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特朗德aram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特朗德aram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特朗德aram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特朗德aram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敏迪選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奧運難民隊 #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經過一個賽事轉播看好看滿的周末,突然很感謝日本堅持舉辦這場奧運,因為現在實在是太需要運動賽事的正面力量了!每個振奮人心的回擊、每個十年一劍的雕琢、每個化險為夷的淚水。這些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奪牌,都很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麼精采的比賽。 不過有一群運動員,他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Rastv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eIlo~大家好 我是Rastves 特朗德真的跟卡特向性不太和www 還有搭配W技能 出個榮耀頭盔就衝的超快的概念 下次在考慮多出點加速裝XD #阿嘉 #阿偉 #R大 -----------------------------------------------------------...

  • 特朗德aram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6 09:34:10
    有 1,842 人按讚

    #奧運難民隊 #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經過一個賽事轉播看好看滿的周末,突然很感謝日本堅持舉辦這場奧運,因為現在實在是太需要運動賽事的正面力量了!每個振奮人心的回擊、每個十年一劍的雕琢、每個化險為夷的淚水。這些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奪牌,都很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麼精采的比賽。

    不過有一群運動員,他們訓練場地很克難,到了比賽賽場,他們也沒有「國內民眾」加油打氣。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國。今天就來介紹奧運難民代表隊,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如果你有看開幕,可能會對第二支隊伍感到好奇。他們排在奧運創始國希臘之後,舉的旗幟是奧運會旗,隊服中規中矩,好像沒有單一國家的特色。隊伍裡什麼人種都有,看起來不像是同一個國家來的。沒錯,他們就是成軍第二年的奧運難民代表隊(Refugee Olympic Team,但官方縮寫為EOR)。

    #來自肯亞的馬拉松選手催生了難民隊
    一切要從一位女性開始講起:「#媞格拉媽媽」(Mama Tegla)。這位出身於肯亞、三屆世界半程馬拉松冠軍得主,在退休後開始投身於運動推廣和慈善。她的家鄉飽受戰火,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她小時候每天得跑上十公里往返學校。)

    她在2012年(或更早),向即將擔任國際奧委會IOC新任主席的巴赫(Thomas Bach),展示了這些受到戰火摧殘的戰爭地區,以及難民營的照片。當時巴赫跟她說:

    「媞格拉,我希望在某個時候,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能夠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他們和其他孩子沒有不同。」
    ("Tegla, I would love at some point that these kids who have been displaced can realise that, in this world, they are like any other kids")

    隔年,巴赫順利成為IOC主席,他到肯亞拜訪了聯合國難民署的官員,也拜訪了媞格拉所在的卡庫馬難民營(Kakuma camp)運動員訓練中心。他說服了肯亞的官員,讓這些難民得以到更好的地方受訓,並參加里約奧運。因為原本,肯亞政府是不准難民離開難民營的。

    巴赫最終完成了對媞格拉的承諾。2016年里約奧運,難民代表隊正式成立。

    #從10個人變成29人
    #從非洲到拉丁美洲
    難民隊的運動員是怎麼選的呢?國際奧委會有個難民運動員奧林匹克獎學金計劃,他們從計畫中的運動員,選出代表參加奧運。選拔的標準也是頗複雜。首先當然要先看你符不符合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難民身分,接著就看你的運動表現。另外也會在競賽項目、性別和所屬地區的平衡代表性當中作取捨。(可能是盡量要多元,要不然大多都是非洲或馬拉松也不太對?)

    這些運動員本身來自世界各國,並在現在所在的「東道國」生活和訓練。例如一位阿富汗自行車車手Masomah Ali Zada,之前就是在瑞士的世界自行車中心進行受訓。里約奧運時,難民代表隊才10人。奧運結束後,雖然難民隊一牌未得,但這些選手積極拚戰的表現已經博得喝采。

    巴赫說:
    「這十位運動員向世界各地的數百萬難民傳遞了希望和包容的信息。並用他們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了全世界。」

    於是在里約奧運結束後,IOC又接續成立了「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希望提供更多獎學金,給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年體育好手們。

    經過2016年的成功,今年東京奧運,難民代表隊從10人,增加到29人,是上一屆的三倍之多。他們分別來自13個國家,包含戰火連年的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以及一樣飽受內戰或恐怖分子威脅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還有被稱作「非洲北韓」的厄利垂亞,以及「窮到只剩下石油」的委內瑞拉。

    他們有人從南蘇丹逃亡到肯亞,有人從剛果流亡到巴西,有人從伊朗逃亡到德國。有些運動員在原本的國家就有參加奧運,但後來受不了國內的壓迫,或是戰火燒到家中,還是決定要逃離原本的國家,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訓練。就在昨天,難民隊的伊朗跆拳道選手Kimia Alizadeh,踢進了女子57公斤級跆拳道銅牌戰,很可惜最後以第四名作收,但已經是難民隊離獎牌最近的時刻了。

    最後放上這屆難民隊的名單,
    大家在看台灣隊比賽之餘,
    也可以多多為這些難民們加油。
    然後我也在今天的網站上放了兩個短片,
    是難民署和IOC為難民隊製作的,
    有夠感人和熱血沸騰。
    歡迎大家到網站上看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726-2/

    2020年東京奧運會難民奧運代表隊
    Abdullah Sediqi
    來自阿富汗,現居比利時,跆拳道(68公斤)

    Ahmad Alikaj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柔道(混合隊)

    Ahmad Badreddin Wais
    來自敘利亞,現居瑞士,騎自行車(計時賽)

    Aker Al Obaidi
    來自伊拉克,現居奧地利,摔跤(67 公斤)

    Alaa Maso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自由泳 50m)

    Anjelina Nadai Lohalith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尼亞,田徑 (1500m)

    Aram Mahmoud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羽毛球(單打)

    Cyrille Fagat Tchatchet II
    來自喀麥隆,現居英國,舉重(96公斤)

    Dina Pouryounes Langeroudi
    來自伊朗,現居荷蘭,跆拳道(49公斤)

    Dorian Keletela
    來自剛果,現居葡萄牙,田徑 (100m)

    Eldric Sella Rodriguez
    來自委內瑞拉,現居千里達及托巴哥 ,拳擊(75公斤)

    Hamoon Derafshipour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空手道(67公斤)

    Jamal Abdelmaji Eisa Mohammed
    來自蘇丹,現居以色列,田徑 (1500m)

    James Nyang Chiengjiek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400m)

    Javad Mahjoub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柔道(混合隊)

    Kimia Alizadeh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跆拳道(57公斤)

    Luna Solomon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瑞士,射擊(空氣槍10m)

    Masomah Ali Zada
    來自阿富汗,現居法國,騎自行車(計時賽)

    Muna Dahouk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混合隊)

    Nigara Shaheen
    來自阿富汗,現居俄羅斯,柔道(混合隊)

    Paulo Amotun Lokoro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亞,田徑(1500m)

    Popole Misenga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現居巴西,柔道(57公斤、混合隊)

    Rose Nathike Likonyen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800m)

    Saeid Fazloula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獨木舟(500m)

    Sanda Aldass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57公斤)

    Tachlowini Gabriyesos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以色列,田徑(馬拉松)

    Wael Shueb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空手道

    Wessam Salamana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拳擊(57公斤)

    Yusra Mardini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100 米蝶泳和自由泳)

    開幕時很多國家都不認識?
    那你可能需要國際觀察曆
    開賣日期和方案還沒正式公佈
    https://bit.ly/3yRggs6
    填寫前測問卷,第一時間收到開賣通知,還可以享優惠價喔!

  • 特朗德aram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7-21 14:33:56
    有 151 人按讚


    免於恐懼的自由:公開自己的性取向
    Freedom from fear: coming out stories

    儘管近年來法律和社會都取得了進展, 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和跨性別者(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intersex, LGBTI)在全世界許多地方仍面臨著歧視,特別是年輕人很容易受到騷擾,甚至遭受暴力。

    在美國,一些社會基層組織始終在與偏見作鬥爭,要求保障LGBTI年輕人的安全和福祉。 ShareAmerica採訪了幾位同性戀權利倡導者,請他們談談他們本人或親人在公開自己性取向的過程中有哪些感受,以及怎樣做才能有益於下一代LGBTI的成長。

    請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

    亞蘭·瓦西爾(Aram Vartian),攝影師

    公開自己性取向的過程可能是非常孤獨的。亞蘭·瓦西爾是華盛頓地區的一名攝影師,他少年時期曾為自己的性取向以及害怕被家人和朋友拒絕而苦苦掙扎。他說, “我14歲時已經很清楚自己的性取向。從那時起,我回到家裡就哭,我也努力尋找走出困境的辦法,我一度進退兩難。”

    瓦西爾找到的援助組織是“性取向少數青年援助聯盟”(Sexual Minority Youth Assistance League)。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專門組織LGBTI青少年參加課餘活動,為他們提供支持,培養他們的領導力。 “當我與其他孩子走進房間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向我伸出手——那裡的每一個人都歡迎我,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體驗。”

    伊麗莎·瓦勒拉(Elysha Valera),T恤衫網絡經銷商夏浦衣衫公司(Sharp Shirter)市場營銷員

    瓦勒拉說,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他人。”她在日記中記錄了她的想法和感受。作為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學生,她“發現了一個朋友圈——一些與我志趣相同的人。”她在學校的“同性戀權益中心”(LGBT Equity Center)找到她的朋友圈。該中心主任盧克·S詹森(Luke S Jensen)說, 這個組織的使命是為LGBTI學生提供資源,幫助他們在校園裡健康成長。他說,“我們也積極努力……鼓勵他們發揮領導作用,因為我們希望這些學生能學會如何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

    瓦勒拉製作並導演了該校第一部“酷兒性取向獨白”(Queer Monologues)。這是一系列非常貼近生活的演出,描述了LGBTI群體公開性取向的過程和個人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這些獨白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她父母也深受感動。雖然她父母最初不能接受瓦萊拉的性取向,但他們也觀看了演出。她說, “我父親在觀看演出期間有時可能會熱淚盈眶。”

    朱伯特·格洛弗(Joubert X. Glover),政府專利審查員

    對於如何向父母公開自己的性取向,格洛弗掙扎了好幾個月。

    當他終於鼓起勇氣告訴他們後,他父母對他進行了責備,暫時不讓他上學。格洛弗說,“他們是我的爸媽,他們應該鼓勵我啊。”他承認當時很受打擊。於是他向學校的同性戀權利組織G@MIT求助。他說,在那裡“我可以跟其他人說,'你知道嗎?我今天感覺不太好',而不會被評頭論足。”他參加由非營利組織“校園驕傲”(Campus Pride)贊助的LGBTI青少年夏令營,努力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

    格洛弗說,“我想盡力幫助他人,讓他們知道,無論是在公開性取向之前、期間以及之後,我們都關愛他們。”

    賈伊·羅德里格斯(Jai Rodriguez),《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演員

    羅德里格斯說, “公開性取向是個人的事。我因出演《粉雄救兵》 [2003-2006季真人秀節目] 公開了自己的性取向,我不是特別勇敢的人。我起初想不會有太多人收看這檔節目。之前他人不知道我是同性戀,前前後後我都不以同性戀的身份出現。”

    “這檔節目迫使我公開性取向——起初的這檔節目叫做《酷兒的眼睛》。酷兒(queer)這個詞有其獨特和正面的力量,對我很有幫助。既然全世界都讚同我認為應該隱藏的事——同性戀,我也就欣然接受了。《酷兒的眼睛》是第一部全部由同性戀演員參加的有線電視節目。我得了艾美獎(Emmy Award),這是對我的認同。”

    “有數十位男女同性戀者告訴我說,在節目播出期間,他們更容易公開性取向,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對同性戀者一無所知轉為通過電視節目把五位男同性戀請到了家裡作客。”

    卡森·克蘭(Cason Crane),探險家

    “我公開自己的性取向相對容易一些;我生長在一個思想開放的社區,家庭也很開明,“克蘭說。 “儘管這樣,我還是因為我的性取向受到別人的辱罵。我戰勝了這些,也認識到我是多麼幸運。許多年輕的LGBT人士和其他對性取向仍疑慮重重的美國人則要面對更壞的情況。”

    克蘭是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公開的同性戀者,他說:“LGBT和對自己的性取向仍有疑慮的群體需要政治上的保護以及能接受同性戀的社區。”
    “我們的國家正為保障LGBT群體的平等權利快速建立更有利的法律框架。但是,我們要讓社區也跟上這樣的步伐。成年朋友應該為年輕人公開性取向提供所需的支持。這樣的支持可防止自殺事件。

    “我希望看到更多政治和社區的進步,這樣,年輕的LGBT美國人將能夠在積極的環境下公開自己的性取向。”

    茱迪·謝波德(Judy Shepard),
    馬修·謝潑波德基金會(Matthew Shepard Foundation)聯合創始人

    謝波德和她的丈夫的兒子馬修在一樁反同性戀的仇殺案中被謀殺。她說,有些家庭不接受LGBT孩子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同性戀是他們的孩子做的選擇。 “很多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如果做這樣的選擇,就等於拒絕接受家庭對宗教的理解。”

    謝波德說:“家人需要了解的是,同性戀不是一種選擇,而是與生俱來的。在家裡,我們要譴責那些攻擊LGBT的言論。尊重是善良和人性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

    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你可以投身體育項目》(You Can Play Project)導演

    戴維斯說,“作為一名同性戀者和LGBT倡導者,我不是在尋找被'接受',因為這樣說就等於暗示他人要容忍我,使LGBT群體被視為'另類'。我們都應該讚美並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應該堅持我們都是人類一分子的事實。”

    戴維斯正為一個致力於消除體育界同性戀恐懼症的項目工作,他說:“我們需要創造空間,促使人們參與對話,使所有的觀點都能得到重視,不用擔心會被別人評頭論足。只有通過相互間對敏感問題進行誠懇的對話,我們才能把對方當作映射出我們共同人性的鏡子。”

    本刊撰稿人安德烈·日那尼茨基(Andrzej Zwaniecki)、凱瑟琳·麥康奈爾(Kathryn McConnell)、薩沙·因格貝爾(Sasha Ingber)、瑪麗– 凱瑟琳·里姆(Mary- Katherine Ream)和馬克·特瑞那(Mark Trainer)參加撰寫。

    English: https://share.america.gov/freedom-from-fear-coming-out-sto…/

  • 特朗德aram 在 Rastv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5-06-19 14:25:03

    HeIlo~大家好 我是Rastves

    特朗德真的跟卡特向性不太和www
    還有搭配W技能 出個榮耀頭盔就衝的超快的概念
    下次在考慮多出點加速裝XD

    #阿嘉 #阿偉 #R大

    -----------------------------------------------------------------------------
    希望你們喜歡我的影片
    不嫌棄的話可以訂閱我的頻道或留下你的評論
    讓我知道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 謝謝各位的支持囉~

    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rastve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