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瑞士退休移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瑞士退休移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瑞士退休移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瑞士退休移民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

瑞士退休移民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16 10:39:34

足本睇片🎥:https://bit.ly/3c3xXsH 木頭車與麵便是車仔麵的緣起,其早於香城上世紀六十年代已興起,當年大批內地移民來港,人浮於事,為了餬口,惟有從事無牌流動熟食小販謀生。其中有部份小販,用木製的流動車改裝成上有金屬做的煮食格子、下有加熱爐的移動「小廚房」,並在煮食格裏分別配上麵...

瑞士退休移民 在 GOtrip.h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3:43:36

【#GOtrip熱話】香港人移民的話,都離不開台灣、澳洲和加拿大,原因都是少少的投資和創業便可以擁有國籍。TVB兩年前的節目《 退休地圖 》由洪永城帶大家去 3 個地方:分別向地中海島國馬耳他、「冰雪王國」哈薩克同被喻為中美洲「小瑞士」的哥斯達黎加出發,一嘗「香港通街拮魚蛋,呢度通街食海膽」的理想退...

  • 瑞士退休移民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6 22:21:44
    有 3,728 人按讚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

  • 瑞士退休移民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7 18:00:29
    有 103 人按讚

    【龔成問答信箱】(Q16761-Q16780)

    Q16761:

    另外我有啲想知老師你由一百萬滾到一千萬嘅過程係點嘅呢?你會唔會出書分享呢?

    龔成老師:

    會出書呀,目標今年年底,會出《80後千萬富翁》,當中有理論,以及有我的分享。

    當我累積$100萬,儲蓄、慳錢,這些成份佔了不少,但去到$1000萬,這些的作用已減。而投資,賺錢方法,錢搵錢的技巧,就會較多。

    正如我在《80後百萬富翁》所講的「加」與「乘」的概念。

    $100萬,「加」與「乘」都重要,但到$1000萬,「乘」就佔了大部分。

    ------------------------------------------------

    Q16762:

    龔成老師;你好! 我係你嘅超級fans!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老師 ,我之前買咗 6000股匯豐0005

    買咗一千股中國平安2318,買咗一萬股紅星美凱龍(想沽出),本人今年50歲,每月工作可以儲2萬5仟,還有30萬現金

    想十年後退休, 想盡量實現財務自由, 應該再買邊隻股票來投資呢?個 股票組合應該點樣整合呢?

    希望老師百忙之中可以畀寶貴意見!
    多謝老師!

    龔成老師:

    匯豐(0005)是收息股,雖然在退休組合中,可以成為其中一員,但就唔能夠太集中,你應該建立一個平衡的組合。

    你可以等匯豐股價上升翻較多後,賣出部分,分配至其他收息股,會較好。

    至於平安(2318),持有無問題。

    紅星美凱龍(1528)宜賣出。

    以你的年齡,其實會開始為退休做準備,但同時,財富仍有增長力(但不是進取),因此,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收息股」。

    現時的每月儲到的現金,可動用可半買股票,同時留下一半資金。長線投資優質股。

    同時,你可以做月供股票,供「平穩增值股」+「收息股」,但就隨著年齡增加,慢慢增加收息股的比例。

    平穩增值股,例如盈富(2800)、金沙(1928)、長建(1038)、中銀(2388)、港鐵(0066)、恆基(0012)、港交所(0388)。

    同時,可以建立一個收息股的組合,目標是5%、6%的股息率的收息股,例如港燈(2638)、深高速(0548)、香港電訊(6823)、工行(1398)、匯豐(0005)、置富(0778)、陽光(0435)都可以。

    另外,建議你多增加投資知識,在選股、企業估值、投資時機上落功夫,對你長遠財富有好大影響。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6763:

    龔sir你好,小妹31歲,平時只識係銀行買啲儲蓄保險,醫療保險咁...因為最近香港太亂,開始會諗儲錢問題

    依排留意緊股票...但又唔識應該揀邊類股票
    唔知你有冇咩建議呢?

    龔成老師:

    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要好好把握,盡你一切的力量去儲蓄、投資、學投資知識。

    你買儲蓄保險,都可以,但只能是組合的其中一部分,餘下資金,應投資較有增長力的項目。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潛力股只能小注。

    你可以考慮盈富(2800)。

    另外再加1、2隻:銀娛(0027)、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粵海(0270)、領展(0823)、港交所(0388)、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如果你不懂股,就集中供盈富。

    現時大市波動,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6764:

    你好!我大約開始左月供股票一年,其中一隻是滙豐,其他都是比較穩陣的股票。

    匯豐最後插水,我諗緊我應該繼續供匯豐(當撈底,溝淡)還是轉另一隻股票!

    請指教,謝謝

    龔成老師:

    匯豐(0005)的賺錢能力,比過往略有減弱,整體的投資價值略減。你持有不是不可,但就唔應該佔你長遠的財富組合太多。

    因此,你應該將資金投資盈富(2800)及配置其他優質股,而匯豐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但不應佔比太多。

    ------------------------------------------------

    Q16765:

    老師,我關於資產配置方面問題想問,現時有:
    家庭淨收入(扣除了支出)每月有6萬
    140萬現金於mortgage link 戶口

    一間市值530萬的自住物業(仍有320萬按揭要供)
    股票45萬,組合如下:

    2800 @ $23.7,3000股
    2388@ 28.1,3000股
    1928@$25.6,1500股
    1211@ 38.3,1000股
    1038@ 48, 2500股
    823@ 68.7,900股
    14@ 24.65,3000股

    由於家庭需要關係(包括近工作地點、需要大一點的空間、小朋友升學等),希望於3年內搬到3房(市值約1000萬,可做8成按揭),暫有以下方案:

    1. 下年買樓花,估計樓花期為2年,但要同時供兩層,支出較大,而且要賣所有股票

    2. 買二手,換樓(應先買後賣還是先賣後買?還是有其他方法?)

    3. 買二手,將現時自住樓放租,有可能遇到不好的租客,租金約$14000,亦要賣所有股票及同時供兩層

    4. 雙租,不過樓價可能會繼續向上,導致目標愈來愈遠,有遇壞租客的可能,不過不用賣股票及較彈性

    以現時市況來看,哪一個方案較好?還是有其他建議?或如何更快達到目標?

    龔成老師:

    方案(2)、(3)較好。要睇你是否長遠睇好香港的樓價,以及你可以承受的風險度如何。

    (2)是比較穩陣的方法,先賣出現在的物業,再買入新物業,你這樣不用比15%重稅,如果你以「先買後賣」的模式,就要先比15%稅,之後到你賣出後政府比翻你,但你這段時間就要鎖死多一筆大資金。

    (3)都是一個方法,如果你第一層樓能做到「以租養供」,就可以唔需再理會佢,而你只要集中供新一樓物業就得,當中,同時持有兩物業,風險度會高左,所以你要自行睇翻你的情況與方向。

    ------------------------------------------------

    Q16766:

    老師你好,我正在拜讀老師的'選股勝經'加緊增加投資知識,但作為新手入門學習投資,一直有個疑問,希望能請教老師,就是,學習投資,選擇優質股

    買入並長期持有,如果是非常優質的股票,甚至可永久持有,那如想透過股票獲利,甚至達到財務自由的話,只持有優質股而不賣出

    這樣是不是不會因股票而獲得現金以應付開支?還是依靠股票的派息來獲得現金?因為並不是每隻股票都會派息?如何知道那隻股票會派息?

    我了解要選擇優質股投資,但投資後,在不賣出優質股的情況下,如何成為獲利的工具,產生足以應付生活的現金流這方面,就不明白了,所以想請教老師.

    另外,關於月供股票,應月供到什麼程度才停止?比如說月供滿多少手?或者月供滿多少年,應該以什麼準則去判斷呢?謝謝老師!

    龔成老師:

    在大方向上,我地會長線持有優質股,但當中都會按自己的人生階段,而作出適當的配置。

    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時,會用「先增值,後現金流」,即是年輕時會投資增長力較強的類別,當這刻企業增長後,如果我進入了中年階段,其實可以進行調整,當進入年長階段,希望有現金流,就會配置到收息股,以希望得到現金流。

    在人生的上半場,會著重增值,因此會建立一個較好增長的組合,因此不用急於賣出套現,而是分析怎樣能令財富有最大的增長。到了人生下半場,就會配置為現金流類別。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下子,而是長期慢慢轉變的。

    至於你問月供股票,原則都是一樣,你要分析該股佔你組合多少比例,才是合理。

    ------------------------------------------------

    Q16767:

    請教144咩料 做乜15年開始 EPS每年穩定增加 但股價唔見咗三分二? NAV 又大折讓

    龔成老師:

    雖然這企業在行業裡是不差,但由於3大原因,令股價持續向下。

    第一,佢的賺錢能力弱左,整體已不及過往的年代,這令到企業的盈利減少,估值自然下跌。

    第二,行業的風險度提高左,以及整個行業都面對較一般的情況。

    第三,貿易風險不斷增加,中美間的貿易問題,對佢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這幾個因素,市場都對佢估值調低左,認為風險較高,長遠賺錢能力不強,令股價出現這現象。只可以話,這股作為收息股,可以,但就唔好對股價有太大期望。

    ------------------------------------------------

    Q16768:

    老師 最近手頭上有資金來用作收息股

    728(10手)
    2388(8手)
    2777(5手)
    883(5手)
    這幾隻可以嗎?

    或者老師有冇其他推薦
    月供已有2800(每月2000) 2388(每月2000)1928(每月1000)

    龔成老師:

    中國電信(0728)作為收息股,可以。

    中銀香港(2388)投資作收息股,可以。

    富力地產(2777)股息率好高,但行業風險較大,加上有一定的負債,你要明白佢風險會較高,股價較波動,如投資,收息好了。

    中國海洋石油(0883),油價上落大,從本質上,不太適合收息。不過現時股價率高,如果明白風險,小注進行,不是不可投資。

    你現時月供的,可以保持。

    你可以建立一個收息股的組合,目標是5%、6%的股息率的收息股,例如港燈(2638)、深高速(0548)、香港電訊(6823)、工行(1398)、匯豐(0005)、置富(0778)、陽光(0435)都可以。

    現時大市處波動,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6769:

    龔sir,其實真心好慶幸可以係18歲呢個年紀就認識到你,我自己其實都係小康之家,未睇你之前或者同好多年青人一樣,覺得買樓係mission impossible ,一百萬已經係難以達成...

    但睇左龔sir 你D書後,覺得一千萬都吾係遙不可及,只要每個月儲1900,年利率有10%(其實應該好多人都做到,不過佢地係吾夠堅持?)。

    不過當我同Dfriends 講既時候,佢地反問我,65歲有一千萬有咩用?其實我都費事答佢...真心,好好彩係呢個年代已經接觸到你,其實睇得明你講既道理

    我至少已經行少左好多冤枉路,慳咗好多時間!我都明白先投資,後享受既道理。

    另外,好感激龔sir 每日花咁多時間答問題,呢個真係幫到好多人!其實我都有兩個問題。

    1:我吾係太明個複利息回報率。假如我係2018年低位買入某股票,當係823,$69入,佢19年上到去$92,但基於我係長揸,我冇放,E家跌落到$66,咁我係呢段時間個回報係咪only 得股息?

    2:想問龔sir,係咪專注係港股都ok ? 美股如何?

    感謝龔sir 解答。最後,我set 左個目標比自己,就係2年內一定要上你既堂,真人向你請教!不過龔sir你上堂仲會吾會戴面具?

    龔成老師:

    年輕是你最大的資產,你這年齡已有目標,是十分好,你之後只要保持進行就得,你已經行得比同年人快!加油!

    1)對,這段時間你只會得到股息,因為股價無增長。

    不過我地一定要睇長線(5年以上),長遠企業的價值會向上,而你會見到中短期股價會好波動,但長線投資,一般都會有不差的回報。

    當然,有時當中的股價,都可能處貴的水平,因此我地不是不能賣出,但這要有一定的技巧,你要學懂分析企業估值。

    2)只要是優質企業,我地就可以投資,因此,港股美股你都可以投資,只要優質就得。但要留意,我地投資前要經過好仔細咁分析企業,你要確保你買入該股前,已經是好了解。

    由於我了解港股多過美股,因此你見我集中講港股,但你都可以投資美股的。

    我上堂唔戴面具,以真面目同學生交流,2年內見!

    ------------------------------------------------

    Q16770:

    我想要每月有二萬被動收入,我依加月供緊#5二千#11一千#12一千#1211一千#2800二千每月總共7千.

    但我發現我自己唔應該一次過供2隻#5#11,我想供夠一手#5就停.(其他會KEEP住供)你覺得呢?

    今年25,我想十年後就有二萬被動收入
    依個月供一月果陣開始左

    龔成老師:

    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要好好把握,盡你一切的力量去儲蓄、投資、學投資知識。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潛力股只能小注。

    因此,匯豐(0005)、恆生(0011),以你的年齡來說,未必最適合。小注就可以。因為這些都是收息股。

    至於盈富(2800)、恆基(0012)、比亞迪(1211),可以。

    ------------------------------------------------

    Q16771:

    龔老師:我將移民英國,你覺得值得去嗎?

    我係因為呢次運動想帶2個小朋友到外國讀書,亦因為呢次疫情想留低香港,加上我唔捨得香港份人工,真不知道如何好

    龔成老師:

    呢個係一個好個人化的問題,你最好試下去當地生活,了解更多,最後先決定是否移民,因為對你影響到大。

    經濟的長遠發展,英國未必是長遠好強的地方,不過,我相信你不止睇這一點。

    我相信唔少香港人同你一樣,面對好兩難的決定。你要睇翻果度從事甚麼職業,如果比較大風險,就要盡力在香港,累積到足夠財富先想下一步。

    ------------------------------------------------

    Q16772:

    你好,我係澳門文員,今年32歲,不懂得投資,只有買儲蓄保險,看到你的FB,想在35歲前賺1百萬

    本想試下月供金沙,工銀或其他股,但疫情影響,不敢投資,請問現在疫情影響下有什麼投資建議?麻煩你分享,謝謝!

    龔成老師:

    你最重是分析企業的長遠價值,現時的疫情是中短期情況,當然對金沙(1928)不利,但長遠而言,其實影響有限。

    相反,如果市道正常,金沙就不會是現時的股價。你以月供模式進行,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價格平均模式,已經能有效減少風險。

    金沙,可以開始月供。

    至於工行(1398),是收息股,對你的年齡來說未必是最適合。建議你月供盈富(2800)會更加好。

    如果想3年內有$100萬,相信要更努力儲蓄投資。建議你多增加投資知識,在選股、企業估值、投資時機上落功夫,對你長遠財富有好大影響。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6773:

    您好,成哥~
    您點睇VTECH HOLDINGS 偉易達(0303)呀?

    我$56買入左,見佢派息高就買左少少,
    但佢岩岩公佈派息無以往咁理想,而宜家股價又跌左,
    所以想問下您意見,我應該止蝕定繼續渣呢?佢有前景嗎?

    我買股票的目的都係想幫輕下供樓,
    所以一直留意D派息幾高ge股

    我有留意開中國移動(0914),雅居樂(3383),中國銀行(3988)

    您覺得以上戈幾隻好唔好呀?宜家係咪入市好時機呀?
    平穏收息股您有無推薦呀?

    幫朋友問埋,百威亞太(1876)又有無前景呢?有無買入的價值呀?
    唔該您,成哥~

    龔成老師:

    偉易達(0303)雖然近年的股價較一般,但本質都算不錯的,但就唔叫好強。

    我先用佢過往正常年份去分析,過往派息比率高達9成,成立於70年代,業務是電子產品,這麼高的派息,反映管理層明白這公司已過了最高增長的年代,之後只會是平穩增長。

    公司已不需要每年投資發展,反而管理層、大股東,偏向想收息,因此這是重派息多過重發展的公司。

    雖然佢係某些業務做得不錯,但發展心不強,同時大環境並不是高速增長,故相信佢之後都會平穩。近年這公司的生意,都是平穩增長,如果比較幾年前的盈利,都是差不多。

    因此,作為收息股是可以的。由於佢之前公布的業績,生意同盈利都出現了下跌,因此股價受壓。我相信佢唔會太差,但唔好預佢有增長,你持有是可以,但不能太過大注。

    但要留意翻,如果你打算1年內買樓,其實應該較多資金持有現金,持有股票不應太多,因為股票始終有風險,對你買樓一刻有風險。

    中移動(0941),不差的,可以持有。

    雅居樂(3383),風險略高,小注好了。

    中行(3988)是收息股,現價合理,但增長有限。

    百威亞太(1876)是有質素的股票,現價在合理區中上部,分注投資可以。

    ------------------------------------------------

    Q16774:

    龔成老師你好,一直有睇你facebook同書,十分喜歡,所以有啲問題想請教老師。

    本人打算月供2、12、16、388、2800,每隻月供$1000,打算長算投資。請問會唔會太散,減低效益?
    感謝!

    龔成老師:

    你上述月供的,都是有質素的股票,不過每隻$1000就有點少,這會令你要供好長時間先有一定的貨,建議你集中供其中3隻,盈富(2800)是其中之一,每隻$2000。

    不過,如果你想每隻$1000,不是不可,但你要預供較長的時間。

    ------------------------------------------------

    Q16775:

    Hello老師,想問關於月供股票,我月入11000左右,想開始投資(考慮緊月供股票)不過我見大部分銀行有收買賣手續費或額外收費,我有計過一年要比幾多手續費

    但係唔知應該拎幾多錢出黎月供先可以賺到(收息返黎嘅錢)同埋手續費。

    是否要參考股票年利率再計算返入左幾多股?唔好意思,我唔係好清楚計法同埋有點混亂。

    Thank you

    龔成老師:

    你可以用1%作為界線,如果你支付的手續費,超過了投入資金的1%,就開始成本上有點高,未必值得投資。

    如果這樣,你可以自己儲現金先,等較多現金才自行慢慢分注投資,就會較好。

    ------------------------------------------------

    Q16776:

    老師,你好,我本身買股買得好散,
    現有:

    一手1548,11.1入
    三手1177,9.82入
    一手3888,19.9入
    三手2186,3.77入

    現年29歲,持有三十萬現金,月入14500,可儲$9000
    1. 想喺5年內儲到100萬,單靠現有收入是否可行?
    2. 想月供2800,但應否全數月供$9000?
    謝謝你

    龔成老師:

    雖然你持有的股票,基本上都是有質素,但你要留意翻,你太集中在醫藥相關類,你這樣會有行業集中風險。

    雖然你29歲,可以較進取,但都應該建立一個平衡的組合。

    1)如果每月能儲$9000,5年已經是$54萬的本金,加上你現時的現金與股票,要5年$100萬根本無問題,只要投資平穩類股票已可,根本不用承受太高風險。

    2)你可以將其中的$5000投資盈富(2800),餘下可以投資2隻股,一隻平穩增長股,一隻潛力股,已經是不差的組合。至於$30萬現金,就見到每次大跌市時出手,買入優質股長線投資。

    另外,以你的年齡,財富仍有一定的增值力,建議你多增加投資知識,在選股、企業估值、投資時機上落功夫,對你長遠財富有好大影響。

    現時大市處合理區,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6777:

    龔成!你好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想问你一下2328财險可以买吗?

    我想买D收息股,我是新手
    有时间复我Thx

    龔成老師:

    中國財險(2328)本質不算差,但近年的賺錢能力減弱,同時增長力不強,投資價值都有,但未到好高的程度。

    這股可以投資作收息,但行業有時會出現一些特殊風險,因此唔建議太注。

    如果你想投資收息股,可以建立一個「組合」,唔好只集中一隻。財險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

    例如港燈(2638)、深高速(0548)、香港電訊(6823)、工行(1398)、匯豐(0005)、置富(0778)、陽光(0435)都可以。

    你可以多自行了解,先進行投資,唔好心急。

    ------------------------------------------------

    Q16778:

    龔成老師你好,我今年30歲,睇過你嘅80後百萬富翁,非常好睇。多謝你令我獲益良多。

    我想6年後儲到首期上車,以下係我既投資組合,請你俾啲意見我應該如何調整

    我月入$16000,扣除每月生活開支,大約有$5000供股票,$4000(2800) $1000(388)

    另外想買入1448福壽園,但現時價位會唔會比較高左少少?

    同埋我自己做左少少研究
    2552華領醫藥算唔算有潛質既股票?
    先多謝你既回覆

    龔成老師:

    你可以保持月供盈富(2800)、港交所(0388),保持進行就得,金額無問題。

    至於褔壽園(1448),你可以先小小注投資,因為現價唔平,但要佢大跌又唔易,小小注投資左,之後跌先正式買入。

    你保持一邊投資,一邊留部分現金,我相信要6年內買樓,無問題。

    華領醫藥(2552)為中國的生物製藥公司,從事開發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口服新藥Dorzagliatin(又稱HMS5552)。

    佢透過與瑞士跨國醫療公司羅氏(F﹒ Hoffmann-La Roche AG)訂立有關若干專利及專有技術許可安排,以在世界範圍內糖尿病治療許可領域開發、製造、委託、使用、銷售、要約出售、出口及進口Dorzagliatin。

    不是話佢無潛力,但仍處於煤銀紙狀態,風險高,要自己衡量是否投資。我只可以話,如投資,不宜大注。

    另外,以你的年齡,財富仍有一定的增值力,建議你多增加投資知識,在選股、企業估值、投資時機上落功夫,對你長遠財富有好大影響。

    現時大市波動,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

    Q16779:

    老師,已透過不同渠道認識老師,同時也經常留意老師出ge po文。

    也買了老師的書及睇左老師介紹的書,自己個人的思維都開始轉變左,要多謝老師的無私知識。

    我自己34歲,流動現金約10萬,固定儲蓄15萬,有一個唐樓物業單位,手持3手288及1手762。想請教老師,未來應如何部署我希望係40歲可以換到樓及老師幾時會在澳門開班。謝謝。

    漏了.我月入24k
    謝謝老師

    龔成老師:

    你的物業可保持持有,然後集中在股票方面的累積與增值,到了股票滾存到一定的數目,就可以到時換樓。

    所以,你這刻應集中力量,儲錢、投資股票。

    萬洲國際(0288)、中國聯通(0762)質素有的,你可以持有。但你要同時,投資其他優質股,我相信你有6年時間,無問題的。

    你這個年齡,是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要好好把握,盡你一切的力量去儲蓄、投資、學投資知識。

    你可以投資「平穩增值股」+「潛力股」,不過,由於潛力股要求你有一定的投資知識,因此這刻不用急著投資,你可以集中在平穩增值股先。

    盈富(2800)、銀娛(0027)、恆基(0012)、中銀(2388)、港鐵(0066)、煤氣(0003)、粵海(0270)、領展(0823)、港交所(0388)、希慎(0014)、太古地產(1972)等,你可以了解下這些股票,然後從中選股。

    你現時持有一定的現金,已經可以分注買入股票,可以一邊投資一邊留現金,而餘下現金的運用,就是等大跌市時出手,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學好選股等技巧,到大跌市時就能把握機會,財富增值會更明顯。

    可能9月開澳門班,未定。

    ------------------------------------------------

    Q16780:

    老師 想問你點睇1890中國科培 同埋高鑫零售 6808 現價是否過高定屬合理區域 唔該你

    想投資一隻增長會好啲嘅股票中短期持有

    龔成老師:

    中國科培(1890)主要透過結構性合約於中國廣東省肇慶從事提供高等教育服務。佢於廣東省肇慶經營廣東理工學院(前稱: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及肇慶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前稱肇慶科技學校)。

    睇翻佢的業務發展,不差的,長遠仍是正面,但就未心是高增長類別。現價在合理區中上部,以投資值博率計,未算好吸引,如投資,這刻小注好了。

    高鑫零售(6808),有質素的,但現價有少少貴,投資值博率未夠。

    其實兩股都可以長線投資,但這刻在時機上未必最好。

    ----------------------------------------------

    若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資料的部分刪去。

    另外,我所給予的各種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當中無任何銷售及推介,不涉及任何利益,其實大家應該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我只是給予一些方向及純參考模式。

    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 瑞士退休移民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21 10:25:22
    有 815 人按讚

    分享一篇不錯的文章

    來自量子位微信公眾號
    …………………………………………

    印度最強輸出是什麼?CEO!印度裔統治下的美國巨頭:2家市值破萬億,掌舵30%五百強

    印度出口的最佳商品是什麼?

    江湖戲言:是CEO。

    納德拉接任微軟CEO,皮猜在Google真正登峰造極,而今,又一家美國科技巨頭——IBM也迎來了一位印度裔CEO,阿爾克溫·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

    印度裔CEO一次次被提起,華裔高管也一次次被相提並論作對比。

    然而,美國巨頭公司步入“印度裔CEO”時代,可不只是個例。《哈佛商業評論》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0%的掌舵人來自印度。

    都是鼎鼎大名的巨頭公司。還不止於科技圈,更是涉及製藥、餐飲、快消、銀行業等等諸多領域的巨頭公司。

    今天,我們就盤點列舉十位代表性CEO,他們在職期間所領導的公司,市值最高破萬億,最低也有近百億美元。若是將他們的公司市值加起來,可高達數萬萬億美元……

    也想通過個中經歷和履歷梳理,更加清晰地看出印度裔CEO的上升路徑:從何而來?因何成功?

    也想提出思考題:印度裔不斷上位,真的完全是因為“比華人更會搞關係”嗎?

    ▌Google CEO is an Indian

    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1972年7月出生於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今年47歲,現任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 CEO。

    他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讀的是冶金工程專業。之後在斯坦福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上,獲得了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又拿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
    畢業之後,皮猜先是在一家半導體公司Applied Materials工作,任產品管理崗位,後又加入麥肯錫,從事管理諮詢工作。

    2004年,32歲的皮猜加入Google,對Google的產品業務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首先是帶領Chrome一舉打敗當時市場上還占主要份額的IE流覽器,其後建立了Google在Android系統中的強大優勢。

    2014年10月,Google又進行了一波管理層調整,皮猜的權力範圍進一步擴大:除了繼續負責核心 Android 和 Chrome 業務,還接管了研究、搜索、地圖、Google+、商務和廣告產品,以及基礎設施等業務。

    這個時候的他,加入Google十年,成為“二號人物”。但這並不是他在Google內部晉升的天花板。

    2015年8月10日,Google宣佈進行組織重整,皮猜出任新Google公司董事長及CEO。

    2017年7月,他又向前踏了一步,加入了Alphabet董事會。此舉也被認為是佩奇培養其為接班人的體現。

    到2019年12月,Alphabet正式官宣,皮猜升任,以Google CEO的身份,同時擔任Alphabet首席執行官職務。

    2020年剛開年,Google母公司Alphabet在皮猜治下,市值首次突破萬億美元。

    ▌微軟 CEO is an Indian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1967年8月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的Nizams市,今年52歲,現任微軟CEO。

    他在1998年畢業于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獲得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留學,在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攻讀電腦碩士,後來還在芝加哥大學獲MBA學位。

    畢業之後,先是在SUN工作,1992年加入微軟,歷任線上服務部門的高級副總裁、研發以及業務部門的副總裁、微軟伺服器和工具業務群擔任總裁等等。

    是微軟多項重要技術的開發者之一,比如資料庫、Windows伺服器和開發者工具等等,也曾負責Bing搜索業務,向陸奇彙報。

    2011年接手雲計算業務,推出雲計算版Office軟體——即Office 365,並推動微軟雲服務Azure快速增長。

    2014年2月,接替史蒂夫·鮑爾默,成為微軟CEO,當時微軟股價為31.76美元,市值2413億美元,備受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困。而且那時候,華裔高管陸奇同樣擁有超高威望和呼聲,納德拉面臨內外壓力。

    納德拉上任之後,在微軟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發力雲計算與企業級市場服務,逐步不再只聚焦Windows業務,推動微軟“刷新”。

    2018年4月,入選《時代週刊》2018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2019年11月22日,名列2019《財富》年度商業人物榜單第1位。

    到2019年12月31日,微軟股價為157.7美元,市值近12000億美元,是上任時的5倍。

    ▌IBM CEO is an Indian

    阿爾克溫·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1962年出生於印度安德拉邦,今年58歲。

    1985年,他本科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與谷歌CEO皮查伊、哈曼國際CEO迪內什·帕利瓦爾(Dinesh Paliwal)是大學校友。

    隨後他前往美國,1990年在伊利諾州立大學巴納-香檳分校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畢業之後,他便加入IBM,從工程師開始做起,至今已經工作了30年之久。2015年,他晉升為高級副總裁,負責雲計算、認知軟體等業務。

    2018年,推動IBM以3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Red Hat,完成IBM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交易,也是開源史上最大的交易。

    2020年1月31日,他被任命為IBM首席執行官,接替IBM首位女性首席執行官維吉尼亞·羅曼提 (Ginni Rometty)。

    2020年4月6日,他正式就任IBM首席執行官一職,並發出首份員工公開信,宣佈了上任之後的“三把火”:雲、人工智慧、客戶。

    疫情當前,近年以來IBM又為核心業務增長乏力、服務部門冗員等問題所累。克裡希納的上任,能否複刻印度老鄉納德拉在微軟創下的成就?

    令人拭目以待。

    ▌百事可樂 CEO was an Indian

    盧英德(Indra Krishnamurthy Nooyi),1955年10月出生於泰米爾納德邦馬德拉斯,也就是現在的金奈,今年64歲,2006年擔任百事公司董事長及CEO,2018年退休,現在也是亞馬遜董事會成員。

    1974年,從馬德拉斯基督教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化學和數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印度加爾各答管理學院。

    1978年,被耶魯大學錄取後移居美國,當時她23歲,只有500美元。1980年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盧英德的職業生涯起于印度,曾在強生公司和紡織公司 Mettur Beardsell 擔任產品經理。1980年從耶魯畢業之後,以戰略顧問的身份加入波士頓諮詢集團(BCG) ,然後在摩托羅拉擔任副總裁兼企業戰略與規劃總監。

    她與1994年加入百事公司,在其建言下,百事公司於1997年10月必勝客、肯德基和Taco Bell從公司分離並獨立為百勝全球公司,2001年,被提升為百事公司總裁兼CFO。

    在2006年10月,正式上任公司CEO,是百事集團的首位亞裔女CEO,同年,他也名列《財富》美國商界女強人50強榜首、華爾街日報”全球最值得關注的50位商界女性”第二名、”福布斯權力女性榜”第28位。

    在擔任CEO的數十年中,她帶領百事完成了一系列重組,負責全球的戰略發展,在2018年10月3日離任首席執行官職位,工作12年,在她任職期間,公司的銷售額增長了80% ,市值增長255%,達到1400多億美元。

    ▌諾基亞 CEO is an Indian

    拉吉夫·蘇裡(Rejeev Suri)是現任諾基亞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印度裔新加坡人,1967年10月出生於印度新德里。今年52歲。
    蘇裡是微軟CEO納德拉的校友,同樣畢業于印度馬尼帕爾理工學院。

    他在諾基亞工作了超過20年,2014年開始擔任諾基亞CEO。
    這一年,諾基亞已經在手機市場宣告徹底潰敗。在完成與微軟公司的手機業務交易,將設備和服務業務出售給微軟之後,正式退出手機市場。

    也就在交易完成的同一天,蘇裡上任了。

    此後,諾基亞的經營重點轉移到了通訊業務上,而蘇裡被稱為“諾基亞轉型的直接推動力”。

    諾基亞和西門子的電信設別合資企業——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從虧損部門轉變為占諾基亞收入90%的子公司,就是他的手筆。

    2015年4月,諾基亞斥資166億美元(約合1029.2億人民幣)收購法國通訊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朗訊。這家公司給諾基亞帶來了固網、核心和IP網路技術方面的能力。

    依靠這些能力,諾基亞大大拓展了在美國通信市場中的份額,並超越愛立信,成為世界第二大通信運營商。

    蘇裡表示,這場收購對諾基亞發展5G通訊技術帶來了戰略性優勢。

    來到5G大幕已經緩緩揭開的現在,諾基亞在蘇裡的領導下,已然是商用5G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今年1月9日,諾基亞公司在官網發佈聲明,宣佈已經在全球簽署了63份商用5G合同。

    並且,諾基亞還表示,他們是唯一一家5G技術被美國所有四大主要運營商、韓國所有三大領先運營商以及日本所有三大全國運營商選中的網路(設備)供應商。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諾基亞市值207.88億美元。

    ▌Adobe CEO is an Indian

    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Adobe現任董事長兼CEO,1963年5月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今年56歲。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商管理學碩士,也是鮑林格林州立大學電腦科學碩士。還曾代表印度參加亞洲帆船賽。

    他的職業生涯始於蘋果。離開蘋果之後,曾任矽谷圖形公司桌上型電腦和協作產品總監,其後又自己創業,創立了開創互聯網數位照片共用的Pictra公司。

    1998年,納拉延加入Adobe,擔任全球產品研究高級副總裁,後又晉升為全球產品執行副總裁。

    2007年11月,他被任命為Adobe首席執行官。2017年成為董事會主席。

    就任CEO之後,納拉延開創了Adobe延續至今的基於雲的訂閱服務,建立了數位文檔的全球標準。

    Adobe稱:納拉延作為首席執行官,帶領Adobe轉變為行業創新者,釋放了人們的創造力,推動了Adobe數字業務的發展。

    2011年,納拉延被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任命為總統管理諮詢委員會(PMAB)成員。

    2018年,納拉延在《財富》雜誌的“年度最佳商人”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二位。還被印度《經濟時報》評為2018年度“年度全球印度人”。

    2019年,他獲得了印度政府頒發的蓮花士勳章,嘉獎其在貿易和工業領域為印度做出的傑出貢獻。

    截至2019年12月31日,Adobe市值1596.54億美元。

    ▌萬事達 CEO is an Indian

    彭安傑(Ajaypal Singh Banga),萬事達卡(Mastercard)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1960年,今年60歲。

    彭安傑的中學時代在海德拉巴公學度過,這同樣是微軟CEO納德拉、Adobe CEO納拉延的母校。

    此後,他在德里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在印度管理學院讀完了MBA。

    1981年,彭安傑進入雀巢,從事銷售、市場行銷和管理工作。

    1994年,他離開雀巢,加入百事公司。期間,他把當時在百事
    旗下的肯德基和必勝客帶到了印度。

    在百事決定剝離其餐飲業務之後,彭安傑也做出了改變:從餐飲業轉向到銀行業。於是,他接受了花旗銀行提供的工作。

    到2009年離開花旗時,彭安傑已經是花旗亞太業務首席執行官。這一年,他加入了萬事達。

    2010年,他從萬事達首席運營官(COO)升任CEO和董事會成員。

    彭安傑有一句名言:

    創造一個超越現金的世界。

    在彭安傑的管理之下,萬事達從一個銀行所有的組織轉變為一個盈利企業。在數位支付領域,仍同Google、亞馬遜等新巨頭積極競爭。

    2015年,時任總統的奧巴馬任命他為總統貿易政策和談判諮詢委員會成員。

    2016年,印度政府授予他蓮花士勳章。

    此外,他還擔任著美印商業委員會(USIBC)主席,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商業理事會成員等職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萬事達市值為3008.33億美元。

    ▌美光科技CEO is an Indian

    桑傑·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美光科技集團( Micron Technology)CEO,印度裔美國商人,出生于1958年6月27日,今年61歲。

    Mehrotra早年在德里(印度首都)的一所學校接受過幾年教育。他先是在彼拉尼博拉理工學院(BITS Pilani)上大學,後來轉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Mehrotra在此完成了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的本科和碩士學位。
    並于2009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商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高管教育專案。

    1998年,Mehrotra和其他兩位合作人共同創立了閃迪公司(SanDisk),並在2011年至2016年擔任總裁和首席執行官。
    閃迪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閃速資料存儲卡產品供應商。

    2017年2月,他被任命為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2019年,還被任命為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主席。

    Mehrotra擁有的專利數達70多項。

    截至2019年12月31日,美光科技市值597.43億美元。

    ▌摩托羅拉 CEO was an Indian

    桑傑·賈(Sanjay Jha),摩托羅拉前CEO,是一位印度裔美籍商人,出生于1967年,今年53歲。

    Sanjay Jha生於1967年,分別在利物浦大學和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學士和博士學位。2011年,被授予 D.Sc 榮譽學位。2018年,選入美國國家工程學院。

    1994年,Jha作為一名高級工程師開始了他在高通公司的職業生涯。

    他在高通超大型積體電路集團工作,研究Globalstar衛星電話。
    後來,他又著手於第一個13k 聲碼器的研發,該專用積體電路集成到了高通公司的MSM2200晶片組中。

    1997年,Jha被提升為工程副總裁,負責領導積體電路工程集團。

    他領導並監督了五代數據機和基站晶片組(數位基帶和射頻)以及系統軟體的開發。

    1998年,被提升為高級工程副總裁。

    2002年,高通科技創業投資公司,Jha擔任高級副總裁和總經理,管理科技投資組合和新技術集團。

    2003年成為高通執行副總裁和高通 CDMA 技術公司總裁,並于2006年12月被任命為首席運營官。

    2008年8月4日至2012年5月22日,Jha成為摩托羅拉移動設備業務的新任 CEO。

    2014年1月7日,他被任命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鑄造企業Globalfoundries的CEO。

    2018年3月9日,他辭去了Globalfoundries CEO的工作。

    2011年8月15日,Google以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

    2014年1月30日,聯想宣佈以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智慧手機業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摩托羅拉系統市值275.26億美元。

    ▌哈曼國際 CEO is an Indian

    迪內什·帕利瓦爾(Dinesh Paliwal),哈曼國際(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CEO,是一名印度裔美籍商人,出生于1957年12月17日,今年62歲。

    哈曼國際是一家旗下擁有包括Revel、 AKG、harman/kardon、Infinity、JBL、Lexicon及Mark Levinson等16個全球領先品牌的母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音響產品製造商,處於全球音響的研發和製造領域裡的領導地位。

    除此之外,他還是雀巢公司董事會成員。

    Paliwal曾在澳大利亞、中國、印度、新加坡、瑞士和美國生活和工作。

    他在印度理工學院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在邁阿密大學獲得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碩士學位和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19年,邁阿密大學還授予 Dinesh 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為推進邁阿密大學在商業、技術、創新和創業活動方面的領導地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貢獻。

    在加入哈曼之前,他曾在 ABB 集團擔任全球市場和技術總裁。在 ABB 工作的22年中,他在5個國家擔任管理職務。

    ABB集團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領導廠商,位列全球500強企業。

    Dinesh可謂是榮譽無數。

    2010年,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評為紐約都市年度企業家,並獲得了全球印度裔人組織頒發的印度裔美國人成就獎。

    2014年,《財富》雜誌將Paliwal評為“年度商業人物”。

    2017年,Paliwal 被提名首屆 Recode 100,以表彰當年在科技、商業和媒體領域中做出的貢獻。

    2016年11月,三星宣佈以大約8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哈曼國際,Paliwal 在收購後繼續領導公司。

    ▌共性:理工科高材生,重視MBA教育

    以上,就是十位“最有權勢的印度裔CEO”,但也再次說明,他們,還不是印度裔CEO的全部。

    還有Palo Alto Network、利潔時集團、星展銀行、高知特、Conduent、帝亞吉歐以及NetApp等世界頂級公司的CEO,均是印度裔。

    而且如果把統計放到高管層面,或許還有更多的傑出印度裔會被納入其中。

    所以回到開頭之問,印度裔CEO的職場成功之道,是否有跡可循?

    由表及裡,或許可以從履歷中先歸納幾點共性:

    第一,基本是理工科出身,但非常重視工商管理類的教育,看重MBA。

    谷歌CEO皮猜、微軟CEO納德拉,都是理工科出身,但都專門研習了MBA方面的課程和經驗。

    並且據納德拉在《刷新》中的自述,1992年獲得微軟工作機會,同時自己還面臨MBA課程的挑戰,但納德拉並沒有二選一,而是周內在西雅圖微軟工作,週五下班就飛赴芝加哥,一連2年皆如此,最終獲得芝加哥大學MBA學位。

    其次,職場忠誠度高。

    上述幾位印度裔成功CEO通常在一家公司慢慢升職、積累勢能,而不是為了薪水頻繁跳槽,這對於後來被委以重任也有重要助力。

    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和布林在交接班信中就說:皮猜已經在Google的CEO職位上證明了自己,而且他15年來兢兢業業,帶領上下攻克難關解決問題,謙虛又技術範,沒有人比他更合適帶領Google和Alphabet走向未來。

    最後,赴美深造,其後落地紮根。

    跟諸多外來族裔一樣,印度裔CEO們基本都是在國內完成本科教育——也基本都是國內名校高材生,然後赴美留學深造。

    但或許是印度過去一個時代的發展原因,這些印度裔CEO的上升路徑中,沒啥“後路”可言,想要發展更好,就需要在美國全身心融入打拼,甚至拖家帶口,落地紮根。

    比如微軟CEO納德拉,家境不錯,父親是印度高級官員,但最後在微軟掌舵,完全憑藉的是個人努力,甚至最初帶妻子去美國,還未能獲得移民許可。

    而更多華裔人才,因為中國經濟和科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面臨機會,也會錯失另外的選擇。

    這無關對錯,都是個人選擇,但如果回到那個喜聞樂見的話題:為什麼是印度裔而不是華裔?

    或許也要對印度裔在美國管理層的崛起,更加見賢思齊。

    之前公開討論時,有說過語言的原因——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裔語言上天然在美國優勢。

    也有表達種族性格的因素,常見的印象說法如“印度裔團結、拉幫結派”、“一個印度裔進公司會招攬更多印度裔進來”,“一個華裔進公司會排擠走另一個華裔”……

    但印度裔高管們自身的努力和優點或許會因此而遮蔽。

    是時候更全面、客觀地看待成功的印度裔了,偏見只會加大傲慢,進一步忽視學習進取之心。

    你說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