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現存感染定義特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現存感染定義特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現存感染定義特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現存感染定義特徵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拉裘立蓓爾,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給護家盟的69課】第07課:護家盟不告訴你的性知識: #健康差別 與 #健康不平等 (Health Disparities and Health Inequalities)(Cheenghee Koh) 近日,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以及其泛基督教支持者,為了阻擋性平課綱在中小學教育的實施,透過...

  • 現存感染定義特徵 在 拉裘立蓓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01-07 11:12:11
    有 31 人按讚


    【給護家盟的69課】第07課:護家盟不告訴你的性知識: #健康差別 與 #健康不平等 (Health Disparities and Health Inequalities)(Cheenghee Koh)

    近日,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以及其泛基督教支持者,為了阻擋性平課綱在中小學教育的實施,透過不同管道發放宣揚其理念的文宣。為了獲得家長的支持,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大量引用一些看似科學的證據/數據。例如,有文宣引援學術研究,宣稱「具有同志認同」的人,比較容易有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包含愛滋、憂鬱症與自殺。於是,他們先告訴家長同志不健康、不正常,接著再恐嚇家長說有接觸包含同志議題的性別教育可能會教養出同志小孩。

    這些實證研究對嗎?沒錯,這些研究結論看起來沒有大問題。的確不少實證的健康研究都發現,有同志認同的人,相較於異性戀同儕,在不少健康方面都有顯著差異。這些差異通常都是較為負面。不過也有一些顯著的例外,例如男同志比異性戀男性更不易肥胖,女同志比異性戀女性感染愛滋的風險顯著地較低等等。

    但,我們可以基於同志在某些健康面向上比異性戀較差,便主張「我們不該讓小孩長成同志」嗎?

    我的回答是:會做出這樣結論的人,是完全誤讀當代健康科學研究,並把這些研究做去脈絡的解釋,使得這些研究成果完全喪失意義。更嚴重的,散佈這種文宣會誤導我們對於當代同志健康研究的成果與共識,敗壞公共討論的品質,使公共政策無法朝合理且符合倫理的方向修正。

    ▼ 如何精確地理解當代同志健康科學文獻

    要正確地理解科學文獻,我們必須先理解這些科學研究的生產背景:國際健康研究學界在過去二、三十年,逐漸將焦點放在「指認潛在 #健康差別 (health disparities) 與 #健康不平等 (health inequalities)」,並尋找能夠解釋這些健康差別、健康不平等的社會與行為決定因素 (social and behavioral determinants)。最終目標,是設計各式介入方案,包含從政策改變、社區營造,到個人化的行為改變,以弭平這些健康差別與不平等。

    那甚麼是健康差別與健康不平等呢?

    美國的「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 (Healthy People 2020) 提供一個很好的定義。在美國《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中,健康差別的定義是「一種特定的,與社會、經濟、環境弱勢處境息息相關的健康差異(health difference)。這些特定的健康差異負面地影響了一些特定群體。這些群體因著不同特徵而在健康上系統性地遭遇更大阻礙。這些特徵包含了族裔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經濟條件、性別、年齡、心理健康、身心障礙(認知、感知、與生理)、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地理位置,或其他在歷史中與歧視或社會排除有關的特徵。」[1]

    當代同志健康科學研究即源於此國際健康科學傳統,旨在確認:在哪些健康面向上,同志族群遭受了健康差別與不平等,這即是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緊咬不放的「科學證據」。

    但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卻故意掩蓋了,在確認差別與不平等之後,研究者必須進一步追究:是哪些社會不正義(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的弱勢條件,歧視與社會排除)導致了這些健康差別與不平等?我們可以做甚麼事,來改變這些社會不正義?政府、政黨與民間團體應提出哪些公共政策,以提供更完整與友善的醫療與社會心理服務,促進同志健康,以弭平過往與現存的社會不正義對同志族群所帶來的健康傷害?

    於是,當代的同志健康科學研究,就像其他所有科學學科一樣,如拼圖般一塊一塊地拼湊出同志的經驗健康(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的健康),而這些健康經驗又如何與更大的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脈絡做連結。換句話說,這些研究希望能發展具體策略,找出如何能系統性改變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結構的方法,使得同志族群亦能夠享受健康帶來的益處。

    ▼ 同志的健康差別與不平等與社會不正義息息相關

    過去二、三十年,科學家的確已指出不少同志族群所遭遇的特定健康差別與不平等,例如愛滋感染、憂鬱症、自殺等。同時,科學家也已在不同的層面上找出影響同志健康的社會與行為決定因素。

    研究發現,這些社會與行為因素往往與社會不正義有關。例如,遭受歧視與受害經驗 (discrimination and victimization) 與內化的同志汙名 (internalized stigma) 早已被證實能直接影響同志的心理健康(如憂鬱症)。而較差的心理健康,若未及時接受友善的醫療與心理社會服務,則會反過頭來影響不少重要的健康行為,包含安全性行為與自殺。對於醫療服務的不信任,又常會令同志族群減低使用醫療資源的動機。現在,科學家甚至利用先進的科技技術(如:使用不同的生物標記),嘗試找出連接歧視經驗與生理健康的生物機制。另一些科學家則設計出醫療、社會與心理服務方案,嘗試提升同志族群的健康。部分方案已被證實有效。

    ▼ 做好做滿:引用健康科學文獻的動機與方法

    綜上所述,如果要閱讀與使用當代同志健康科學文獻,請務必考慮進這些科學文獻的生產脈絡,以及更有系統地引述文獻全貌,而非去頭截尾地使用某一小部分的文獻,去脈絡地解讀與引述。這些科學文獻並不允許被任意且片面地單獨使用,而是必須在整體相關文獻中進行閱讀與解釋,才能產生它在科學中的意義。

    任何單獨一片拼圖並無法告訴我們太多事情,我們也應該摒棄從單一拼圖「講一個影,生一個囝」的幻想式文宣。只有當這些拼圖被系統性整合起來,事情的全貌才能漸漸浮現,每一片拼圖所蘊含的訊息才會變得清晰。[2] 隨意使用同志健康文獻,不管其科學脈絡,只會阻礙我們對事實的理解,並有害公共討論與政策的形成。

    最後,當代同志健康科學文獻裡所提及的「同志健康問題」實是著眼於改善同志的處境。這些研究同志健康的科學家們認為:是因為各種基礎社會條件的差異,造成同志的活得比較不健康不快樂。也因此,這些學者們至力於指認這些問題,並尋求改善。但護家盟/信心希望聯盟使用這些文獻卻是用來影射「同志本身」的不健康,而非弱勢社會條件造成的不健康。簡單來說,他們引用文獻的方式與動機皆背離了原本同志健康研究的初衷與科學脈絡。

    誤用、濫用同志健康科學,才會真正有害下一代、毀壞全民健康、阻礙家庭幸福!

    [1] 英文全文可參見該網站: http://www.healthypeople.gov/…/foundation-healt…/Disparities
    [2]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科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科學發現是立足於前人累積的知識之上。也因此,科學發現有其脈絡。不能隨便抓出一個片段,就宣稱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授課教師:Cheenghee Koh, MSW, PhD(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專任研究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