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環保署回收獎勵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環保署回收獎勵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環保署回收獎勵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環保署回收獎勵金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廢車需報廢?】⁣⁣ 現在用網路就能輕鬆做到囉!⁣⁣ 而且還有 #回收獎勵金 可以領🤩⁣⁣ ⁣⁣ 📌兩種方法更便利📌⁣⁣ 【1】撥打電話:資源回收專線 0800-085-717(您幫我清一清)⁣⁣ 【2】網站聯繫:至 #資源回收網、 #廢車清e清 網站,尋找適合回收商,聯繫並提供車主身分證字號、...

  • 環保署回收獎勵金 在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5 17:00:03
    有 181 人按讚

    【🚗有廢車需報廢?】⁣⁣
    現在用網路就能輕鬆做到囉!⁣⁣
    而且還有 #回收獎勵金 可以領🤩⁣⁣
    ⁣⁣
    📌兩種方法更便利📌⁣⁣
    【1】撥打電話:資源回收專線 0800-085-717(您幫我清一清)⁣⁣
    【2】網站聯繫:至 #資源回收網、 #廢車清e清 網站,尋找適合回收商,聯繫並提供車主身分證字號、車牌號碼,再約定拖車時間現場核對個人資料並電子簽名,完成舊車回收⁣⁣
    ⁣⁣
    資源回收網👉 https://recycle.epa.gov.tw/⁣⁣
    廢機動車輛回收系統👉 https://reurl.cc/7r0dRb⁣⁣
    ⁣⁣

    👌 #免除紙本好方便⁣⁣
    e化回收新制上路,就不再需要索取紙本回收管制聯單囉!舊車完成回收會以 #簡訊通知,透過簡訊網址連結,可直接於線上查詢聯單,若車籍已完成報廢,還可一併 #申請回收獎勵金⁣⁣
    ⁣⁣
    ---⁣⁣
    ⁣⁣
    💰#在家防疫獎金不漏拿⁣⁣
    另據統計,近年未領取之廢機動車輛回收獎勵金,#累計高達新臺幣5億元!防疫在家減少出門,還沒申領的車主們可以透過網路,輸入車主銀行或郵局帳號,獎金就會直接匯到帳戶囉,還沒領的朋友快快來🏃⁣⁣
    ⁣⁣
    領獎請進👉 https://reurl.cc/qgVvYD⁣⁣
    ⁣⁣
    ⁣⁣
    #廢車e化回收新制上路⁣⁣
    #聯單無紙化遺失我不怕⁣⁣
    #數位生活便利悠活⁣⁣
    ⁣⁣
    ⁣⁣⁣⁣
    ---⁣⁣⁣⁣⁣
    #環保署 IG 各種有趣實用資訊🇹🇼⁣⁣⁣⁣⁣⁣⁣⁣⁣⁣⁣⁣⁣⁣⁣⁣⁣⁣⁣⁣⁣⁣⁣⁣⁣⁣⁣
    按下追蹤不錯過!⁣⁣⁣⁣⁣⁣⁣⁣⁣⁣⁣⁣⁣👉⁣ https://www.instagram.com/epa.tw

  • 環保署回收獎勵金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0 12:20:04
    有 3,194 人按讚

    有人經歷過寶特瓶回收價一個兩元的時代嗎?
    後來漸漸地變成1元、0.5元,最後沒錢
    就是因為後來有人專門製造寶特瓶去回收..【註1】【註2】

    --
    聽說彰化最近又開始抓蟲給錢的大作戰了
    彰化懸賞滅「象」!婦人狂摘4800荔枝椿象卵片 大賺2萬4000元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61512
    建議政府..不要小看咱們台灣人 不要小看昆蟲的繁殖力..
    --
    【註1】
    民國81年,環保署為鼓勵民眾回收,公告每支寶特瓶回收可換取2元「押瓶費」,實施一年後,回收率高達八成。

    但後來發現寶特瓶的回收率大於百分之百,但是,理論上回收率不可能大於這個數字,主要原因則為業者短報應繳回收處理費的寶特瓶數量。例如,業者實際生產一千個寶特瓶數量,卻只向政府提報生產五百個寶特瓶的數量,少繳其餘五百個寶特瓶的回收處理費

    市面上的寶特瓶回收率達到120%。意即,環保署如果收到業者100元,卻需支付回收者120元,造成基金連年虧損。

    【註2】
    「運用對寶特瓶瓶蓋流通量之推估進而估算瓶裝寶特瓶之確切流通數量,推估民國94年底台灣地區寶特瓶每人每年之耗用量約為75支或每人每月使用6.2支。研究結果亦證實於發放每支廢寶特瓶回收獎勵金2元期間,「僅生產較劣質寶特瓶空瓶僅為領取相對較有利潤之補貼金」之道德風險情事確實發生。」
    --
    台灣地區民生用塑膠製品物質流分析-鄭建南 2006

  • 環保署回收獎勵金 在 屏東環保g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0 08:31:54
    有 98 人按讚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36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