊熙來攘往,除了買菜的街坊,還有一班人推着手推車,領頭的男子架着眼鏡,他斯文的氣質與街市的粗豪爽直似是格格不入,但他卻沿路與商販親切的打招呼說笑,商販也自動自覺的將菜放進手推車。男子不是搬運工人,而是收集餘菜再向基層派發的民社服務中心社工Kenny。
Kenny成立這個「糧朋好友」計劃的初衷十分簡單,只是將本身浪費了的食物分發基層,然而實行上卻遇上困難,首先是要尋求商販合作,「我哋去收菜唔係個個都一定要捐給,可能佢唔理解我哋嘅理念係咩,佢以為我哋拎去賣。」
幸而經過解釋,有檔販開始支持,更將這好人好事與其他檔販分享,現在街市有十多個檔參與,「檔販與檔販之間嘅溝通比我同佢講更有效,所以過程中雖然有困難,但我都好感動。」
疫情之下生意難免受影響,Kenny指近期受收的食物也少了,「都共度時艱,檔販或是商戶都盡咗力捐,頭先有檔販話畀條葱你,就算佢畀條葱,嗰份心意都喺度。」
這份心意正正是Kenny所透過行動在社區傳遞的,「食物係個過程,我覺得好重要嘅係人與人之間嘅關懷,係透過食物傳遞畀不同街坊」,他希望改變傳統派發的模式,「我想有更多居民參與,或者佢知道邊個街坊有需要可以送畀佢,希望可以畀到街坊有自主,鼓勵更多街坊在義工上參與。」
Kenny指,街坊的凝聚都需要經歷及過程,因此服務需以數年計,而他申請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有助提供資源如協助推廣計劃及支援義工服務費用,保證計劃可以運行一段時間,「我哋知道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嘅目標,其實都希望社區有社會資本同埋人情味,我覺得呢個同我哋嘅計劃的初衷好似。」
計劃充滿人情味,是因為除了牽頭的Kenny外,幫手的街坊與員工也重視鄰里之情,「同事喺收菜過程從來都無話辛苦,我同街坊或者同事傾,點解你肯做,佢哋都會話係因為幫到街坊,盡量做,呢個都很觸動到我。」
Kenny亦強調不希望行動成為一種施捨,不希望街坊拿食物時多謝他們,因為食物根本是浪費了,街坊只是幫忙解決社區問題,「唔好令街坊嚟就覺得我係受助者,我希望打破呢種局限,所有街坊又好、同事又好,我哋都係為咗社區有更多關懷。」
在Kenny眼中的社區又豈止有街坊,他又在一些大專院校招募一些學生成為義工,冀在街坊間的互助之餘增加創造力及活力等新元素,「呢種互動會令街坊參加嘅動機會再強啲,唔只街坊之間自己去做,原來出面都有同學會願意就住社區嘅需要嚟中心回應,令街坊都覺得受關心。」
城大學生Tiffany是計劃的義工,在不同的服務後與長者黃婆婆成為好友,「我對長者服務情有獨鍾係因為我眼見長者係好需要人陪伴。」她希望可以將年輕的想法與生活進入長者的世界,「我最想係可以拉近長者同所有人嘅關係」,亦期望社會有多一點關心。
Kenny認為幫助別人不用找一個特定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出發,多啲關心身邊嘅人其實就足夠。」 -
生活模式社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9-23 00:52:01本集主題:《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介紹
訪問作者:陳佳宏 醫師
內容簡介:
好發率比胃癌、胰臟癌高?!
台灣首本專論全方位預防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
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
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
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罕見疾病?──錯!它的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都要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直腸、肺部、胰臟、胃部、大腸
★聚焦多面向照護──兼顧情緒與疾病,身、心、社、靈的照顧
☆晚期癌症適應──社區醫療,導入早期緩和治療
身體警訊篇
˙低血糖
˙熱潮紅
˙反覆腹痛、胃潰瘍
˙咳嗽
˙心悸、氣喘
˙發熱、盜汗
˙皮膚炎
NET醫療篇
˙與腫瘤捉迷藏:尿液檢測、CgA檢測、影像學檢測
˙手術最優先: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注射酒精,讓腫瘤壞死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救命稻草──PRRT療法是什麼?
˙抗癌好累又好痛,該怎麼解決?
緩和醫療篇
˙緩和醫療VS.安寧照護,哪裡不一樣?
˙長照2.0,從住院銜接整個社區
˙社區居家照顧,吃喝拉撒睡全包攬
˙安寧緩和居家照護
心理適應篇
˙為什麼會是我?疾病認知的重要性
˙接受或者抗拒?癌症晚期情緒適應
˙CALM心理支持模式
作者簡介:陳佳宏 醫師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中
內科專科醫師
血液病科專科醫師
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
血液及骨髓移植專科醫師
航空醫學專科醫師
◎現職
國防醫學院副教授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安寧病房主任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作者簡介:呂敏吉 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雙學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
內科專科醫師
腫瘤內科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現職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安寧療護科主任
臺北市政府醫務室門診院聘主任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
作者簡介:蔡惠芳 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經歷
社會工作師
醫務專科社會工作師
諮商心理師
◎現職
三軍總醫院社會服務室 社工師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師資及心理腫瘤專家
出版社粉絲頁: 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BTT Health 博思健康網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生活模式社工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生活模式社工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很開心能介紹「一粒麥子基金會」,他們積極地在台灣各地方,建立多功能的日照中心,由護理師、社工、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協助年長者都能適性發展,重拾生活重心和尊嚴;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照顧長輩的家屬們,能有喘息的時間和空間。
「一粒麥子基金會」目前在宜蘭、台南、新北、北市、屏東都有服務中心,在花東地區也成立了好日照中心。
其中花蓮光復鄉、鳳林鎮,台東關山鎮的更要升級為「多功能」日照中心,希望可以繼續複製這個成功模式,拓展到更多偏鄉社區部落,讓長輩都能開心優雅地在地安老。
在東部,相較都市資源匱乏,更需要大家的支持捐款。 (見 留 言 區)。
也許你之前不知道「一粒麥子基金會」在做些甚麼,但看完崴爺和蔡尚樺主播的介紹,你會知道有一群人正默默地在改變日照中心的生態和環境。
#我們還是會老 #但我們不會孤獨老
#一粒麥子
生活模式社工 在 豐騰好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闆娘真心話時間】其實從去年疫情蔓延開始,丹老闆跟我就討論過好幾次說除了每年固定的育幼院捐箱持續做,我們是不是還能做點什麼?原本希望給醫護打氣,所以這一年來聯絡了不少的醫院,但是因為 豐騰好食 的商品是冷凍食品,大部分院方都回覆說冷凍食品不好保存,謝謝我們的心意,但都沒有辦法收,我們也完全能夠體諒他們的狀況,也不希望自己的好意造成院方更大的負擔,所以我們就想說那應該可以幫幫其他單位。
.
後來疫情擴散,在五月進入三級警戒,原本希望做一些食材箱讓弱勢家庭的小朋友可以領回去,聯絡了幾個縣市政府的社會局之後,才知道這件事情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三級警戒,所以社工暫時不會做家訪,若要提供給弱勢家庭的孩子們餐點,大部分的單位希望是以常溫品或是乾糧為主,而且冷凍肉品或是熟食也不敢保證是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冰箱設備可以保存,聽到這些現況,難過的是覺得自己能力好像有點不足,商品品項開發太少,才沒有辦法幫助到想幫忙的人,當時還想說那以後研發新品的時候,應該也要多研發一些可以讓人方便保存又好吃的常溫食物。
.
後來某天跟好友聊到這件事,他提到或許可以跟人生百味或是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聯絡看看,因為他們持續有在提供無家者餐點,或許我們可以幫上一點忙,然後我就跟芒草心的周小姐聯絡上,我大概介紹一下我們品牌的宗旨,也告知我們希望能盡點心力的事情,然後她告訴我他們現在因為疫情不再提供熱食給街頭上的無家者,但是他們據點還是有持續關懷跟暫時收容無家者,他們會在協會這邊吃晚餐,然後周小姐告訴我,這些無家者的牙口普遍都不好,而且不能吃辣,所以市面上可選擇的餐點口味並不多,再者也礙於他們協會的冰箱其實並不大,所以每次送過去的數量都需要斟酌,但是我對師傅們的手藝很有信心,相信可以讓在協會的這些無家者吃得飽也吃得好,所以我們開始討論可以請公司的師傅們做什麼樣的餐點,後來決定請師傅做我們的招牌菜油蔥雞腿跟三杯雞腿,一包是一人份,使用最軟嫩的去骨雞腿肉,也放入滿滿的醬汁,這樣只要加熱好,一包直接淋在飯上或是麵上,就非常方便,保證好吃。
.
確定好協會可以收件的日期跟數量,我就回頭找師傅討論數量跟所需的製作時間,然後這件事情就在丹尼爾生日前夕完成,除了提供無家者的餐點,我們也送了公司的招牌滷味給芒草心的社工們,謝謝他們對社會的付出;開心的是,得到了很好的回應,他們都說我們的油蔥雞腿跟三杯雞腿、包含滷味,都非常好吃。然後在一個月之後,我也請師傅續作了嘉義雞肉飯口味的紅蔥頭拌飯雞腿,預計中秋節前會送過去。今年的育幼院捐箱也持續進行,還多增加了幾個幫助單親家庭跟低收入戶的小朋友的兒福單位。
.
是說為什麼會想記錄一下這件事?其實我們從以前創業到近幾年,總是會遇到很多想要模仿我們創業模式、生意模式的人,好聽是致敬、參考,但是實際上就是複製,身邊好友們、或是合作師傅們都會問我們會不會在意或生氣?我的回答都是「不會!」,原因是!工作這件事情之於我,是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我創業是因為當年我想維持住我的勇氣,保有我的生活方式跟品質,而我工作賺錢,只是因為我有我想做的事情;從當年跟丹老闆一起創業的時候,我就告訴過他說,以後我們有能力想要開個基金會,幫助我們想幫助的人,他都會回我說知不知道那要花多少錢,他總是說我那樣的想法是做夢,夢裡比較美,但是,人生嘛~總是可以努力看看的啊!
.
也或許是當年老闆娘我在爸爸媽媽經商失敗去跑路的時候,我跟弟弟受到很多人的幫助,讓我們不至於流落街頭,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包含我一直以來的工作運也是,總是受助于很多人,不是想做什麼沽名釣譽的事情,也沒有想要炫耀什麼,我一直都抱著我們從社會獲得什麼,就應該回饋什麼,而且還是那句老話,我相信「善的循環」,也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個什麼樣個性的人,我身邊就會都是什麼樣的人,我強大,我身邊的人就都會強大!
.
而且我們想當孩子的榜樣,讓小老闆覺得他一對有很酷、很有想法、很棒的爸爸媽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