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輯──#歌仔戲 的「王寶釧」怎麼穿?】
⠀⠀⠀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
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隨著影劇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流行歌曲的翻唱,這段「#平貴回窯」,也成為臺灣人琅琅...
【#特輯──#歌仔戲 的「王寶釧」怎麼穿?】
⠀⠀⠀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
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隨著影劇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流行歌曲的翻唱,這段「#平貴回窯」,也成為臺灣人琅琅上口的曲調。
⠀⠀⠀
而在寒窯裡苦等丈夫十八年的王寶釧,自然是穿著象徵淒苦婦女的「#苦旦」服裝了。
⠀⠀⠀
◆#苦旦的烏苦衣
⠀⠀⠀
臺灣歌仔戲的服裝大致可分為兩個路線,受到1950年代後,臺灣歌仔戲影視化的潮流影響,新編劇本或胡撇仔戲的服裝更偏向電視劇中的古裝形象。
⠀⠀⠀
而我們這次介紹的《王寶釧》,則因為是較為傳統、經典的「#古路戲」(又稱古冊戲),因此服裝中也有較多的京劇元素。
⠀⠀⠀
#妝容:[北管妝]
⠀⠀⠀
傳統歌仔戲的妝容與服飾受到京劇影響深遠,因此這類妝,大多稱為「#北管妝」或「京戲妝」,相較於一般妝容的膚色,北管妝以戲曲的「油白」為底色,並油紅在眼睛周圍做出眼影漸層,最後在眉眼部分勾勒,突出眼部的線條。
⠀⠀⠀
#髮型:[大頭]
⠀⠀⠀
梳「大頭」是傳統的戲曲髮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首先要先用髮網把髮絲們固定,然後利用勒頭帶「吊眉」,將眉毛與眼尾向上拉提;再「#貼片子」,將假的鬢髮黏貼在額邊,加強在舞台上的效果;中間還會經過像是上黑巾、加上線尾子等步驟,最後才會輪到「插頭飾」。
⠀⠀⠀
#髮飾:[銀泡〕
⠀⠀⠀
戲曲中旦角的髮飾被稱為「#頭面」,常見的有像是「水鑽頭面」等,但由於苦旦是一個貧苦無依的形象,因此頭飾會減少金光閃閃的水鑽,會選擇用比較簡潔、素雅的「銀泡」表現,有時搭配沒有華麗繡紋的藍色綢子,來表達其貧苦婦人的形象。
⠀⠀⠀
#服裝:[烏苦衣+白裙]
⠀⠀⠀
傳統戲曲的服裝,主要是用來區分角色身份、性別,好比「生旦淨末丑」,就是大家熟知的京劇角色分類,而發源於臺灣的歌仔戲也是如此。
⠀⠀⠀
「旦」通常指的是戲曲中的女性角色,「苦旦」通常是賢淑、端莊卻因命運折磨,有些淒苦的中年婦女。其中,最代表苦旦的服裝,就是「#烏苦衣」與素色白裙了。
⠀⠀⠀
烏苦衣是一種黑色的對襟素褶子,時常與配有水袖,強調對方傳統婦女柔弱的形象。
⠀⠀⠀
而王寶釧的服裝,又常常縫有「補丁」,讓她貧苦卻又堅強的模樣更加鮮明,而簡樸的白裙、沒有裝飾的素鞋,同樣也都是苦旦的特徵。
⠀⠀⠀
◆#歷史性的薛平貴與王寶釧
⠀⠀⠀
歌仔戲一開始是從「#落地掃」演變而來,沒有固定的劇本,也沒有固定的舞台形式,就像一個隨時隨地的快閃歌唱一樣,
⠀⠀⠀
後來歌仔戲變成了廟會酬神的表演,被稱為「外台歌仔戲」,也就是俗稱的「#野台戲」。如今台灣在許多廟宇祭典時,仍保留了野台戲酬神的傳統。
⠀⠀⠀
而隨著技藝的成熟,與歌仔戲逐漸的普及,在1920開始現代化的年代,歌仔戲也融合了「#外江戲」(京戲),進入到了表演廳、劇院,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新的觀影體驗。
⠀⠀⠀
1930年代末,開始進入二戰時期,日本皇民化時期政治的打壓、中華民國政府的「國語運動」,與如今工業化後影視娛樂的興起,時代的遽變一度讓歌仔戲逐漸沒落。
⠀⠀⠀
然而歌仔戲終究是一個出自於民間,發揚於生活的藝術,即便曾經奄奄一息,卻總能在各方的努力下求新求變,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
如今,許多歌仔戲團都推出自己的原創新戲,在劇本、曲調、舞臺設計都非常的精緻,不只登上了國家戲劇院,也站上了世界各大洲的舞臺。但除了去劇院看的美麗的舞臺歌仔戲,當巷口的小廟酬神時,也不妨去看看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動呢!
參考資料:
廖瓊枝〈王寶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nstaJZJwc;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http://www.folktw.com.tw/drama.php#item2);〈歌仔戲角色服裝特色:教育部學習加油站〉;新唐人電視台〈傳承歌仔戲之美 綁大頭過程直擊〉
繪師:@nachang__
生旦淨末丑歌仔戲 在 孫翠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是孫老師多變舞台上的一年,繼「祝憨面」丑角之後馬上變回原形在漫畫「冥戰錄」裡面變身為紫雲隊長,集美麗帥氣勇敢於一身~
以前舞台上都是反串男人主動追求女主角,這次反差很大變成被追求者⋯
那種害羞跟靦腆然後又是姊弟戀害她又要重新定位,畢竟真實生活裡從沒這樣過~
這次參與漫畫冥戰錄的演出覺得非常的有趣,除了漫迷們一定要進來看明華園的鐵粉戲迷們更不要錯過ㄛ~
歌仔戲首創跟漫畫跨界合作⋯
看我們會怎麼擦出火花創造出新的戲劇表演,我自己也很期待~
來喔!來喔!機會難得趕快來集滿孫姐的生旦淨末丑~
生旦淨末丑歌仔戲 在 賈文青德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新一集《賈文青無料案內所-夜安加長型》上線啦!這集也是Podcast限定的唷
!
https://sndn.link/hipster_my_ass/i58Q2L
--------------------------------------------------------
EP09|臺灣戲曲中心 高美瑜|傳統戲曲不枯燥!但劇情都是出軌、謀殺與老公跪算盤這樣真的好嗎?(Podcast限定)
在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的芝山站旁邊,有一座造型很酷的臺灣戲曲中心,曾經因為傳藝金曲的關係進去工作過,但並沒有好好的認識它。
因為自己是外省第二代,小時候算是聽著京劇長大,也迷過電視上的布袋戲與歌仔戲,但成年後似乎沒有真的走進劇院去看看傳統戲曲,這次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這次與臺灣戲曲中心的合作一共會釋出三集,第一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臺灣戲曲中心,糾正我對生旦淨末丑的錯誤印象(捂臉),介紹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與臺灣國樂團的近期演出。
話說這些傳統戲曲的劇情怎麼都這麼複雜這麼亂啊?不愧是從民間長起來的藝術形式,充分反映了草根民眾心中欲求不滿的渴望(?)。
臺灣戲曲中心賀歲×戲曲藝術節超狂優惠組
任三檔 6 折 👉 https://wenk.in/09eT0j
任兩檔 7 折 👉 https://wenk.in/09Jugr
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廣告)
臺灣戲曲中心官網:https://tttc.ncfta.gov.tw/home/zh-tw
臺灣戲曲中心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xiqucentertw/
賈文青德仔Podcast節目:
SoundOn:https://bit.ly/2ZVDAGn
Spotify:https://spoti.fi/32RGm1g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2BsgwFV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32O3C3:
生旦淨末丑歌仔戲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特輯──歌仔戲的「王寶釧」怎麼穿?】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隨著影劇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流行歌曲的翻唱,這段「#平貴回窯」,也成為臺灣人琅琅上口的曲調。
而在寒窯裡苦等丈夫十八年的王寶釧,自然是穿著象徵淒苦婦女的「#苦旦」服裝了。
◆#苦旦的烏苦衣
臺灣歌仔戲的服裝大致可分為兩個路線,受到1950年代後,臺灣歌仔戲影視化的潮流影響,新編劇本或胡撇仔戲的服裝更偏向電視劇中的古裝形象。
而我們這次介紹的《王寶釧》,則因為是較為傳統、經典的「#古路戲」(又稱古冊戲),因此服裝中也有較多的京劇元素。
#妝容:[北管妝]
傳統歌仔戲的妝容與服飾受到京劇影響深遠,因此這類妝,大多稱為「#北管妝」或「京戲妝」,相較於一般妝容的膚色,北管妝以戲曲的「油白」為底色,並油紅在眼睛周圍做出眼影漸層,最後在眉眼部分勾勒,突出眼部的線條。
#髮型:[大頭]
梳「大頭」是傳統的戲曲髮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首先要先用髮網把髮絲們固定,然後利用勒頭帶「吊眉」,將眉毛與眼尾向上拉提;再「#貼片子」,將假的鬢髮黏貼在額邊,加強在舞台上的效果;中間還會經過像是上黑巾、加上線尾子等步驟,最後才會輪到「插頭飾」。
#髮飾:[銀泡〕
戲曲中旦角的髮飾被稱為「#頭面」,常見的有像是「水鑽頭面」等,但由於苦旦是一個貧苦無依的形象,因此頭飾會減少金光閃閃的水鑽,會選擇用比較簡潔、素雅的「銀泡」表現,有時搭配沒有華麗繡紋的藍色綢子,來表達其貧苦婦人的形象。
#服裝:[烏苦衣+白裙]
傳統戲曲的服裝,主要是用來區分角色身份、性別,好比「生旦淨末丑」,就是大家熟知的京劇角色分類,而發源於臺灣的歌仔戲也是如此。
「旦」通常指的是戲曲中的女性角色,「苦旦」通常是賢淑、端莊卻因命運折磨,有些淒苦的中年婦女。其中,最代表苦旦的服裝,就是「#烏苦衣」與素色白裙了。
烏苦衣是一種黑色的對襟素褶子,時常與配有水袖,強調對方傳統婦女柔弱的形象。
而王寶釧的服裝,又常常縫有「補丁」,讓她貧苦卻又堅強的模樣更加鮮明,而簡樸的白裙、沒有裝飾的素鞋,同樣也都是苦旦的特徵。
◆#歷史性的薛平貴與王寶釧
歌仔戲一開始是從「#落地掃」演變而來,沒有固定的劇本,也沒有固定的舞台形式,就像一個隨時隨地的快閃歌唱一樣。
後來歌仔戲變成了廟會酬神的表演,被稱為「外台歌仔戲」,也就是俗稱的「#野台戲」。如今台灣在許多廟宇祭典時,仍保留了野台戲酬神的傳統。
而隨著技藝的成熟,與歌仔戲逐漸的普及,在1920開始現代化的年代,歌仔戲也融合了「#外江戲」(京戲),進入到了表演廳、劇院,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新的觀影體驗。
1930年代末,開始進入二戰時期,日本皇民化時期政治的打壓、中華民國政府的「國語運動」,與如今工業化後影視娛樂的興起,時代的遽變一度讓歌仔戲逐漸沒落。
然而歌仔戲終究是一個出自於民間,發揚於生活的藝術,即便曾經奄奄一息,卻總能在各方的努力下求新求變,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就像這齣講唐代愛情故事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雖然是古老的故事,但它卻曾開啟 #臺語電影 的第一波黃金時期,也因為電視劇的翻拍而成為大家耳熟的旋律,進而影響到了流行音樂,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如今,許多歌仔戲團都推出自己的原創新戲,在劇本、曲調、舞臺設計都非常的精緻,不只登上了國家戲劇院,也站上了世界各大洲的舞臺。但除了去劇院看的美麗的舞臺歌仔戲,當巷口的小廟酬神時,也不妨去看看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動呢!
參考資料:
廖瓊枝老師〈王寶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nstaJZJwc;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http://www.folktw.com.tw/drama.php#item2;〈歌仔戲角色服裝特色:教育部學習加油站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grandma/artsturct1.html;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99;新唐人電視台〈傳承歌仔戲之美 綁大頭過程直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