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狗狗柵欄自己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狗狗柵欄自己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狗狗柵欄自己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狗狗柵欄自己做產品中有2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

狗狗柵欄自己做 在 長毛柯基Cooki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17 03:05:43

這是內湖台北市動物之家的宣傳海報,照片裡的狗狗叫做虎妹,是一隻毛絨絨的虎斑,自己很努力的乖乖拍照找家❤️ 我要講一個很長的故事,希望大家有能力的話,幫助一下沒有家的狗狗,用什麼方法都好,能去領養更好🙂 還沒養胖胖之前,我就非常喜歡狗,什麼狗狗都喜歡,路上看到米克斯也覺得好可愛,但是沒有意識到台灣有這...

狗狗柵欄自己做 在 Ann Lei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6 23:09:06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妳時,妳在柵欄裡笑著對著我搖著尾巴,要我陪你玩一般搖個不停,當時的我其實還沒跟任何狗狗接觸的經驗,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與妳互動,只能對妳笑呀笑的,「嗨~」「就她吧!她這麼喜歡妳,這是緣分。」爸爸說,我興奮地點了點頭,與爸爸兩人就把妳帶回家了。聽說那時妳大約四個月大,妳記得嗎,剛來我們...

狗狗柵欄自己做 在 圈圈?台中美食•景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06:17:27

|2018/3/27| 上次台南行也有來這裡❤️在花園夜市附近的寵物友善餐廳☺️☺️整個是很溫馨的氛圍!除了店裡有一隻店貓外🐱當天還有遇到客人帶好Q的狗狗呀整個心情就好的💕(後面放了狗狗的影片🤣叫帥哥才理我🙈) ♡ 餐點部分有套餐也可以單點!活力套餐有附水果、濃湯、薯條、飲品✔️麵包都是他們純手工製...

  • 狗狗柵欄自己做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2 09:29:57
    有 817 人按讚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 狗狗柵欄自己做 在 Boww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2 19:00:41
    有 370 人按讚

    第一個包旺日記:
    我與狗狗共同生活的家

    自從搬家後,我們與店面分開了,我們也擁有自己一個家
    當時的心願就是想要與漿果一起搬家,我們也做到了!

    這陣子我回想很多一起生活的經過,離開現在也已經半年多了
    今天是秋分,是秋天的第一天,戶外開始涼爽,我想一切都會更好一些,我覺得我們可以再多分享一些生活,與牠們一起的
      

    家中廚房和客廳不是分開的,在同一空間上,因為有多次租屋的經驗所以選擇了木紋磚,非常的不打滑,也很好清理
    我們使用到現在約是一年了,還是很滿意!
    家裡所有的桌子和櫥櫃我們都希望下面是大空間的,避免狗毛難清理,玩具滾動後會卡住,二樓因為沒有任何陽台,所以自己做了一個系統可以收納的木櫃,收藏著狗狗的衣服和生活必需品,上面是鋪設榻榻米,請木工做了一個專屬"拿鐵的小樓梯"這樣牠就能很輕鬆地上去曬曬太陽 
        

    房間是建商附設的木頭地板,還好不會很滑,我們在衣櫃包括鞋櫃上都做上了木柵門把東西收納好,租屋幾年有了很多的經驗,明白狗狗即便是在家中也需要空間活動,拿鐵就是喜歡偶爾這裡躺躺那裏躺躺,如果家中又多了一隻狗狗,給予的各自活動空間就要更大些了
       

    另外沒有拍攝到的部分是我們分別在樓梯處買了矮的柵欄,是在蝦皮拍賣上面看到的嬰兒柵欄,也避免狗狗獨自上下樓梯

    在家因為總是在客廳待的時間多,所以我們也把客廳簡化,如果要嗅聞,要活動些什麼遊戲,我想這空間是很足夠的
    家中因為目前有兩隻狗狗,所以我們分別吃飯的空間在於廚房和客廳,中間沒有買大的屏障,所以就用餐桌當作分隔
      

    家會是狗狗休息和最安心的地方,我們的家很簡單,沒有很華麗
    顏色也不鮮豔,想要保持著日光曬進來是溫暖的🌟

    改天也想要和大家分享其他夥伴的家
    (我將不能貼上來的照片貼在留言處與大家分享!)

    /包旺家

  • 狗狗柵欄自己做 在 動物溝通情緒療癒師-薩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9 20:30:21
    有 5 人按讚

    《寵物溝通 No.1373》

    家人:身體有沒有不舒服的地方?
    🐶我會習慣舔鼻子,我想讓身體坐起來吃東西,但有時候要特別的去爬起來,特別懶洋洋
    家人:但身體沒有不舒服的是嗎?
    🐶感覺累累的而已
    家人:寶寶跟爸爸在一起還好嗎?有沒有想媽媽?
    🐶我會趴在門邊的人回來,等我想念的人,等爸爸
    家人:一點也不想媽媽嗎?
    🐶媽媽有時候也會拿鏡頭跟我講話,聽得到的那種,會問我吃飯了沒
    家人:那寶寶最喜歡什麼玩具呢?
    🐶蠕動,別人蠕動,讓我偷襲,丟一顆顆的小石頭,石頭上方還會放一點小東西
    家人:最開心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是熱鬧的時候,那時候我最喜歡追著跑,我也會想要有幾個夥伴一起,比較能夠說話的對象
    家人:好的,我知道了,為什麼那麼沒安全感?
    🐶有些地方有人,有些地方又沒人,太多人的地方也不行,有人的地方我會比較有安全感,例如動作很快的人、跑步運動的,我會很緊張,還有我天生敏感,任何動作都讓我覺得想做什麼,電器的聲音我也會叫
    家人:為什麼狗狗或人一靠近你的臉就很害怕?
    🐶沒有在害怕,是警戒,看看對方是不是要幹什麼
    家人:好的,寶寶最不喜歡什麼?
    🐶看風景+速度,還有在水上飄(游泳
    家人:過得開心嗎?有沒有什麼媽媽可以做得更好的?
    🐶給我一根根的軟木條(棕色像吉拿棒
    房子穩固一點不要常掉下來,有東西掉下來,地板會動
    (感覺像是他睡在比較高的地方,然後可能墊子或什麼滑動然後自己掉下來)
    家人:寶寶有什麼想跟媽媽說的?
    🐶我很容易睡著,別老叫我,我想你的時候自然會去房間看看,你讓我顧家的事我也有做好,就是爸爸還沒回來
    家人:好,對不起,有什麼想做的事媽媽可以帶你去
    🐶有幾個小房間是不是不能進去?
    家人:好像沒有
    🐶牆面經常漏洞又不能鑽,是通往外面的(有個地方就是像通風口,一直很好奇那個地方有縫,那個裡面有什麼東西,但是他過不去
    🐶想去有白色柵欄的地方、山上,喜歡登山路越抖越好
    家人:懂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