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牛頭角租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牛頭角租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牛頭角租屋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舊時香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牛下風情】清拆前的牛頭角下邨,每一個角落都彌漫着舊香港風情。大約三星期前曾貼出幾張攝於二零一零至一一年的牛下照片,現延續話題,增補相片、以饗讀者。 牛頭角下邨舊稱牛頭角徙置區,一九六七至一九六九年間分階段興建落成,至一九七三年港督麥理浩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後,附近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更名牛頭角上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走在牛頭角熙來攘往的街頭,不難發現有一群建築物依山而建,它們數幢密度不高,只有矮矮的十數層,與工業區密密麻麻的工廠大廈群在區內形成兩個折然不同的世界,而走進那群舊群矮小建築物的懷內,即可感覺到鬧市中難得一見的清幽,這地方就是「觀塘花園大廈」。 花園大廈是觀塘區首個廉租屋邨,第一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拆...
牛頭角租屋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12:12:49
六十年代 為改善居住環境,政府大力發展廉租屋計劃,黃大仙上邨、長沙灣邨、牛頭角上邨,就是這段時間落成的。有經濟能力的則購買私人樓宇,美孚新邨就是這年代落成。香港人的煮食環境開始有改善,日本發明的電飯煲開始引進港。日本人還特意為香港人設計玻璃飯煲蓋,透過玻璃看清楚飯餸的生熟程度。電飯煲蒸餸因而流行一時...
-
牛頭角租屋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07 14:04:22走在牛頭角熙來攘往的街頭,不難發現有一群建築物依山而建,它們數幢密度不高,只有矮矮的十數層,與工業區密密麻麻的工廠大廈群在區內形成兩個折然不同的世界,而走進那群舊群矮小建築物的懷內,即可感覺到鬧市中難得一見的清幽,這地方就是「觀塘花園大廈」。
花園大廈是觀塘區首個廉租屋邨,第一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拆卸重建成現時的玉蓮臺,而現存矮小的建築群則是第二期,它們均有超過50年歷史,第二期預計將於5年後展開重建計劃,屆時數幢大廈將會分階段拆卸,居民在工程完成後將原區安置。
因應花園大廈的重建,社工Bowie服務的社區中心早前展開了社區支援計劃,「係想社區凝造,保留街坊嘅鄰里關係」,Bowie介紹自己的工作說。
而她服務的對象不限於住客,也包括邨內的小店,「重建上小店嘅問題我哋都會去關心,總之關乎社區嘅事我哋都會關心」,從這樣就可以看見Bowie對「社區」的定義,「社區係需要一啲點嚟凝聚街坊,等街坊可以聚首、傾偈。」
Bowie平日的工作就是在花園大廈各幢間跑來跑去作家訪,「街坊見到我都認得我係袁姑娘,會捉住我傾偈,我會好開心。」她認為屋邨固有的環境都令這裏的倫理關係好,「係畀人一種感覺係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係我可以喺度居住、好舒服,亦都係打開門唔會好壓迫,係有種空間感,大家住係舒服。」
她舉例說,建築物的設計就是有一條很長、很闊的走廊,「望出去會見到陽光同個天,唔係新型公屋嘅走廊咁窄,淨係得光管。」Bowie認為,住客打開門有一個空間,不感覺到很壓迫,就會好自然和隔離左右打招呼。
除了開放的走廊,Bowie指花園大廈的騎樓也是一大特色,「騎樓每一個好唔同,都係好強生命力的植物」,覺得這些都是街坊自主的創造,是珍貴的。訪問期間有老住戶在騎樓與Bowie攀談,不難理解珍視人情味的Bowie酷愛花園大廈騎樓的原因。
重建工程5年後才展開,今日就進行社區支援計劃會否太早?Bowie解釋指現時重建計劃比原定的延遲,因此社區支援早就開展。她續指整個社區規劃其實很早就會有,「唔係話依家拆,就早一、兩年先規劃。」
Bowie指早些開始支援,就可以掌握街坊更多需要,亦認為街坊在重建上有知情權及參與權,所以希望房協在整個規劃入面可真的聽聽街坊意見,覺得指現時居民接收有關重建的資訊太少,而且缺乏諮詢,「諮詢點解重要,係因為區入面有好多老人家,住咗好多年,其實佢哋掌握資嘅能力係弱嘅,敞若重建真係嚟嘅時候,佢哋會好措手不及。」
「我哋做過一個簡單嘅街站統計,即是係問如果真係重建,你最想保留花園大廈啲咩,好多(街坊)係話露台、騎樓同休憩空間,其實呢兩樣背後都係話,我好想同人有多啲接觸、有啲空間。」Bowie認為,「社區最重要嘅就係人。」
Bowie希望重建後的花園大廈可以保留充滿特色的騎樓,也希望街坊可以參與在內,共同建構屬於大家的花園大廈,她更想留人的是不同人之間的鄰里關係,「無論係我同街坊之間嘅關係,定係街坊互相嘅關係,都希望傳承畀下一代。」
#觀塘花園大廈 #牛頭角 #觀塘 #公屋 #社工 #左鄰右里 #人情味 #街坊 #公屋 #香港 #舊香港 #舊香港情懷 #香港情懷 #懷舊系列 #懷舊香港 #重建 #社區 #長者 #老人 #房協 #住屋 #土地問題 #港故
牛頭角租屋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牛下風情】清拆前的牛頭角下邨,每一個角落都彌漫着舊香港風情。大約三星期前曾貼出幾張攝於二零一零至一一年的牛下照片,現延續話題,增補相片、以饗讀者。
牛頭角下邨舊稱牛頭角徙置區,一九六七至一九六九年間分階段興建落成,至一九七三年港督麥理浩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後,附近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更名牛頭角上邨,而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叫牛頭角下邨。
牛下一如許多舊式廉租屋邨,範圍雖大卻沒有購物商場,但大廈地下都有商鋪,供不同行業、甚至食肆租用,方便居民生活所需。
而大廈地下的走廊等同商鋪的「後巷」,也設有公廁,有時衛生環境的確不理想。
牛下入伙的六十年代末,正是香港奮鬥、經濟準備起飛的時代,該邨在獅子山下見證國際大都會誕生。而牛下也出了不少名人,包括有「牛下女車神」稱號的單車運動員李慧詩。
牛頭角租屋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牛下風情】牛頭角下邨舊稱牛頭角徙置區,一九六七至一九六九年間分階段興建落成,至一九七三年港督麥理浩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後,附近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更名牛頭角上邨,而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叫牛頭角下邨。
牛下一如許多舊式廉租屋邨,範圍雖大卻沒有購物商場,但大廈地下都有商鋪,供不同行業、甚至食肆租用,方便居民生活所需。
而大廈地下的走廊等同商鋪的「後巷」,也設有公廁,有時衛生環境的確不理想。
牛下入伙的六十年代末,正是香港奮鬥、經濟準備起飛的時代,該邨在獅子山下見證國際大都會誕生。而牛下也出了不少名人,包括有「牛下女車神」稱號的單車運動員李慧詩。
今次先貼出幾張牛下二零一零年清拆前夕的照片,爾後會陸續展示更多。牛下街坊,你們有沒有故事想說?
(PS 此前承諾會寫點有關葵盛邨的故事,由於事忙未動筆,稍後履行承諾!)
圖片來源:舊時香港 oldhkstory (攝於二零零九至一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