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946的網紅Jeffrey’s 不可思議的英文學習法,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深夜好文分享—如果我辦的到,你也辦得到! 』 最近滿多同學跟我分享他們的所遇到的學習困難,如果看完incredible這本書,那你將對人生充滿信心!因為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都能當到清大英文助理教授,那天賦超凡的你,成就會更高! 【不可思議的英文學習法--我是六秀之才?】 這段故事一直到我二十幾歲才...

  • 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 在 Jeffrey’s 不可思議的英文學習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8 23:42:19
    有 26 人按讚

    『深夜好文分享—如果我辦的到,你也辦得到! 』
    最近滿多同學跟我分享他們的所遇到的學習困難,如果看完incredible這本書,那你將對人生充滿信心!因為一個語言遲緩的孩子都能當到清大英文助理教授,那天賦超凡的你,成就會更高!

    【不可思議的英文學習法--我是六秀之才?】
    這段故事一直到我二十幾歲才知道。當我知道這個故事時感到萬分驚訝!原來我小時候是一個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反觀我現在的職業,每天必須講上十幾小個時的話,還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直到五歲之前,我連一句話都不會說,媽媽一度以為我是啞巴,還帶我去各大醫院做大腦斷層掃描、聲帶檢查、心理諮商等診斷,卻始終找不出原因。在三十多年前,醫學發展不如現在發達,當時的醫生或長輩總是安慰我爸媽,說這孩子是屬於「大鳥慢飛型」。實在很難想像,如果是現在的父母,早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多虧今日科技如此發達,各大醫院除了提供語言職能治療,有一些醫院甚至提出一種特別診療,稱為早療計畫。

    無計可施底下,媽媽只好去求神問卜了。在阿嬤的介紹下,媽媽帶我到高雄甲仙的濟公廟,問神明為什麼我那麼大了還不會講話。起乩後,濟公師父左手拿著葫蘆,右手拿著扇子,不僅走路搖搖晃晃,說話還顛三倒四的。他說:「甭煩惱!他命中注定是六秀之才命格!聽嘸?他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都是狀元,嚨是第一名,真會讀書!這個孩子將來是拿筆的,以後必須一直講話才有錢賺,他現在只是把話省到以後再說,所以安啦!甭驚、甭煩惱!退駕…。」

    聽到神明這麼說,媽媽頓時安心不少。人在徬徨無助的時候,總是會訴諸於宗教力量,藉此撫慰心靈並尋求解決之道。事實上,我真希望在我懂事之後就能聽到這一段故事,也許我的人生會因此完全不同!

    在心理學與催眠學中,有一種理論,稱作「自我實現預言」。所謂的自我實現預言,就是每當我們早上起床或是晚上入睡前,在照鏡子刷牙洗臉的時候,如果能夠對著鏡子裡面的自己加油打氣、自我鼓勵,預言的成功率將會大大提高。根據醫學報導,人類的大腦腦波在剛睡醒與入睡前呈現ALPHA狀態,此時人類的潛意識最能透過潛意識的語言來加以改寫。

    換句話說,如果你可以打從心裡或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優秀、很傑出的人,你的行為舉止以及學習方式就會切換到傑出人士應有的模式,經過日積月累、一點一滴的改變,你也一步一步地在實現自我預言,最後真的成為成功人士。這種神奇的做法,在宗教學上,有的宗教稱之為禱告,有的稱之為祈願,其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信徒在禱告或是拿香祈求的時候,大腦也會進入ALPHA狀態,在聖歌或佛經的伴奏下,對神明說的話其實都是自我暗示,例如我們常祈求「希望我的身體健康。」、「保佑我段考考第一名!」、「包庇我生意興隆。」等等,這些話都會植入我們的腦波並寫進潛意識裡,進而改變舊有的行為連結,達成心目中預設的願望。祈求或禱告真的有用嗎?看看廟裡還願的人潮以及教堂裡的信徒痛哭流涕地感謝上帝,就不難發現很多人透過這樣的方式達成願望、心想事成。同理可證,每天對自己加油打氣或自我暗示,也一定能達到相同的功效。

    如果我在國小就知道我是六秀之才,也許可以藉由不斷的自我暗示,一步一步完成「我是狀元」的自我預言。但遺憾的是我直到研究所才知道這一則故事,我也沒能成為狀元。記得國小第一次段考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跟同學一邊嬉鬧一邊走回家,大老遠就看到媽媽佇立在門口,東張西望地,好像在找什麼似的。原來媽媽一直在等我回家,只為了問我考第幾名。我用手向媽媽比了我的名次,想不到媽媽高興地跳了起來,趕緊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還有姑姑。從小姑姑就最疼我了,她也因為這個「好消息」大方宴請了親朋好友,並在宴會上向大家宣布這個喜訊。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讀書原來有這麼多好康的。宴會上,姑姑要大家舉杯為我慶賀,我心裡也喜孜孜地喝著果汁。接著姑姑拿出一支新手錶,說要當作我的賀禮,大聲喧嚷著:「我們姓張的,就要出狀元啦!雖然,第一次段考瑞麟只考第四名,不過下次要考前三名就輕鬆啦!」。

    我考第四名?我急忙解釋,我不是考第四名耶!我是考…第四十四名…。語畢,宴會氣氛忽然轉為一陣尷尬,因為四十四名就是倒數第二名,大家都知道我們班上有一位智能不足的學生,而我唯一贏的人就是他!這時候媽媽跳了起來,急忙地問:「你不是跟我比第四名嗎?」原來,當時我比了兩次四的手勢,媽媽只看到第一次,便立刻轉身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原來這一切都是誤會,我的六秀之才也是一場誤會!國中三年,導師給我的評語都是「資質平庸,不堪造就。」高中三年苦讀,也只考上私立大學夜間部。總總跡象,證明我不是很會讀書!

    如果我可以在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我是六秀之才,在自我鼓勵底下,或許我真的可以成為六秀之才。美國有一群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在某一所國小裡,學校隨機抽樣選出三十名學生,組成數學資優班。在開學的第一天,教務長與導師分別上台致詞,非常隆重地向每一個小朋友解釋,告訴他們所有學生都是萬中選一才能進入這個學校,他們更是從這一千多名學生當中所挑出最資優的前三十名。在師長不斷的暗示下,這群學生果然表現得如有神助,數學學科的表現確實比別班小朋友優異!這個實驗證明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鼓勵,鼓勵或稱讚的話會使孩子的大腦釋放腦內啡,對學習產生愉快的感覺,於是良性循環,愈學愈有興趣。很明顯地,我在最重要的時期錯過一次自我暗示的機會。如果當時我的老師與父母能一搭一唱,說我是萬中選一的奇才,我大學聯考數學也不會只考六分了。

    我也曾責怪媽媽,為何沒有早點告訴我這個故事,原來故事是有後續發展的。多年後,媽媽曾偷偷回濟公廟問師父,為什麼這個孩子不怎麼會讀書,沒想到師父竟回答:「歹勢,和尚我那天喝醉酒了,胡言亂語,青菜講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用放在心上!」

    我的讀書問題好像連神明都無解,媽媽怕我聽了會難過,也就沒有告訴我,她擔心負面評語會影響我的心情。也是,若按照自我實現預言的理論來看,如果我從小就被灌輸「我不會讀書」、「我的問題連神明都無解」,我想我一輩子應該都會困在這個魔咒裡。

    但是資質平庸的我還是完成了碩士學位,並且考上英語博士班。語言遲緩卻考上「英語」博士班;不會讀書卻很會教書;說話不輪轉,卻受邀四處演講激勵學生!其實,濟公師父說得一點也沒錯,我很會讀書,但我只讀我有興趣的,例如英美文學和口筆譯,我不讀數學、物理、化學,所以我國、高中無法名列前茅;我很會說話,而且還是面對台下成千上萬個人(以下附上學生聽講感言為證),儘管一對一的面談時常讓我手足無措、辭不達意;我是第一名,我是個能將複雜繁瑣的概念,轉化成輕鬆有趣的第一名好手,雖然我的個人休閒時間因此被每天排滿的課表與逐年調漲的薪水壓縮。

    就像神明說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用放在心上!」我這個「假」的六秀之才,「真」得實現自我暗示的預言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難免遇到許多波折與苦難,不過,不~用~放~在~心~上!因為這些挫折與失敗都是blessing in disguise(祝福來偽裝的)!

    ☆購入這本書,加入本站鐵粉行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9855?sloc=main

  • 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05 19:21:23
    有 55 人按讚

    唔該政府盡快派口罩及足夠防護裝備俾家居照顧服務的同事,讓急需服務的殘疾人士及長者及早得到照顧。
    =======

    (新聞稿)
    支援中斷 能力倒退
    疫情下暫緩日間及家居服務對特殊需要人士的影響調查
    2020年5月5日發布會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下,政府資助的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暫緩,部分服務更完全停頓。有關安排對殘疾人士、體弱長者、長期病患者的支援、訓練和照顧構成嚴重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可能不可逆轉。本調查由張超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自強協會和香港肌健協會負責,旨在反映上述人士在疫情下失去支援導致的困難和期望,希望引起社會對這些弱勢社群的關注。

    問卷以不記名方式在4月20日晚開始放透過網上和實體問卷搜集意見,至5月1日晚截止。共有203個有效回應。以下是調查結果:

    受訪者背景

    受訪者中有超過一半(58%)為女性,約48%為60歲或以上長者。絕大部分受訪者,(98.5%)表示自己有殘疾或長期病患,當中表示有肢體殘疾的佔最多(55%),而表示有長期病患的亦佔38%。眾多有殘疾或長期病患的受訪者中,更有約五成(51%)擁有多於一種殘疾。另外,受訪者的家庭成員數目不少為二人(包括自己和外傭),佔約32%,更有近22%受訪者更表示為獨居,可見其家庭內部支援的能力有限。


    服務暫緩,支援中斷

    社會福利署自1月29日起因應疫情爆發幾乎暫停所有長者和殘疾人士的日間中心服(庇護工場、日間社區康復中心、長者地區中心等)。雖然,社署多次重申假若有個別服務使用者急切需要支援,可交由服務單位自行決定作出安排,惟當中能夠得到有關安排的服務使用者寥寥可數。

    約一半(50%)受訪者於疫情前一直有使用日間中心的服務 ,但當中超過七成(73%)表示自疫情爆發後已經沒有再到訪日間中心。除職業訓練外,物理或職業治療、日間暫顧服務為最多受訪者使用的服務,分別佔當中的55%和36%。接近五成(54%)受訪者表示他們所接受的服務受疫情影響而減完全暫停,亦有近39%表示服務減少。當中有最多使用日間中心服務的受訪者指物理或職業治療、日間暫顧服務減少,分別佔62%和37% 。

    另外,社署在疫情下暫緩日間中心服務的同時,只有限度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包括送飯、陪診、護理和藥物管理四類家居上門服務、其他類別服務則幾乎完全停頓。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近64%於疫情前一直有使用政府資助的家居上門服務 ,當中71%表示疫情後家居服務已經完全暫停。較多受訪者使用物理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和護士到訪服務,分別佔當中受訪者的68%、36%和32%,可是,這三類服務的受訪者中,分別有93%、96%和83%指服務因疫情而減少。

    支援停頓、問題叢生

    最多受訪者表示物理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日間暫托和護士到訪服務因疫情而減少服務。對殘疾人士和長者而言,服務暫停令他們的身心都出現問題,甚至很大機會出現能力倒退的現象。就身體和心理狀況的影響而言,分別有64%、68%和59%表示服務減少令他們健康狀況轉差、身體活動能力出現倒退和自我照顧能力倒退,亦有59%受訪者表示因服務減少而出現負面情緒,可見服務減少對受訪者構成嚴重的身心影響。同時,有近51%受訪者認為服務減少令他們遇到家居意外的風險增加。顯然,治療、家居清潔服務,以及大部分日間中心服務暫停,令他們接受治療和訓練的機會大大減少,較容易出現身心問題,而暫緩家居清潔、日間暫托、訓練服務的安排亦可能令他們遇到家居意外的機會增加。

    調查結果顯示,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家居清潔服務暫緩都對受訪者有重大的影響。對受到治療服務暫緩影響的受訪者而言,有分別有近66%、73%及77%同意服務暫緩令他們的自我能力倒退、健康狀況轉差及身體的治動能力出現倒退。另外,對於受家居清潔服務暫緩影響的受訪者而言,有近64%、62%及61%同意服務暫緩令他們出現負面情緒、遇到家居意外的風險增加及健康狀況轉差。

    求助無門,期望恢復服務

    疫情爆發後,社署即時決定即時暫緩提供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令服務使用者未有足夠時間,甚至沒有方法應對。在服務減少的情況下,近乎各有一半受訪者表示無具體辦法應對(49%)和請家人或親友提供支援(50%),而自費聘請家務助理作應對的受訪者只佔約7%。由此可推論,對於獨居和經濟狀況惡劣的殘疾人士和長者而言,他們難以在恆常的資助服務暫緩情況下尋找到其他資源代替。86%受訪者認為假若服務暫緩的安排再持續多兩星期,會對他們造成進一步的困難。雖然,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短期內,甚至完全沒有需要暫托和暫宿服務,可是,問卷第32題問及「在現時日間中心及家居上門服務受影響下,假若政府能夠按你身體需要和所需照顧的時數,資助你聘用任何一個人-包括親友上門支援,你是否需要?」,當中卻反而分別有31%和近27%受訪者表示有即時需要或若疫情持續多兩星期就需要,可見他們有實際支援需要,期望政府透過資助讓他們更彈性地聘用其他人上門提供即時支援,維持在家的生活。

    發展視像支援服務的契機

    服務暫緩下,電話成為服務單位和使用者之間的主要溝通橋樑。分別有85%和89%的受訪者指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單位有透過電話與他們聯繫,主要用作問候和資訊提供用途,明顯對支援的作用有限。近年,智能裝置和電話已經甚為普及,而價格亦逐漸降低,但服務單位透過這些設備向服務使用者提供視像支援的做法仍不常見。分別只有近14%和12%受訪者表示日間中心和家居上門服務單位曾經透過視像通話方式向他們提供支援。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假若服務單位透過視像通話方式提供支援,只有20%受訪者認為無需要,反映大部分受訪者接受透過視像通話方式與服務單位聯繫,甚至得到支援,而受訪者當中有30%認為可以用作問候用途,甚至有28%和21%受訪者認為可用作物理或職業治療和訓練用途,疫情下更突顯視像通話支援的可塑性和重要性。而且,受訪者普遍對上述支援的需求維持在每星期少於1次(24%)和每星期1-2次(24%)的頻密程度,對服務單位來說可行性更高。

    結論

    無論日間中心,抑或家居上門服務暫緩,持續缺乏支援的情況對殘疾人士和長者帶來極大的身心影響,更使他們的能力出現倒退,負面情緒加劇。疫情下,大部分服務暫停得非常倉卒,令服務使用者難以迅速應對,造成支援真空。短期內疫情仍有機會反覆,假若這批需要支援的人士繼續未能得到援助,恐怕難以繼續在社區生活下去。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盡快就提供支援作出應對,透過各項措施和政策,於短期內提升對上述人士的支援。長遠而言,面對疫情持續的影響,政府有必要制定政策,以加強服務模式抵禦受特殊社會環景影響的能力,同時構思更彈性的支援政策,讓殘疾人士和長者都能夠因應個人和環境的特殊轉變,獲得適切支援。

    建議

    短期
    • 由社署向家居上門服務單位發放口罩及防疫物資,加強前線職員的保護能力,先盡快恢復原有的上門服務
    • 服務單位善用視像通話支援,讓現時擁有所需智能裝置的服務使用者能夠透過視像通話接受暫時支援
    • 為服務使用者重新評估需要,更新護理計劃

    中期
    • 制定政策,為經評估後列作有特殊需要的殘疾人士和長者提供資助,以供其聘請包括親友在內的人士作為照顧者,以彌補現有服務彈性不足的問題
    • 提供額外資助,讓特殊需要人士接受治療及訓練服務,以加快重整生活規律和提升能力
    • 考慮資助有特殊需要的服務使用者購置智能裝備,令服務單位能夠透過視像通話提供支援
    • 在社署提供足夠防護裝備下,分階段恢復日間服務,讓有需要的照顧者安排照顧對象使用服務

    長期
    • 全面加強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 訂立全面照顧者政策

  • 物理治療助理職業治療助理分別 在 急症狂人 Dr Kw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5-11 18:13:16
    有 28 人按讚


    《香港就黎變到連醫院姐姐無拖地都係醫生失德》文長again

    呢幾日文科生心情好沉重,在這個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的香港,醫護人員一次又一次受成為制度下慘痛的犧牲品。

    早兩日醫委會對紗布封喉一案下裁決,判處涉事醫生專業失德罪成,停牌六個月,呢個係咪一個合理的判刑,不仿一齊睇睇
    ==============================
    背景資料

    病人因咽喉癌而需進行全咽喉切除手術(total laryngectomy),手術後需要做一個永久造口(permanent laryngectomy stoma)去協助呼吸。

    手術後病人被轉移到屬康復醫院的九龍醫院繼續康復的道路。在九龍醫院住院期間護士替病人在造口貼上紗布(這是非常常見的做法去保護造口,但一般不會封實)但在這個個案護士卻封實了造口。
    ==========================
    首先,文科生想講病人傷口護理(wound dressing care)其實是護士的專業。今時今日的護士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只跟隨醫生做醫囑派藥照顧病人,而是擁有相當自主的專業,他們現在有學位、有認證、有執照、PRCC、碩士、經驗足夠後更會成為專科護士、資深護士(APN, advance practice nurse)。

    醫生在病人護理上完全放心交給護士處理是很合理的事。醫委會的裁決說醫生理應「看實」護士的工作是對護士的侮辱,侮辱了他們的專業自主能力。

    醫委會判詞說即使現今醫療系統以團體作為單位,醫生仍有責任去確保所有的護理和輔助醫療無問題。那麼醫委會是否期望醫生在診症、巡房、文書、程序、手術等等工作外仍然要「看實」所有與病人有關的醫療人員包括但不限於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營養師、放射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病房助理、抽血員?呢個係唔係一個合理期望?現實中在種種制肘下又做唔做到?這種脫離現實環境的判決對醫生是否公道?

    如果說在職位上較高級的醫生要就事件負責,那麼該三位涉事護士的上司和病房經理不是一樣要負責嗎?如果無限延伸,那基本上所有接觸過該名病人的醫護人員都要為事件負責。

    當一個外科醫生在自己所屬的醫院要做手術、診症、巡房之餘,仍然要去另一間康復醫院巡房而每次要在一日巡幾十個症,但又要被期望可以看實埋理應24小時照顧著病人的護士的工作。這會不會太脫離現實中人類的能力?
    =============================
    文科生想再一次回應社區組織協會彭先生的觀點。我不知道點解每次有關醫療爭執都會搵彭先生,但我實在不能容忍彭先生一次又一次talk shit

    1. 選擇不自己答辯是因為怕被盤問時透露更多錯誤?彭先生除了喜歡代入自己係醫生之外仲代入埋法官的角色。由幾時開始不答辯等於身有屎?彭先生要不要叫美國取消5th amendment,Miranda warning,以後法官要同被告講,你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不答辯你就是有罪。唔係每個人都想將自己放係被盤問的position受控方律師的追擊,每個被告都有不答辯的自由。

    2. 「但工作量太大並不是犯錯後的求情理由,「照顧病人嘅標準,永遠都唔可以降低」,醫生應對每一個病人盡基本的照顧責任。」

    呢個係一個事實,彭先生你接唔接受都好,過量的工作會令犯錯機會增加係常識,你叫個廚師要一個鐘整60碟意粉vs整6碟,個意粉質素都會有分別。唔會因爲醫生係掌握緊病人生命,呢個常識就會突然唔再適用。你可以繼續脫離現實去企係道德高地去「要求」醫生係「不可能的任務」中保持零失誤,但現實話比你聽,不可能的任務不會因為你受訪時企係道德高地輕鬆講兩句就變得可能。

    抽離現實,裝清高企係道德高地批評真係好容易,除咗輕鬆咁係傳媒報導中講兩句之外,彭先生你其實做過乜嘢去幫香港崩壞緊的醫療系統,受緊苦的醫護和病人?
    =============================
    醫學為人類帶來延長生命、改善生活質素的益處,但醫學並非萬能。醫生也是人類的一份子,沒有比其他職業擁有更多的特異功能。醫生可以做的只是在現有環境下盡最大的努力去診治照顧病人。

    不切實際地把所有責任都掉到醫生身上只會把香港崩壞中的醫療體系推向燬滅的道路上。

    無錯,做得醫生係要有抱負、要有承擔、要有醫德,但市民對醫生的期望都亦必須合理。對醫生抱有抽離現實環境的期望然後話醫生失德,這樣公平嗎?

    最後,想引用讀者的一個比喻

    「請問有個空姐派飛機餐時唔小心燙傷個客, 個客係社交媒體開晒名小個空姐同你(機師), 重點係之後你都要比人罰停職因為你冇睇好你個空姐派餐, 你覺得公唔公平?」

    香港的醫療環境愈來愈惡劣,文科生很感激仍然留在香港公立醫療系統服務的醫護人員。

    Reference
    Apple daily Facebook pag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