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玉山登山社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玉山登山社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玉山登山社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玉山登山社推薦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三天兩夜玉山行⛰️ 🌱由來 這次的玉山行起因是我一對和我同樣在一月回台的台英夫妻朋友,先生提到想爬玉山,我說我也有興趣想跟團。結果我從跟團變主揪🤣,聯絡了兩間朋友推薦的專業登山社,選了其中一間七人成團的在我的FB問誰想去爬玉山?很快就找齊三位朋友和一位朋友的妹妹報名。 我們都知道爬玉山最困...

玉山登山社推薦 在 潘筠 ????????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1:28:06

#2021第二天 #就在練習自己的不擅長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 我是一個露營可以但討厭爬山的人, 可能是以前週末很常被爸媽強迫爬山吧🤣 以往他們跟我說自己曾是登山社社長、 去登玉山主峰時防失溫吃威而剛的經驗, 我都覺得很難想像,這麼可怕為什麼還會想去? 真正自己開始挑戰後,才知道敘述登山經歷, ...

  • 玉山登山社推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09 15:09:06
    有 328 人按讚

    ⛰️三天兩夜玉山行⛰️

    🌱由來

    這次的玉山行起因是我一對和我同樣在一月回台的台英夫妻朋友,先生提到想爬玉山,我說我也有興趣想跟團。結果我從跟團變主揪🤣,聯絡了兩間朋友推薦的專業登山社,選了其中一間七人成團的在我的FB問誰想去爬玉山?很快就找齊三位朋友和一位朋友的妹妹報名。

    我們都知道爬玉山最困難的點在抽排雲山莊的床位(我平時沒在爬山完全不考慮單攻),於是鎖定難度稍低的平日週間,並且空下整個四月打算連抽四周看能不能抽到。真的都抽不到就放棄。

    結果我們運氣超好,第一次就抽到了!一抽到我趕快跑去買登山鞋開始每天穿也四處搜集其它裝備。借用了不少家人的也自己買了一部份,迪卡儂真是好地方😅
    我的教練幫我調整訓練菜單,加強下肢肌力。

    🌱出發

    🚌旅行社包一台九人座小巴,第一天從台北拉車到南投望鄉部落民宿(海拔900m),中間停集集午餐。

    ⛰️第二天早上六點起床、早餐後開往塔塔加停車場辦理入山證後轉搭接駁車到玉山登山口(海拔2610m)。今日目標是走到海拔3402m的排雲山莊,全長8.5公里。我們早上九點出發,抵達排雲山莊約下午兩點左右。五點用過晚餐後早早上床睡覺,準備隔天的攻頂看日出。我回台之後每天跟小玫瑰八點就上床躺平,已經早睡習慣了即使床很硬很難睡還是很快就睡著了。

    🌄第三天是重頭戲➡️玉山攻頂看日出!

    凌晨1:30起床、2AM吃早早餐,吃完兩點半出發。這段路程2.4公里,到山頂快要五點。當我爬到懷疑人生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要來的時候就忽然到山頂了😂

    一上山頂我們躲到崖壁另一側避風,嚮導立刻燒水煮茶煮咖啡怕我們冷,山上真的風超大超冷。等了四十分鐘看到日出,輪流和玉山主峰的石頭拍照後再原路下山。下山天色已亮,風景絕美感覺這一路的辛苦都值得了。回到排雲八點,用過早午餐🍜熱湯麵後退房準備下山。

    我們這一團出了一個羚羊,九點二十分出發,朋友的先生十點四十五分就跑到了山下登山口再過去的檢查站!只花了一小時25分鐘,根本不是正常人!😱其它人中間沒有大休息的走到登山口是下午一點十分,我們有大休息的幾個是一點半到。

    我們此行天氣超好,一路晴天直到第三天上午才起了點薄霧,下午看到山頭黑色雨雲籠罩時我們已經在搭車下山的路上了。

    路上我們還停下來買高粱和信義鄉農會的梅酒,慶功宴直接開喝🍻。吃飯時聊起來發現我們這團裡竟然每一個人都有長期在國外念書/工作的經驗,七個人裡有四個博士,也算是一種巧合。這趟玉山行圓滿結束,人生要嘗試的清單又少了一個✅

    回家呈現一個到處都肌肉酸痛的狀態,我在我家的按摩椅躺了一個早上都不想起來~🤣

    Ps: 我這次全程服用高山症藥物丹木斯,每12小時吃半顆。爬山過程有經歷一些輕微高山症的症狀想吐頭痛,坐下休息可以緩解。另外我有增加氣喘類固醇噴劑的用量預防激烈運動引發氣喘,除了規律早晚兩次,我在兩天出發爬山前都有再追加一次噴劑,一路平安無事。

  • 玉山登山社推薦 在 岳野登山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0 14:42:02
    有 199 人按讚

    這陣子在許多社團或者新聞

    看到一堆山難的事情

    單攻體力不支,隊員迷途……等

    在某些登山社團也很常看到新手發問

    我抽到玉山,南華,嘉明湖……等大眾路線,我該要準備什麼?

    或者

    我今天想去某個大眾路線,有什麼推薦商業團

    底下留言大概都是
    1.路跡明顯,自己去就好了
    2.山友很多,跟著人走就好

    之類不負責任的回答…

    各位回答這些問題的山友們
    你們有考慮到

    萬一天氣狀況不好,當事人身體不適…等狀況
    他真的會解決嗎?
    今天他出事你們會負責嗎?

    --------------
    在這網路發達的時代

    網路上也許多資訊

    這陣子也莫名的有許多山友喜歡單攻

    但請各位山友理智一下

    單攻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也不要想著我有毅力,我一定可以…
    或者別人可以,為何我不行…

    單攻或許你可以
    天氣好的話,體力夠一定沒問題

    但今天天氣狀況差,你是否有能力自保

    拜託各位山友多做點功課…
    不要再讓我們救難人員這麼辛苦了!!

  • 玉山登山社推薦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07 10:00:00
    有 97 人按讚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沿革與願景•休閒活動展現的文明

    || 從歷史看台灣登山文化的變遷 ||

    數十年以降,每當新聞媒體報導登山客的不良行徑,諸如亂丟垃圾、餵食野生動物、破壞環境等,時常會有人將罪魁禍首歸於「登山文化」,但究竟什麼才是台灣的登山文化呢?我將登山文化定義為「登山者群體價值系統的總和」,而台灣登山者的文化又能以2001年高山嚮導證廢除為界,分為社團時代與網路時代兩個階段,這篇文章將從台灣登山者的養成環境出發,探討我們登山文化的沿革與未來展望。

    即便政府統計每年從事登山健行活動的人次約有600萬,所謂的登山文化仍屬小眾文化,不一定與從事的人數成正比,也不易受大眾理解與認同。換個方式來說,多達百萬之數的人們只是將爬山當作短時間的休閒運動,目的大多是為了身體健康,沿著標示清楚、路跡明顯的郊山步道系統享受爬山的樂趣。受限於從事時長、過多的人工建設和戶外教育機會,國人可比為栽於淺碟的幼苗,大多無緣將根深入到充滿內涵與魅力的台灣山林。

    提起山岳文化,許多人會聯想到某高山地帶居民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獨特生活方式、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例如阿爾卑斯山的牧民文化、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巴人(Sherpa)、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克丘亞人(Quechua)。不過,本文議論的是登山作為休閒活動的文化,祈讀者不要與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混淆。

    登山環境的變遷
    在網路科技急速發展的年代以前,台灣登山者之間的互動與資訊交換大多在組織聚會(例如登山協會、大學登山社等)及實際從事活動時發生,雖說廣度受到侷限,所需的時間也相對較長,這種傳承式教育卻是最為紮實的模式。從國民政府遷臺到約西元2000年的這段期間(約莫是網路與個人電腦日益流行的年份),登山者幾乎都是以同一方式養成。

    然而,自2001年警政署廢高山嚮導證以降,人民雖獲得了自組攀爬百岳的自由,資訊時代的鐵三角:網路、社交平台、智慧型手機,卻開始一一對登山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網路發展逐漸加快腳步,以往只能透過紙本或口耳相傳的資訊猶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出現,同時也如一把兩面刃,一邊降低了自行組隊的門檻,另一邊卻由於資料過度片段化,而讓不察的山友容易誤判局勢,埋下諸多山難的遠因。
    岳界基層組織──登山協會和大學登山社,從百岳制定的1970年起進入黃金時代,卻在千禧年之後不敵特許制度廢除及年輕族群參與度低落的累加影響,紛紛踏上了高齡化、縮編乃至解散的不歸路。若深究其背後的原因,還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因素:台灣的山已不復往日的神祕。時光回到四大天王奠定百岳名單的那一刻起,登山者穿梭山稜溪谷間,型態也從完成百岳往新路線、會師、溯溪、技術攀登、古道、中級山、舊部落等開枝散葉,時至現今已無受矚目的未登峰存在,也罕有無人踏訪過的稜脈。簡單來說,登頂已失去客觀的開創價值,只剩下對個人有意義的主觀價值。世界上以攀登未登峰、開發新路線為志向的登山者,也僅只是一小群菁英分子而已。

    況且隨著商用娛樂科技及觀光全球化不斷演進,年輕族群越來越不乏輕鬆便利的娛樂選項,舉例來說,以前被稱為電玩的休閒活動,如今竟發展成了全球產值接近10億美金的電競產業,再加上智慧型手機與手機遊戲的盛行,風靡程度更甚於以往;廉價航空的崛起及充分的觀光資訊,令出國旅遊變得可以負擔之餘,也使得登山健行活動越來越難獲得青睞。所以與其說是時下爬山活動不具吸引力,不如說是年輕一代的選擇變得太多了。

    登山健行活動缺乏新血的現況,不只在山上能見到,年輕族群往往也有「身邊只有老人爬山」的印象,即便有興趣參與,卻不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輩夥伴,再加上普羅大眾傾向重視活動的潛在危險,勝過其背後的教育意義,這一切都構成了時下登山健行活動發展的困境。一旦代表活力的新生代廣泛的對此失去興趣,登山群體的金字塔就會從基底開始縮減,長久下來即支撐不了更多元化的戶外活動,例如學術化登山、中級山探勘、古道探勘、舊社探勘、溯溪活動、雪季攀登、海外攀登等等,長遠走向令人憂心。

    登山文化的斷層與轉型困難
    傳統登山活動所追求的目標,在於探索神秘與未知,一旦神秘與未知不再存續,舊思維之下的登山活動便會流於收集名單上的山頭(英文稱為peak bagging),使整體活動的發展陷入停滯。台灣登山界的金字招牌「百岳」,靈感源自1964年日本登山家兼作家深田久彌所著之《日本百名山》一書,由林文安為首的四大天王於1970年代初共同訂立,用意在於藉著選出這些山峰,讓後世的登山者能有系統性地探訪台灣的高山稜脈,是登山文化的重大里程碑,對後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然而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後來者卻多以登頂為目標,失去了探索的自由精神,徹底背離了百岳存在的初衷。

    在社團時代,登山協會、學生社團這類社會化單位,藉著長期緊密互動的傳承式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礎。然而當社團不再是攀登百岳所必須,不只民眾自組隊伍的風潮興起,更讓商業登山活動日益蓬勃。隨著網路的普及與傳承式教育斷鍊,登山者的主要資訊來源從線下轉為線上,商業登山則成了帶領新手從事活動的最前線,又因為登山路線與基礎建設逐漸成熟,除了百岳熱門路線開始觀光化、大眾化、商業化之外,獨攀者與網路自組隊也漸成登山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族群。以上因素使得登山者群體化整為零,成為了極度個體化、差異化的存在,無法再複製社團時代形成共同價值觀的過程,是為登山文化的斷層。

    至於登山文化轉型的困境與轉機,楊南郡早在1991年出版之《丹大札記》即有闡述:「對山岳界而言,國內的登山運動已經出現瓶頸;各地的山頭都有登山客的足跡;溯溪、橫斷、縱走或是岩雪攀登也都逐漸被開拓出來……雖然不斷有路線變化和技術引進,使活動仍有蓬勃的樣貌,但在大方向上卻有隱憂,登山運動已到了發展上的轉捩點。如果參考國外的狀況,其實不難發現我們已經背離了國外登山運動的走向,國外登山運動的走向是如何呢?簡單的說就是登山學術化。藉著登山,從橫面空間性的認識到縱向時間性的瞭解,也就是深入地區內的地形水文、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從實實在在的田野見聞中建立知識的基礎。」

    不爭的事實是,能左手拿書籍按圖索驥、右手拿山刀披荊斬棘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主流登山文化至今仍奉完成百岳為圭臬,相互比較誰登上的百岳比較多,而出自網路世代的登山者更因為上述的原因,難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現在的登山運動發展,其實是從楊南郡指出的瓶頸倒退當中。

    展望未來
    登山活動的精神文化面即是自由,自由的前提是自律,為不變的的普世價值,但大眾的心態卻仍深受早年國民政府之長年封山禁令影響,內化了不合時宜的制度,不只視山林為畏途,對冒險性的登山活動也缺乏認同,導致來自外部的制度力量反過來侵害了精神文化。登山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是就是人,偏偏自由與自律的基本精神如今少了傳承式教育這座橋樑,形成了文化斷層與轉型困難。
    我們在山域中見到的各種人為亂象,包括亂丟垃圾、排遺無序、吵鬧喧嘩、生火失當、餵食野生動物等,指稱為登山文化是有失公允的說法。因為登山活動經大眾化、觀光化、商業化之後,國民素質和速食文化的惡果就直接體現在環境之中。至於廣大民眾是否曾受過戶外教育與文化的薰陶,則是個令人不得不悲觀的問題──這也是為何筆者主張登山文化是小眾文化。

    巨大的環境變化,使得社團時代走到了末路,也使得登山文化進入了重建期,而網路則是最大的影響因子。但網路同時具有開放與封閉的特色(例如公開社團與私密聊天群組),資訊交流上存在嚴重落差,導致價值系統枝多而幹細,未能凝聚全體登山者皆認同之共識,宛如一盤散沙。筆者以為,解鈴還需繫鈴人,網路時代的問題,必當從網路來加以解決,無論是政府、媒體或登山群體,均需視改善環境、傳播知識與落實教育為己任,台灣有朝一日才能真正與國際接軌,成為內外兼修的山岳之島。

    緣結山林
    進入社會數年之後,受「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影響,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奈何工作忙碌,難得空閒,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人文與政策,竟巧遇一塊樂趣不亞於登山的沃土。又因觀察到時下大眾對登山多有誤解以及活動本身發展的困境,故創立個人媒體,筆耕不輟,盼為心愛的寶島山林略效棉薄之力。

    文、圖╱董威言(城市山人)

    #022755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