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玻璃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玻璃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玻璃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玻璃墊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StoryTeller 說故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味道故事:【茶餐廳情意結】 小時候,每週日,我都會和家人到大角咀一間茶餐廳吃早餐。 安在天花板的舊式風扇不停轉動,在樸素的燈泡下,重複投射經過精準計算的影兒。回想過來,那真是一個昏昏欲睡的設計,卻又矛盾地帶來無比實在的動感。 穿著白色制服的侍應飛快地穿梭在桌與桌之間狹隘的通道上。那個胸前的小...

 同時也有14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萬的網紅有璟嘿喲요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預算爆表 #我媽不能看這一集 #roomtour ❤️加入我的頻道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Y9FsB93j2qMsx1R6MMFaQ/join 我在台北第三次搬家~ 這次韓國三兄妹一起幫我整理新家! 之前在影片沒有公開很多地方,但這次全部公開新...

玻璃墊 在 陳繁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9:21:40

#風箏落不下來 #預購倒數5日 ⠀⠀⠀⠀⠀ 晚上好。在前天公佈預購日期之後,馬上有讀者朋友詢問預購是否有簽名或贈品。所以及早公佈好了。 ⠀⠀⠀⠀⠀ 這次預購的限量贈品是黑白寫真(右下角是書中摘句),另圖中的照片尺寸單位為誤植,應為「吋」。 ⠀⠀⠀⠀⠀ 記得在過去和總編討論文稿的某次會議,總編讀著讀著...

  • 玻璃墊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00:11
    有 78 人按讚

    #味道故事:【茶餐廳情意結】

    小時候,每週日,我都會和家人到大角咀一間茶餐廳吃早餐。

    安在天花板的舊式風扇不停轉動,在樸素的燈泡下,重複投射經過精準計算的影兒。回想過來,那真是一個昏昏欲睡的設計,卻又矛盾地帶來無比實在的動感。

    穿著白色制服的侍應飛快地穿梭在桌與桌之間狹隘的通道上。那個胸前的小口袋,掛著小學生夢寐以求的原子筆,還能像魔術帽一樣,變出一本小小的筆記簿。間或,送貨叔叔會抬著一個個沉甸甸的紙皮箱,直接探入神秘的廚房深處。那是我不能觸及的領域,只好把視線停留在廚房門外擺著那紅通通的關公像。

    每週,我坐在不同的位置,看著同一個場景。早餐卻從火腿通變成了雞翼米,蛋也從熟轉成生。一開始,吃什麼都是媽媽下的主意,慢慢,我在茶餐廳裡學習為自己選擇。這是從為媽媽的熱奶茶和爸爸的熱檸水落糖中逐漸發現的,原來有人喜歡一羹,有人只要半羹。

    有時,媽媽會從桌子和玻璃墊中間的夾縫中,把寫滿潦草數字的單拔出,叫我把數字加起來。我從小不太喜歡數學,對這個臨走必備的任務缺乏好感,但我很喜歡留意那天的單有沒有一個小小的摺角。那是侍應們比較空閒時才會摺的,目的是讓單卡在桌子邊沿,不用費力用牙籤把它挖出來。

    然後,我會把單和錢帶到門口旁的收錢櫃檯。那裡坐著茶餐廳唯一一個不穿制服的人。他穿著合身的格仔襯衫,頭頂中央禿得光亮亮。「伯伯,早晨。」聽到我的叫喚,他會抬起頭對我慈祥一笑。爸爸是家中長子,所以伯伯這個稱呼於我而言,只屬於茶餐廳的他。伯伯喊了很多年,卻一直到中五,做通識功課時,才透過所謂的訪問,真正聽起他的故事。

    訪問後不久,功課還沒交,因為市區重建,茶餐廳忽然關了。這個消息其實知道很久了,我的功課正正便關於市區重建。那時伯伯還叫我不用擔心,他衣食無憂,開茶餐廳純為興趣。只是大概掛滿區內老樓的反對橫額,還有食客之間的討論持續得太久,這天終於來臨時,才如此猝不及防。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茶餐廳裡,還有兩隻會突然在我腳旁冒起的貓。牠們不喜逗留,往往擦過便走。聽媽媽說,牠們是隔壁另一間茶餐廳養的,有時會穿過連結兩者後門的小巷跑來這裡解悶。可惜,那間茶餐廳也不在了。從此以後,我的味蕾彷彿缺了一角,無論到哪裡,都找不回來。

    這才發覺茶餐廳原來曾經和我如此緊緊地連在一起,是只開空調的食肆無論如何都不能取替的。

    Storyteller:Claudia @tuesdaywithjelly
    Illustrator:奶茶通俗學™ | Milktealogy™ @milktealogy

    #EveryoneisStoryteller #睡前故事 #Claudia #tuesdaywithjelly #奶茶通俗學 #Milktealogy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支持 StoryTeller 繼續創作美好的故事:
    https://bit.ly/2MNRcP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Follow @ztorybook.official 留意最新動向

  • 玻璃墊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8 07:20:00
    有 304 人按讚

    【1957年的歐洲最小國家-聖馬力諾】#你也去過嗎 #郵票王國

    歐洲有幾個小小的「迷你國」,聖馬力諾就是其中一個。意大利北部的聖馬力諾,郵票為唯一的出口物資。
    這個坐落在山崖上的小國,只有61.2平方公里,是聞名世界的「郵票王國」。郵票博物館、郵票小鋪裡形形色色的小畫片,吸引旅人踏上郵票朝聖之旅。

    1957年這個國家還曾發生過推翻執政的共產政府,成功的「不流血」變更政權,和平解放了人民。

    圖片日期:1957-10-12
    圖說:聖馬力諾是歐洲最古老和最小的國家
    來源:聯合報/4版

    #報時光UDNtime #老派旅行手帳

    歷史新聞

    【1957-10-12/聯合報/04版】

    共黨統治宣告結束
    聖馬力諾組新政府
    基督教民主黨接掌政權

    【中央社聖馬力諾十一日合眾電】共產黨今天將這個小共和國的政府無條件地讓與基督教民主黨,但是他們發出通知說;他們將奮鬥奪回政府。

    共產黨在聖馬力諾十二年統治的終結,係雙方代表在義境亞得里亞海勝地利密尼舉行的二十分鐘劇烈會議中達成的。

    共黨最後忿然離開會場,拒絕簽立協定,並拒絕參加基督教民主黨的政府。

    基督教民主黨立即命令警察長蘇齊率其五十人的警察隊(招募義大利聯邦警察的舊隊員組成的),登山佔領這個有一千六百年歷史的共和國的首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聖馬力諾簡介

    (本報資料室)聖馬力諾是歐洲最古老和最小的國家,建立於紀元後三百五十年,全部面積有三十八方哩,全國人口一萬五千人,這個國家位於義大利中央,在佛利省和畢沙洛厄畢諾省之間,靠近亞德利亞海,在里密尼西南十二哩,這個蕞爾小邦,全境多山,海拔最高處達二千六百五十尺,當地畜牧業及釀酒業甚發達,而山中所產建築用石料,產量亦豐,首都聖馬力諾位於鐵達諾山上,有教堂五所,聖馬力諾之憲法亦為最老的,訂於中世紀,設大會議(國會)由普選產生之議員六十人組成,其中二人複選為執政,執行政府職權,任期六個月,全國無軍隊,有民團九百人。

    聖馬力諾全境有小學數所,中學一所,但無大學,有獨立幣制(里拉),並發行郵票,惟最大銷路則為世界集郵家之收購。

    聖馬力諾於一六三一年獲得教廷承認其獨立,一八九七年與義大利訂定友好條約,惟前任政府為鐵幕以外的惟一共黨政府,於本月十一日始經政變而推翻。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03-19/聯合報/06版/聯合副刊】

    專欄:玻璃墊上

    不打不會走

    【何凡】在意大利境內,靠近亞得里亞海北部的西岸,有一個歐洲最古的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國家聖馬力諾。她共有人口一萬四千人(僅多於安多拉共和國的六千人),國土三十八平方英里(僅大於賭國摩那哥的○.五九平方英里)。她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獨立,從一八七二年起才受意大利的保護。聖國的特產有酒和建築用石料,收入主要靠觀光客的遊資和發行郵票。

    這個比台北一個區人口還少的國家,在意大利的懷抱裡,得到意國適當的尊重,因此她能保持國家的形勢,每半年選舉一次。世界各國觀光客在遊覽意國的時候,都願意省時省事的在日程上增加這麼一個國家。反之,要遊聖國也無法不經過意大利。

    上個月,這個小國的人民不經流血的趕走了執政的共產黨政府,因之世人轟傳,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平」解決共黨的國家。在這個紅禍滔天,而人人又怕打世界大戰的時代,像是艾森豪所說的「和平解放」鐵幕國家的曙光,真從這個小國上出現了。這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祗要我們向共黨政權牙瞪眼的時問一久,他們就會一一倒台。

    原來聖國過去是在共黨在國會佔多數的情形下受統治。最近因為有的共黨倒向自由,使他們成為少數。於是共黨現出原形,非法的宣佈解散國會。反共方面為了對抗,馬上設立新政府,建都於意國邊境。意國首先承認了這個政府,跟著是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也陸續承認。意大利並派了三千警察,包圍了這個小國。他們阻止了觀光客的進入,使國家經濟大感恐慌。共產黨政府沒有收入,付不出薪水,於是許多公務機關關門。

    最後,反共政府並用他們,以意國退伍軍人組成的軍隊,宣稱將進攻設在山上的首都聖馬力諾。共黨政府既窮,人又居少數,自知不敵,祗好「鞠躬下台」,於是不知內情的人就轟傳「和平解放」成功了。聖共何以不使出他們的非法劫奪,極權統治的手段呢?因為他們知道意大利一定用「警察行動」來干涉。所以事實上他們還是被民主的實力所打垮,祗是沒流血罷了。因此世間民主國家切不可自欺,以為任何共黨政權是容許人民用選票趕他們和平下台的。杜魯門說,共產黨「祗認得拳頭」,就是這個意思。

  • 玻璃墊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2 15:55:02
    有 534 人按讚

    【愛國獎券之真假富翁糊塗死?(上)】 #曲折離奇堪比連續劇
      
    對我們來說,鬼月不是農曆七月,還有每年五月,報稅季一來,絕對讓你的鈔票有去無回,全民哀爸叫母,嘆聲連連。
     
    但是,不管什麼時代,政府也總有辦法,要你心甘情願地笑著把錢交出來。
     
    還記得台灣彩券剛剛發行的那一年嗎?那時候,街上每一家彩券行都是門庭若市,劃選號碼和買彩券的人,開獎時,只要有電視的地方,前面一定都擠滿了拿著彩券緊盯螢幕的人,人人仰望著電視,嗷嗷待哺地等待螢幕上餵出那幾個數字能和自己手上的重合。這期槓龜,下期再來,有夢果然最美。
     
    其實,彩券不是一九九九年才問世的新產物,早在一九○六年台灣就曾發行過彩券,那時台灣仍受日本統治,政府的財源不足,為了籌措經費,曾經參酌各國發行彩票的經驗,特別成立彩票局來發行台灣的彩票。沒想到彩票的銷售好得嚇死人,連帶造成偽造彩券、違法轉售等亂象,讓政府一下子hold不住,只好在一九○七年終止發行,短命的台灣彩票只發行了五期,連開獎用的彩票局都還沒蓋好,彩票就再見了。
     
    #愛國公債到愛國獎券
      
    沒想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彩券竟然捲土重來!戰後百廢待舉,同樣是財政困難的年代,政府左支右絀之下為錢想破頭,不知道要從哪裡變出錢來才好。一開始先於一九四九年發行「愛國公債」,算是向民眾借款,希望大家把錢拿出來共體時艱,相忍為國。這項在蔣介石日記中寫著「只許超募,不得短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募資計畫,一推出之後卻不如預期,眾人購債冷淡,逼得當局用各種方法軟硬兼施地募購愛國,像是要求代理商必須先購買一定數量的愛國公債才能提取存放於海關的進口西藥等等,(〈提取海關西藥 須購愛國公債〉,《聯合報》1951年10年24日,第6版)這下藥商也急了,台灣省西藥公會召開緊急會議,建請政府手下留情,不要硬性規定購債的百分比,而由西藥商自動認購。(〈藥商認購公債 請勿硬性規定〉,《聯合報》1952年02年13日,第3版)
     
    購債和還本都明明白白的「愛國公債」沒人要買,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政府於是又想到一招:發行「愛國獎券」。
      
    #勸購獎券歌
      
    「愛國獎券」從一九五一年四月開始發行,一直到一九八七年底停止發行,對獎方式和獎金歷經幾次改變,不同時期的券面設計也不一樣,曾經榮登券面的有國寶奇器、忠孝節義的故事、中國各地山川名勝等,藏有「打回大陸」、「重整河山」、「消滅共匪」、「反共復國」、「確保金馬」、「驅逐俄寇」等政宣標語,或是「獎忠勸孝」、「厲行節約」等品德訓詞,提醒我們「發財不忘愛國」、「致富仍須忠孝」。不過,「愛國」是其次,「獎券」才是真的,和獎號比起來,什麼反共抗俄、教忠教孝,都不再重要了。
      
    愛國獎券的熱銷,和券商的積極勸購有很大的關係,一九五五年,本名夏承楹的作家何凡在《聯合報》副刊「玻璃墊上」專欄中寫了一篇〈勸購獎券歌〉,描寫當時愛國獎券的紅封套背面,為促銷獎券的台語歌詞:
      
     阮是十八愛國花 為國心和齊
     手提獎券出來賣 站在十字街
     一張五元無賴多 每月開獎有二回 
     獎券啊!買獎券 先生緊來買 太太緊來買
     愛國發財好機會 福氣的人來交倍
     青年的人不可慢 先買心先安
     第一特獎二十萬 結婚兼買田 
     不免煩惱家貧散 變成富翁無為難
     獎券啊!買獎券 哥哥請你等 妹妹請你等
     開獎日到著有按 愛國發財偶然間
     無論男女或老幼 上流或下流
     愛國心肝同一樣 一人買一張
     請你節約著煙酒 買著獎券助歲收
     獎券啊!買獎券 獎券買入手 福到免憂愁
     祝你愛國的朋友 有財有福的新秋
     
     -〈玻璃墊上/勸購獎券歌〉
     
    當時常有年輕貌美的「獎券西施」在各處推銷愛國獎券,何凡還建議發行獎券的台銀應徵求華語版的「勸購獎券歌」,增加傳唱度。
     
    另一種行銷方式是透過傳佈中獎訊息,營造一種「愛券很好中,致富不是夢」的氛圍,當時報紙上時不時的就會出現平凡無奇的老百姓因彩券中獎而一夜致富(〈女生神女均屬無緣 貧農獨佔萬人鰲頭〉,《聯合報》1952年01月09日,第6版聯合副刊、〈糖廠小職員 欣慶中特獎〉,《聯合報》1953年06月23日,第4版、〈工人中特獎 親友賀財神〉,《聯合報》1953年11月07日,第4版),或是家貧卻忠義的孝寒之士感動財神,中獎之後祭祖修屋、造橋鋪路等(〈孝義寒士中獎 買牲祭祖捐資修橋〉,《聯合報》1953年01月12日,第4版聯合副刊),看完這些報導,人人都會相信只要獎券在手,「我的未來不是夢」。
     
    直到一九六二年台灣電視公司開播為止,報紙和廣播是民眾獲取訊息的主要管道,愛國獎券開獎後的獎號;得獎人的姓名、職業,甚至是詳細的地址,都鉅細靡遺地刊登在報紙上,我們就曾在報紙上讀到這一系列的報導。
      
    #樂悲同生的獎券命案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早晨,家住屏東縣滿州鄉的二十二歲男子陳清順,和他二十一歲的女友(報初載姘婦,後為女友、未婚妻)賴金里雙雙被家人發現躺臥家中,被發覺時已回天乏術,相驗後發現兩人是在前一晚夜裡七時五十分吞服老鼠藥自殺。
     
    陳清順和賴金里兩人都還年輕,為什麼要自殺呢?
     
    為了一張獎券,為了二十萬。
     
    讓我們把時光倒轉一點,原來事情是這樣的。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日,第一五一期愛國獎券開獎了,第一特獎獎號是「六五七七四九」,獨得獎金二十萬。
     
    陳清順不可思議地看著自己手上這張繪著「錢塘大橋」的獎券,他腦中一片空白,心跳好快。
     
    這張獎券上面的號碼,就是「六五七七四九」,換句話說,他中了第一特獎。
     
    陳清順本來就有購買愛國獎券的習慣,開獎的前一天,清順到省立屏東醫院探望因病就醫中的父親陳萬福,順手在第一商業銀行屏東分行附近的一家獎券攤買了四張隔天開獎的第一五一期愛國獎券。二十一日早上,清順在路上遇到換帖的友人黃庚古,交情不錯的兩人,過去經常合買彩券,「我買了四張獎券,袂公家否?」這次清順也順口問了庚古要不要一起分攤彩金,合買這些獎券。庚古答應了,拿錢給清順,兩人協議由清順保管獎券,而清順寫下四張獎券的獎號給庚古。
     
    然而這時候,兩人並不知道財神爺已經來到滿州,第一特獎就在他們手上。前一日開獎以後,中獎號碼刊登在報上,但是因為滿州地處偏遠,當日的報紙通常得等到下午才能配送過來,於是這天下午,拿著獎號回到家的庚古,向鄰居借來一份報紙,翻開一看……
     
    是第一特獎!
     
    庚古把報紙緊緊抓著,三步併作兩步地衝到清順家。「清順!清順!中啦!中啦!」一人可以分得十萬元!當時《聯合報》零售一份才七角,十萬元簡直就天文數字!直到深夜,清順與庚古仍共睡一床,繼續開心地暢談領獎以後的計畫。
     
    沒想到隔天一早,庚古醒來後,身旁的清順卻不見了。他起初不以為意,原以為清順像往常一般做田去了,可是到了晚上卻仍找不到他。庚古開始懷疑,清順是不是見財忘義地獨自跑去台北領獎了?庚古越想越著急,匆忙跑到恆春警察局報案,控告清順侵佔,警方見事涉鉅款,連忙要陳萬福出面,把清順找回來。
     
    就在一夥人忙著東奔西走尋人時,清順回來了。清順先是否認自己去台北領獎,又解釋獎券被妹妹洗衣時弄破了,根本沒有侵佔獎金的企圖。
     
    可是,清順私底下卻又找村長和民代來喬,要和庚古和解。清順說,庚古當時只給了三元當購券資金,「說好的十元呢?」當兩人達成了清順得十三萬獎金、庚古取七萬的協議和解後,清順遂拿出來所謂中了第一特獎的獎券,卻是一張數字模糊不清、僅剩下「FG」兩個英文字和「5xxx49」三個數字的破紙。
     
    庚古拿出早先清順抄寫給他的獎號單質疑清順,上面寫的明明就是第一特獎的獎號,但陳清順卻說抄錯號碼了,其實沒有中。對清順已完全失去信任的庚古不禁懷疑,清順失蹤的那段時間,是不是專程到外地尋找頭尾是五和四九的獎券,在將它洗破來魚目混珠?於是又到了屏東警局告狀。
      
    這時候,屏東刑警隊的吳組長眉頭一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陳清順明明說沒有藏匿彩券,但是開獎以來已經月餘,卻又沒有人前去領獎,能夠注意到本案的細節,真不愧是辦案豐富的老刑警。當時警察的辦案方式,就是「不分畫夜加以盤問」,最後陳清順「經不起刑警人員的追究和乃父陳萬福的苦苦哀求」,終於承認將獎券藏匿在家裡正廳左側大房的屋頂茅草內。
      
    得到消息後,刑警隊大隊人馬立刻前往陳家進行搜索,然而眾人大費周章地翻遍茅草屋頂,直到深夜卻找不到獎券,無功而返,再次訊問陳清順。沒想到陳清順卻說自己只是隨便講講的。把刑警們整得翻過來倒過去的,真是狡猾!
      
    就在刑警們被耍得團團轉的同時,竟然收到台銀的通知,說第一特獎的二十萬元獎金已在九月二十日被一名新竹的婦人憑券領去了!
      
    憑「券」領去?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
     
    (敬請期待下回分解)
     
    文 ︱ 蔡蕙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圖 ︱ 聯合報系資料照
      
    #報時光專題 #報時光UDNtim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