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琦君國文課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琦君國文課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琦君國文課本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翻轉教育 Flip‧Educatio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什麼我和大家不一樣?」 #你如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身分或自我認同? 爸爸是在越南的台商,媽媽則是越南人,李如寶從小在越南成長,直到大學才返台。在她求學過程中讀的是台灣學校,「國文課讀琦君、地理課背台灣地圖,但走出校門看到的就是田、是湄公河,根本沒有課本裡那些東西…」 曾經一度李如寶最討厭「#自...
琦君國文課本 在 翻轉教育 Flip‧Educ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我和大家不一樣?」
#你如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身分或自我認同?
爸爸是在越南的台商,媽媽則是越南人,李如寶從小在越南成長,直到大學才返台。在她求學過程中讀的是台灣學校,「國文課讀琦君、地理課背台灣地圖,但走出校門看到的就是田、是湄公河,根本沒有課本裡那些東西…」
曾經一度李如寶最討厭「#自我介紹」,因為她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非常困惑,一直到她上了台大的一堂課,短短60秒大家記得她是因為 #新二代 這個關鍵字,於是她開始思考,要怎麼幫助有跟她一樣經驗的人,她的解方也很令人意外,竟然是一組「河粉」桌遊!↙
cplink.co/NTpXbd9c
琦君國文課本 在 Sama記事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變好】
弟: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
我:讀"陌上桑"啊。
弟:對!我覺得我的國文就要變好了。
我:?
弟:國文課提到的這些,我小時候就會了。
我:...
------------------------------
高中時,我在書店找到一本樂府詩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古詩,陌上桑是其中一首。第一次讀陌上桑,驚艷於詩中的鮮活意象,覺得質樸的古詩非常有趣,那本樂府詩集翻了一年,陪我渡過聯考前的焦躁時光,差不多都刻在腦裡。
兩個兒子出生後,我們常把押韻的詩詞當歌謠唸著玩。年幼時他們多話又好奇,為了找話題,要一直變化花樣,當我想不出什麼新鮮玩法時,我就把記憶中古詩的鮮明圖像,加入自己的想像變成故事,講給他們聽、教他們唸。沒想到小孩的記憶力很好,這些零零碎碎的閒聊,讓古詩十九首、陌上桑、飲馬長城窟行...成了難忘記憶。
事隔十多年,陌上桑又重新從兒子的口中聽到,沒想到再次聽見它,會是高中的課文選文,沒想到可以在高中課本中,讀到這麼浪漫又充滿趣味的詩。
我猶然記得,高中時,我跟大堂哥(大堂哥是留美理科博士,跟我差了二十歲)聊天,他提到如果高中生可以讀點美好的詩或文章,應該就不會那麼排斥語文。
大堂哥已當天使許多年,物換星移,現在的高中生,可以在課堂中讀到有趣又浪漫的詩了。
無論是弟弟偶遇童年記憶中的詩,讓他有國文"變好"的錯覺,或是高中國文朝更吸引人的方向改變,這都是"變好"吧!
(查了一下高一國文課本讀什麼,世說新語選讀、項脊軒志、師說、桃花源記、老殘遊記、飲馬長城窟行、陌上桑、徐志摩詩選、琦君散文、裨海紀遊選讀、岳陽樓記,一半以上都是兒時聽過或讀過的,難怪弟弟會有國文要變好的錯覺,哈哈哈)
*兒時的詩歌時光 https://blog.xuite.net/sama01/blog?st=c&p=1&w=1804478
琦君國文課本 在 貝琪梨 旅行藝創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年底的緬甸之旅
某種程度算是在旅行人生裡畫上一條分界線
正巧在那趟旅行的前後
發生了一些事
和一位曾經很敬重的前輩朋友unfriend
那趟旅行也遇到非常囧地第一天一個人就被下班的住持鎖在佛塔裡
不過那趟旅行卻也是2015年旅行中拍了最多自認美麗的畫面
不論是景色、人物還是動物
以下是2018年台南市文化局樂讀誌邀稿的一則文章
文裡有提及被鎖在蒲甘佛塔一事
<<關於閱讀這事兒>>
關於閱讀,想起小時候,經常於放學後或是週六假日泡在鄉下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區,翻閱圖畫書或繪本,儘管國小時因應參與國語文競賽包括作文、朗讀、演講、字音字形比賽,總被迫閱讀一些艱澀的讀本或是背下「吉光片羽」裡的精選摘句,但那不屬於自主閱讀。
仔細回想,我自主的課外閱讀習慣,大抵是從國中時期養成的,國中時期的班導師是位篤信佛教的國文老師,她在教室內置設了個大書櫃,擺放滿一系列九歌、爾雅等出版社的書籍,以及元明清歷史原文名著,規定我們班同學每週閱讀一本書並且用打洞的資料卡紙來寫讀書心得,因為如此,我從那年代開始與琦君、白先勇、廖玉蕙、三毛等文學家透過文字交會,起初那看似令人煩惡的課後作業,在一年之後累積了厚厚一本資料夾的讀書心得報告,發現越讀越起勁,心得報告也越寫越順手,就這樣習慣閱讀、也透過書寫心得報告練習將閱讀後所產生的啓發與想法再次轉換成文字。
高中時期,我就讀所謂的升學高校,標榜升學的第三類組特殊班醫科班,顧名思義,即為目標為考上醫學系的升學班。在繁重課業壓力下,從事休閒娛樂活動會讓當時的我產生罪惡感,而課外閱讀成了名正言順的正當休閒,那個時期的自己閱讀了大量關於生物、醫學、生物科技、心理學、社會學、神話故事與英文原文名著,此時的自己未料及自己將來會走上如何的路。
直到高中畢業離開家裡,到台北上大學念書,一個偶然,好友偕伴同行前往紐西蘭自助旅行,自此開啓了另一種閱讀世界歷史地理的方式:旅行。
自此貝加爾湖不在僅是課本上一句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而是腳下所踩踏的沁涼湖水,西伯利亞鐵路不光是一條跨越歐亞的偉大鐵路,而是待在列車包廂上與金髮碧眼的俄羅斯乘客一家人用英俄小辭典比手畫腳交談的真實體驗。
書籍的閱讀與旅行的閱讀,此後對我而言密不可分,我喜愛閱讀我正在旅途中相關主題的讀物,能即時映證所讀與所見的知識,能同時讓旅程與閱讀添加趣味。
最特別的一次旅程中閱讀經驗,莫過於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發生在緬甸蒲甘的那回,當時我初抵緬甸,興致勃勃租著電動機車開始參拜這萬塔之城,直到晚間將近七點,我前往一座佛塔參拜,涼風從開放式的廊柱間穿梭,正當心想原來這裡也有像京都寺院有夜間參拜的開放,也正因這舒爽微風感到心境平和,悠悠哉哉地參觀與構圖拍攝照片,參觀完畢走回入口處時,才赫然發現鐵柵欄門已鎖上,而進來時門口的住持和販售線香與鮮花的小販皆不見蹤影,此時才驚覺,原來稍早前遙聞門口傳來的喧雜聲,是佛塔要關門,住持與小販正準備收拾離開的聲音。就這樣,我隻身前往緬甸的第一天,就被關在佛塔裡了。我觀察研究了鐵柵欄門的鎖,重新環繞了佛塔一圈,試圖找出其他可以逃圍的出口,結果皆徒然,拿出裝著台灣電信卡的手機撥旅館的電話也撥通失敗,我打量了一下四周環境,判斷沒什麼危險,不哭不鬧不慌不忙,打開背包檢視,撈出香蕉、礦泉水,以及正巧稍早在另外一座佛寺前書攤所買的英文版翁山蘇姬傳和我是馬拉拉(I am Malala),我忖度著有吃的、有喝的,大不了到隔天天亮住持就會來開門,索性就著鐵柵門旁倚坐,在大佛的目光下閱讀起來。後來,有人路過意外發現被鎖在佛塔的我,找來住持替我開門,讓我脫離在佛塔裡過夜的窘境,卻成了我旅行人生中難以忘卻的一則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