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瑜珈肌動解剖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瑜珈肌動解剖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瑜珈肌動解剖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瑜珈肌動解剖學產品中有8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培訓日的懶人快手營養餐 午餐:素水餃、麻油薑絲拌油菜豆干、港式花膠煲湯 晚餐:港式靚湯火鍋 懶人適用溫補常溫即食港式煲湯這裡買: https://p3.groupbuyforms.tw/gzaea 今天的瑜珈課程一路從早上六點半到下午五點,涵蓋了調息冥想、解剖學等理論課程及體位法課程。太久沒當學生,...

瑜珈肌動解剖學 在 王老姝戀瑜珈??‍♀️Shu Yoga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02:01:32

. [關於 戴口罩運動能更燃脂⁉️] 戶外有涼風 帶著口罩跑不到一分鐘 整個人都快窒息了 佩服健身房戴口罩跑跑步機的 她們大概都是鐵肺吧🫁 🙋🏻‍♀️戴口罩燃燒卡路里會更多嗎⁉️ 瑞士伯爾尼大學解剖學系研究指出,運動時身體循環和呼吸通氣量是平常的數十倍,戴口罩運動時二氧化碳聚集在口鼻間,長時間進行...

瑜珈肌動解剖學 在 承瑞 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0:24:18

瑞稞線上解剖學 學習解剖學常遇到肌肉背不起來、以及辛苦背肌肉名字,不曉得怎麼使用在工作及教學,以上問題在瑞稞線上課都可以獲得解答 瑞稞線上解剖學的特色 1.不用背肌肉 2.使用視覺方式分析肌肉 3.直覺的選擇訓練動作及放鬆教學 適合對象 人體工作者: 健身教練、肌力與體能教練、運動按摩師、物理...

瑜珈肌動解剖學 在 Yoga Bean 瑜珈豆豆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05:00:24

豆受到方言文化 @babelbook2021 的邀請,今天來分享這本書: 由馬克.維拉 (Mark Vella) 撰寫的經典訓練書籍-《肌群解剖 X 機能分析教練書》 大家看我的身材,很常會以為我有在做重訓,都會來問我重訓、健身的問題.... 但其實我真的只有做瑜珈而已😅 (而且怕火能太噴發...

  • 瑜珈肌動解剖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5 23:25:29
    有 200 人按讚

    培訓日的懶人快手營養餐
    午餐:素水餃、麻油薑絲拌油菜豆干、港式花膠煲湯
    晚餐:港式靚湯火鍋
    懶人適用溫補常溫即食港式煲湯這裡買: https://p3.groupbuyforms.tw/gzaea
    今天的瑜珈課程一路從早上六點半到下午五點,涵蓋了調息冥想、解剖學等理論課程及體位法課程。太久沒當學生,上星期哈欠連連被老師點名。在這星期的飲食調養及作息調整後,本日要拿出最好的狀態來上課。

    中午的休息時間,除了老師的禁語要求,我也把準備餐食拿來當工作靜心。帶著呼吸,為自己開了個小風扇,環境弄舒服了才開始料理。簡單煮了六顆素水餃、拌了麻油薑絲油菜。主要的營養來源,就放在這包港式花膠煲湯~紅泥小火爐上。拆了一包倒入小湯鍋,再加點高麗菜跟金針菇一起煮,20分鐘完成我的活力午餐。然後帶著感恩的心,好好、慢慢吃飯(一口盡量嚼20下)

    下午的兩個小時體位法課程後,副交感神經被啟動,整個人慵慵懶懶的,於是比中午更懶的來弄晚餐。翻出冰箱裡食材,洗淨後連切都沒切的全部擺到湯鍋裡,剪開兩包港式章魚靚湯(綠蟻新醅酒),倒入,然後蓋上鍋蓋,開火煮十到十五分鐘(我趁這時間去洗澡),營養又豐盛,一點都不用腦就能完成的美味晚餐就好啦

    沒喝過港式煲湯的朋友一定很好奇,紅泥小火爐跟綠蟻新醅酒喝起來到底是甚麼滋味?

    紅泥小火爐的主要成分為花膠,其富含膠原蛋白,是許多香港女星最愛的一款養顏湯品。裡面還多加了山藥、茶樹菇、桂圓、干貝、雞肉、豬里肌……等多樣食材藥材一起煲煮,最後撈掉這些湯料後,再放入雞肉燉煮,也就是湯包中的肉品,都不是煲湯的那些,你說搞不搞剛講不講究。所以這款湯剛入口有我愛的茶樹菇的香,再來是干貝的鮮、桂圓紅棗的甘甜,最後留在口中的是老母雞湯的那種濃郁膠質感。

    而綠蟻新醅酒則是我們常會聽到的港式靚湯,主要煲湯的成分為乾章魚。跟花膠煲湯可謂港人養生湯品裡的天王與天后。因為乾章魚也富含大量膠原蛋白,可養顏美容,是港式老火湯裡的經典配方,煲出來的湯頭也完全不遜色於干貝的鮮美,因此深獲香港人喜愛。這一款,在中醫師的調配下還特別加上了珍貴的黨參,適合:產後補養、疲憊男性上班族、體質虛弱人士。我也準備帶回家弄給蘿老爸試試。

    我自己喝完這兩款煲湯後,有種嘴巴被輕輕黏起來的感覺,難道我就是喝到了所謂的膠原蛋白,哈哈!

    🌹 美容滋潤|紅泥小火爐
    ➣適合:養顏美容、術後復原、病後補養 。
    ➣花膠:為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屬於乾海產的一種, 即「鮑參翅肚」中的「肚」。

    🐙 養顏打底|綠蟻新醅酒
    ➣適合:養顏美容、產後哺乳、疲憊男性上班族、體質虛弱人士。
    ➣章魚: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最適合當做健身時的輔助食材,富含大量膠原蛋白。

    這兩款湯都沒有添加味精跟添加物,老人小孩也都可以吃。跟我一樣無湯不歡,又沒時間煲湯的你,趕快這裡下單: https://p3.groupbuyforms.tw/gzaea

    #簡單隔水加熱微波就可以立刻食用
    #可作高級火鍋湯底使用

  • 瑜珈肌動解剖學 在 Shirlyn 的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3 20:05:08
    有 81 人按讚

    從念書時期就觀察到自己需要比其他同學努力花比較多的時間才能消化吸收、理解,不管是學科或是術科都是,開始學習到瑜珈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世界上也是能夠容許你依照自己的速度慢慢學習,並不是一定要跟著大家的步伐前進。

    這兩個月的時間可以標記為 PILATES 學習季,我一直都對 PILATES 有濃厚的興趣,才會從二十幾歲持續練習 PILATES 到現在,而PILATES 也幫助我的身體從歪七扭八到擺放整齊。在學習的過程中參加了四次的 PILATES 墊上師資認證培訓,終於在今年鼓起勇氣參加 PILATES REFORMER 師資培訓,主要只是單純地想讓自己更了解 PILATES ,也希望在跟老師上課的時候如果老師去照顧其他同學時可以怎麼自己照顧、檢查自己 。

    這次的器械師資培訓跟7月份的同學組成一樣也是高手雲集,大家對解剖學的概念都很足夠程度很好👍老師問什麼大家都能夠回答,一對一教學練習時同學也會幫你仔細的檢查動作甚至會一起分析他所觀察到的問題,真是太棒棒了!感覺每個周末都去上6個小時的私人課😀 除了器械動作的學習解剖學是一定不能少的!而解剖這東西真是要靠一股傻勁學習,聽第一次聽沒懂沒關係,就在聽第二次、第三次!就是一直聽就對嘞!

    第二次聽吳醫師的解剖學依舊讓我聽到目不轉睛、耳朵豎的很直加上打得很開👂 雖然自己聽了非常多次的解剖學,包括有專門為舞蹈科班準備的解剖學、有健身教練的、瑜珈師資培訓的、有專門從解剖角度去看瑜珈體位法的,各式各樣👻 每次聽都有懂一點點🤏真的是一點點🤏 聽到現在終於可以用一個相較放鬆的狀態去享受聽解剖學。

    認同吳醫師所說的解剖學就像是在讀身體使用說明書,不需要硬記、硬背肌肉名稱、起點止點與功能,最重要的是能夠與生活連結與活用 大家都知道要能夠抵達可以活用那也表示自己已經理解了並可以以一個全觀的視野去觀察與分析😅。

    目前已完成兩周的 PILATES REFORMER 師資培訓,對 PILATES 的喜愛只有增加沒有遞減❤️ 要感謝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老師非常非常資深但始終依舊低調,跟老師學習多~年感覺到的不是在展現自己有多厲害或是懂多少,而是多了一份體諒、多了一點同理心;
    不會塞很多很多的東西給你,會給你剛剛好的量+剛剛好的壓力,讓你有時間消化吸收,對我來說這可是需要靠經驗與觀察以及一定的歷練才能做到。

    繼續好好享受當學生學習的日子🤓
    學習愉快🥰快樂學習🥰
    BODY LAB+ 亞洲體研

  • 瑜珈肌動解剖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1 14:24:54
    有 9 人按讚

    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