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現代樂派鋼琴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現代樂派鋼琴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現代樂派鋼琴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現代樂派鋼琴曲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聽·希望》:https://youtu.be/JIQA9GDtHMo #在驚濤駭浪的困境中​ #聽見希望的聲音​ 唱盡所有的歌,只為你的沈默 飛過所有的夢,只為和你相逢 帶著柔似水的心,踏上堅定追尋之路 陳冠宇、范姜毅二位鋼琴家 在精湛的琴藝中蘊化出扣人心弦的深切情感 昂揚起厚實的〈 #...

  • 現代樂派鋼琴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0 17:55:49
    有 95 人按讚

    💽 《聽·希望》:https://youtu.be/JIQA9GDtHMo

    #在驚濤駭浪的困境中​ #聽見希望的聲音​

    唱盡所有的歌,只為你的沈默
    飛過所有的夢,只為和你相逢
    帶著柔似水的心,踏上堅定追尋之路

    陳冠宇、范姜毅二位鋼琴家
    在精湛的琴藝中蘊化出扣人心弦的深切情感
    昂揚起厚實的〈 #希望​ 〉心聲

    \\
    面對面交手 心與心會遇
    在黑白鍵上翩然曼舞
    繽紛絢麗 變化萬千
    迸發出雙鋼琴那無法取代的魅力

    超乎言語 直攝內心
    以音樂
    驅散茫無方向的徬徨
    喚醒正念覺知
    出離困境擾攘
    走進光明希望
    \\
    本張 #雙鋼琴專輯​ 中的曲目,大多是原創作者真如在靈感乍現之際,即時誦唱而成。本輯的編曲展現了雙鋼琴樂器特有的力度,琴鍵的撞擊感,聲聲入耳,彷彿敲打在心上。

    而二首現代樂派的鋼琴曲風〈 #困​ 〉、〈 #驚濤駭浪​ 〉,則是原曲創作者真如—在靈感湧現之際,憑內心感受直接在鋼琴上拍奏琴鍵,剝去旋律音符的修飾,讓生命輪迴之苦無可迴避,直視面對。

    繼2016年的《東方美聲禪心》與2018年的《花之夢》,製作人 #王子承​ 再次攜手樂壇翹楚,邀請了陳冠宇、范姜毅兩位不同世代、背景相異的鋼琴名家,全輯在台北市文化大學曉峯音樂廳現場演奏收音,運用兩部同款的 #Fazioli鋼琴​,演繹詮釋真如作品,以雙鋼琴呈現風貌全新的《聽。希望》專輯。

    《聽。希望》專輯中14首作品,邀請多位知名當代編曲家各具特色的詮釋,化成或為獨奏、或為雙鋼琴編制的新曲,讓兩部鋼琴既能細緻發揮樂句,更能交織堪擬樂團質地的厚實和聲。錄音則邀請金曲錄音師王昭惠,以忠於原音場域的精神,錄下最完美的表現。
    \\
    演奏者:
    #陳冠宇​
    臺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兼任副教授。
    美國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學位、職業演奏家文憑、鋼琴教學法文憑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鋼琴演奏博士候選人。

    #范姜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
    德國國立漢諾威音樂學院取得最高藝術文憑並擔任講師,同時為國立特洛辛根音樂學院教授碩博士班。

    創作者:
    #真如​
    一位探索心靈世界多年的修行者。讚頌,是她感悟而唱出的音樂,大多是詞曲同時湧現。創作至今已累積千餘首,作品跨越古典與流行,改編於多元的演出型式,包括室內樂、交響樂、聲樂、器樂、獨唱(奏)與合唱曲等等,更與數十位海內外頂尖音樂家、歌手合作,期能透過音樂療癒內心、散發正能量!

    真如於2020年5月首度發行個人專輯《 #悲智雙翼​ 》,2020年6月推出單曲〈 #在這個時候​ 〉。近年與樂壇音樂人合作作品:鄧吉龍《東方美聲禪心》、夢蓮花讚頌合唱團《綻放》、蘇顯達小提琴《花之夢》等。

  • 現代樂派鋼琴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9 18:46:41
    有 36 人按讚

    🎵明晚在國家音樂廳的《聽・希望》陳冠宇&范姜毅雙鋼琴音樂會,二樓只剩下13張票卷,誠摯感謝大家的熱烈支持~ 🙏

    3/20(六)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最新專輯《聽·希望》也將在3/20音樂會當晚在國家音樂廳首度亮相販售

    🎧 試聽《一輪明月》:
    https://www.facebook.com/1044020326/posts/10220869479660475/?d=n

    《聽・希望》,在驚滔駭浪的困境中,聽見希望的聲音。

    陳冠宇及范姜毅二位知名鋼琴家,以深厚的演奏技巧及豐富情感魅力,在琴音中演譯舖陳出如音樂劇一般的歷程,讓觀眾反思人生路中的種種境界和自突破挑戰一路走來的歷程。兩架鋼琴展現層層迭迭變化,豐富的音色細細舖陳出扣人心絃的情感,迸發出雙鋼琴那無法被取代的魅力。《聽・希望》雙鋼琴演奏,將雙鋼琴的藝術表演形式發揮到最大的表現空間。

    二位鋼琴家也分別有各自獨奏曲目,透過同台演出,各自展現特有的個人風格和演奏技巧,令觀眾欣賞到鋼琴家如何把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內容真摯表現出來。特別是分別詮釋二首現代樂派的鋼琴曲風,〈困〉敲打著生命的真實,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驚濤駭浪〉。原曲創作者真如,憑真實感受直接拍奏琴鍵,剝去旋律音符的修飾,讓生命的輪迴之苦無可迴避的去直視、面對。直白的真相之音,經過編曲家採譜、分段整理與潤飾的現代樂派新曲,分別由二位當代鋼琴家用盡全身之力去詮釋,這一份源自心中想要究竟脫困的渴望。

  • 現代樂派鋼琴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4 09:36:23
    有 12 人按讚

    【 🎊🎂 2021 3/11 】♩. ♪ 阿根廷作曲家、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皮亞佐拉 (Ástor Piazzolla) 百年誕辰!

    📹 范姜毅與天籟美音合作演奏自由探戈:
    https://youtu.be/_977wabETuc

    阿斯托爾·皮亞佐拉(Ástor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5日),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on)演奏家。作為作曲家的皮亞佐拉,以全方位系統的古典音樂訓練為基礎,創造性地融合傳統古典音樂與爵士樂的作曲風格,將探戈音樂從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樂提升為可以單獨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藝術性,並能表達深刻哲理的純音樂形式,並由此創立了「新探戈音樂」(Tango Nuevo)樂派,成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亞佐拉被尊稱為「了不起的皮亞佐拉」(el gran Piazzolla)。

    皮亞佐拉於1921年誕生於阿根廷馬德普拉塔的一個義大利裔的家庭,由於經濟困窘,在其幼年時,舉家搬遷至美國紐約。皮亞佐拉遂於美國紐約度過其童年時期,並得到機會接觸古典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探戈音樂、爵士音樂等多種風格,與此同時也開始演奏班多鈕手風琴,並於13歲時得到當時旅美的著名阿根廷探戈音樂演奏家Carlos Gardel的邀請加入其演奏團,以及在其探戈主題的電影中獲演一個配角。

    1937年,皮亞佐拉家族遷回阿根廷,已經有了相當音樂基礎的皮亞佐拉和專業音樂人士有了更多的機會,並展露了作為手風琴演奏家的驚人才能。其時,皮亞佐拉所崇拜的世界級鋼琴演奏家阿圖爾·魯賓斯坦亦旅居阿根廷,皮亞佐拉為其寫作了一首鋼琴曲,並當面求教。魯賓斯坦雖然並不認為這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但積極鼓勵皮亞佐拉正規而系統地學習音樂,走上專業的道路。

    在魯賓斯坦的鼓勵下,皮亞佐拉拜阿根廷著名的作曲家希納斯特拉(A. Ginastera)為師,按照正規音樂學院的教學法學習鋼琴、作曲等專業,並取得了一定的作曲家的聲望,為日後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皮亞佐拉在阿根廷的音樂學院畢業後,曾一度放棄探戈音樂,專心於古典音樂世界,並以青年作曲家的才華引起當地作曲界的矚目,並贏得機會前往法國巴黎,拜著名作曲家娜迪亞·布朗熱(Nadie Boulanger)為師,繼續深造。

    在歐洲,皮亞佐拉仍打算隱瞞自己曾作為探戈音樂家活動的經歷,認為當一名探戈音樂家是一種恥辱,而想一心投入純正的古典音樂世界,但這個想法遭到其老師布朗熱言辭激越的強烈反對。當布朗熱了解到皮亞佐拉在探戈音樂中的才華後,慍怒地打消了皮亞佐拉放棄探戈的想法,熱忱地鼓勵皮亞佐拉大膽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塊新的土地。無論對於皮亞佐拉,還是對於探戈音樂藝術,甚至世界音樂史而言,這個後來被證明為富有遠見的建議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因為從此皮亞佐拉扭轉了探戈不能作為純粹的「藝術音樂」存在,而只是一個存在於「社會底層」的「骯髒下流的詞語」[2]的錯誤觀念,將其全部才能投入到這塊他既熟悉而又有天分的領域中去。

    此後,皮亞佐拉在巴黎以很大的熱情投入探戈音樂的創作中,打破了傳統探戈音樂的一些窠臼,將現代化的古典、爵士等先進音樂技法融入探戈中。除作曲之外,他本人亦積極參與演奏,並採用了站立式的新的手風琴演奏方法,由於其音樂形式過於新潮,內容迥異於傳統程式化的探戈,內涵更遠比舊形式豐富,引發了部分聽眾的不解與不滿,甚至發展為毆打事故,但皮亞佐拉終於找到了嚴肅音樂和探戈音樂相互結合的最有效方式:用探戈的激情來構架嚴肅音樂。

    從歐洲學成歸國的皮亞佐拉已是一個成熟的作曲家了。1955年,他在阿根廷創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八重奏」的探戈演奏團體,並革命性地引進了如下樂器編制,從而改變了探戈樂團傳統的音響效果:

    兩把班多鈕手風琴;
    兩把小提琴;
    低音提琴;
    大提琴;
    鋼琴;
    電吉他。

    20世紀60年代是皮亞佐拉創作的高峰期,其諸多代表性的探戈組曲均在此時誕生。如同在巴黎一樣,在阿根廷,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起初也遭到了人們的不解和排擠,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到皮亞佐拉音樂的意義,最終將皮亞佐拉的音樂視作阿根廷文化中極有代表性的瑰寶。

    皮亞佐拉一生共創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探戈歌劇」(Operita de Tango)《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Maria de Buenos Aires)。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皮亞佐拉旅居義大利,這是他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期,也是其演奏藝術爐火純青的集大成時期。1990年,皮亞佐拉在巴黎罹患中風,作曲事業遂告結束。1992年,皮亞佐拉病逝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