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瓦拉克真實故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瓦拉克真實故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瓦拉克真實故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瓦拉克真實故事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雖然聖誕節剛過去,但是這個被認為是「商業化」、「基督教」的節日,無論我們度過這個節日的活動安排是多是少,這個節日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關於聖誕節在歐洲形成與帶來的社會爭議與討論,在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文章中,已經有了相當有趣的討論。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小編自己從小就有的疑問,聖誕節我們都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萬人迷電影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The Conjuring: The Devil Made Me Do It 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是厲陰宅宇宙的第八部作品 電影由麥可·查維斯所執導 華裔導演溫子仁負責監製 ---------------------------------------------------...

  • 瓦拉克真實故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27 17:00:37
    有 53 人按讚

    雖然聖誕節剛過去,但是這個被認為是「商業化」、「基督教」的節日,無論我們度過這個節日的活動安排是多是少,這個節日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關於聖誕節在歐洲形成與帶來的社會爭議與討論,在人類學家李維史陀的文章中,已經有了相當有趣的討論。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小編自己從小就有的疑問,聖誕節我們都知道聖誕老人會將禮物送給「好孩子」,不聽話的小孩只是沒有收到禮物而已。如果將聖誕節與歐洲的宗教文化結合起來的話,宗教中總是會有對於良好行為與不聽話行為相對應的獎勵與懲罰。實際上,早期版本的聖誕節在東歐是有著獎勵聽話小孩的聖尼古拉,以及他的隨從坎卜斯則負責壞孩子喔!而且,這個版本實際上在捷克仍舊以地方宗教文化傳統的形式流傳,當代人也希望以這個不那麼商業化且大眾化的方式,將文化傳統保留下去。聖誕節,固然是一個當代社會商業化與全球化的集體節慶,但在東歐,它依舊是象徵著傳統文化意義的一個節日。

    —————
    戴著羊角面具的惡魔搖著金屬鎖鏈和叮噹作響的鈴鐺,穿梭在村莊挨家挨戶地尋找不乖的小孩。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東南方約330公里的瓦拉斯卡波蘭卡村,聖誕節前夕依然能看到這個看似陰森的傳統,這其實是為了紀念四世紀的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聖尼古拉身穿戲服送糖果給乖小孩,而尼古拉的隨從坎卜斯(Krampus)則負責處罰壞孩子。

    40名戴著羊角面具的惡魔在雪地裡追逐著村裡的年輕人,瓦拉斯卡波蘭卡的青少年說:「這個傳統很優美,我們也很享受其中。那些惡魔追逐我們,而我們跑給他們追,這太棒了。」其中一名戴著父親也戴過的惡魔面具說:「(年輕的)小夥子受到坎卜斯的影響,他們試圖調整改造羊角,但我們(年長的)並不喜歡這樣;我們希望波蘭卡的傳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坎卜斯形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基督教以前的阿爾卑斯山地區傳統。莫里斯‧布魯斯(Maurice Bruce)在1958年發表的短文寫道:「坎卜斯的真實身份似乎無庸置疑,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神祇像女巫崇拜的『角神』(Horned God)具有如此完好的山羊角。樺樹——除了其陽具意義以外——可能與某些女巫儀式有關;捆綁和鞭打作為模擬死亡的儀式。鎖鏈可能是基督教引進時教徒試圖『捆綁魔鬼』的結果,但它們也可能源於異教徒的儀式。」

      1975年,人類學家約翰‧霍尼曼(John J. Honigmann)在奧地利小鎮伊爾德寧觀察後寫道:「我們現在熟知的聖尼古拉節(Saint Nicholas Day)融合遍佈在歐洲各地的文化元素,某些方面還能追溯至前基督教時代。十一紀左右,聖尼古拉的形象在德國逐漸普及。至少從十六世紀起,德國人就認為戴面具的惡魔會製造麻煩,而中世紀的教堂戲劇中也結合戴動物面具的惡魔與恐怖的滑稽動作。在我們研究的奧地利地區的聖尼古拉習俗與其他冬季傳統儀式中,他們很明顯地把『異教』元素與基督教元素融合在一起,相信坎卜斯起源於『被基督教惡魔同化的異教超自然生物』。」

    坎卜斯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十七世紀時,坎卜斯納入了基督教聖尼古拉節的一部分。但坎卜斯恐怖的形象後來被壓抑了許久——除了天主教會禁止喧鬧的慶典活動,還包括二戰時歐洲的法西斯主義者將坎卜斯視為社會民主黨的產物。近年來,坎卜斯的傳統重新流行,部分原因是流行文化的態度轉變,人們開始尋找用非傳統的方式來慶祝聖誕節。在美國,人們會放映關於坎卜斯的電影和節目,或是舉辦坎卜斯變裝派對來迎接聖誕節的黑暗面。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2990?fbclid=IwAR1iCFBthNd2QN4jSQTdNy2OV8rX3WwhuBx4Wr-QrW_Kbtx25m3jwlzPQso

  • 瓦拉克真實故事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3 21:00:01
    有 89 人按讚

    【異地的漂流者】
    ——廖偉棠1999-2005年意象與風格轉換
     
    ◎小編張詠詮賞析
     
    廖偉棠寫作時期至今(2020年),約稍可粗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99-2005、第二個時期是2006-2012、第三個時期是2013-2019,當然詩人本不能如此簡單的作分期。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余麗文曾指出:「他(廖偉棠)的詩歌往往呈現了一種流動性,那是一種形式上的流動、在時空上的流動、更或是空間上的流動。流動成為一種有效的手段,讓詩歌跨越了固有的樊離」( 〈流動的廖偉棠,流動的城市詩〉)
     
    或如涂書瑋〈波西米亞台灣:地理漂移、情境建構與景觀碎片-廖偉棠的台灣行旅與地誌書寫〉所言:「當主體經由『漂移』連接域外,詩人(指廖偉棠)異質性的感知經驗與台灣原有的時空符號體系出現了象徵式的溝通或交換關係,這時候,建構局部的『情境(situation)』,成為了廖偉棠為異域的『地方』重新編碼,以抵抗普遍人類精神貧困的重要途徑。」
     
    在詩作與詩作連結的意象與情境本身為之交融並跨越城市、國家與時代的語言現象之前,我們或者可以試著就某一面向進行廖偉棠在特定時空下的詩質與意象討論解釋,但卻不能依此作為單一且完整的廖偉棠概述。
      
    本文因篇幅考量,將僅暫以第一個時期,亦即1999-2005年之詩作意象變化遣字為例,進行相關討論。
     
    詩人黃粱在〈浪蕩三地的苦天使——關於廖偉棠〉中提到與廖偉棠共同參訪的經驗,我認為正巧可以為此段時期做引言:
     
    「2004年廖偉棠來台,一夥年輕詩人同遊北投鐵真院與公館寶藏巖,今年5月我倆參訪面臨拆遷壓力的新莊樂生院,廖偉棠都以詩篇留下了心靈蹤跡,幾乎要在當代絕跡的吟遊詩人的本色,但寓意似乎不止於此。04年的《波希米亞行路謠》和05年《苦天使》兩部詩集,清晰刻劃了廖偉棠的詩學蛻轉與心靈變革。《波希米亞行路謠》歷史典故與生活現實在歌謠風的敘事魔法下,變幻出一系列組曲式即興剪接的詩歌影音;而《苦天使》的序文自剖:『我的苦天使,也許是這樣的天使,在冰雪中熾熱,乃至赤條條,乃至五內俱焚,抉心自食,驚覺其味焦苦,然而從遠處望來,只見我光明的模樣』。……前書是遍歷荊棘的私密歡歌,漂泊於流水舟車;而後者定靜將生活雕刻,仿似笑臉吞嚥石頭。」
     
    要談論此一時期,我們需得從〈一個無名氏的愛與死之歌——對 Bob Dylan 的五次變奏〉與〈致一位南比克瓦拉族印第安少女〉兩首詩作說起,前者獲1999年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後者則在隔年拿下2000年聯合報新詩大獎,並非是因為拿到大獎之故所以我們非要討論,而是此兩首與相同時期之詩作相比較,更有主題意象性的指涉,並同時在用字上更為斟酌凝鍊。
     
     
    一個無名氏的愛與死之歌 ◎#廖偉棠
    ——對 Bob Dylan 的五次變奏
     
    1
     
    如果我木立不動像一支路標你會帶我走嗎?
    如果我吹起笛子像一個男孩在哭泣你會帶我走嗎?
    你會帶我走嗎?鈴鼓手先生,如果你忘記了所有的歌。
     
    你的聲音沙啞而快樂就像一面真正的鈴鼓,
    它曾經在蘭波的非洲跳躍,美麗如瞪羚的舞。
    我不想睡也沒地方可去,除非你敲響,除非你敲響。
     
    我將會是隻被你忘記的醉舟,在旋轉,在旋轉 。
    如果我敲破了自己沉下了水底你會帶我走嗎?
    我不想睡也沒地方可去,印第安人的高速公路插滿了我全身。
     
    2
     
    「射他!快樂的印第安孩子們。」上帝對你的吉他說。
    如果我能在哪裏睡下,做一個夢,那只能是在61號高速公路:
    整夜我聽見我的回憶呼嘯而過,我的愛人們像星星墜落。
     
    鈴鼓手先生,我殺了一個人,他只不過說他是我的兒子
    可以跟隨在我的斗篷後面,為我的歌伴唱。
    我殺了一個人,他只不過在公路盡頭,拔出了我的槍。
     
    那只能是在61號高速公路,我做了一個漫長的夢:
    一隻黑鳥落在我的帽簷,變成了一個女孩,
    咬破了我的嘴唇。我殺了一個人,一顆染血的石子向我滾來。
     
    3
     
    是的,我曾經美麗而且唱着異鄉人的歌, 那又怎麼樣呢?
    我曾經是一隻暹羅貓在樹枝上留下我的笑,
    那又怎麼樣呢?她就像一塊滾石滾來,磨滅了我的名字。
     
    我曾是那向她乞討她的愛情的乞丐,也是那騎着紅馬
    忘記了自己要去的國度的外交家。
    她就像一塊滾石磕碰出火花,是的,那又怎麼樣呢?
     
    她現在是個大女孩了,就像牆上的一塊磚,
    那又怎麼樣呢?我走在斷牆的下面,等待着黑雨降臨。
    當子彈擊穿我的傘,黑雨充滿了我的心 ,像純潔的血流淌。
     
    4
     
    別擔心,媽媽,我只不過是在流血,呵呵呵⋯⋯
    你看我還能笑得這麼響!他們逮捕了我用更多的笑聲,
    他們折斷了我的吉他,黑雨將把他們的手洗乾淨。
     
    那是一個卡夫卡的早晨他們把我在高速公路上叫醒,
    那是一個甲蟲的早晨,他們把我無用的翅膀折斷。
    別擔心,媽媽,我看見妹妹在她夢中的列車上歡笑。
     
    我只不過在用監獄的烈火修補我的琴弦,
    當他們把我像一個影子扔到角落時,我還能唱我影子的歌。
    別擔心,媽媽,他們剝光了我的衣裳,卻為我打開了伊甸園的門。
     
    5
     
    伊甸園之門沒有果實在裏面,果實有沒有蟲子在裏面?
    我只不過想找一條溝渠靜靜的死去,他們卻為我打開了你的門,
    好讓我去回憶,去品嚐,血紅的果實的滋味。
     
    伊甸園之門有沒有天使在裏面,天使有沒有魔鬼在裏面?
    我的審判被禁止旁聽,我的傷口被禁止申辯,
    我嘗試為你唱一首麻雀之歌,那麻雀是一個天使被擊落。
     
    現在我被獨自拋棄在黑雨下,我自由了。
    伊甸園之門有沒有生命樹在裏面,生命樹有沒有死亡在裏面?
    黑雨撲熄着我唇邊的呼吸,彷彿一個雨天吻我的女人⋯⋯
     
     
    前者運用Bob Dylan轉設,語言流暢、突出且跳躍。評審蔣勳稱其:「這首詩具有原創性,他將Bob Dylan的歌轉變成心靈的調子,一再地重複那個絕對孤獨的荒涼心境。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完全被帶入那樣的情境。詩中某些語言的重複性也非常迷人。」
     
    而另一位評審鄭樹森則說:
     
    「事實上過去在海外、香港都有人嘗試寫Bob Dylan的變奏,而其中詩的意象看起來也很熟悉。但是這首詩最大的優點就是它的語言,這種非常散文式的語言相當平白,但在平淡白描中卻有轉喻、換喻;甚至矛盾語法,語言非常突出。這首詩脫離幾十年來寫詩多以意象為主、而不以語法為主的路向,這點相當有突破性。」
     
     
    致一位南比克瓦拉族印第安少女 ◎#廖偉棠
     
    我在憂鬱的熱帶看見你,
    在李維─史陀滴瀝著雨水的文字之間,
    像篝火熄滅後的餘燼般暗紅色的,是你的笑。
    你天真地笑著,猴子「魯西達」爬在你的頭上。
    苦澀的河水斷續地流著,又快到乾旱的季節;
    你是否聽到了你父親和兄弟們狩獵歸來的歌聲?
    星星籠罩荒涼的四野,而陽光
    還是照耀著你的臉,你瞇著眼。
    李維─史陀已經老去,印第安的森林、
    森林的神祇已經枯萎--那金剛鸚鵡的羽毛
    已經不能帶著一個孤獨的民族飛向遠方。
    在遠方,你也蒼老了,也許是最後一個部落中
    最後一個記得森林的傳說的老祖母了;
    沒有蒼老的,只有你留在人類學家照片中的微笑。
    以你赤裸的身體、你除了頸上
    一串蚌殼項鍊以外一無所有的幸福生命,
    你告訴他:昨晚你夢見什麼。
    一百年來你夢見什麼,一百年來你的族人夢見什麼,
    數千年來我們、這些終將消失的人們夢見什麼。
    老祖母,我們內心祭壇中永遠的少女之神,
    猴子「魯西達」爬在你的頭上,森林「母親」摟抱著你。
    就像你的母親--酋長的妻子用樹皮巾背著年幼的你
    走過一片片沼澤和荒原,遷移到一個新的世界--
    也許是一個更貧瘠的世界,但是新的世界。
    數千年對你算什麼,一串蚌殼項鍊,一句濕潤的
    求雨的歌將把你帶到時間源初的泉水深處。
    我們的文字與憂鬱又算什麼?
    當一個時代最終腐朽的風吹過,
    另一個時代嶄新的風又迎面吹來,我仍會記得
    你的傳說:
    男人死去後會變成月光下的美洲豹
    尋找著黑夜的乳房;
    而女人死去後,她們的靈魂
    會飄散於狂風暴雨之中,隨著洋流、
    時光的變幻,吹入大洋彼岸一個新生兒的唇間。
     
     
    這兩首詩中並無用難字並少用古典意象做喻,這一時期的廖偉棠曾說:
     
    「我熱愛音樂,我現在想將它轉為技巧,不只是內容。馬驊問其:你是說現在更重視詩歌裡的音律和節奏?廖:不,我想學音樂的自由吟唱、學民歌、學他們的精神。馬驊:我發現你最近詩裡的長句越來越多了,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呢? 廖:對,這是不由自主的,符合呼吸的節奏。」(馬驊、廖偉棠訪問〈靠稿費和獎金生活的詩人〉)
     
    我認為同時亦貼切地說明了這兩首詩的不同。在《苦天使》、《黑雨將至》中(約莫2002-2005年間),我猜測也許是少掉文學獎的寫作壓力,廖偉棠更願意釋放出自己情感中對於字詞的融入,如以〈我們寫,寫不過生活〉與〈世界毀滅許多年了〉為例,開宗明義即說明,再如何比不上生活;活著。世界已經毀滅。
     
     
    我們寫,寫不過生活 ◎#廖偉棠
     
    我們寫,寫不過生活。
    無須羅列,你的身體比稿紙皎潔
    比夏天熾熱。也無須看
    那些看不見的人的臉色,
    我們生活,而生活像情人的觸撫
    雨水綿綿,濕潤我們的筆
      
    在這一刻敘事即開脫
    即打馬、潛水、看月亮和吃西瓜。
    而抒情卻代表了我們
    向東方人致敬:他們悄悄的掰下
    一棵石榴的片片玉石樹葉
      
    我們綻開,開得比小火車快,
    它們手牽手散步來著,
    在五道口鐵路,它們把欄杆放下
    它們說:慢一些,慢一些,
    哦我已心領神會,可是手中書卷
    在江河湖海中策馬揚鞭。
      
    輕一些,輕一些,
    向生活過和正在生活的人致敬。
    向農貿市場中被高高舉起的小茄瓜致敬,
    也向不三不四的流浪者致敬。
    哦,向你雨中的自行車致敬
    它是快樂的。
      
    別得了感冒,好生活
    得為我們付診費。
    雨停了不妨數一數我們的花蕊
    上面有多少個世界
    多少人已經噤聲。
    我願意在這一刻聽見真實的蟬鳴。
     
     
    我認為破題亦是廖偉棠詩風格上另一鮮明特色,尤其在越接近現今的詩作當中更可以明顯地發現,他的詩題並不會藏入難懂或需要解釋的意象氛圍,我認為詩人已經在詩作當中,將意象帶至其他的空間與場域——如同廖偉棠本身在中國、香港、台灣之間的游移,當詩作本身在不定性極高的狀態下,沒有明確指涉的詩題易造成讀者的發散與混亂,對於詩人想闡述的中心思維與理念,更無法表達與凸顯,為此而型塑了廖偉棠詩題淺白易懂的特色風格。
     
    例如:「無須羅列,你的身體比稿紙皎潔」「在江河湖海中策馬揚鞭。」「少年時一顆玻璃球在我手中裂開/隨即群星分崩離析。/其後我長大並飽嘗倖存者的苦味」、「我換過幾份工作(清理廢墟/或是修編殘籍)、愛過幾個人」、「木窗櫺的木、窗外廢墟和工地上的勞作」等句式,與前面相比較,可發現不僅用字遣詞明顯充滿中國古典意象,甚至開始出現字象意念較為繁複的字眼例如「木窗櫺」等語,另外〈三岔口〉一詩也很明顯。
     
     
    三岔口 ◎#廖偉棠
     
    人如何與影子鬥爭
    這一夜他們看得分明,
    總有這麼一夜,你活著突然像做夢
    做夢卻像表演:
    作為一個有匡國之志的游俠
    我潛龍勿用,卻在開幕處落單。
     
    投宿黑店,正好剖開
    身上小鬼的心肝,他翻著筋鬥出現
    仿佛災星,在我的天靈蓋亂轉。
    他送來的燭火,我一會
    就把它熄滅,反正碎步的小鬼
    在臺上凌亂。
     
    聲小小,待我枕刀
    弓腰,在這方寸之桌
    容下我的噩夢:夜氣凜凜
    窗外樹在游泳,我看不見
    這是哪年哪春?水聲嗡鳴
    我緊閉著眼突然和你打個照面。
     
    然後相撲騰,學鴿子飛,燕子旋,
    鑼鼓時靜時喧。我們舞著一樣的形勢
    在致死的決心中雌雄莫辨――
    刀在喝酒,拳是空拳。舊戲台
    展出灰塵。眼迷離,腳撲朔
    傷了我鬢邊的一朵花木蘭!
     
    且莫問,又是誰
    把你三年前的柳葉眉折彎。寂靜
    這夜已經無邊。別急,
    總有黑衣大漢閃躲一角,
    突然把我倆擺平。
    就這樣,你去夜深處撿燈,
    我再把自己滅了:我的命又分作三岔
    那在黑暗中垂釣的一位
    已經明白,準備收場。
     
     
    〈三岔口〉原為傳統京劇,原取自《楊家將演義》第二十七至二十八回,為傳統京劇中短打武生的劇目,主要劇情敘述任堂惠暗中保護焦贊至三岔口夜宿,後與店主劉利華因誤會而引起搏鬥的故事。
     
    本詩有如親領我們觀看京劇一般,卻在京劇之外岔出意象,藉由中國古典與現在現實之間的跳接,比喻戲內同時意欲戲外,用字遣詞亦使用中國古典詞意如:「潛龍勿用」「夜氣凜凜」「水聲嗡鳴」「展出灰塵。眼迷離,腳撲朔/傷了我鬢邊的一朵花木蘭」恰恰好將現今與古代兩者融為一體,捏成一氣。
     
    最後我認為廖偉棠此一時期的古典意象特色融入,在現今詩質中仍存在部分線索,以鴻鴻對於《八尺雪意》的評論作結:
     
    「他以採訪與攝影謀生計,以詩謄寫生命史。這就不可避免把他引向了後來的現實主義道路。中國古典的養分,在他找到現實切入點時忽然躍入他的寫作當中。這和我們熟悉的,許多台灣現代詩人中年後對古典文化的回歸,大不相同。台灣詩人的轉向有如「回頭是岸」,是一種彌補現實隔閡的文化回歸,以古典文學的奶水哺育失落的鄉愁。廖偉棠則是剛好相反:他從眼見當代中國的現實苦難中,體會到古典詩人憂患意識的根由;對著古人的肖像,看見的竟是鏡中的自身。」
     
    以廖偉棠甚至以部分詩人而言,詩確實為生命,也因為文化性與深層的古典文化涵養,型塑有別於台灣詩人迥異面貌的獨特風格。
     
    -
    美術設計: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13.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異域 #現實苦難 #生活

  • 瓦拉克真實故事 在 Novel小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8 13:05:00
    有 38 人按讚


    《夏洛特的研究 A Study in Charlotte》
    By Mr.V

    繼承了名聲🎻,卻也背負了眾人的期望
    是祝福還是詛咒🧟‍♂,沒人可以確定
    只能知道他們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捍衛自己的身分👤
    用一種獨特卻不失風格的方式面對人群🎭

    市面上有許許多多對於福爾摩斯的二創作品
    無論是影集🎬、電影🎞還是書籍📚
    不可置否的是當中締造的經典,還有原著中角色之間的火花
    正邪對決的緊張和彼此互補的個性💕

    上述的元素都能在書中看見,或許感情的部分有些多餘💔
    但也能讓人更進一步剖析作者塑造的人物👥,他們的力量和痛楚
    作者沒有刻意美化,甚至利用毒品、派對和陰霾等去強調人物的黑暗
    無論他們的先人多麼舉世盛名👅,但至今的他們
    卻因為身分和環境而感到壓抑與幽暗👁‍🗨

    當然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推理部分🕵‍♀,作者向那些經典的案件致敬
    🔎無非是希冀人們記得無論他們來自何處、繼承何方🔍
    他們依舊是不同的個體
    青少年成長的時期最需要的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
    過猶不及的目光👀、言論和期望🙏,使他們迷失了
    直到威脅逼近才意識到,他們真正需要的追求內心的渴望😲
    而不是迎合他人的期望🙅‍♂

    無論是死忠書迷🤓,還是未曾讀過的讀者🧐
    都能從中獲得不同的樂趣,只是對於人物的個性還有迷惘
    可能還需要多些耐性👐,畢竟他們是十六、十七的孩子
    對於感情尚未成熟💘、對於傷害不懂放下💔
    也因此間接生成許多傷害,看來可以確定的真相是——
    成長,是專屬於所有人的謎團,而答案只有自己才找的到✨

    -\-\-\-\-\-\-\-\-\-\~分隔線~-\-\-\-\-\-\-\-\-\-\

    書名:夏洛特的研究(福爾摩斯家族Ⅰ)A Study in Charlotte
    作者:布瑞塔妮.卡瓦拉羅 Brittany Cavallaro
    譯者:蘇雅薇
    出版社:臉譜文化
    粉絲專頁: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8月29日

    如果夏洛克.福爾摩斯、華生醫師、莫里亞提教授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活在現代的子孫繼承的顯赫名號,是一份充滿傳奇卻也無比危險的遺產……

    詹米.華生一向喜歡懸疑故事,就像他的曾曾曾祖父、神探福爾摩斯的助手華生醫師一樣,而且,他也暗暗崇拜著福爾摩斯家族那些絕頂聰明卻高傲孤僻的後人,特別是和他同輩的夏洛特‧福爾摩斯,蒐集了她從小到大多次成功指點警方偵破罪案的報導,內心深處總是期盼有一天能跟她一起冒險解謎。

    當詹米轉學到寄宿中學雪林佛學院,和第一次離家接受普通教育的夏洛特成為同學,他自然是喜出望外。但特立獨行的夏洛特在校內一點也不受歡迎,甚至是不少人眼中的麻煩人物,她總是自顧自地拉小提琴、進行危險的化學實驗,即便詹米的態度熱情友善、兩家又有世交之誼,她仍然一點也不想理睬這個突然冒出來的瘋狂粉絲。

    開學後不久,學校裡就接二連三發生攻擊事件,曾和夏洛特當眾衝突的惡霸少年在宿舍裡遭到毒殺,詹米在校園舞會上偶遇的學妹也遭人毆成重傷。死者不但拿著一本《福爾摩斯探案記》,兩處犯罪現場還分別出現了〈花斑帶探案〉的口哨、牛奶、蛇鱗,和〈藍柘榴石探案〉的寶石。一時之間,學校裡到處盛傳夏洛特和詹米就是凶手。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並且維護「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家族名譽,百口莫辯的他們不得不協力合作,在這座到處充滿賭博籌碼、非法藥物和古代地下密道的謎樣校園裡找出真相……

    【活動分享】
    Novel小說.《是誰在說謊》試讀活動!
    《是誰在說謊》贈書活動:https://reurl.cc/4g6qk2
    《跟著寶貝兒走》贈書活動:https://reurl.cc/EK6My1
    《奧古斯特的終局》贈書活動:https://reurl.cc/314l98
    《懸案密碼前傳:瓶中信》贈票活動:https://reurl.cc/M7jrgv

  • 瓦拉克真實故事 在 萬人迷電影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7-23 14:49:59

    《厲陰宅3:是惡魔逼我的》The Conjuring: The Devil Made Me Do It
    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是厲陰宅宇宙的第八部作品
    電影由麥可·查維斯所執導
    華裔導演溫子仁負責監製
    ----------------------------------------------------------------------------------------------
    (1)真實歷史事件與電影《大法師》00:48
    (2)水床02:24
    (3)佩倫一家人02:50
    (4)鬼修女瓦拉克03:20
    (5)公羊門徒邪教03:44
    (6)演員部分04:27
    (7) 帕爾梅里殯儀館04:55
    (8)倒十字05:26
    (9)《鬼店》The Shining05:53
    ------------------------------------------------------------------------------------------------
    #厲陰宅3
    #厲陰宅宇宙
    #TheConjuring3
    =======================================================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