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犯罪防治學系學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犯罪防治學系學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犯罪防治學系學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犯罪防治學系學校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165的網紅吳玉琴,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採訪通知 「去除幼托機構不當管教」系列公聽會 系列一:如何建立不當管教明確通報查處系統 近期幼托兒虐及不當對待事件頻傳,事件發生後,家長求助無門且須自行蒐證,成案不易甚至要等到孩子畢業才敢揭發,種種不法都讓家長感到無力,因此靖娟基金會本著守護兒童安全之宗旨,與吳玉琴委員共同召開公聽會檢視...

  • 犯罪防治學系學校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5 15:48:17
    有 42 人按讚

    採訪通知

    「去除幼托機構不當管教」系列公聽會
    系列一:如何建立不當管教明確通報查處系統


    近期幼托兒虐及不當對待事件頻傳,事件發生後,家長求助無門且須自行蒐證,成案不易甚至要等到孩子畢業才敢揭發,種種不法都讓家長感到無力,因此靖娟基金會本著守護兒童安全之宗旨,與吳玉琴委員共同召開公聽會檢視現行兒虐及不當對待從通報到裁罰之完整SOP、違規業者與相關人員資訊揭露等議題。


    會議時間:109年11月6日(星期五)下午14:00-17:00
    會議地點:立法院群賢樓101會議室
    主辦單位:立法委員吳玉琴國會辦公室、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邀請對象:政府代表、民間團體、專家、學者、家長代表約50人

    ✅討論主題:
    一、 0-3歲的孩子尚無法清楚完整使用口語表達,且容易有時間、事件上的記憶錯誤。目前托嬰中心裝置攝錄影音設備,已法制化,考量幼兒園收托孩子年齡部分與托嬰中心重疊,政府如何善用數位科技,針對幼兒園打造更透明有效的管理機制,避免不當對待及兒虐事件一再發生?
    二、 關於目前幼托機構不當管教的通報及處理流程極不明確,各縣市處理流程、時間狀況、是否召開委員會討論更是不統一,政府如何制定完整之通報處理流程並加強宣導?
    三、 政府公告違規機構及人員資訊紛亂且不確實,造成家長選擇困難,違規人員與機構勾稽困難,政府如何協助家長獲取充分資訊,在挑選托育機構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公聽會流程: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專題報告:幼兒園兒虐及不當對待事件之通報、調查及資訊揭露程序(15分)
    靖娟基金會 林月琴執行長專題報告(8分)

    ✅民間團體及家長代表說明:
    1.托嬰中心家長代表
    2.幼兒園家長代表
    3.新北市議員 張維倩
    4.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兒教育委員會 主委 楊逸飛
    5.社團法人台北市教保人員協會 理事長 陳亮吟
    6.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 祕書長 陳啟利
    7.全國家長教育志工團體聯盟 理事長 吳福濱
    8.兒童福利聯盟 社工二處處長 姚秀慧
    9.中華民國兒童權益促進協會 幼教組主任 陳乃慧
    10.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戴世玫
    1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 教授 楊金寶

    ✅政府單位回應
    1.教育部代表
    2.衛生福利部代表
    3.家防中心代表
    4.社會局代表
    5.教育局代表

    ✅其他與會人員登記發言

    ✅公聽會結論

  • 犯罪防治學系學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1 07:14:00
    有 608 人按讚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

    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取自《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

    ……………………………………………………………

    各位朋友,早安:

    上次直播我感覺遺憾的,是沒好好談到霸凌議題。這本書的內容真的相當豐富,把犯錯到犯罪之間的路徑也帶了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47924389171454

    這篇摘文的重點有四個:霸凌與預防霸凌、霸凌事件的長期影響、檢討受害者的文化、幸福是減少犯罪的重要元素。這四個重點其實環環相扣,再搭配上我附上的圖,看到我們在關係中可能缺少的,還有將來我們可以練習的方向。

    其實別說兒童與青少年,對很多成年人來說,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也不一定得到滿足。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訓練,也都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功課。

    「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認為刑事司法的新思維,重點要放在修復因犯罪而撕裂的社會人際關係。」
    「正義恢復最關鍵的目的是修復兩者之間原本的信任關係,以及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

    目前霸凌事件的處理,有人推修復式正義。這應用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都能帶來一種新的思維:到最後處罰誰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個人與關係的修復!

    就關係來說,遇上逆風與打擊,那是稀鬆平常。但我們如果希望滿足自己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我們還是要從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的強化,展開修復。

    也就是,我們透過理解與諒解的耕耘,能帶著我們走到和解的面前,有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剛好,之前在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提到相關的概念。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81927152056543

    祝願您,能從關心自己、愛自己開始,那一直是每一條路的起點!

    ……………………………………………………………

    【文/ 陳建安】

    ■ 站起來,拒絕被霸凌的命運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被霸凌的原因很多樣,很多並不是被霸凌者本身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我們可以積極做出一點努力,以避免或幫助自己脫離被霸凌的命運。

    對於如何預防與避免被霸凌相關資訊有很多「官式」的說法,例如,跟老師說、請老師介入、提升同理心訓練、加強品格教育、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希望受到這樣的對待,甚至還會建議被霸凌者能與對方好好溝通等。沒錯,改變教育現場與學校系統的友善性等這些都是可行的辦法,但是否真切有用呢?許多經歷霸凌的被害者或第一線霸凌防治工作者都知道,上述這些似乎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或力道不足之感。

    我們必須體認到生存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還是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救」的體悟。因此以下有幾點自救的務實建議:

    1. 讓自己強起來。
    被霸凌者雖然不都是弱者或活該罪有應得,但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讓自己容易成為霸凌的被害者?你要讓自己有能力、勇氣去面對那些可能以某些形式欺凌你的人,才是根本之道。甚至畢業出社會後,你還是需要靠自己獨力去面對生活與人際間的權力衝突及挑戰困難。因此,要提升自信與溝通能力等,讓對方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負的!

    2. 多交幾個朋友。
    這不是呼籲,而是實際的數學問題,更是一個團體動力關係。當你被霸凌時,可能你的陣營就只有你,必須孤伶伶地對抗惡勢力。但你若交了一位、五位,甚至更多位班上的同學,此時情勢就是二對四十八或五對四十五,比例上變成一比二十四和一比九了。相信我,我們不是要拉幫結派或利用朋友。但你要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有朋友願意拉你一把,對在這個社會生存是很重要的。

    3. 能閃就閃。
    隨著年紀成長,我們的經驗也會累積,這些可以說是生存的智慧吧!我們知道不要與人為敵,但是也要深刻認識到,我們也不可能跟所有人交集或成為好朋友。因此要學會辨識,有些人你能閃則閃,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需要跟某些人有互動,這只會增加被害風險。有時你遇到的問題,就算是大人或專家也需要費很大工夫去處理,或者也處理不了。所以把人生的精力多放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陷在這泥沼裡。有道是:「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4. 避免挑釁。
    霸凌與暴力的發生有時是一種雙方互動下的產物。在電影、電視影集裡,我們常會對一段情節印象深刻。當男女主角在吵架的時候,雙方都處於情緒高亢、憤怒至極時,攻擊行為可能就在如下的故事情節中發展:
    女:你打啊,有種你打我呀!
    男:妳再說,妳不要以為我不敢打妳!
    女:那你打啊,你敢打我試試看!
    男:(啪⋯⋯一個巴掌真的就甩在對方臉上)
    女:你敢打我,你真的敢打我⋯⋯(不可置信地狠瞪著對方,還一手摀著臉)  

    別挑釁、別逞口舌之快,因為你不知道人在情緒失控下,會做出什麼不可預測的行為出來!

    正向看待霸凌,並不是希望或歡迎霸凌。但若哪天發生了,在不造成生命威脅與重大安全傷害下,你可以選擇用正向心理的觀點看待。這是正向被害心理學提到的:既然不幸的事件發生了,我們要從負面經驗中找到成長和正向的力量。例如,從中了解、體會寬恕、堅毅、正義、憐憫及同理等正向美德。孩子,你若能了悟這些正向心理,克服與解決霸凌困境,你的人生會更偉大!

    遇到和預防事件的發生是兩碼事。當然我們要有被害預防的警覺,我們可以保證不霸凌別人,但無法保證自己不被霸凌。因此不要期待別人都會公平對待異己或同理自己。

    …………

    ■ 霸凌的長遠影響—四十年後傷害依然存在

    霸凌(肢體、精神、性及關係)被害會因個人特質(性格、認知、能力、資源多寡)及透過直接與間接形式,如:網路、謠言、文字、剝奪等有形無形手段而有不同影響,並且也會因為角色型態而產生不同的衝擊。

    在兒童時期被霸凌的人,在五十歲時有較差的身體、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而同年齡時期若經常被霸凌者,他們有更嚴重的憂鬱、焦慮失調及自殺想法。此外,這群被害者也比較容易出現低教育程度,尤其男性更容易失業或收入較低。同時社會關係與幸福程度也受到影響,受霸凌者較不易維持關係、好的社會支持,以及低生活品質與滿意度。也許你會認為這群被害者本身有較差的條件,但排除智力、情緒與行為問題及父母社經地位影響後,發現霸凌的影響仍存在著。

    在霸凌事件中,除了過去大家熟知的加害者與被害者身分外,更有近年才被重視的一群人,他們同時身為霸凌者,也是受霸凌者(bully—victims)。就負向影響來看,有趣的是,那些純屬於霸凌者的,發展上通常被認為相對較無問題。就算有,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在學校爭議較大,較缺乏同理心;通常他們也來自問題家庭與不良素行。但除此之外,研究並沒有發現他們成人之後有較嚴重的情緒或情感問題。

    相反地,影響成人時期心智健康(焦慮、憂鬱、自傷及精神問題)最大的並非是單純的被害者,而是這群霸凌/被害者。這群人一方面具霸凌特質,卻也有被霸凌的內化負向問題。他們較常處於社會孤立、寂寞,也較無能力建立友誼關係,而且大部分來自失功能家庭。後續研究也發現,雖然他們具雙重身分,但一般相信他們是由被害後轉為加害者。這是一個所謂「從被害轉加害」的情形,他可能因為缺乏愛、關懷與尊重,從被霸凌傷害的角色,轉而以霸凌別人來滿足肯定感與關注還有自信。最後,對於長期與偶爾被霸凌者的比較研究發現,前者更容易在兒童時期出現精神問題。

    …………

    ■ 為什麼民眾常不站在被害者那邊?

    就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對日常社會的互動,以及自然世界運作的法則都認為有個背後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我們一個穩定能預測的生活世界,我們得以覺得有安全感。一個不安全與變動的社會,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預測能力,耗損我們的心智資源與精力。試想,若我們每天還要花功夫重新學會判斷他人是好人或壞人、友善或不友善,是一件多麼令人精疲力盡的事。

    假設這世上所有事件的發生是有因果關係的,我們便會本能般對事情進行歸因判斷的強烈動機。其中一個歸因是「正義世界」(Just World)假說。簡單地說,是認為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因此對於性侵被害者而言,我們常會驚訝地看到(尤其是事件未明之前)網路鄉民留言譴責被害者(通常是女性),這個奇特的心理現象違反人們會同情弱者與被害者的憐憫之心。

    …………

    ■ 少年幸福感與犯罪成反比—當我感到幸福,看到的世界便會有愛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從心理學解釋,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9/1上市】
    博客來:https://reurl.cc/9XroYa
    誠品:https://reurl.cc/odgzGM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犯罪防治學系學校 在 早安.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2-20 09:09:22
    有 10 人按讚


    ◎酒後絕不開車!預防酒駕從教育做起......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View/id/789
    ◎德先生這麼說-酒駕撞死人事件頻傳,法務部正朝酒測達一定數值就視同殺人的方向研議修法,立法院新會期開議後,藍、綠立委都有共識將加重酒駕刑責納入優先法案,以期產生遏阻作用。

    專訪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戴伸峰,談儘管每個人對酒精的承受度不同,酒測值標準的設定是法律判別的界線。但酒精對人體的影響,其實是在入口之後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當酒精開始影響前額葉,已經進入愉快感觀時,才是最危險的時刻。如果此時又開車上路,很容易產生悲劇。

    世界各國對酒駕罰責不盡相同。台灣可以參酌日本作法,對車內同乘者開罰、甚至讓賣酒的餐廳要求飲酒者交出車子鑰匙。

    戴伸峰強調,酒精比毒品更容易讓人成癮。學校應該從法學、生理學、同理心等層面切入,從小教育孩子不可酒駕。

    也請千萬在喝酒前就決定,喝酒之後不開車!
    #酒駕零容忍
    #代駕
    #酒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