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甚囂塵上典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甚囂塵上典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甚囂塵上典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甚囂塵上典故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忠孝節義永不謝幕 吳兆南走了,享壽九十三歲,台灣不少人惋惜一個時代的結束。大陸朋友也許對他不熟悉,但對台灣幾個世代的人來說,他就是「相聲」的代表。新黨的前台北市議員侯冠群、郎祖筠、兩次登上央視春晚的劉增鍇等人皆是他的徒弟。吳兆南本人師承的侯寶林,則是大陸公認的相聲宗師。 吳兆南1949年隨軍隊來...

  • 甚囂塵上典故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0-15 21:57:22
    有 314 人按讚

    忠孝節義永不謝幕

    吳兆南走了,享壽九十三歲,台灣不少人惋惜一個時代的結束。大陸朋友也許對他不熟悉,但對台灣幾個世代的人來說,他就是「相聲」的代表。新黨的前台北市議員侯冠群、郎祖筠、兩次登上央視春晚的劉增鍇等人皆是他的徒弟。吳兆南本人師承的侯寶林,則是大陸公認的相聲宗師。

    吳兆南1949年隨軍隊來台,與經常合說相聲的搭檔魏龍豪都是北京人。台灣人透過他們的演出(先是廣播,後為電視),聽到純正的「北平話」,也接觸到不少華北大地的風土民情。

    我其實算不上相聲迷,只在建中時和學長合說過一次相聲參賽,還有就是幼稚園時一次兒童節大會,上演從電視上看來的「平劇」(即京劇)唱段。不過,我雖不是北方人,卻對北方的飲食、曲藝、風俗都很感興趣。大導演李翰祥描繪老北京的電影,還有邵氏武打片裡北方響馬的身手與對答,都讓我看得悠然神往。

    曾經在台大上過中文系開的課,講述五四新文學以來現代中國的兩大流派,一是京派,一是海派。前者未必是以北京為主題,而是鄉土中國的概念;後者則脫不去鴛鴦蝴蝶的脂粉氣,或從摩登都市的描寫中表現對貧富差距的控訴。就我而言,京派似乎更接近我的性格。

    也因為從小國語說得字正腔圓,每回見著台南姑丈,他總是大老遠就嚷嚷「外省仔來了」,我們都當是笑話。直到陳水扁上台後,為了力拚連任,發動「台灣」與「中國」的認同之戰,將所謂「台灣本土」(其實就是以本省閩南人為主的文化)與「大中國」對立起來,「國語」、「相聲」、「京劇」......都成了政治不正確。記得那段歲月,我特別放棄每年參加的國語演講比賽,改投入閩南語演講比賽,還擠進全台北市前幾名,又成天看小時候也陪媽媽常看的楊麗花歌仔戲,要強化我是「台灣人」的正當性。

    時光匆匆,從2004到2014,十年過去,我也從一個翹課到中正紀念堂抗議的建中生,長成因反對「太陽花」爆紅的統派青年。從那時起,「天然獨」的名詞開始甚囂塵上,他們既不聽相聲,也不看歌仔戲,而是日本動畫、美國影集陪伴的一代。兒時讀的「陳姐姐說歷史故事」,對他們來說已無共鳴,「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也不再被認為是我們的根源。

    其實不論「外省」的相聲、京劇,還是「本省」的歌仔戲、布袋戲,都在不知不覺中教育了我們忠孝節義,教給我們中國歷史的故事典故。正如台灣歌仔戲泰斗楊麗花所言:「沒有忠孝節義,我們就不是中國人了。」「老台獨」用「本省」、「外省」扭曲成「台灣」與「中國」的對立,「新台獨」則沒有「外省」也無「本省」,信仰的不再是忠孝節義,而是西方號稱的「普世價值」。

    感謝吳兆南和他的門生們,讓我們在中國東南邊陲的台灣島,也能聽到京腔京韻的相聲曲藝。對上一代外省人來說,吳兆南的相聲是笑料,更是鄉愁;對像我這樣新時代的中華兒女而言,則是國族文化的認同。他口中的京腔京韻,和本省的布袋戲、歌仔戲,都在小小的台灣島,豐富了我們大大的心靈。今天吳兆南雖「下台一鞠躬」,但忠孝節義,永不謝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