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彩蛋揭密篇★★★
今天,要來和大家好好地揭密我們理想混蛋 2020 巡迴【We?Us!Ours...】演唱會的各大彩蛋!無論你是參與了其中一場、又或者是陪著我們一起征戰了兩場甚至三場演出全勤的小混蛋,都歡迎你和我們一起回味這趟難忘又奇幻、深深圍繞著「我們」的旅程!
⭐ 關於主題 ⭐
...
★★★演唱會彩蛋揭密篇★★★
今天,要來和大家好好地揭密我們理想混蛋 2020 巡迴【We?Us!Ours...】演唱會的各大彩蛋!無論你是參與了其中一場、又或者是陪著我們一起征戰了兩場甚至三場演出全勤的小混蛋,都歡迎你和我們一起回味這趟難忘又奇幻、深深圍繞著「我們」的旅程!
⭐ 關於主題 ⭐
演唱會的主題「We?Us!Ours...」,象徵著理想混蛋從成團至今的心路歷程。從自我懷疑到互相鼓勵肯定,最後一起攜手迎向無限的未來,不僅是理想混蛋團員們一路走來的心情,也是和小混蛋們一起經歷了這麼多時光所感。
⭐ 關於手章 ⭐
入場時相信大家都有發現特殊設計的入場手章,北中高三場可是不一樣的唷!我們用數學符號與算式對應著演唱會的標題,如果蒐集了三場演出更能看出從「We?」到「Us!」到「Ours...」的變化!而每場演出的隔天,我們的發文裡也都為這三個算式留下了一句註解:
- 台北場「You + I = We ?」 - The answer is yes.
- 台中場「You × I = Us!」 - Let's make it happen!
- 高雄場「You ∞ I = Ours...」 - To be continued...
⭐ 關於演唱會的Intro ⭐
本次巡迴在開場時所播放的音樂,是由我們的可沛和音樂製作人鄭昭元共同製作,揉合了〈滯留鋒〉、〈你討厭也沒關係〉、〈絕地花園〉、〈愚者〉的元素,全新編曲而成。
而視訊導演咖宏,為我們製作搭配Intro的開場影片則是放入了〈不是因為天氣晴朗才愛你〉和〈滯留鋒〉所描寫雨天的畫面、〈行星 - Galaxy Ver.〉MV中太空人的角色、〈撲火的蝶〉和〈我還沒有作好被打倒的準備〉歌詞中蝴蝶的意象,讓演唱會的開場就能有聽覺和視覺共同堆疊出的深刻場景。
⭐ 關於演出的篇章安排 ⭐
我們將現場演出分為三個篇章「We?」、「Us!」和「Ours...」,分別在聽覺上給予大家不同的感受。
「Chapter 1: We?」是要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選曲呈現上是強勁、重擊、值得玩味的,試圖讓大家在觀賞時感受到理想混蛋的轉變。一開始就是要讓你疑問:「這真的是理想混蛋嗎?」然後再深深震撼於我們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
「Chapter 2: Us!」回歸以不插電表演方式為主的音樂風格,回到大家最熟悉的理想混蛋原始面貌,回味經典的混蛋風。在這個章節要讓聽眾感受到的是:「我就是這樣愛上理想混蛋的!」
「Chapter 3: Ours...」則是起承轉合中的「合」,歌曲兼具了前兩個篇章的不同特性,並加入各種意想不到的驚喜。讓大家在演出的最後一個環節,看到成熟的我們、並與我們一起期待無限的未來……。
⭐ 關於三場演出的特別之處 ⭐
- 台北場:
首場演出、演出總歌曲數目最多、安可最多次、邀請特別來賓廖文強合唱歌曲〈絕地花園〉和〈兩杯〉、限定曲目〈獨角仙的夢〉。
- 台中場:
超秘密慶生活動、特邀神秘嘉賓(廖文強、河仁傑)拍攝慶生影片、限定曲目〈讓回憶留在倒數以前〉、〈我要用黑魔法把你變成一隻魚〉。
- 高雄場:
發射簽名球一百顆、幸運兒合照活動、感性訪談影片、限定曲目〈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混蛋們〉、新歌全球首唱〈我反芻著你留下的寂寞〉。
⭐關於三場演出結束時的手寫字投影⭐
- 台北場:
「放手所有過去未來,只擁抱此刻的燦爛!」
- 台中場:
「白晝或黑夜都值得紀念,我們不完美所以完美。」
- 高雄場:
「謝謝你們,讓我們成為我們。在浩瀚宇宙裡,再也不會寂寞了……。」
-
這一次的巡迴演出,對理想混蛋來說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感謝北、中、高三場總計將近四千名的觀眾、一起見證這趟「我們」的旅程。也希望這些驚喜的安排,能讓大家留下和我們心中同等無比美好的回憶!
雖然巡迴演出結束了,但是說好的理想混蛋年不會結束、下半年還有很多精彩的事情會發生,況且今年只是理想混蛋元年喔!我們的故事和旅程還有很長很長,大家,和我們一起繼續,到那更遙遠,好嗎?
理想混蛋 2020 巡迴演出 【We?Us!Ours...】
理想混蛋,下台一鞠躬。
#理想混蛋 #WeUsOurs #理想混蛋年 #愚者 #小混蛋 #我們
攝影 / @huang.yi.xuan
特殊符號音樂播放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十多年前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與創意包裝在產業的框架下,一時讓大家相信這種兼具文化與商業盈利的模式將會是台灣文化界未來的樣貌。但是,在各個文創園區、文創產業、文創商品甚至是文創旅館的出現,以消費的方式形塑出一批擁護者。不過,這批數量可觀、消費力十足的擁護者,常常給人的印象是跟隨著潮流進行消費,他們的品味也與文化深度的內涵有所差距,網路上以一種揶揄的口吻稱呼他們為「文青」。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其消費者都對文化領域毫無貢獻,相反的,如果不是因為產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出來的市場規模,許多傳統文化或文化傳承也就失去了轉型或延續的機會。小編今天要推薦的文章就在描述過去台灣影院特有的人工繪製電影海報看板,曾經帶有一種沒有跟上潮流、與電影海報只有80%相似、不夠精緻的標籤,但是在現在大型液晶螢幕廣告看板、高解析度電影海報成為常態的今天,這種手繪電影看板反而帶來一種台灣特有的懷舊氛圍,以及特殊景觀。這樣曾經被認為是過時的工藝,是否也有轉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或商品的機會呢?台南的全美戲院以及畫師顏振發就能夠提供一個很清楚的回答來讓我們了解這個轉型的機會與經過。
—————————————
「文創」這個詞彙在臺灣的文化界中,有著微妙的定位。某種程度來說,它能將各種文化元素結合視覺與商品設計、企劃經營與資本操作,使其能與當下快速運作的社會持續連結與創新。不過另一方面,商業操作與消費訴求的過度介入,卻容易讓原有的文化內涵流於速食與表面化。這樣的爭議在松菸文創園區初創之際便引發討論,包括權利金問題,古蹟轉型卻引入大型百貨賣場與旅館等等,讓所謂的「文創」一詞慢慢走向狹義甚至「負面化」,文化工作者與公部門也一度對這用語避之唯恐不及。不過事實上,所謂的「文創」如果結合了縝密且深入的地方研究與論述建構,反而能讓原本沉寂的文化,重新發揮影響力,而本文則試著從全美戲院的操作形式,與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和《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為中心討論。
談起全美戲院,最廣為人知的想必是那依然堅持使用手繪的大型電影看板,幾乎是永福路上最吸引各地遊客目光的著名地標。在戲院特意保留古風以維持自身特色的方針之下,造就了本地最知名的招牌人物,也就是現今仍持續執業的電影廣告看板畫師顏振發。2013年與2018年分別在國際媒體美聯社與英國廣播公司媒體報導效應的推波助瀾下,成了臺灣電影界的名人,在各種公關活動出現並且參與不同形式的跨界邀約,例如擔任電影《雙星殺手》的特別來賓,並且親自致贈其手繪看板給予導演李安與主演演員威爾史密斯。之後亦有時尚品牌與流行音樂的聯名合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與Gucci合作的Art Wall計畫。在這個合作當中,顏振發被邀請到永康街繪製大型壁畫,跨國合作亦曾引發媒體討論,之後也與英國酷玩樂團、臺灣的五月天、迴聲樂團與八三夭共同合作,2018年亦獲頒臺南市卓越市民。一連串的文化創意操作與跨界,讓這位原本從事夕陽工藝的畫師,重新受到矚目,也讓顏振發能有培育新血的機會,固定在臺南開班授課,讓這個具有時代特色的廣告工藝可以有延續下去的契機。
當然這一連串的文化行銷,如果只是倚賴毫不間斷的品牌合作與商業炒作,反而會對這剛剛開始復甦的廣告工藝造成傷害,甚至讓大眾反感。而這相信也是為何今年會有《大井頭放電影》和《大井頭畫海報》推出的原因,即社會開始對這全美的電影手繪看板有初步認識之後,就必須有更深入的文化與歷史論述,去厚實這份想像。它並非只是企業主或當代媒體賣弄「古早味」或「地方風情」的符號,而是與臺灣電影史、臺南地方史與工藝史緊密連結的重要象徵。舉例來說,評論人王振愷一系列以全美戲院為主題的寫作計畫中,都把該處鄰近臺南古代重要水源的「大井頭」地緣關係出發,緊扣臺南的地方記憶,先以今年一月發行的《大井頭放電影》,完成了以全美戲院為中心的臺南戲院史梳理。從最輝煌的電影全盛時期,再到錄影帶、DVD與後續跨國境盜版現象以及數位串流媒體興起,在電影院事業慢慢沉寂的同時,主事者也開始以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思維經營全美戲院。
除單純以播放二輪電影獲利的商業模式之外,全美也試圖透過與地方另類影展的合作,以及後續結合劇場演出的跨領域經營方向,回歸戲院於日治時期的出現初期,其實是電影放映與戲劇表演綜合的複合狀態,善用其古樸的戲院氣氛,將全美改造為以「電影」為主題的地方創生中心。今年七月發行的《大井頭畫海報》則以顏振發的畫師生涯為論述對象,從他與臺灣工藝、廣告與識別設計先行者顏水龍的宗親關係作為吸引讀者的開場白,背景論述從廣告概念開始進入臺灣的日治時期開始,街頭商業的「扛棒文化」進入了當時電影院的商業推介場合,再寫到戰後隨著大眾娛樂環境的改變,電影畫師逐漸凋零的狀況,獨留的顏振發則是在不同階段的產業轉型中,成了僅存的文化見證。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4727.html?fbclid=IwAR3q7mEDBbaduAIgxAnLelmD9XegJd7ROJO3zbYWZuCOz3t498QrRQ1w6nY
特殊符號音樂播放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事奉中的「完美」與「誠意」》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7期,2021年1-3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7.php#imission)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看到好多教會都用Zoom,唱詩的時候就從YouTube挑幾首詩歌,大家跟著唱,簡單得多,不如我們也這樣做。」
歐洲疫情惡化,宣教工場忽然宣布封城,團契同工們在會議中討論接下來線上主日崇拜的安排時,有同工提出上述建議。無疑,他的建議是最簡單、最及時、效果又不錯的方法。從YouTube上所選的敬拜詩歌都是專業的團隊製作的,無論唱功、演奏、錄音、帶領的技巧都比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親自做來得好。不單如此,這樣做還省了我們很多練習、錄製和剪輯的時間。這個講求「方便」的建議若可被採納,那其實講道環節也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適合的講道視頻來取代本堂牧者的講道。通常我們請外來的講員還要給講員費,現在不單這個可以省了,而且還能「請」到平時很難請到的「大講員」,他們隨便一篇講道都比很多本堂牧者精彩,那些原本花在預備講道的寶貴時間,還可以用來做更多的個別關懷、推展其它事工,或處理其它平時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何樂不為?再說反正無論是自己人或別人帶敬拜或講道,參加者都是一樣看屏幕,不是嗎?
不過,這個聽起來非常聰明的建議最後還是被作為牧者的我否決了。我堅持要有自己的敬拜團在鏡頭前帶領敬拜,然後透過預錄或直播的方式帶領參與線上聚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神子民事奉神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看中哪種方法又容易、又好、又省事?還是我們看重那事奉是不是我們自己獻的?
不久前同一個老朋友聊起現在這種許多教會常用的敬拜模式時,他說:「這種能叫帶敬拜嗎?不就是播歌嗎?」我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有教會已經把原本帶敬拜的事奉,在線上聚會中改成了「選歌員」。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需先聲明,我能體恤許多小地方的資源有限。筆者所在的德國,就有許多較小的城鎮,那裡沒有華人牧者、信徒中也沒有音樂人才和設備,連聚會的地方也很受限(在學生宿舍或公寓裡),只有幾個基督徒在勉強維繫著團契生活,有些則透過國外的牧者定時給他們連線查經和禱告。在這些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他們使用YouTube播放詩歌作為敬拜,或從網路上播放講道視頻,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真心認為科技的發明大大彌補了網路之前的許多牧養上的缺口。然而,那些可以自己做得到的,我認為必須自己做。
科技的發明雖然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人一但不警醒,就很容易濫用,而且扭曲了我們該有的心態。筆者還在宣教神學院教學的時候,就常發現學生大量拷貝網路上的資料當作作業交上來。還有一次,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覺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熟悉,於是把文字貼在谷歌上搜尋,結果發現那是我本人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學生竟然把老師所寫的東西當作是自己寫的交上來給老師!
尋求「既好又方便」與要求「自身所獻」是兩種不同的事奉心態,兩者的根源在於對完美和誠意的考量。
一、所獻的必須「完美」
無可否認,使用現成的作品比較「完美」,而好的品質的確是事奉者對事奉該有的基本要求。這讓我們直接聯想到舊約聖經中對完美祭物的要求。利未記論到祭祀條例時提到獻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祭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利一3,10,三1,6等)。這要求背後最的神學含義,就是反映出對神完美屬性的尊崇,正如一般被視為概述主題的經文所述:「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向神獻上凡火的時候,神就降火把他們燒滅(利十1~2)。在第二聖殿時期,神透過先知瑪拉基責備當時的祭司,因為他們將瞎眼、瘸腿的、有病的、搶來的獻上為祭。(瑪一8,13)神對此深感恨惡,巴不得有人把殿門關上,不讓他們來獻祭(瑪一10),而且還說要把他們與祭牲的糞一同除掉(瑪二3)。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所要求的這些祭物都必須是獻祭者從他自己的所有中獻出來的,聖經從來就沒有允許獻祭者以別人的完美祭物取代(注意瑪拉基書對祭司的譴責中也提到了「搶來的」,參一13)。這可以從律法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要求差別看出來,有人獻牛、獻羊,較窮的人也可以獻斑鳩或雛鴿(參利一14)。換言之,神所要求「最好的」,是獻祭者的能力和所擁有的一切中的最好,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下的最好。這一點提醒事奉神的人,在考慮獻得好不好之前,必須先確保那是自己親手獻的。
二、所獻的必須有誠意
獻上一個「完美」的祭,和一個自身所獻的「最好」的祭之間的差別在於誠意。
想像你是一個很會做飯的人,有一天你要請人吃飯,你會不會去超市裡買一些冷藏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裡熱一下然後請大家吃呢?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大家要趕著吃,或一些重要的材料不足,不然的話,你豈不會盡自己的能力獻出最好的手藝?更何況事奉是做神國的工、敬拜是獻給神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每週在自己目前的團契講道。在我到這裡服事之前,團契沒有牧者,弟兄姐妹就從YouTube選視頻來觀看。2017年我來了之後,除非有特約講員(但因為德國很缺華人牧者,所以很少有機會請外來講員),否則我每週都講道,連出差到其它城市或國外,我也提前把講道錄好發給同工屆時播放。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自認講道比別人好,而是我要求自己每次的事奉都必須「現做的」、新鮮的。疫情下,在線上請講員也比較方便,儘管效果差不多(大家都是對著電視或電腦看視頻),但我還是要求講員必須是現做的。
三、在不完美中求完美
討論至今,相信我們都可清除看出「完美」和「誠意」之間的輕重。如果可以做到既完美又有誠意最好,但那境界既然不容易達到,「誠意」務必是優先考量。不單如此,一個有誠意的事奉,必然會越來越完美。
以我們在疫情下的經驗為例,當德國開始宣布禁足令之後,我和資訊部同工便開始研究線上聚會的進行方式和技術問題。開始的第一週,我們在家裡作直播,但因為網路信號不佳,結果只能傳送歌詞和講道PPT畫面,現場錄像的畫面不動。後來我們商討後決定改用預錄,但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後製,而且也出現許多狀況和錯誤。我們繼續改進,等到最基本的條件(字幕、聲音、畫面清楚傳達)達到之後,我們開始追求更美、更好的果效和更快速的製作方式。直到最近我們還在改進現場收音問題,尤其是多種不同的樂器同時配搭時,起初產生許多噪音和回音,於是我們為此而添購了新的器材,效果已大幅度提升。可見,當我們堅持「自身所獻」的時候,我們所獻的品質就越來越完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採取「方便」而「完美」的方式,我們永遠沒有學到這些技巧,也無法在這個事奉上長進。
筆者認識很多宣教士都是完美主義者,連我自己也是。一般而言,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別人增添很多壓力,而且可能帶來事奉團隊上的衝突,尤其在教會的事奉上,由於大家都不是受薪的,有時候還會有人因此而退縮,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事奉久了,這種心態也跟著有所調整。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於自己的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定要求,不僅僅是在美術上、音樂上、講道上、教學上、講義上,或者甚至只是週報上的排版和標點符號。以前,我會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加諸在其他同工身上,但如今我已改變,學習從中去欣賞「不完美中的完美」。儘管成品不一定能達到專業的水平,但看見弟兄姐妹背後的心思、努力、代價、配搭,齊心把一件事做好,那些要比成品的完美更美!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既方便又完美的方式,會不會導致弟兄姐妹變得更加懶惰而不求長進呢?
願神常常提醒我們,也願每一個服事神的人常保持清醒的思考,知道到底在神眼中何為美。對我而言,我寧願獻一個跟別人相比之下不太「完美」的祭,也不要獻方便的祭。
特殊符號音樂播放 在 Naa高娜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等等出現在北美館Jam
————————————
有幸參與入圍北美獎的新媒體與Live Band 跨界展演。
票價只要30元,
歡迎來玩,一起來感受與認識瀕死經驗。
———
43251 |Live Performances
是 間量製波 自 小地方展演空間 誕生後第一場策劃展出。
43251 既有爵士樂的級數概念。
同時也是2019年臺北地區統計死亡人數。在SARS之後,我們再度因為病疫而被迫面對共同的死亡恐懼。當我們因為疫情而必須時常緊盯著「感染人數」、「疫情死亡統計」來不斷因應我們的工作、生活排成的同時。生命的消逝早已在傳播的過程量化,於人們眼中示現成符號和數碼。
基於在數位世界裡,瀏覽疫情統計網頁的同時,背景正播放著串流歌單的體驗。我們發現符號和數碼漸漸被音樂轉化,可能在走路時的步伐節奏、甚至是心中的和聲腦補,低聲哼唱。前線的死亡眾相在傳播的最後一站成為諷刺的輕鬆、焦慮、憂愁、興奮,任何因為音樂而呼應的情緒。
人們總是害怕所知甚少並且可能逼近的事物。或許死亡對活在世界上這端的人來說是複雜而漫長的儀式?是偶爾同理一個人一生境遇的機會?是永遠的遺憾?對離開世界這端的人來說,是天堂?是地獄?似乎不必只有一個答案,畢竟兩者都存在於世上,和我們的心中,只是沒有一種方式能讓它成為永恆,所以或許,時間就是生命的證明,就看我們怎麼渡過。
保留死亡的有機性質,本作品將2019年臺北地區死亡人數43251人換算為平均死亡時間。得出2019年臺北平均每12分18秒即有一人過世的數字概念。並將其延伸為投影影像、音樂、空間、觀看關係同時發生的展出時間。透過影像先驗瀕死的生理、意識狀態,伴隨有機的現場音樂和展出空間設計。找到屬於當代經驗生死的媒介,不再需要戰爭、和重大的世界災難,期望我們能用更小的代價,感受生死和存在。
---------------------------------------
◼ 關於本次展出說明:
🔘 43251 | Jam With Deceased 為APAmini 小地方首件「新媒體藝術跨域展演計畫」提案作品。
🔘「新媒體藝術跨域展演計畫」現由新成立品牌「間量製波」負責執行提案收件、策展、硬體統籌等營運。
🔘 作者 溫晉豪 Wen Ching Hao 以43251入圍今年度 2020 臺北美術獎。
🔘 本活動頁為 43251 | Live Performances 現場音樂演出活動。本活動為 2020 臺北美術獎其中一件入圍作品的特定日期特殊展出。
🔘 43251 | Live Performances 為特定日期舉辦之展出活動,本作品於此活動外其他時段並無現場音樂演出,僅為一般美術館靜態展覽作品。臺北美術獎展出時段為 2020年 12月12日 至 2021年 03月 01日
🔘 門票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販售。現場全票 30元。歡迎參觀其他入圍作品。相關入場規定以館方規範為主。本單位非 2020 臺北美術獎 策展單位,僅為本作品特殊展出策展。
🔘 本展出詳細位置為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 3B/311展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