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王文中醫師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王文中醫師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王文中醫師評價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對健康的人而言,善待自己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對被憂慮症籠罩的人而言,淺淺一笑都像移山倒海一樣的困難。 不要怕求醫! 不要對他說:「我陪你去看病、我帶你去看病。」而是要告訴他:「我們一起去聽聽醫生的說法好嗎?」 取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 ************************...
王文中醫師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健康的人而言,善待自己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對被憂慮症籠罩的人而言,淺淺一笑都像移山倒海一樣的困難。
不要怕求醫!
不要對他說:「我陪你去看病、我帶你去看病。」而是要告訴他:「我們一起去聽聽醫生的說法好嗎?」
取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次要跟高姊直播的,儘管是談憂鬱症的書,但語氣非常活潑,讀來正能量飽滿。高姊的文字功力到了一定的境界,也許是多年記者工作的積累,難怪又是一本暢銷書。
「我愛你三個字是很重要的藥方,需要用非常具體的方式讓患者『服用』,你可以用語言說出藥方,你也可以用肢體擁抱傳遞藥方,你更應該常常跟他視線接觸,點滴藥方。」
高姊是一個很有愛的人,她也很主動求愛,她的主動積極促動了一個愛的循環。她是過來人,又帶著療癒的能量,願意寫書,也願意透過直播分享她的經驗,我相當感謝。
@高愛倫
https://www.facebook.com/kaokao.kao
我愛極了她的彩虹衣,她是很可愛的老人家。這本書,不只能看到憂鬱症,也能看到高姊這個人,精彩萬分。
祝願您,或有低谷,也能精彩!
*********************************
如果你的家人有憂鬱症
【文/ 高愛倫】
這樣舉例吧!家有鬱卒就有獄卒。有憂鬱症的人我們形容他滿心鬱卒。照顧或陪伴憂鬱症者的家人,我們稱他「獄卒」。鬱卒和獄卒這樣的形容都沒有不敬的意思,只是覺得這樣的字詞存有可以類比的情緒。
憂鬱症患者就是心思細碎的鬱悶患者,在整個家庭關係裡,照顧者總是在束縛或關懷的關係中,努力找尋彼此和平共處的模式。
鬱卒並不容易屈服獄卒的律令,反倒是獄卒管不住鬱卒的動靜。
我們必須承認,憂鬱症患者在很多家庭裡是受寵如「王」的。基於愛,家裡成員都願意對那位始終心情不好的家人無事不讓。
但是,「讓步」解決得了問題嗎?
我對外大概是太理性溫和,所以即使我完全沒有能力隱藏我的「鬱顏」,我的朋友最多只會說:「妳看起來沒什麼精神。」幾乎沒有人直接認定我是在情緒障礙中,只是覺得我提不起勁,我的穿著也不再鮮豔。
我在鬱中,還是時有機會和別的朋友談各自家中的鬱事。
我所聽到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有一種感慨:父母對子女的愛,真的遠遠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
大凡是長輩有憂鬱症的,子女都覺得盡量盡孝道,配合做讓父母開心的事最重要。如果是子女有憂鬱症的,父母也是盡量配合做讓子女開心的事。
但是其中有一個差別,子女照顧爸媽是帶著孝思,父母照顧子女除了無盡的愛,也有無盡的擔心,因為世代交替過於迅速,打破倫理中的百年鐵律:親人親不過家人,信人信不過父母。
當孩子不再跟父母講心事時,父母不是失望或不親密而已,父母會因為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而顯得驚慌,有太多的母親告訴我:「我這麼愛他,可是我常常覺得好怕他。」
我看得出來他們是如何小心翼翼,又屈意奉承著所謂有憂鬱症的孩子。
我的好朋友,她孝順一輩子,從結婚就把媽媽當嫁妝帶到夫家,女婿也是孝順的好女婿。
媽媽心裡最惦念著的,是很少來探望她的兒子,但是日常生活裡又對女兒緊黏不放;媽媽年紀大了,朋友也年紀大了,照護辛苦仍甘之如飴,但是媽媽不准她離家寸步,終於也把她折騰到失常了。
我們喝咖啡,聽著她哭,她說媽媽是憂鬱症,我說:「不,是妳憂鬱症,妳必須為自己爭取一點生活空間。」
「我只要出門,我媽就會鬧!」
「妳出門,家裡有兩個外勞和妳先生照顧她,所以她百分百安全,妳只要在約定的時間回到她面前,她就有安全感;她心裡掛念的是哥哥,她鎖住妳只是為了安全感,如果繼續這樣,是妳先垮,然後誰來照顧她呢?妳先生這麼好,妳要他一人承擔嗎?」
朋友找到協議方法,現在母女都過得很好。
醫生說憂鬱症有心裡性病源,有生理性病源,如果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問題,只要把關鍵事件調整到適當位置,憂鬱情緒是會被消滅的。
跟憂鬱症的家人在一起,關於感的表達不妨直接熱烈一點。妳家上下兩代或三代,說過這些話?做過這些事嗎?
❶「我愛你」
我愛你三個字是很重要的藥方,需要用非常具體的方式讓患者「服用」,你可以用語言說出藥方,你也可以用肢體擁抱傳遞藥方,你更應該常常跟他視線接觸,點滴藥方。
你相信嗎?視線冷冽還是溫柔,有可能左右一個憂鬱症患者的生死選擇。
我愛你,不是戀人的話。「我愛你」,是任何一種好關係的情話。
❷「我需要你」
「需要你」也該透過一些簡單設計,讓對方為你做些什麼。
「需要他」就是提升他的重要性,這些重要性會形成他對自己內在的穩定。
與其說:「我帶你出去走走。」不如說:「你陪我出去散步。」
與其幫他倒茶做飯,不如跟他說:「你幫我配的衣服很出色。」
❸「我以你為榮」
我以你為榮的說法也許太官式,太硬邦邦,那也可以用同義字:你真的好出色、我就是知道你與眾不同、你的能力超過我的想像……。
華人家庭喜歡把對孩子的讚美寫在臉書上,寫在簡訊裡、寫在群組裡,就是不肯直接對孩子說,就是覺得肉麻,最後孩子覺得父母只是拿他炫耀,而不是接受任何狀況的他,只會拿他跟別人做比較,他不願做父母的戰利品,不稀罕也不在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誤會了最真實的愛。
❹「我喜歡自在觸摸你」
肢體語言不限於擁抱,可以運用的太多太多了。撩撩頭髮、拍拍臉;討論美甲、捏捏肩;母女勾著手臂看電視;開放討論同性或異性的觀點;各自在一張瑜伽墊上,一起研究健身姿勢。
我的小姑吳潔如來家裡吃飯,她曾是商務口譯員,走遍全世界,兒子是實習中醫師。餐桌上,來自高雄的媽媽撫著來自台中的兒子臂膀,眼睛在跟我們聊天,情感上母子沒有停止交流,他們一家四口感情親密是有道理的。
❺「我們一起和身心科醫生討論我們的狀況?」
如果病人沒有病識感,也沒有主動改善情緒的意圖,極大的意外是:家人幾乎都不敢有看診的提議;或者是提議之後,無法應付憂鬱症患者更大情緒的反撲。
對健康的人而言,善待自己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但是對被憂慮症籠罩的人而言,淺淺一笑都像移山倒海一樣的困難。就算越老越豁達的好人生,還是難免會遇到風浪,行船過暗礁,擦傷撞傷當然會留洞留孔。不要怕求醫!
憂鬱症是人類史上新發現的生物疾病,這個現象就像最佳海域突然蹦出各種險峻礁石,但是警覺夠的船長水手,只要懂得改弦易轍,補救急難,船就不會沉。
幫助患者理解:看病是必須又絕非不名譽的事,在解說過程中,醫生要柔軟與心平氣和。
不要對他說:「我陪你去看病、我帶你去看病。」而是要告訴他:「我們一起去聽聽醫生的說法好嗎?」
❻「易子而教是可行之策」
有些孩子不會對自己父母敞心,偏執的認為別人家的爸媽才較開明。
沒關係,就接受這個不是事實的事實吧!健康的父母親,如果對憂鬱症的孩子實在束手無策,也許,可以試著先從自己出發去做相關科別的諮商,試試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專業的建議。
看看自己的親戚朋友中,
有無長輩或平輩是特別受憂鬱者信賴的,
隔一層關係多一層想像,
有時,也許一個距離得宜的角色,
反而特別容易對焦,會成為憂鬱者的解惑人。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微笑下隱藏的其實是不安!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寫給自己的和解之書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2juh4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OTlLU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KLNiT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jtSqc
讀冊: https://linkingunitas.com/nseBj
三民: https://linkingunitas.com/YSOgB
聯經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linkingbooks/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王文中醫師評價 在 自然醫學博士 王永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與安倍晴明的巧合】
.
在京都的朋友逛安倍晴明神社時又發現了有趣的東西,她傳給我看,這叫做「不苦勞御守」,「不苦勞」在中文就是「爽爽過」的意思。
.
通常市面上所看到的護身符,不外乎是跟妻財子祿、健康、平安等有關的,爽爽過的我還第一次看到。
.
不,其實不是第一次。上過我「LRT生命重設技巧」課程的學生都會拿到一張我特製的貼紙,上面寫的內容就是要大家爽爽過人生,我每次發貼紙時都會特別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這個門派人生的宗旨。」
.
這又是另外一個我與安倍晴明意外的巧合,一般都是叫你要人生吃苦當吃補,打斷手骨顛倒勇,很少有大師是在叫人家要爽爽過人生的。果然晴明就是我,我就是晴明啊。
.
不過,這個「不苦勞」御守的形態是水晶貓頭鷹。這是因為貓頭鷹日文發音「ふくろう」,跟「不苦勞」發音相同。所以日本人很愛貓頭鷹形狀的飾品與御守,也都希望人生是爽爽過的。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把到處都有賣的「不苦勞御守」拿來做我跟晴明之間的關聯,那是極度可笑的。
.
沒關係,那我們就來看更實際一點的吧 -- 「緣份的深淺」。
.
我很清楚,有些人會對於我自己跳出來說「我王永憲就是安倍晴明轉世」很有意見。但請記得,我敘述的是「安倍晴明曾經是我的意識所體驗過的角色」,這兩句話內容是很不一樣的。
.
怎麼說呢?誠如我之前提過的,「超級瑪莉兄弟」(Super Mario Bros)是個非常有名的遊戲,那麼主角瑪莉歐就是許多玩家體驗過的遊戲角色,我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人會去講「我就是瑪莉歐轉世的」吧?換句話說,安倍晴明是一個遊戲裡面存在的角色,來自ABC文明體驗D文明這個角色的玩家,不會只有我一個(大約135人次左右)。
.
而怎麼去看自己「前世」是誰?或是你體驗過哪些角色呢?
.
上過我課程的學生都可以用「緣份深淺」的方式來測。
.
通常這世上,同一個時空的人跟人之間的緣份最深不會超過一百萬分靈體(這是我使用的單位)。但如果是跟「自己」的緣份,就會來到幾千兆分靈體那麼多。尤其是對我們來說已經往生的古人們,跟他們還會有那麼深的緣份那就是很值得探索其意義的事情了。你只可能跟自己才會有那麼深的緣份。
.
我與我自己:幾千兆緣份。我與安倍晴明:幾千兆緣份。
.
我與我自己:幾千兆緣份。我與孫中山:緣份是零。
.
以上這樣的推算法,推論出我體驗過安倍晴明的角色,但我沒體驗過孫中山的角色。
.
所以我稍微用了我本身的喜好與興趣來測測古代比較有名的角色,發現我有體驗過以下這些所謂的前世,與這些角色的緣份都有幾千兆單位:
.
釋迦牟尼佛(我十七歲就對佛教有興趣)。22人次左右。
.
連華生大士(密宗的祖師,法力高達2040,跟安倍晴明差不多)。12人次左右。
.
華佗(我十六歲在溫哥華就找當地著名中醫師拜師學針灸)。三千人次左右。
.
史思明(之前我在佛教時,發現師父一直對我有偏見,原來師父當時是唐明皇,我是史思明,那這樣就通了。但師父卻可能忘了我也玩過釋迦牟尼佛這角色吧,因為他當時是XXX啊。噢,我想可能我們並沒有一起體驗釋迦牟尼佛那一場遊戲,但是唐朝安史之亂那一場我們是一起體驗的吧。我與之前師父的這段有趣因緣,是有被寫在他的書裡面的)。兩萬二千人次左右。
.
康熙皇帝(13人次左右)與嘉慶皇帝(46人次左右)這兩個角色也曾經是我的體驗。
.
因為歷史人物眾多,我也沒時間去一個一個測,就暫時測到這些給大家知道一個大概。但大家請注意,並不是我的每一個「前世」都是什麼了不起的角色,史思明在歷史上被定義是壞人,嘉慶皇帝也不是位評價太高的皇帝。對意識來說,就只是很單純的在D文明裡透過不同的角色去體驗種種的遊戲而已。
.
所以在這邊拜託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在大聲宣告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轉世的,那真的就是阿彌陀佛了。我還是那句話:那只是我體驗過的角色而已,每個人在ABC的意識都可以自由選擇到D文明來體驗釋迦牟尼佛這個角色的。
.
如果有人因為知道自己前世是某某某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話,這個人根本不懂人類遊戲的本質。會以為我在說我就是以上那些所謂偉人的轉世的而對我不爽的,也是沒有搞清楚狀況。
.
玩過瑪莉兄弟有很了不起嗎?除非你要跟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相比,你才可能會顯得比較了不起一點而已。而會對玩過瑪莉兄弟的人感到不爽,你也只不過想玩卻沒的玩,在那邊流口水的第三世界落後國家人民吧?
.
附帶一提,我本身並沒有以上這些角色相關的記憶。玩遊戲累積的是用意識所體驗的經驗值與感受,記憶與遊戲的細節並不是重點。但是很妙的,這輩子我選擇的人生道路,就會冥冥中被我「之前」體驗過的角色所影響著。
.
之所以說是「之前」,是因為你怎麼知道我的意識不是先體驗過「王永憲」才再去體驗「釋迦牟尼佛」呢?釋迦牟尼佛這角色,是不是又是因為受到王永憲這角色的影響,才說出我們目前這個時空所共同認知的佛法呢?
.
時間與空間在這人類遊戲裡面只是個幻象而已啊。
.
此外,像我體驗過華佗這角色,但我這輩子並不是靠當中醫維生。相對的,因為從小出國,我的中文程度並無法讓我可以深入中醫與針灸。這是我自覺的人生憾事之一。可是當我在國外當自然醫學醫師時,我下針又快又準,同事們都非常欽佩,我猜想這就是體驗過華佗的好處吧。不過好家在,透過我自創的理查魔法系統,我現在可以巧妙的運用華佗的能量場域,來進行不用針灸的針灸(上過重設與魔法課程的同學應該都親眼看過我示範,不用觸碰到個案,就可以瞬間紓緩個案的不適)
.
這個不苦勞御守,算是上天丟了一個讓我知道我與安倍晴明之間因緣的線索,我覺得很好玩,但那也就是好玩而已,因為我和其他角色之間同樣存在著許多的巧合,也像是人生的彩蛋等待著我去發掘呢。
.
最後,上過我課的學生們,你們也可以用我這篇文章講述的方法去自己找出你們所體驗過的角色,還可以去測一下外面那些說自己前世是某某某的大師,看看他們是不是在唬爛喔~
.
#零通靈博士事件簿
#我選的都是冷門的角色
#我說過越困難的人生才是越熱門的遊戲
#你體驗過誰的角色了呢?
#來人啊_不苦勞御守給我打包帶走
#來找我過爽爽的人生就對了
王文中醫師評價 在 自然醫學博士 王永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與安倍晴明的巧合】
.
在京都的朋友逛安倍晴明神社時又發現了有趣的東西,她傳給我看,這叫做「不苦勞御守」,「不苦勞」在中文就是「爽爽過」的意思。
.
通常市面上所看到的護身符,不外乎是跟妻財子祿、健康、平安等有關的,爽爽過的我還第一次看到。
.
不,其實不是第一次。上過我「LRT生命重設技巧」課程的學生都會拿到一張我特製的貼紙,上面寫的內容就是要大家爽爽過人生,我每次發貼紙時都會特別告訴大家:「這就是我們這個門派人生的宗旨。」
.
這又是另外一個我與安倍晴明意外的巧合,一般都是叫你要人生吃苦當吃補,打斷手骨顛倒勇,很少有大師是在叫人家要爽爽過人生的。果然晴明就是我,我就是晴明啊。
.
不過,這個「不苦勞」御守的形態是水晶貓頭鷹。這是因為貓頭鷹日文發音「ふくろう」,跟「不苦勞」發音相同。所以日本人很愛貓頭鷹形狀的飾品與御守,也都希望人生是爽爽過的。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把到處都有賣的「不苦勞御守」拿來做我跟晴明之間的關聯,那是極度可笑的。
.
沒關係,那我們就來看更實際一點的吧 -\-\ 「緣份的深淺」。
.
我很清楚,有些人會對於我自己跳出來說「我王永憲就是安倍晴明轉世」很有意見。但請記得,我敘述的是「安倍晴明曾經是我的意識所體驗過的角色」,這兩句話內容是很不一樣的。
.
怎麼說呢?誠如我之前提過的,「超級瑪莉兄弟」(Super Mario Bros)是個非常有名的遊戲,那麼主角瑪莉歐就是許多玩家體驗過的遊戲角色,我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人會去講「我就是瑪莉歐轉世的」吧?換句話說,安倍晴明是一個遊戲裡面存在的角色,來自ABC文明體驗D文明這個角色的玩家,不會只有我一個(大約135人次左右)。
.
而怎麼去看自己「前世」是誰?或是你體驗過哪些角色呢?
.
上過我課程的學生都可以用「緣份深淺」的方式來測。
.
通常這世上,同一個時空的人跟人之間的緣份最深不會超過一百萬分靈體(這是我使用的單位)。但如果是跟「自己」的緣份,就會來到幾千兆分靈體那麼多。尤其是對我們來說已經往生的古人們,跟他們還會有那麼深的緣份那就是很值得探索其意義的事情了。你只可能跟自己才會有那麼深的緣份。
.
我與我自己:幾千兆緣份。我與安倍晴明:幾千兆緣份。
.
我與我自己:幾千兆緣份。我與孫中山:緣份是零。
.
以上這樣的推算法,推論出我體驗過安倍晴明的角色,但我沒體驗過孫中山的角色。
.
所以我稍微用了我本身的喜好與興趣來測測古代比較有名的角色,發現我有體驗過以下這些所謂的前世,與這些角色的緣份都有幾千兆單位:
.
釋迦牟尼佛(我十七歲就對佛教有興趣)。22人次左右。
.
連華生大士(密宗的祖師,法力高達2040,跟安倍晴明差不多)。12人次左右。
.
華佗(我十六歲在溫哥華就找當地著名中醫師拜師學針灸)。三千人次左右。
.
史思明(之前我在佛教時,發現師父一直對我有偏見,原來師父當時是唐明皇,我是史思明,那這樣就通了。但師父卻可能忘了我也玩過釋迦牟尼佛這角色吧,因為他當時是XXX啊。噢,我想可能我們並沒有一起體驗釋迦牟尼佛那一場遊戲,但是唐朝安史之亂那一場我們是一起體驗的吧。我與之前師父的這段有趣因緣,是有被寫在他的書裡面的)。兩萬二千人次左右。
.
康熙皇帝(13人次左右)與嘉慶皇帝(46人次左右)這兩個角色也曾經是我的體驗。
.
因為歷史人物眾多,我也沒時間去一個一個測,就暫時測到這些給大家知道一個大概。但大家請注意,並不是我的每一個「前世」都是什麼了不起的角色,史思明在歷史上被定義是壞人,嘉慶皇帝也不是位評價太高的皇帝。對意識來說,就只是很單純的在D文明裡透過不同的角色去體驗種種的遊戲而已。
.
所以在這邊拜託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在大聲宣告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轉世的,那真的就是阿彌陀佛了。我還是那句話:那只是我體驗過的角色而已,每個人在ABC的意識都可以自由選擇到D文明來體驗釋迦牟尼佛這個角色的。
.
如果有人因為知道自己前世是某某某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話,這個人根本不懂人類遊戲的本質。會以為我在說我就是以上那些所謂偉人的轉世的而對我不爽的,也是沒有搞清楚狀況。
.
玩過瑪莉兄弟有很了不起嗎?除非你要跟第三世界落後國家相比,你才可能會顯得比較了不起一點而已。而會對玩過瑪莉兄弟的人感到不爽,你也只不過想玩卻沒的玩,在那邊流口水的第三世界落後國家人民吧?
.
附帶一提,我本身並沒有以上這些角色相關的記憶。玩遊戲累積的是用意識所體驗的經驗值與感受,記憶與遊戲的細節並不是重點。但是很妙的,這輩子我選擇的人生道路,就會冥冥中被我「之前」體驗過的角色所影響著。
.
之所以說是「之前」,是因為你怎麼知道我的意識不是先體驗過「王永憲」才再去體驗「釋迦牟尼佛」呢?釋迦牟尼佛這角色,是不是又是因為受到王永憲這角色的影響,才說出我們目前這個時空所共同認知的佛法呢?
.
時間與空間在這人類遊戲裡面只是個幻象而已啊。
.
此外,像我體驗過華佗這角色,但我這輩子並不是靠當中醫維生。相對的,因為從小出國,我的中文程度並無法讓我可以深入中醫與針灸。這是我自覺的人生憾事之一。可是當我在國外當自然醫學醫師時,我下針又快又準,同事們都非常欽佩,我猜想這就是體驗過華佗的好處吧。不過好家在,透過我自創的理查魔法系統,我現在可以巧妙的運用華佗的能量場域,來進行不用針灸的針灸(上過重設與魔法課程的同學應該都親眼看過我示範,不用觸碰到個案,就可以瞬間紓緩個案的不適)
.
這個不苦勞御守,算是上天丟了一個讓我知道我與安倍晴明之間因緣的線索,我覺得很好玩,但那也就是好玩而已,因為我和其他角色之間同樣存在著許多的巧合,也像是人生的彩蛋等待著我去發掘呢。
.
最後,上過我課的學生們,你們也可以用我這篇文章講述的方法去自己找出你們所體驗過的角色,還可以去測一下外面那些說自己前世是某某某的大師,看看他們是不是在唬爛喔~
.
#零通靈博士事件簿
#我選的都是冷門的角色
#我說過越困難的人生才是越熱門的遊戲
#你體驗過誰的角色了呢?
#來人啊_不苦勞御守給我打包帶走
#來找我過爽爽的人生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