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猩紅熱發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猩紅熱發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猩紅熱發燒產品中有4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學研究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擴散】 —蚊子越來越不怕冷!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20世紀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加約攝氏0.6度,而中高緯度地區的增溫幅度...
猩紅熱發燒 在 梧桐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20:03:45
《雙生雙滅》 妳終於想開,不再不要臉地裝開朗大方,沒有必要對誰都如此上心,妳終於捨得清空妳的好友欄,刪掉網路線後盤根錯雜的人際關係,留點閒暇的時間給自己寂寞。 妳大概看清世上沒有長久的定義,東坡居士早就說過: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妳又何必想念那些虛無飄渺,已成隔世煙的人事物,妳...
猩紅熱發燒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23 11:45:03
秒懂猩紅熱 奶爸Dr.最近遇到幾位全身起疹子合併發燒的猩紅熱案例。所以把一些資料整理起來跟大家講解一下: 傳說中的猩紅熱,顧名思義:會發燒,身體出現紅疹。 大多數是因為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喉嚨或扁桃腺受到感染,少數則是因為有傷口感染到A型鏈球菌。 他的紅疹,有一個特徵,全身感覺像被曬傷/燙傷...
猩紅熱發燒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23 11:45:21
傳說中的:草莓舌 說到草莓舌,應該想到川崎症?看到草莓舌,需要緊張嗎?只有川崎症這樣嗎? 草莓舌頭的可能性其實蠻多的 : #川崎症 :發燒五天、頸部淋巴結腫大 大於1.5公分,雙眼紅腫但是沒有分泌物、皮膚出現疹子、四肢出現末端紅腫/脫皮⋯等。在適當的治療下,可以減少冠狀動脈擴張風險。 # A型鏈...
猩紅熱發燒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學研究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擴散】
—蚊子越來越不怕冷!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20世紀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加約攝氏0.6度,而中高緯度地區的增溫幅度尤其明顯,且冬季增溫明顯高於夏季。
根據IPCC 氣候模式預估,2100年時,這些地區地表平均增溫可高達攝氏3∼5度。這一全球地表平均增溫現象,對每一個地區的天氣系統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的暖化已足以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對生態系統的衝擊,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
試想如果熱帶雨林消失,其連鎖反應的最終結果可能是什麼?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是導致當地氣候更趨乾與暖,而土壤的乾燥與有機結構流失的結果,會使當地在大雨時易氾濫成災,進而造成洪水、水污染、農作物受損與病媒傳染病傳播途徑的改變,危及人體健康。同時,森林的消失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間接導致全球氣候變遷,並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衝擊程度增加,維持地球生命的系統正產生大規模的改變。世界各國除了積極宣示對全球性溫室氣體排放予以管制,擬定並簽署公約外,也從生活及產業著手,研擬降低排放溫室氣體的管制策略,並在環境衝擊、生態衝擊及公共衛生衝擊上研擬因應對策。在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國公共衛生議題的衝擊方面,目前舞少包括 4 個主要面向,即「熱效應」、「極端事件」、「空氣污染」與「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動力學及生態學極為複雜,不同疾病在不同地方的表現經常十分獨特。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方式是人直接傳染給人,有些則透過一個中間病媒(例如蚊子、跳蚤、蜱等)傳播,也可能藉由感染其他物種(尤其是哺乳動物及鳥類)而發生。
動物性傳染病的傳染周期自然存在於動物族群中,當人類侵犯到這個生態圈或環境遭逢破壞與瓦解時,疾病則會伺機傳播到人類身上。舉例來說,各種齧齒動物會依據環境條件及食物可利用性,來決定其族群的大小及行為。1991∼1992年聖嬰現象的豪大雨過後,老鼠族群的大量繁殖被認為與美國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第1次爆發流行相關。
由蚊蟲傳播的疾病,常在大自然受到某些因素干擾後流行,包括氣象變化、森林砍伐、人口密度改變、蚊蟲結構改變、脊椎動物宿主結構改變,以及遺傳上的變異。氣候變遷也對人類或獸類地域性的流行病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結果經常取決於疾病本身的特性。[1]
■還以為春夏兩季才會有登革熱嗎?
氣候變遷造成的暖化現象,已經讓病媒蚊不分季節、無時無刻都在蠢蠢欲動,台灣每年4月到11月是登革熱高風險期間,大雨後1週為防治登革熱黃金期,在雨過天晴後的高溫天氣,易形成積水使大量蚊子孳生並產卵,約1週後就能羽化,將導致登革熱流行的機會大增,威脅民眾健康安全。
美國一項研究便警告,50年之內,登革熱和茲卡病毒威脅的人口數將增至10億。美國喬治城大學生物學家卡爾森(Colin Carlson)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氣候變遷。蚊子只是其中一部份;以後還會有什麼疾病,沒人知道。」
■病媒斑蚊活動範圍擴大,連溫帶都傳出病例
這項刊登在PLOS期刊的研究,針對兩種最常見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移動路徑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隨著氣溫上升,蚊子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南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甚至遠及地勢較高的丘陵地。過去只威脅熱帶居民的疾病,未來將蔓延到這些「冷地帶」。
「由蚊子引起的疾病,過去多侷限在熱帶地區,但目前在溫度舒適的溫帶區域,都有病例傳出。」另一名參與此項研究的佛州大學醫學地理學教授雷恩(Sadie J. Ryan)說,拜交通運輸科技之賜,人們的移動更加便利,也助長病媒昆蟲和病原體在全球趴趴走。
■登革熱、茲卡病毒傳染症,和屈公病
蚊子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茲卡病毒、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屈公病、拉克羅斯腦炎、日本腦炎、裂谷熱等。
其中登革熱、茲卡病毒傳染症,和屈公病,三種傳染病多半會引起發燒、紅疹、和嚴重的肌肉痠痛等症狀。2014年肆虐巴西的茲卡病毒,甚至危害到孕婦病患;母嬰垂直傳染的結果,導致病毒侵襲好幾千名未出生胎兒的腦部神經,進而變成小頭畸形症[2]。
■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
登革熱,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蟲媒傳染病,透過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變遷下的暖化,可能會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較冷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進而擴大登革熱的傳播。
除此之外,降雨造成的積水讓病媒蚊得以產卵,特別是間歇性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可能會使病媒蚊適合棲地產生改變。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提供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百餘年來(1900-2012年)的全臺均溫上升了約 1.3℃,南部山區在2000年後豪雨與大豪雨的發生次數增加,顯示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在臺灣,登革熱病媒蚊主要有兩種: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南且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的「埃及斑蚊」,以及廣布於全臺1500公尺以下平地區的「白線斑蚊」。跟「白線斑蚊」相比,「埃及斑蚊」具備較高的傳播力,使得歷年來臺灣的登革熱疫情主要集中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
「埃及斑蚊」分布與登革熱現況風險的關係如貼文附圖1所示,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左圖的黃色區塊為埃及斑蚊的現況分布,右圖的紅色區塊由淺到深分別表示由低到高的登革熱現況風險,可以看出深紅色的高風險區與橘紅色的中風險地區幾乎與埃及斑蚊分布的地區重合,顯示出臺灣登革熱的風險高低與埃及斑蚊的分布與否有密切關係。因此,在探討氣候變遷對臺灣登革熱疫情的影響之前,應先考慮氣候變遷對臺灣埃及斑蚊分布的影響。
臺灣未來的埃及斑蚊分布推估則是使用TCCIP提供的高解析度(5km x 5km)統計降尺度網格化氣象日資料,該筆資料來自於IPCC AR5 全球模式。考慮暖化最劇無減碳之氣候變遷情境(RCP 8.5),全球氣候模式只取基期降雨特徵與臺灣接近的英國HadGEM2-CC、法國IPSL-CM5A-MR、德國MPI-ESM-LR、中國BCC-CSM1.1與挪威NorESM1-M等五個模式。將上述氣象推估資料引入先前建立的埃及斑蚊分布指標後,就可以得到未來的埃及斑蚊分布。
RCP 8.5情境下相對於基期,近未來、世紀中與世紀末將五種全球氣候模式的埃及斑蚊推估分布整合成如貼文附圖2所示。圖中的黃、橘黃、橘、橘紅、紅點分別代表累計有1到5個模式估計該網格點有埃及斑蚊分布。
可以看出近未來(2016-2035年)埃及斑蚊可能會渡過北回歸線的可能性不高;但於世紀中(2046-2065年),則有4個模式估計埃及斑蚊會渡過北回歸線到達嘉義與花蓮地區,並遍布外島澎湖;於世紀末(2081-2100年),埃及斑蚊於西部會往北延伸到臺中地區,東部則會沿著花東縱谷往北延伸到花蓮與少數宜蘭地區。
從埃及斑蚊的北移趨勢可以推測未來臺灣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但同時也表示如能事先針對未來中、高度風險區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例如: 分配防疫資源、進行地方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區動員方式徹底進行孳生源清除讓登革熱病媒蚊無適合的棲地。
同時,政府亦朝向減少登革熱對人體的衝擊,積極研發登革熱疫苗、培養蘇力菌血清型H-14與沃爾巴克氏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期望在有限防疫資源下有效降低全國登革熱的罹患風險,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造成人類健康在登革熱方面的衝擊,提供臺灣未來登革熱防疫的實證基礎[3]。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夠可怕,但是氣候變遷更致命—《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你也許以為地球升溫 1.5 度或 2 度沒什麼差別,但從氣候科學家模擬的結果看來,情況卻很不妙。在很多方面,溫度升高 2 度的情況,不是只比升高 1.5 度糟糕 33%,而是倍增的,例如難以取得乾淨用水的人口會多一倍,熱帶地區的玉米產量衰減也會多一倍。
氣候變遷造成的效應,單單一項就夠慘了,但你不會只遇到炎熱天氣,或只遭受洪災。氣候變遷的效應是環環相扣的。
以新冠病毒來做對比,這樣所有正在經歷這場大流行病的我們會更容易理解。想了解氣候變遷的破壞有多大,看看新冠病毒疫情,再想像一下同樣痛苦程度持續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把全球碳排放量減到零,這場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失和經濟苦難,將是日後經常會發生的狀況。
■比起新冠病毒,氣候變遷是否會造成更多人死亡?
我們用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數據,估算出的結果是全球平均每年每十萬人口中約有 14 人因大流行病而死。
比起氣候變遷,哪個死亡率較高?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全球死亡率增幅和大流行病一樣,也就是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 14 人因此致死。而到本世紀末,要是排放量仍然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十萬人中約有 75 人因此致死。
換句話說,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遷的致命程度可能就和新冠病毒一模一樣,到了 2100 年,氣候變遷要比新冠病毒致命五倍[4]。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
發表於全球最權威之一的生科期刊《細胞》(Cell)的研究如此指出[5]。該報告由美國知名的防疫專家佛奇(Dr. Anthony Fauci),以及流行病學家摩爾斯( Dr. David Morens)共同撰寫,他們都任職於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這份研究描繪出未來流行病將變得更多的情境。
為什麼?在這份佛奇的研究之外,還有其他諸多的公衛、醫學研究,都將接下來流行病時代的成因指向氣候變遷,真正的元兇,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從全球來看,氣溫變化比過去預測的更快,影響了動物棲地以及病毒與人類的分布範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2018年報告[6]早已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
終生致力於黑猩猩研究與環境教育的珍.古德(Dr. Jane Goodall),在「2020年第四屆的唐獎永續獎」的得獎感言中,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走向永續的未來,感性地喊話:「此次疫情是人類自己所造成,而這正是對大自然不尊重的結果,許多研究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科學家早已預測到這個情況的發生,如何邁向一個更永續的未來?必須不再把短期利益和經濟發展,置於環境保護之上,如果我們持續破壞環境,氣候變遷只會愈來愈糟,人們需要團結起來,找到一個邁向綠色經濟的方式,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我們會找到方法的,我們一定不能放棄。」[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高雄醫學大學)科學籸展 2008年1月籸421期-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http://ir.lib.kmu.edu.tw/retrieve/9893/945021-1.pdf
[2](康健)「蚊子越來越不怕冷!地球升溫的下場,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9266
[3](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newsletter_one.aspx?nid=20200807141614
[4](PanSci 科學新聞網)疫情已經夠可怕,但是氣候變遷更致命——《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5674
[5]
Morens DM, Fauci AS. Emerging Pandemic Diseases: How We Got to COVID-19. Cell. 2020 Sep 3;182(5):1077-1092. doi: 10.1016/j.cell.2020.08.021. Epub 2020 Aug 15. Erratum in: Cell. 2020 Oct 29;183(3):837. PMID: 32846157; PMCID: PMC7428724.
[6]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et al.
Lancet. 2018; 392: 2479-251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2594-7/fulltext
[7](報導者)「地球愈暖化、流行病愈多?氣候緊急時代,COVID-19只是開端」: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ate-change-pandemic
➤➤照片
∎(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newsletter_one.aspx?nid=20200807141614
圖1-圖說:
臺灣登革熱之埃及斑蚊的現況分布圖(左)與風險分級地圖(右)。埃及斑蚊現況分布圖是以黃色區塊的臺灣2003-2011年埃及斑蚊鄉鎮分布且海拔低於1000公尺區域來表示。埃及斑蚊風險分級地圖則是以2008-2017年疾病管制署的登革熱病例發生感染地資料為基礎,得到共3580筆鄉鎮年別之人次資料,從曾有病例的鄉鎮年別人次資料,分成1、2、3級(粉紅、橘紅、深紅)。以第40及第80百分位為分界,若該鄉鎮年別無登革熱病例數則歸類為0級(白),每個鄉鎮取10年來最大風險分級得到的現況風險分級。
圖2-圖說:
RCP 8.5情境下埃及斑蚊未來推估可信度分布圖
∎[2]
圖說:全球暖化的下場,過去被視為熱帶傳染病的登革熱、茲卡病毒,也出現在溫帶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氣候變遷 #傳染病 #蚊子 #登革熱 #茲卡病毒 #屈公病 #埃及斑蚊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疾病管制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高雄醫學大學 / 康健雜誌
科技部 -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PanSci 科學新聞網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猩紅熱發燒 在 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識危險徵兆 #草莓舌🍓
因為疫情的關係 怕到醫院群聚更危險
遇到小孩在家生病發燒
常常猶豫要不要立刻往醫院衝
其實絕大部分的小孩發燒是小感冒為主
倒不見得需要急著往醫院衝
㊙️最重要的是要觀察是否有" #危險的徵兆"出現!!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
✅脫水: 尿量大幅減少 、 哭泣時沒有眼淚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
✅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
✅心跳不規則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
✅皮膚出現紫斑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以上都是可以從外觀上直接看到的
⚠只要有看到上面任何一個狀況就要趕快就醫囉!!
這邊再加上一個 #草莓舌
也要特別小心
師爺解說 🧐
草莓舌:
舌頭紅腫發炎,味蕾一顆一顆腫大分明,
看起來就像是含著一顆大草莓。
#發燒合併草莓舌是一個危險的徵兆,
通常代表黏膜有相當激烈的發炎反應
代表性疾病有:
#川崎氏症
#猩紅熱
#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毒性休克症候群
這些疾病需要積極使用抗生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療,
若延誤
#傷害到心臟或腎臟等重要器官的機會就很大囉!!
最後提醒~
看到發燒 + 草莓舌 請盡速就醫唷! 👨⚕️
猩紅熱發燒 在 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哪些時候該儘速就醫呢?】
門診病人問:
『我應該要趁小感冒時趕快來看看、早點治療好,還是先在家觀察幾天、沒有比較好再來看醫生?』
歐醫師發現很多人因為疫情嚴峻,在家工作、線上採買,連看病都因為不敢出門「忍」下來了。
但有些緊急情形是醫學上的急症,必須就醫,而且是儘快就醫為上策:
😷 大量流血的外傷
直接加壓按住傷口,仍無法順利在10分鐘內止血的,可能需要縫合、打破傷風針、傷口清創等處置,必須就醫。
😷 意識不清/意識變化的病況
不管是腸病毒還是發燒感冒,只要有意識狀態的變化,都有可能是腦部遭受病菌攻擊的徵兆,必須儘早就醫。
🔹孩子的小病小痛,有時也會演變成大問題
😷 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
嬰兒發燒有可能是嬰兒玫瑰疹、泌尿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感染等,這些都不難治療。
如果是3個月內的嫩嬰發燒了,卻有可能是大事,例如B型鏈球菌感染,一定要儘早就醫。
😷 高燒不退的感冒
孩子感冒伴隨發燒,在6歲以前很常見,甚至腺病毒感染(一種感冒)可以燒個5、6天都有可能。
但如果不是,有時候是其他嚴重的問題,例如川崎氏症、猩紅熱、肺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等。
高燒(超過39度)3天以上的狀況,請務必就醫。
😷 氣喘發作的感冒
有時候感冒沒有引起發燒,卻狂咳、夜咳,可能是氣喘被誘發了,沒有治療是不會自己好的,必須就醫。
😷 嘔吐不止的不只是腸胃炎
嬰兒噴射性嘔吐,通常是大問題,必須就醫。
兒童劇烈嘔吐,通常也是大問題,必須就醫。
青少女嘔吐不止,除了腸胃炎還有懷孕的可能,也是大問題,必須就醫。
😷 腹痛如絞
孩子肚子痛除了便秘,也有可能是腸套疊、闌尾炎、腸子打結缺血,這些都是大問題,必須就醫。
歐醫師甚至遇過孩子肚子痛,最後診斷是酮酸中毒的情形,入住加護病房。
😷 頭痛驚醒的夜晚
如果孩子生病時頭痛,這還蠻合理的,感冒頭痛不罕見。
如果孩子沒生病頭痛,還是半夜痛醒,那就不合常理,必須就醫。
😷 脫水的孩子不能等
兒童體積小,身體儲水量少,禁不起餓也無法承受太多體液流失,缺水的問題要儘早處理。
當孩子不吃不喝、食量小於平常的一半、尿布變輕/更換次數整天少於3次、嘴唇乾裂,都是脫水徵兆,必須就醫。
👩⚕️最後提醒大家👩⚕️
歐醫師門診發現,不少慢性病用藥的患者不敢回診拿藥,病情沒有穩定控制,反而造成急性發作、需要就醫的狀況。
如果您或孩子本身有以下狀況,務必按時回去追蹤,以免病發要掛急診😱
🌱氣喘、過敏性鼻炎
🌱三高疾病
🌱其他慢性病
#歡迎分享 #媒體朋友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防疫 #有必要出門的時刻
#可以保養的病況別拖到急性發作才就醫
照片:上週有個媽媽徵得歐醫師同意後拍照,她說這是孩子在家上課的功課之一,紀錄孩子來柚子小兒科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