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現代漢語語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現代漢語語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現代漢語語法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康Sir的編輯七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標點修辭學】 ** 現代中式標點符號,受傳統漢語的影響不深;這部分涉及的是「句讀」的功能,也就是藉由停頓的標示,來協助語句意念的分割,達到語意「清晰」的修辭效果。 但這部分的功能,其實也完全被借用的西式標點符號所涵蓋了。可以說,現代中式標點符號與古漢語「句讀」的關係不大。(注意,「句讀」是閱讀者...
現代漢語語法 在 ??說日文.解漢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02:04:00
夏目漱石 · 夏目漱石是現代日語文章的創始人。 · 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同樣,曾有一個現代化的轉變。 · 就如文言文變為白話文,日語文學也從江戶時代的通俗文章及候文體等,變為我們今天所用的現代文體。 · 為什麼他能夠定立出現代日語的文體呢? · 其中一個原因:英文好 · 夏目漱石原本是英語文學教師,更...
現代漢語語法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4:16:27
【大和言葉的字裡人間】 . 外人如我輩看來,日語總依稀有幾道異鄉影子:現代日語近半是漢語詞,又有 2 成是借用他國的外來語,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等斑駁陸離,被調侃集大成也是常有的事。 . 不過,日語中還有一類,生於奈良時代以前的傳統風土,既非漢語亦非外來語,儘管後來有借用漢字形義,但沿用和語...
現代漢語語法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標點修辭學】
**
現代中式標點符號,受傳統漢語的影響不深;這部分涉及的是「句讀」的功能,也就是藉由停頓的標示,來協助語句意念的分割,達到語意「清晰」的修辭效果。
但這部分的功能,其實也完全被借用的西式標點符號所涵蓋了。可以說,現代中式標點符號與古漢語「句讀」的關係不大。(注意,「句讀」是閱讀者標示的,而不是寫作者)
西式標點符號的原始運用是在劇本裡,用於指導演員的講話、語氣、情緒、肢體表達等等。可以說,標點符號除了有「清晰」的基本修辭作用外,還有「節奏」、「生動」、「形象」的修辭效果,而後者是普遍被輕忽的。
在所有的文體裡,應用文(含新聞寫作)的標點符號使用,受到較嚴格的規範,以「清晰」、「明確」的效果為主。非應用文的文學體裡,追求純粹性的詩歌,幾乎棄用了標點符號;追求簡潔、流暢效果的小說,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也力求簡化。
唯獨散文,為了營造節奏、渲染情緒、製造餘韻,而大量甚至出奇地使用標點符號。散文大家余光中自承:「我在寫作散文時,使用標點符號是比較隨意的。」
上文提過張愛玲的「破折號」,現在再談一下其它標點符號的修辭效果。譬如: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裡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梁衡〈晉祠〉
「多、清、靜、柔」,四個平凡無奇的字,被頓號隔開,竟營造出如石間清泉湧出的叮叮咚咚節奏感;而難得的是,還傳遞出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
其實,我一向對「頓號」存有偏見。在所有的點號裡,頓號是停頓時間最短的符號。我常常嫌它輕浮、毛躁,缺乏「散文式」的文靜與沉鬰氣質。(沒騙你,我注意過,抒情散文裡真的很少人使用頓號)
「多、清、靜、柔」能營造出節奏感,當然與使用的是單詞的並列有關,如果是兩個以上的字節並列──「這裡的水,很多、很清、很靜、很柔。」就沒有了那種如鋼琴般純淨的音樂感了;甚至,「這裡的水,量多、清澈、寧靜、輕柔。」就更等而下之了。
那原句中「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從何而來呢?我覺得是原句中的「逗號」起的作用。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原句這樣改,在語法上並沒有錯誤,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語句不僅沒有莊嚴感,甚至輕快的節奏感也都消失殆盡了。
「這裡的水」之後使用逗號停頓(逗號停頓時間比頓號長),除了有突顯主語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使得四個聲節的主語「這裡的水」與單詞並列構成的謂語「多、清、靜、柔」,形成節奏的對比,從而有一種對抗的張力。
以逗號分隔主謂語,是常見的標點修辭手法。譬如:
等待雨,是傘一生的宿命。──張愛玲
不過,我也經常在新聞寫作(特別是人物特寫)中,看到一些濫用了的手法。譬如:
他,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傳奇;他,是當代媒體關注的焦點;他,是……。他,就是……。
修辭講究新鮮,用濫了的老梗難免令人覺得生硬、造作。
你,說是不是?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ain
現代漢語語法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同英語與美語有同的基礎,但發音、詞彙乃至於文法都有差異一樣,台灣的「國語」、中國的「普通話」,或是其他東南亞地區的「華語」也有類似的差別。雖然可以溝通,但一聽往往就知道這個人是哪裡來的?
這篇來【泛科學】上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的文章介紹了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蕭素英副研究員對於「台灣國語」的研究,讓我們更加清楚知道台灣華文漢語的特色,也暸解這些語法的來源有哪些?
-----------------------------
首先來看看「行」,上古漢語這個字有「行走」、「道路」等具體意象,也已經出現「德行」、「排行」的抽象意義。
到了現代國語,行走的意思被「走」這個字取代了,只有少數用詞(例如行人)仍保留。但是,國語從移動這個意涵擴充更多用詞:運行、流行,還多了「可以」的意思(你行嗎)。
「行」的「行走」意義在國語裡消失不見,卻保留於閩南語,而且延伸出「接觸、交往」之意。這種抽象用法非常生動,想像一下兩人常常行走,走著走著距離自然就拉近,所以當我們說兩個人「行鬥陣」(kiânn tàu-tīn),字面上乍看像「走在一起」,其實真正的意思是:他們正在交往,戀愛 ing!
「走」,在金文中是一個奔跑的人形,本義為「疾行、奔跑」,例如走馬看花、敗走樊城。但是到了國語,除了走馬看花、奔走保有原義,大部分都被「跑」這個字所取代。「走」,基本上就只是步行、走路。
不過閩南語的「走」依然很復古!鮮明保留了「疾行、奔跑」的金文本意,例如「好膽莫走」(Hó-tánn mài tsáu)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92499
現代漢語語法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喃字(喃文)Chữ Nôm是指越南民族於9-11世紀根據漢字「六書」原則制定的一種方塊文字,用以記錄越南的語言。從基本詞彙、語法結構來看,是一種已存在、獨立的本地語。由基本詞彙來看,越語十分接近MON KHMER語系(今 #南亞語系),而語法結構也與漢語不同。
越南曾被中國封建王朝統治長達千餘,因此,受到中國政治與文化極為深遠的影響。漢字在越南稱為Chữ Hán,用於高階場合,越南語則使用於日常生活,缺乏越南話的書面語,造成口語和書面語脫節。19 世紀中期法國殖民越南推廣越南羅馬字,而漢、喃文字系統在羅馬字成為主流語言,並與現代化與國族象徵鍵結後已趨式微。
不過在越南的漢學研究中,#漢喃字典 的建構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最早的漢喃字典頒布於阮朝嗣德帝在位期間,期間1867年阮朝阮長祚曾提出廢除文言文,使用喃字書寫的越南文為官方語言,相當於越南的「白話文運動」,但最終此項語言改革並未成功。
➡講座訊息:https://ccsnews.ncl.edu.tw/news/166/02?id=14589
📂潘文閣講述、張秀蓉記錄,〈越南的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44,頁368-369
📂張學謙,〈從外國字到國語字── 民族主義、現代化與越南羅馬字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2014春,頁1-28
📀2015年「寰宇漢學講座」杜翠蓉教授演講活動報導:https://ccs.ncl.edu.tw/g0107/act_detail.aspx?sn=107
📀那些年,用「喃字」所寫的越南文,麻瓜的語言學:
http://uegu.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14.html
*本文引用文字及圖片均屬著作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