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物理科普文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物理科普文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物理科普文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物理科普文章產品中有1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精準定位神經受損區段 裴育晟讓患者再次「感動」】: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們不敢懈怠?是什麼樣的浪漫,讓一位醫學系畢業生繞過半個地球浸泡實驗室多年,只為了將陽春白雪的科學突破帶進人們的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及教授級主治醫師裴育晟,從親身參與觸覺神經科學和心理物理學的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拉千禧之夢」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蘇蕊 內容簡介: 第一屆「後山文學新人獎」得獎作品──拉千禧之夢 帶我們從記憶中拾起對生命的熱忱,以勇氣完成人生的未竟之旅。 一場意外的相遇,一對闊別二十年的兒時玩伴,熟悉又陌生的彼此, 一起療癒了鄉愁,也重新審視了童年的共...

物理科普文章 在 PopUlzzang 波波妝漂亮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2:48

妝同學研究室來了✨ - 繼專櫃香水後 這次來分析防曬產品☀️ 防曬類型、防曬係數 都是挑選防曬產品時會考慮的關鍵💫 給大家小小科普 #物理性防曬 偏厚重油膩 但防曬效果較穩定 適合敏感肌及乾肌使用 #化學性防曬 用起來清爽不黏膩 但穩定性較低 需要定時補擦 較適合油性肌或痘痘肌使用 市面上也有...

物理科普文章 在 Sherlock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7:27:15

. 《最壞卻也是最好的大學生模範》 (文章內容放於圖片) ⁡ 今年是愛因斯坦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100週年。 ⁡ 我從小就對物理有很大的熱忱,就是因為小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看了一本有關愛因斯坦的科普書。書中提到相對論裡一些很有趣的問題,諸如孿生子悖論、住越高樓時間會過得越快等等,都震撼了當時才讀小學的我...

物理科普文章 在 余海峯 David Yu | Astrophysicist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5:24:47

《David博士21個宇宙大探索》 江國興教授推薦序 有一天,Simba爸爸從WhatsApp 傳來訊息,希望可以為他即將問世的新書寫序,並提醒我這是一本兒童書。我立刻就答應了,更請他寄來初稿。看過目錄之後,我在想這本真的是兒童書嗎?內容所涵蓋的範圍甚廣,從古代天文觀到現代宇宙學,從生命的始源到...

  • 物理科普文章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3 17:30:20
    有 38 人按讚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精準定位神經受損區段 裴育晟讓患者再次「感動」】:是什麼原因讓科學家們不敢懈怠?是什麼樣的浪漫,讓一位醫學系畢業生繞過半個地球浸泡實驗室多年,只為了將陽春白雪的科學突破帶進人們的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及教授級主治醫師裴育晟,從親身參與觸覺神經科學和心理物理學的頂尖研究,到近年以系統神經科學為導向開發多種醫療器械,正在一步步改變你我的世界。
     
    回到最初,當裴育晟在長庚大學取得醫學士學位後,選擇了不同於主流的道路,來到了世界聞名的頂級醫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在靈長類動物模型上研究大腦如何解析指尖皮膚與物體表面相對的移動方向,還有神經對於持續刺激的適應性,算是極重要卻又非常冷門的高層級知覺功能課題。博士班期間,裴育晟在國際知名頂尖期刊發表了多篇突破性的學術論文。
     
    畢業後他回到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任職,同時在長庚大學任教,至今累積多件醫療器械技術專利,這也許可歸功於他廣泛參與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研究背景。
     
    裴育晟跨研究與臨床的背景,使他能夠看見臨床上的真正需要,並運用基礎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解決方案。他意識到許多由於外傷、骨折、壓迫等因素而傷及周邊神經的病人,需要接受切除受傷神經的重建手術。
     
    然而,手術中最關鍵的步驟——判定受損區段並將之切除,卻僅能依靠外科醫師以肉眼判斷,缺乏輔助判斷的醫療器材。因此,手術不完美的情況時常發生,例如受損區段切除不足會導致神經功能無法恢復,而過度切除健康區段將會因為殘端過短而必須接受神經移植。
     
    「有沒有醫材可以告訴我那一段有受損、那一段沒有受損,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裴育晟於是投注實驗室資源,研發出「可撓式陣列電極感知器」,記錄經由電刺激所產生延著神經傳導的電位訊號,可以標定神經受損區段近端及遠端之邊緣,並以電腦分析決定受損區段。
     
    最後,研究團隊以動物實驗驗證了此醫材在急性受傷以及慢性恢復後之神經確實有用,這是神經重建手術的重大突破,可以滿足神經受損區段的定位需求,提升手術的治療效果。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期刊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完整文章,詳( 科技部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ba8f8f43-a5d9-4e84-a88f-2eda0708a313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物理科普文章 在 江啟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08:30:31
    有 11,867 人按讚

    科學、無私、遠見 李國鼎資政讓臺灣脫離B肝詛咒。

    謊言、獨裁、冷血 民進黨如何終結新冠疫情?

    新冠病毒至今,已經造成臺灣超過1.5萬人確診,超過700人不幸過世,以及700個家庭永遠的遺憾。

    撫今憶往,張忠謀董事長說,「最感謝的人就是李國鼎,因為他看得很遠。」郭台銘董事長也感嘆「臺灣下一個李國鼎在哪?」

    提到李國鼎資政,民眾想到的是「台經濟奇蹟重要推手」、「臺灣科技教父」。卻鮮少有人知道,臺灣能脫離B型肝炎「國病」之恥,全仰賴李國鼎當年「諾貝爾獎級的遠見」。

    1934年李國鼎獲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考試,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物理博士,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滿懷報國救國理想的李國鼎,毅然放棄學業返國。

    許多人認為,若當年李國鼎繼續學術研究,極有可能是另一位諾貝爾獎的得主;但也由於李國鼎諾貝爾獎級的遠見,才催生了舉世矚目的臺灣奇蹟,更造福今天的臺灣,遠離B型肝炎的魔咒深淵。

    五、六年級以上的臺灣人,對B型肝炎印象已經逐漸模糊,七年級後的年輕人甚至沒聽過B型肝炎,但在1990年以前,它卻是臺灣人共同的夢魘。

    B型肝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發之疾病。潛伏期非常長,平均達到75天,最長可長達半年。大多數人初次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B肝後,有90%的機率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更有機會發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上個世紀,B肝在臺灣猖狂肆虐,198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90%民眾曾受到B肝病毒感染,約20%民眾終身帶有病毒。而且臺灣B肝傳染有家族群聚性,父母極易傳染給子女,一代傳給一代;B型肝炎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再進一步發展成肝癌,而陷入無止境的詛咒。

    1980年,國際藥廠研發出B肝疫苗,進行臨床實驗。但當年臺灣醫藥法規不成熟,沒有臨床試驗法規,因而處處碰壁,甚至受到輿論的批評。時任政務委員的李國鼎在聽取科學數據分析後,認為B肝疫苗對於臺灣未來的發展極為重要,特別是對臺灣下一代影響深遠。

    在獲得孫運璿院長的支持下,李國鼎帶領中研院與醫療團隊,在科普雜誌上撰寫文章,正反並陳說明B肝疫苗的利弊與國際標準;更利用媒體告訴民眾,為什麼要幫孩子施打B肝疫苗。

    1986年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1990年,國小一年級以前兒童,都可以免費施打B型肝炎疫苗。徹底執行疫苗政策、幾近完美的覆蓋率,讓1984年後出生的臺灣孩子,永遠不用再擔心「國病殺手」。

    務實的李國鼎資政,一生留下的名言並不多,讓啟臣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流的人都不到政府裡來,未來國家是由二、三流的人制訂政策,領導一流的人,到時你們就知道痛苦了!」跟隨過李國鼎資政的人更是印象深刻,「(李國鼎)今天交代你什麼事,總希望你昨天就已經做好。」

    「科學、無私、遠見」是李國鼎資政一生信奉的圭臬。我相信,李國鼎資政在天之靈,看到今天臺灣孩子能永遠脫離B肝的詛咒,一定也能會心的微笑。

    李資政,謝謝您。

    #政府有責任給青年疫苗
    #Covid19年輕族群傳給年長族群16.7%
    #Covid19年長族群傳給年輕族群2.9%

    -

    感謝黨史館提供珍貴的照片。
    圖為1975年 蔣經國故總統 與 李國鼎資政合影

  • 物理科普文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0 09:47:02
    有 106 人按讚

    《David博士21個宇宙大探索》

    江國興教授推薦序

    有一天,Simba爸爸從WhatsApp 傳來訊息,希望可以為他即將問世的新書寫序,並提醒我這是一本兒童書。我立刻就答應了,更請他寄來初稿。看過目錄之後,我在想這本真的是兒童書嗎?內容所涵蓋的範圍甚廣,從古代天文觀到現代宇宙學,從生命的始源到恆星的死亡,幾乎就是我在大學教的「普通天文學」的內容!但Simba爸爸卻能夠將內容簡化,以淺白的文字,把重點寫出適合兒童閱讀的科普讀物。雖然是兒童書,讀來平易近人,但你會發現Simba爸爸秉持著天文物理學家的精神,將自然科學的定律貫穿整本書。這本書的另一特色是每一篇文章都以插畫結尾,除點出文章的精髓,更令整本書增加不少藝術氣息,令人欣忭。

    我沒有見過Simba,但多年前學生在辦公室養了一隻貓,我每次經過都會跟牠打過招呼。貓總是靜觀其變,同時充滿好奇心,頗有天文學家的風釆。期待 Simba 能啟發更多新一代的天文學家。

    江國興
    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特聘教授
    2021年3月29日於新竹

    🪐🪐🪐🪐🪐🪐🪐🪐🪐🪐🪐🪐🪐🪐🪐🪐
    《David博士21個宇宙大探索》
    作者:余海峯
    繪畫:文浩基
    出版社:筆求人工作室
    國際書號:978-988-74120-4-5
    售價:港幣78元
    各大書局有售。如尋書不獲,敬請向店員查詢。

    了解更多:
    https://seekerpublication.com/2021/05/13/universe21/

  • 物理科普文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2-23 23:00:13

    本集主題:「拉千禧之夢」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蘇蕊
        
    內容簡介:
    第一屆「後山文學新人獎」得獎作品──拉千禧之夢
    帶我們從記憶中拾起對生命的熱忱,以勇氣完成人生的未竟之旅。
      
    一場意外的相遇,一對闊別二十年的兒時玩伴,熟悉又陌生的彼此,
    一起療癒了鄉愁,也重新審視了童年的共同回憶與珍貴情感。
      
      在蘇蕊的家鄉,後山台東,人口外移、離家討生活是無比正常的事情。三十年前就已經有很多孩子是隔代教養,孩子們每隔一段好長時間才能見到在外地工作的雙親回家一趟,以及父母從外地帶回來的各種新奇物事。而三十年後,當時還是孩子的他們,就像風吹的蒲公英絮一般,各自散入茫茫人海,再也找不到彼此。
      
      直到在阿姆斯特丹機場,搭上離家一萬公里的飛機,蘇蕊和闊別二十年的阿崎相遇。他們的童年和關於家鄉的回憶,像進行了一場數位修復。互相比對著各自的版本,幾乎像電影後製一樣,每個分鏡裡的人物,對白,氣氛,場景,甚至色調,都不斷重新校正──那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在此刻,蘇蕊終於不再害怕她的童年只是一場無人知曉的幻夢。
      
      「如果沒有在阿姆斯特丹機場巧遇阿崎,或許我就會認命的放棄記憶裡關於家鄉那一塊。當作是一場,無人與我分享的夢,我就這麼孤獨的長大了。」
        
    作者簡介:蘇蕊
      本名戴鳳儀,台東成功人,旅居瑞典超過十年。瑞典林雪平大學分子物理博士,專長是表面科學,現職是高階分析儀器的產品經理和兩個女兒的媽媽。老了想回後山種水果,寫給小孩看的科普文章。
      
      
    出版社: 釀出版
    粉絲頁: 作家生活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物理科普文章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06 20:58:15

    本集主題:「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 」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20億人次關注的太空計畫
    ‧曾登上七大洲報紙頭條
    ‧2018年英國大學生推薦讀物
    ‧出版人週刊最佳夏日讀物
    ‧BBC精選十本五月必讀的書
    ‧電影「十月的天空」作者強力好評
    ‧隨書附最新版「探索冥王星系統的十大科學發現」
      
    人類登陸過月球、開發過火星,還探索過天王星、海王星…等等,那冥王星呢?
      
      二○一五年美國國慶日,航太總署(NASA)負責冥王星計畫的任務主持人艾倫・史登,手機響了起來:「我們跟太空船失聯了!」整整九年未曾斷過聯繫的太空船新視野號,卻在終於要飛掠冥王星的前十天與NASA失聯,這代表長達十四年的計畫可能付諸流水,而超過兩千五百位同仁的心血也將白費……
      
      熟悉太空天文計畫的人,可能對於火星探測車的進展最為了解;但冥王星任務卻是NASA有史以來最完美又最省錢的計畫,在預算僅四億元的要求下,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突破瓶頸:在地球跟冥王星對齊的那一年,NASA先將飛行器拋向木星,再用木星把飛行器加速拋向冥王星,十年內就可抵達目的地。
      
      新視野號的成功,標誌著人類終於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探索未知星球。本書正是冥王星探測任務最權威的紀錄,無論是太空學者的熱忱、爭取計畫經費的艱困,甚至是NASA內部的權力角逐,在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與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的筆下,這些不為人知的內幕將一一呈現。
      
    作者簡介: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艾倫‧史登博士Alan Stern
      新視野號任務計畫主持人(PI)、航太總署對冥王星系統與古柏帶進行探險的領導人、行星科學家、太空計畫的中流砥柱、航太事務顧問、科普作家,累計參與超過二十四次的科學太空任務,並曾以極高層級投身美國太空探索工作。史登博士曾多次獲獎,包括二○一六年獲美國太空學會(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授予卡爾‧薩根紀念獎(Carl Sagan Memorial Award),並兩次經《時代雜誌》選為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史登博士現居科羅拉多州。
      
    作者簡介:科學作家/大衛‧葛林史彭博士David Grinspoon
      天文生物學家、獲獎的科學評論員暨科普作家。二○一三年,他獲任命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首任天文生物學主席。他經常以顧問之姿向航太總署提供策略建言,同時也多次在行星際飛行器任務中擔綱科學團隊的一員。葛林史彭的著作包括二○一六年的《人類手中的地球》(Earth in Human Hands),文章散見《紐約時報》、《頁岩》(Slate)、《科學美國人》、《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刊物。葛林史彭博士現居美國華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