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生命之符意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生命之符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生命之符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生命之符意義產品中有140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44] 細說分鏡 Vol.21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98 🖍倘若無法充份解釋,在創作過程中,每一滴辛苦創作的過程心血 🖍對我來說 🖍那僅是空有點、線、面、色彩與明暗組合的作品 🖍那是空泛的靈魂,難以激起我心中的共嗚 好像,只有...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IM162,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M162 #162 #TimeToGo #該走了 ◆ 社群 IG ▸ zeiboyaung It’s time to go. / 時候到了,也該啟程了 生命交織而成的每一個瞬間,往往輕而一舉的走進,卻有輕描淡寫的離去,那是多少次的邂逅與離別。 2020的這一年,世界瞬息萬變,有時候溫柔以...

生命之符意義 在 荃鈺 曾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7:28:19

輸贏,是人生永遠的話題​ ​​ 中秋連假前一天​ 傻呼呼嗑著月餅的我​ 收到多日前受 #閱讀理解雜誌 黃國珍創辦人 邀請撰文的主題閱讀編排稿​ ​​ 回顧這一路上,何德何能​ 有幸在教育界最高指名度的「閱讀理解雜誌」登板上場​ 且還以客座總編輯的身分​,真心感謝國珍老師 ​ 這感覺,​ 彷彿是一位睽...

生命之符意義 在 實用心理學丨心理測驗|心靈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5:11:58

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抉擇? 設計你的奧德賽計畫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面臨重大的生涯抉擇,在人生的分岔路上,到底要如何選擇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如果做錯決定,選錯路,會不會從此就跟美好人生絕緣呢? 小明是個大四學生,他要在念研究所前參加實習,並申請了6個實習計畫。在6個實習機會中,他成功應徵上了4...

生命之符意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49:01

《#綠騎士》接受自身命運的旅程 (8.4/10) (Part2) 全文太長分兩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接續上篇文章 經過不等於通過,就如同人們總以為在犯錯後進行補救能夠消除自身罪惡,掌權者的腐敗、人類對於大自然...

  • 生命之符意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9 20:30:36
    有 28 人按讚

    [想攝影144] 細說分鏡 Vol.21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98
    🖍倘若無法充份解釋,在創作過程中,每一滴辛苦創作的過程心血
    🖍對我來說
    🖍那僅是空有點、線、面、色彩與明暗組合的作品
    🖍那是空泛的靈魂,難以激起我心中的共嗚

    好像,只有自己的照片,才會讓自己一看再看,無論在哪裡看到的作品,拍的再好、獲得金獎首選,當下感到驚豔,心底好像少了些什麼,說不上來,或許,這就是前幾篇所提到的「一張作品與攝影者的 “連結” 」少了吧,少了這個連結,我們與照片的距離也就越遠了一些。

    🟥影片素材挑選
    「細說分鐘」這一系列的文章,到這一篇已經第 22 篇,每一篇講的主題都不同,都是在講述這則影,每一個畫面、每一句旁白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心血,而挑選出來的每一個分鏡,無論是「動態影片」或是「照片」,不但盡量符合旁白所說的內容,同時在挑選過程中,也有我與我自己作品「連結」的感受下,加以挑選出來。

    比如說這麼一句話「每一滴辛苦創作過程心血」好了,為何會挑選那段影片? 因為錄製那段影片時,那天是剛下飛機第二天,還有一點時差外,白天走了大半天,回到旅館休息了一會,醒來還有一點昏沉,算好適當的時刻,也就是天空出現藍調的時候,背起器材前往該處,並且設定好器材開始錄製教學所需要的影片。

    選擇這些片段,是一段辛苦的過程,除了還有點時差外,為了往後工作,白天的踩點、拍攝與記錄,晚上更帶著更多的器材走出門,對當下其實也是精神與體力的壓力,如果要我再多說一些,我可以再用 3000 字細說更多的故事,但這裡,省了免了,雖然看影片的觀眾無法了解當時我的身體狀況,而我也只在這裡輕描淡寫過,是不容易體會我挑選這段影片的考量,其實,就是那個「連結」,不然 15 天的旅程,更多次的「攝影旅行」,我可以選的素材更多,為何挑選這畫面,背後有一小段挑選的抉擇。

    🟥攝影、生活脈絡
    過去我曾對自己說,或是對朋友,學生說過一些這近 20 年的拍照片得,有一段時是這麼說:

    🔹「我不會刻意的去追大景,我知道漂亮出色照片,這個 “大景” 是很需要的,過去剛接觸攝影,也會去追尋特別的主題來拍攝,但隨著好幾年下來,好像這種追尋的精神越來越薄弱,一般人可能會說…,拍多了,失去攝影的熱忱,但我很清楚我並不是如此,而是心中有一種想法 – 我不喜歡刻意去拍,與我生活較無直接關係的主題。」🔹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層感受,而是在我從事現在的工作,每天都在跟「攝影、照片」相處,因為「二件事情」的發生,讓我思考出這個心得。

    第一件事是,多年前曾發現疑似他人盜用我的圖片,很久很久前,久到不知何時去了,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是拍攝高雄西子灣的燈塔,日落時太陽落下,很接近燈搭的漂亮日落,直幅構圖,海面比例佔四分之一左右,一時間我心裡一楞 – 怎麼會有人拿我拍照片,當作自己的作品去分享呢?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原作」,當然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找出原檔,上頭有日期可以證明,是找出來了,但構圖略有不同,近 8 成接近,燈塔與太陽相對位置略有不同,海面在照片比例也不同,直覺看是很像沒錯,細細比就差很多、很多。

    找完比對後才覺得,自己真不該花這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種西子灣燈塔本來就是當時熱門的景點,再說這樣子的主題也很多人拍,會拍出「很像的照片」也再所難免,何必花上那麼多時間去翻找自己這張照片做比較呢?

    其二的原因就是,當開始做這些攝影教學、寫作工作後,翻找照片就成為日常工作之一,為了找尋特定的照片,有時會找找十幾年前曾經拍過的照片,那些照片性質,大多是記錄自己生活「吃喝玩樂」居多,偶爾會有些為了追景而拍的照片,我發現…,我的目光停留在「吃喝玩樂的照片」上的時間,遠多過在欣賞「追景拍攝照片」還要更多。

    也許你會說「你在找照片時分心了哦」,對,有一部分的心情是分心了,但在看那些「偏向記錄生活的照片」比較讓耐得住我一看再看,因為這些照片可以告訴我很多故事,比如「我當時年紀、住在哪裡、生活型態、打工、感情關係…」等等,因為這些照片就是因為與「生命脈絡」有著非常強大的連結關係,「如果不是那時候我的生活條件,也不會有這些朋友、這些事件發生」,所以在看這些照片,特別能勾起腦海中曾經深刻卻又漸漸淡忘的故事。

    而那些「刻意追景」的照片,儘管這些照片漂亮順眼,有些也在後期處理特別下了一些功夫處理,確實比前者照片更加精彩許多,但過了十數年後再次欣賞,那種當時的感動好像「沒了」,我仍記得當時為何去拍這些照片,但帶給我心頭迴響,比前起者卻少了許多,有一種與「當時自己生活脫節」的感覺,因為這些照片並非是我平時會去想拍的 (可能心情不對? 或是不符合當時生活作息?),這些照片無法帶給「現在的我」更了解「過去的自己」。

    🔹感覺自己拍的照片,與自己的 “連結” 感受越來越淡了,對此,我也找到了答案 – 因為這些照片並不符合我的生活「脈絡」,不是我平時生活中會去拍的照片,一個照片資料夾裡上百張照片,在還沒打開細看前,大概心中就有點拒絕去看的心情,當我發現「為了記錄生活所拍照的照片」與「刻意追景而去拍的作品」之間的落差後,漸漸我就不再去拍這種照片了。🔹

    🟥作品生命
    誠如前幾篇文章說到,一張照片的「生命」不該有 0 與 1 的數位磁性電腦記錄所組成的照片,更多的故事留在身為「創作者」我們身上,如果可以的話,用簡單的文字、錄影、錄音,來為這張照片給予更多生命記錄,但我們是無法為每一張照片做到這一點,隨著我們日子一天天的過,這些照片永遠保存原有的樣貌,只是「他的故事」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腦海裡,就像是製作成標本的動物,保有他的外在,卻無法留住牠的靈魂。

    🔹「這張照片死了」,我會這麼說,過去拍的照片已經無法再帶給我心中一點漣漪的話,那麼這張照片是「死了」,就算是照片永遠保留住他的點、線、面、光影、色彩,就像是動物標本一樣「永恆」地存在,我還是會說,這張照片依然是我所拍的,由於這張照片生命對我來說,已經到此為止,但連結依舊存在。🔹

    至於越久的照片,是不是越先走到死亡? 倒也不是,如果這一張照片更與我的生活脈絡結合,這張照片並不只是個漂亮的作品,同時也代表那時我的生命、我的生活。

    🔹「這張照片是用 Canon 350D 所拍攝,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透過標準 Kit 鏡頭,我帶著它出門練拍,讓我第一次獲得感動,竟然是拍出過去從來得不到的夜間清晰的夜景照片,雖然這台相機是水貨,也不是最新款的入門級單眼,但那時為了練習夜拍,同時也測一測新買的相機,這些練習的照片不見得多漂亮,但帶給我的記憶恍如昨日般清晰,那份感動還在」🔹

    越能結合我生命脈絡的照片,越是記錄著當下種種大腦與身體的感觸,藏在大腦裡某一處,直到你回頭看到這些照片,你又重新想起當時的印像,也許更加深刻讓你省思現在的生活,或是帶給你新的攝影想法與目標,我想這也許也是多數喜歡、熱愛攝影的朋友們,也曾經感受過的體驗。

    🟥感動不了自己
    又怎麼能感動得了他人? 藝術,不只是創作,也同時代表著「表達與分享」,少了前後一環,都是作為攝影藝術可惜的地方,但往往欣賞他人作品,驚豔的作品下,都是辛苦創作的心血,卻缺乏好的表達、好的陳述、好的呈現,讓他人無法擁有你十分之一的感動、感觸,我覺得很可惜,而且天天在生活中出現。

    🔹如果感動不了自己,如何感動他人? 照片呈現已經是固定不變,卻帶給觀者差異解讀,唯有創作者本身給予照片更多的生命故事 – 就是除了照片外,更多照片的故事,以及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才能讓他人在各自差異解讀下,更多一些作者想傳達的想法在心中,我相信,越能感動自己的照片,越能帶給更多值得與他人分享的故事內含,產生「作品、攝影者、觀者」三者的共鳴的機會也越多。🔹

    當我欣賞他人精采的作品,不時產生這種感覺 - 這些空有外表,空泛的靈魂,激起不了心中的認同與共鳴,但這感覺是一定存在,因為…,自己多年前的作品,一但被我宣布「死亡」那一刻,也是同樣的感覺。

    於是我告訴我自己,若想要讓自己對攝影的熱忱能持續下去,並且保持快樂,那麼…,未來所拍的那些稱作「照片、作品」也好的東西,必然更加與我的生命更加貼切,讓往後自己再看這些照片、作品,能讓未來的自己感動、感受,而不是一張張僅有外表精彩的照片而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生命之符意義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19:00:50
    有 58 人按讚

    【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這次要分享的文章,出自中國作家張煒,主要談個人如何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他從西方盛行的「創意寫作」這門新興學科談起,聊到創作一部好作品,需要具備哪些閱歷、能力與技藝。
     
    一起來看看他如何深刻解剖「寫作」這件事吧。
    -

    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 張煒
     
    「創意寫作」興於西方,「創意」二字可能是翻譯中的再定義,直譯比較難,大概也不是「文學寫作」和「寫作學」。西方創意寫作的授課老師主要是具有寫作實踐的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教寫作必須具備創作體驗,必須從寫作經歷和實踐出發,不能空談。在教授過程中,會慢慢概括出一些關於寫作學、詩學的問題。中國的創意寫作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大學文學院設置的一門新課程,還未走遠。
     
    寫作訓練是漫長的。通常講,如果沒有五六百萬字以上的訓練,一支筆是不會聽話的,無法累積出基本的書寫體驗。寫作教學主要針對技術層面,它固然重要,也能夠傳授,然而決定一個人寫作成敗的關鍵部分,卻往往不是技術層面。要寫出一部好作品、成為一個好作家,需要許多高於技術之上的東西,那些大致是不可以學習的。每個人的先天能力都是既定的,後天學習所能做到的,只是喚起先天的能力。許多寫作者面對的常常是技術,即語言表述、結構關係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沒有一定的寫作量,也很難掌握。
     
    關於藝術的判斷是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學習寫作需要在有創作經驗的老師帶領下,一邊閱讀一邊實踐,看看好作品是怎樣完成的、其中蘊含了什麼規律。比如同樣是成功的作品,有的氣質單純,有的複雜斑駁;有的浪漫飛揚,有的樸拙內向;有的寫得很實,有的想像奇異。藝術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學習和理解的困難,這就需要非常寬容和通達,需要很深的感悟力,需要有一定寫作經歷的人來引導。通過個案分析,回到局部、細部,從詞彙、標點講起,指出作品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並通過進入作品獨特的語言系統,回到作家個體,回到個人,一步一步去接近和感受。總之,創意寫作就是關於寫作技藝的教授,非常依賴寫作經驗,解決的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有時,一部作品似乎寫得很好,有吸引人的情節,有人物,表現的生活底蘊也比較豐厚,但讀起來還是覺得缺了很多,令人不能滿足。總體上看,它寫得還不夠「美」,不能給人一種審美上的深刻愉悅,比較粗糙。首先是,閱讀中無法讓人享受語言之美,而失去了這種美,也就偏離了文學的本質。語言藝術謂之文學。作品本身不能夠提供審美,因為它在把握人物、細節、思想方面,特別是語言,還沒有進入審美。一部作品從構思到形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從一開始就要極度地追求完美。一篇萬字左右的作品,裡面有多少標點、詞彙、分句、複合句,要從這些細微處開始推敲。詞與詞之間的調度,每一個標點的含義,都要到位、準確,而且要有個性,不是按照新聞和公文的方法,不取最大公約數。
     
    標點符號在語言表述中有獨到的、重要的作用,它們有情感,有溫度,有層次感和邏輯關係。不能輕易就來個驚驚嘆號、分號、破折號,沒那麼簡單。逗號和分號都是強調層次的,都是平等的關係,但有區別。為什麼有人寫了二十萬字,連一個驚嘆號都沒用,三十萬字連一個分號都沒用,而為什麼有人在很短的篇幅裡就有了許多驚嘆號、雙驚嘆號、問號加驚嘆號?它們自有緣故,有時這是利器,不能隨意使用。即使全篇沒有一詞不妥,沒有一句不精,沒有一個複合句不恰當,這樣的作品也未必就是好的,因為這不過是在解決技術的問題,而比技術更難的東西還有很多,它們更需要解決。比如感悟力、思想力、情感敏銳度、性格反抗性,不同的生命衝力,這些東西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部作品的品質。
     
    寫作學強調的多是技術層面,翻閱一個時代的文學期刊,會發現其筆調、詞彙、表達方式、語感語境都差不太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刊物,翻一下就能把握那個時期的文學氣質,簡單點說就是語言氣質。翻看今天的雜誌,便可以清晰地把握現在的語言氣質。而今,學習外國,一點點欲望並勾兌幾滴小資的悲喜淚,就被當成了傑作,被人稱道。但這種勾兌和模仿的文字,這種消費和娛樂的文字,無法成為傑作。目前最有市場的就是這種「勾兌酒」,摻一摻攪一攪就是一篇作品。這也算一種能力,有一定文學歷練和文字調度能力,寫一個大致過得去的長中短篇小說似乎很容易。一個作家寫了四十多年,寫了上千萬字,像這樣一個巨量的文學訓練,單憑慣性和經驗,一年中就能寫出許多文字,而且從技術層面上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可是這些全都沒有意義,它們一定會淹沒在更巨量的文字垃圾中。
     
    此外文學寫作技術上要過關,還有運氣的問題。生命在某個階段的一個激靈,一個領悟,就會產生出人意料的表達。它也許有些神秘,隱在字裡行間。然而這種運氣只會光顧那些技術出色、有刻苦訓練的寫作者。所以世界上的優秀作家,技術上都是非常好的。現在刊物上發表的作品,包括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僅看技術上就有很多問題,使用語言、調度詞彙的能力很差。文學閱讀市場十分龐大,嚴格講還是供大於求。現有雜誌砍掉十分之九,出版量減去百分之九十,也許才與基本的文學創造力匹配。而且即便如此,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留下來的文字,也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每個人都讓文字乾淨、苛刻起來,文學環境才會清潔和嚴謹。
     
    一個作家創作欲望熊熊燃燒時,揮筆而就,但冷靜下來,就恨不得把寫出的東西全部燒掉。一個日益成熟的寫作者會越來越苛刻,文字越來越少、越來越好。有人說他出版了幾百萬文字,今天看有些東西大可不寫。那麼這其中「可寫」的部分,如果沒有那些「大可不寫」的東西墊底,沒有這種巨量的訓練,還會存在嗎?人在藝術方面的覺悟非常緩慢,不能一下就達到高點。
     
    任何一個優秀作家都會貼近底層,站在弱者的立場上,這是仁善之美,人性之美,是匯入藝術審美的至美。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呼號和抗議。有些文字除了描寫底層的憤怒、反抗和激烈之外,幾乎再也沒有其它內容。這種強烈的情緒與意念覆蓋了一切,自由、活潑、愉悅、幽默和柔情,全都被壓迫被剔除了。它甚至能夠覆蓋無所不在的愛,變成一種僵化、呆板、膚淺的情緒宣洩。憤怒和激烈壓倒一切,豐富與智性變成了乾癟。詩性是豐瞻的、深廣而曲折的。文學當然可以有反抗、有憤怒、有訴求,但要有一個詩性的品質和基礎。
     
    在教科書裡魯迅先生常常被貼上「反抗勇士」的標籤,作品不是「匕首」就是「投槍」。其實這是誤讀,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細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就知道他是一個多麼柔軟和幽默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犀利的人。魯迅曾致信山西榴花社,信中說既然是作文藝,就不要只急著呐喊和衝鋒,先要把文藝作好。有人要你們勇敢陷陣,他自己為什麼不衝上去?馬奎斯的政治立場是左派,左派陣營就指責他疏離革命,為藝術而藝術。馬奎斯在巴黎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技能的訓練,吸取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學營養,學習和借鑒各種文學技法,以提高個人的寫作技能。他回答那些可愛的同志說:一個作家既然選擇了文學創作,那麼他最大的革命責任,就是把作品寫好。
     
    作家的勇氣表現在許多生活的關節,時時都有考驗。但最大的考驗、日常的考驗,也要交出合格的答卷,這就是忠於藝術原則,這也需要堅韌和勇氣,也是最大的擔當。放棄藝術原則,其實就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真理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也是藝術層面的。真理是普遍的,是全方位的。優秀的小說家既然熱愛真理,滿腔正義,卻熱衷於粗糙的文字和思想,會給人一種兩面人的感覺。

  • 生命之符意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9 16:31:00
    有 263 人按讚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隨著「做田野」成為學校社會科學領域乃至業界諸如市場調查分析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等範疇時常見的詞彙,田野裡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的建立與經營之道成為重要的議題。在 新作坊 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進入田野後產生的不只是「約訪」、「做訪談」的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關係。對於與當地人接觸互動如何「觀」與「察」以蒐集觀察田野調查資料與分析,生活日常「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直往學術社群中走去,人類學逐漸不再是大家沒聽過的神祕概念,但「聽過」仍是基於某種既定印象,例如「人類學家不寫paper,只寫小說」。也經常有人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像在做研究,沒有穿著白袍、沒有使用結構嚴謹的問卷、沒有拿著高科技儀器(頂多就是相機、錄影機、錄音筆),通常只有一本筆記本、一支手機、或什麼都沒有,好跟「報導人」(研究參與者)好好聊天,或一起從事他們正在做的事。

    事實上,「聊天」這個與人群互動的方式,並非專屬於人類學學門,但民族誌式田野工作中的「聊天」,確實有其特殊功能與邏輯。人類學家/田野工作者以自己作為「研究工具」,用「聊天」創造一個符合真實人際互動的情境。
    ...
    我們經歷了一個「建立關係」的過程,包含共食、共飲、共作(例:下田),及生命禮儀的共襄盛舉(例:慶典)與陪伴(例:喪禮)。其中,「聊天」串起了這其中所有的人際互動。大家圍坐分享食物、飲料,一邊暢聊的場景是部落中最日常的活動。在幾次這樣的場合上,部落長輩對我說:「妳想問什麼就問吧!」他們知道我「研究者」的身份,怕「浪費我的時間」,和藹地建議我善用時間蒐集資料,但這並非我出現在那些場合的本意。某一次我回應:「今天是想來陪大家聊聊天、聽聽故事,也學習大家重視的事,沒有特別要問什麼啦!」長輩們聽完後,表示認同與覺得受到尊重,有人直接說:「這樣說就對了。」
    ...
    在剛進入田野的階段,很多時候「聊天」的用意並非獲取研究資料,而是傾聽報導人希望訴說的個人想法、故事、日常生活遭遇的困難、想吐的苦水等等。報導人與田野工作者的關係,到後來往往不僅止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而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找到連結。臺東大學團隊到部落參加喪禮時,我們往往跨越了「研究者」或「觀察者」角色,到場的目的不是記錄,而是致意與陪伴,希望為喪家帶來一點走過悲傷的力量。
    ...
    臺東大學團隊藉由「聊天」接觸部落不同群體,逐步拼湊出部落生活的樣態。倘若沒有這些深入、個人化的連結,很難真正掌握田野地或研究社群的脈絡,也難以找出應該被討論、卻易被忽略或被認為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議題。因此面對報導人的信任,田野工作者有保護他們的義務。若「聊天」的內容成為研究資料,對其之保存與使用將份外謹慎。
    ...
    經由多次聊天,感受出部分部落成員對於外來者跑來學走他們的文化與知識未必有好感。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似乎)握有更多文化、社會、經濟資源的學者可以對部落有何貢獻?同樣地,對話過程中發現,「共學共作」、「把主體性還給部落」等希望凸顯部落話語權與能動性的論述,也不必然獲得部落一致認可,反而有聲音期望我們帶著明確目的或問題意識,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怎麼解決問題、如何有成效。

    此種情況下,「聊天」被理解為田野工作者們還在不清楚狀況的階段。我們認為釐清「他們想做什麼」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他們期待的是我們提出「我們想做什麼」。因應這些反應,田野工作團隊持續與眾多不同年齡、立場、背景的部落成員溝通、討論,藉此聽見不同聲音,也讓不同群體覺得受到尊重,增加計畫的公共性、正當性、參與度、包容度。田野工作者們長期在部落走動,參與各種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互動,不急著解釋或提解決方案,而是傾聽部落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提案,讓他們慢慢感受到誠意,並理解我們工作的步調與邏輯。雙方已逐漸磨合出共識,而這場「聊天」馬拉松還會繼續。
    (引用自: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86/articles/314)

  • 生命之符意義 在 IM162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3-14 20:45:34

    #IM162 #162 #TimeToGo #該走了

    ◆ 社群
    IG ▸ zeiboyaung

    It’s time to go. / 時候到了,也該啟程了

    生命交織而成的每一個瞬間,往往輕而一舉的走進,卻有輕描淡寫的離去,那是多少次的邂逅與離別。

    2020的這一年,世界瞬息萬變,有時候溫柔以待,有時候力往狂瀾,有時候不顧一切,有時候寧願不曾相見,但我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擁有、珍惜、接受、放下與離開。

    隨歲月點滴累積,我發現「其實接受命運並不是因為我們放棄,而是另一種選擇,選擇與身邊的人好好的道別。」

    當黑暗戰勝陽光,而殘酷的現實吞噬人善良的一面。有些人失去生存的意志,以淚洗面,日復一日,有些人呆滯不前,怨天尤人,傷害自己,傷口還未癒合,就又有了更鮮紅的顏色,諷刺了痛才感覺存在,存在於這個世界。

    對於憂鬱症患者的人而言,過往都是浮華,未來遙不可及的像是童話,總喜歡把自己窩在家,不願意踏出去一步去接觸,沒有勇氣抬頭仰望天空,從哭泣中沈睡,從夢境中驚醒,好像凍結了每一個瞬間,不確定有沒有明天。

    創作這首歌,白紙上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每一段旋律,我想藉由音樂的魔力,提醒每一個人,那些痛苦難耐、有苦難言,終究我們是可以熬過去的,爲愛你的人,你愛的人,去克服和突破。

    我知道,在浩瀚的宇宙裡,人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星辰,不過,用自己堅定的力量可以改變命運,哪怕只是那麼一點點,我明白渴望被關愛的心情,同理需要被陪伴的期待,因此我決定透過我的創作,守護他的心靈。

    告訴和他一樣的人,不要放棄,不要放棄自己,更不要放棄生命,世界也許不完美,但我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擁有、珍惜、接受、放下與離開。

    然而,這首歌的意義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死亡,而是從死亡開始,重心出發,邁向希望與未來,It’s time to go./時候到了,也該啟程了。


    Time To Go
    詞/曲:162
    製作人:徐嘉良
    執行製作:蕭昱峋

    總會有路指引我逃脫或 墜落
    若這是必然的那我接受
    答應我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
    你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
    We spend too much time too much time to find us

    Sorry, it's time to go
    Let the wings bring you to home
    多希望最後陪我的是你
    救贖我的也是你 but
    Sorry, it's time to go

    Oh my lord has plan for me
    So darling you don't have to cry
    Just keep on praying praying
    praying praying for me
    praying praying praying
    for me for me

    You know總會有路指引我逃脫或 墜落
    若這是必然的那我接受
    答應我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
    你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We spend too much time too much time to find us

    Sorry, it's time to go
    Let the wings bring you to home
    多希望最後陪我的是你
    救贖我的也是你
    But Sorry, it's time to go
    But Sorry, it's time to go

    Oh my lord has plan for me
    So darling you don't have to cry
    Just keep on praying praying
    praying praying for me
    praying for me for me

    總會有路指引我逃脫或 墜落
    若這是必然的 至少 還有你 還有我
    還有......


    數位上架平台
    Apple Music
    https://music.apple.com/tw/album/time-to-go-single/1556833862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eh43QIChDXgpZJGLn1Vtg

    KKBOX
    https://kkbox.fm/Na7kSD​

    LINE MUSIC
    https://music-tw.line.me/album/3966965​

    MyMusic
    https://www.mymusic.net.tw/ux/w/album/show/4450334

    FriDay
    https://omusic.friday.tw/albumpage.php?album_id=3966965

  • 生命之符意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25 20:21:12

    本集主題:「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介紹

    訪問作者:Nero 黃恭敏
      
    內容簡介:
    故事之所以在這世代存在,是為了填補人們心中的裂痕。
    死並不是唯一的悲劇,活著也不會是喜劇。
    這份裂痕就在那。因為如此真實,於是如此孤獨……

      由於難以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困惑人與人之間界線存在的意義,這世界在Nero心中出現一道裂痕,高中畢業後他開始一個人背包旅行,年紀輕輕就已浪跡天涯。這本收錄他攝影美麗圖片的書籍,不只是想促使人啟程去旅行,而是想請你尋找真實,以自己的雙眼重新認識這世界。

      〈不遠處的夏天〉裡,他前往城崎看花火時邂逅了日本少女,兩人感情隨著季節變化浮沉;十八歲那年他去紐約讀大學,跟隨兩位音樂系女孩開始學〈琴〉,以為自己會陪她們追尋樂章裡不曾結尾的情感,最終只能離散成命運交響曲中的小小音符。為了寫實一齣劇本靈感,踏查歌舞伎町尋訪〈野性之華〉而被中國幫派痛扁,又被黑人老大驚險拯救;一直困於過去惡夢與亞洲環境裡謊言與夢想的他,最後卻寧可選擇燃盡命運吹奏一首〈霧之曲〉。上一幕作者的人生電影上演到旅途凝望波蘭的天空,想起幾十年前〈這世界〉某處的裂痕,下一幕他便拉著當時尚未交往的女友的手逃離倫敦恐攻,在擠滿避難者的餐廳內和死神擦身而過……

      作者為了尋找愛與自由,踏上時而和自我與生死交戰的孤獨之旅。在德國的青年旅館,未能阻止離旅館不遠的科隆大教堂前發生的大規模性侵事件;在中南美洲旅店,遇上有名同樣來自美國的遊客被當地一名青年捅死──充滿動蕩徬徨的旅途像小說、似電影,卻比報導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世界。他寫下自己生命的掙扎與荒蕪,把一路成長的累累傷痕攤開和縫合。這繽紛的世界並不溫柔,我們是彼此相遇離別的過客,也有各自傷心的故事等著被理解,但在世界的裂痕處有人等你…


    作者簡介:Nero 黃恭敏
      過去停過台北、美國東岸。過去曾得台灣自由時報文學獎。過去畢業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電影學系。此刻以英國傑出文學新秀人才身份在倫敦待。

      這本書寫於2019春夏秋、台北京都倫敦,我24歲。
      1994年生。寫作、演戲。

      可以活下去。
      如果想了解。

    作者粉絲頁: Nero Huang 黃恭敏
      
    出版社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生命之符意義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4 20:00:27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汪達與幻視 WandaVision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汪達與幻視》(英語:WandaVision)是一部美國劇情超級英雄類型的迷你網路影集,同時是漫威影業開發製作的第一部情景喜劇,影集改編自漫威漫畫的角色「緋紅女巫」汪達·馬克希莫夫和幻視,由潔克·薛佛主創並擔當首席編劇,麥特·夏克曼執導影集。影集為漫威電影宇宙的系列作品之一,與漫威電影宇宙系列電影處於同一架空世界和共同世界,於線上串流媒體平台迪士尼+首播。


    20世紀50年代,「新婚」夫婦汪達和幻視搬進韋斯特維尤小鎮。幻視是機器人,汪達能夠使用意念隔空操縱物體。雖然兩人均擁有超能力,他們仍以普通夫婦身份示人。某天他們注意到月曆上當天日期旁邊被標記一顆心形符號,但是兩人均忘記這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幻視出發前去計算服務公司工作,汪達決定將當天作為結婚紀念日。鄰居艾格尼絲拜訪汪達,幫她籌備紀念日所需物品。雖然幻視的工作效率異常迅速,但是他對公司的主營業務一無所知。老闆亞瑟·哈特提醒幻視,稍後會和夫人一起前去他家中做客,這時幻視才知道心形符號的意義[a]。當晚,汪達和幻視倉促之間使用超能力為客人準備好晚餐,夫婦兩人分別使用轉移注意力的各種方式為對方打掩護。就餐期間,哈特先生被食物噎住,生命垂危,最終幻視使用超能力拯救哈特先生。以上事件均發生於虛構的情景喜劇《汪達與幻視》之中,某人正通過古董電視機觀看這部喜劇。
    20世紀60年代,汪達和幻視夫婦夜間多次聽到窗外奇怪的聲音。轉天之後,兩人在家中為即將舉行的才藝表演準備魔術節目。汪達、艾格尼絲、貝芙麗以及其他女性一起參加多蒂舉辦的日間戶外聚會,汪達在聚會上結識名叫潔拉汀的鄰居,並從電台廣播中聽到有人持續呼喚汪達的名字。幻視為了融入社區的鄰里守望組織,行為舉止模仿凡夫俗子,接過鄰居遞來的大紅口香糖,嚼了起來。口香糖意外進入幻視的體內,粘在機械齒輪上造成幻視的思維和行動故障。幻視來到才藝表演現場,多次失態向鄰居展示超能力,汪達將它們巧妙地偽裝成普通魔術,兩人的出色表演得到觀眾好評。兩人回到家中之後,汪達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正當他們準備慶祝之際,發現屋外有一個養蜂人從下水道口鑽出。汪達受到驚嚇,即刻「倒帶」至此人出現之前,將時間調整至20世紀70年代,黑白畫面隨之轉變為彩色畫面。
    https://youtu.be/kar-sOqm3C4
    一口氣刷完《旺達幻視》全集,地表最強女巫覺醒,吊打最終BOS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