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現代散文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現代散文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現代散文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現代散文推薦產品中有1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兩個最近的經驗感受 一、社群守則和寫作動力 前陣子有個很深的打擊,那就是我寫了篇希特勒與現代主義藝術的關係,結果該篇文章被認定違反臉書的「社群守則」,觸及率大幅下降。我其實相當的心灰意冷,雖然那是我信手捻來的一篇知識分享,稱不上是甚麼嘔心瀝血之作。但這種感受相當糟糕。我寫文分享,本就是單純對...

 同時也有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

現代散文推薦 在 微咖啡 coffee_where_ |咖啡廳推薦|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8:14:06

|生活在他方| / ☕️ · 美式咖啡 $100 🌕🌕🌕🌗🌑 🍰 · 小山園抹茶千層蛋糕 $150 🌕🌕🌕🌕🌗 / 這次要先介紹一個活動,小編除了幾間優秀的咖啡廳邀約還真的沒接過活動,因為某些活動每次收到都訴說著你找錯人了,不然就是黑人問號到不行,但這次!這個活動實在太棒必須推薦! 妞新聞的[咖啡日...

現代散文推薦 在 咩小妤 | Miemiefish ?手寫|正能量|咩式婚禮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04:08:13

【溫柔療傷新書推薦】+文末贈書抽獎✨ . #咩咩書單 . 『無論是哪些人事物,是那些路過的所有, 讓我們成為了我們。』-溫如生 . 這本太觸動心的書,不分享不行啊啊♥️ . ▪️▪️▪️▪️ . 先節錄書中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 . 《如果暗戀是顆糖》 .  在發現上癮的時候 就應該要戒斷 會很難受但...

現代散文推薦 在 王昱翔®不小王子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0:56:25

聊聊 #意識流 與喜愛的作家 #Woolf #女性主義 . 說到意識流的文學作品,第一個想到總是福克納 #Faulkner 的#聲音與憤怒,或是白先勇的#台北人。所謂的“意識流”,有別一般文學按照客觀時空的敘述順序,展開故事的架構;意識流則會根據人物意識活動的邏輯,來安排故事的講述方式。 . 故事更...

  • 現代散文推薦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5 09:00:36
    有 135 人按讚

    分享兩個最近的經驗感受

    一、社群守則和寫作動力

    前陣子有個很深的打擊,那就是我寫了篇希特勒與現代主義藝術的關係,結果該篇文章被認定違反臉書的「社群守則」,觸及率大幅下降。我其實相當的心灰意冷,雖然那是我信手捻來的一篇知識分享,稱不上是甚麼嘔心瀝血之作。但這種感受相當糟糕。我寫文分享,本就是單純對社會的回報,被搞這麼一遭,實在難有甚麼心情再寫些認真的文章。加上前陣子花費非常多的心力,想要在都市漫遊和都市規劃等相關文章上多琢磨,結果就是花費的時間更多,但獲得的卻更少,或許哪天又莫名其妙違反社群守則,一想到這個就更沒動力了。

    此外,最近閱讀的書,多半是些感受性的書。例如最近讀了李前總統文膽李靜宜對李前總統的回憶集《漫長的告別》,胡晴舫主編的《我台北我街道》、文化記者陳婉茜對文人雅士的散文集《我們不在咖啡館》,與 堡壘文化 合作要推薦的經濟歷史《世界經濟10000年》,接下來還有本還沒讀的,由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出版的《震撼世界的海報》。

    前面那些著作的感受,都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消化的。而《世界經濟10000年》閱讀起來確實不容易,內容札實又深刻,到目前也還沒讀完。後續怎麼樣,再與諸位齋友分享。

    二、生命

    最近聽聞有個小學同學過世了。我記得他是我三、四年級時的同學。父母從事肉品販賣,我記得兒時他就因為吃家裡的肉品吃得太營養,導致身材比別人大上一號。長大以後,父母退休從事副業,而他也就順勢接了家裡的攤子,繼續從事肉品販賣。這陣子,因為心肌梗塞過世了,留下了不到周歲的孩子。

    身旁因為意外或疾病等理由過世的朋友當然有,但這似乎是首個因為整體健康因素而過世的朋友。感覺整個價值觀都不太一樣了。

    以上兩則,做簡單的週日分享。

  • 現代散文推薦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8 21:35:44
    有 54,800 人按讚

    今天,大家都注意到本土病例再度「加零」,我也要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 俗女養成記 第二季中大小 #陳嘉玲 的精采演出!有看的朋友也留言一下吧!
      
    最近不斷有優質的台劇上映,除了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外,俗女養成記也有廣泛的迴響。
      
    這部改編自江鵝原創散文的戲劇,以六年級女生的成長歷程為背景,呈現了現代女性在社會中面臨的各種議題,其中很多關於童年回憶的片段,也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也參與投資這部戲劇的製作。這是政府啟動百億基金投資文化內容產業的一環,透過國家力量「獎補助」和「投融資」雙管齊下的支持,希望可以讓台灣文化內容產業有規模、有計劃的進軍國際市場。
      
    推薦大家一起來收看 #俗女養成記2,一起用行動支持台灣的優質戲劇!
      
    👉收看資訊:
    🎬華視主頻、CATCHPLAY+:每週日晚間九點
    🎬衛視中文台、愛奇藝:每週日晚間十點
      
    影像提供:華視、CATCHPLAY、百戲電影

  • 現代散文推薦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08:28:38
    有 162 人按讚

    我曾經都問過自己「如果俾你再選擇,你會想做男人定女人?」

    每當見到杯凍檸茶、聽到「我都係為妳好,你遲D就知」等等,我就覺得做女人好慘,一食凍野又俾人話對身體唔好、做運動(特別係重訓)又話傷身、每個月又會唔舒服、唔生仔又會話冇得生……總有好多框框俾你🥲

    今天來分享一本好書叫「無框身體」❤️,係台灣婦產科醫師寫俾女人嘅身體指南。我好少睇呢類「養生書」😅 因為我有種「鬼唔知阿媽係女人」嘅感覺,同埋好似唔太可行,因為要花好多時間煲呢様嗰様🤣,又或者戒口。

    呢本書大概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了解妳的身體,就不會委屈自己」、「妳真的懂月經嗎?」、「生不生,妳是有選擇的」;睇咗幾篇就覺得好特別,內容都係討論女性健康,但角度跟一般坊間的不同,比如民間以為嘅婦科見解以現代醫學來看多有錯誤、女人養好身體唔係為傳宗接代、養好子宮亦唔係女人嘅「使命」。

    重點反而係女人要多認識自己的身體,通過了解,我地就唔會對身體的變化感到恐懼,也安然接納身體每一個階段帶來的反應;最懂自己身體的人,是自己,而唔係啲三姑六婆呀🤣

    係真㗎❤️「認真的女人最美,愛自己的女人更美」

    「無框身體」是一本適合所有女人同身邊人睇嘅一本書;雖然男人永遠不可能體會乜嘢係月經同M痛,但唔代表可以唔需要理解㗎,所以男人必看「妳真的懂月經嗎?」呢個部分👍🏻

    非常推薦呢本書俾大家!「無框身體」即日起已經可以訂購啦🥳🥳🥳

    博客來:https://is.gd/CdxOYy

    #新書推廣 #烏烏醫師 #無框身體
    烏烏醫師

    ————————————————
    多謝大家支持我地一題兩寫跑步散文集《#跑了就懂》
    購書連結:https://www.sportsoho.com/shop/bookshop

  • 現代散文推薦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1-11 22:30:14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現代散文推薦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29 21:15:27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現代散文推薦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21:30:12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新冠肺炎 #防疫
    ─────
    瘟疫來襲,宅在家讀書最安全了對吧。
    你知道有哪些好書特別適合瘟疫時期來讀嗎?防疫措施可以嚴厲到什麼程度?可以直接下令讓酒店說停業就停業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於肆虐中國後,COVID-19現在幾乎已攻陷地球,當然,台灣也守得辛苦。
    為了防疫,我們迎來了許多「不自由」──全民都減少了外出時間;
    而萬一你從國外回台,還得先居家檢疫14天。
    非常時期,多數人都能體諒這些嚴格的防疫措施;
    但話說回來,這些限縮人民自由的防疫措施究竟可以「嚴厲」到何種程度呢?
    舉例,現在只要健保卡一刷,我們許多出入境記錄就無所遁形;
    因為為了防疫,疾管局和移民署已達成資料交流的共識。然而,等到瘟疫過去,這會改回來嗎?

    類似情形不僅於此──就在這兩天(4月10日),政府發佈了全國酒店和舞廳全面停業的命令。
    然而我們要問的是,餐飲與KTV,不也同屬「在密閉空間中密切接觸」的行業嗎?只下令酒店與舞廳停業,難道沒有歧視色情行業之嫌?

    可能的理由是,餐飲與KTV不易造成相關人員隱匿行蹤;而如果你上過酒店,確實較有動機隱瞞此事,進而導致防疫破口。
    畢竟被隔離不會少你一根汗毛;但要是引爆婚姻危機,可就代誌大條了啊。
    這好像也有道理。如此說來,是否我們反正一律乖乖「順時中」、聽政府的話就好了呢?
    會不會長期讓渡了自己的自由,順民做成習慣,有天就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了呢?

    伊格言說,所以瘟疫時期,我們該來讀讀這本有趣的小說──法國作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的《屈服》。伊格言如此形容這本書:

    米榭‧韋勒貝克依舊是米榭‧韋勒貝克──他還是那個右派;那個一臉滿不在乎,同時引爆法國人極端喜愛與反感,據說「書賣得跟小麵包一樣好」的挑釁者。這次他同樣狠毒無比,既尖酸刻薄,又不懷好意地誘惑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西方知識份子白男:乖,你去信伊斯蘭教,讓你娶四個老婆好不好?

    看看韋勒貝克的樣子──是不是覺得幾乎可以從臉上看見他的桀驁不馴呢?
    沒錯,《屈服》這本書的故事背景,就是假想西元2022年親伊斯蘭教政黨席捲法國,取得政權,將法國全面改造為伊斯蘭國家。
    對於不信伊斯蘭教、崇尚個人主義的我們(以及絕大多數西方讀者)來說,讓伊斯蘭教成為國教聽來似乎有些恐怖──絕對比為了防疫把自己的自由讓渡給政府來得恐怖一百倍。
    對,如果你的職業是大學老師,你甚至可能失去生計──因為依照規定,教師必得是伊斯蘭教徒;
    你必須皈依真主,才能繼續任教。所以我們的小說主角,大學教授弗朗索害怕極了。

    結果呢?結果完全出人意料。
    你以為社會會變得保守又不自由──沒錯,在某些方面(例如女性衣著),社會確實變得極端保守;
    但另一方面,由於來自中東伊斯蘭教國家的鉅額金援,教師與知識份子們都意外獲得高薪。
    更爽的是,弗朗索居然發現,天啊,他可以娶四個老婆!
    韋勒貝克如此描寫社會風俗的變化:

    有錢的沙烏地阿拉伯婦女白天罩著密不透風的布卡,到了晚上搖身一變成了天堂小鳥,束著緊身馬甲,穿著鏤空胸罩,多彩蕾絲丁字褲上綴著水鑽;和西方女子完全相反。西方女子白天為了社會形象穿著有品味、性感,晚上回到家整個垮掉,累得放棄一切魅惑的打算,穿上休閒鬆垮的家居服......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