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牛頓發明微積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牛頓發明微積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牛頓發明微積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牛頓發明微積分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與人文 科技與人文的連結 林一平 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林一平繪 交通大學向以理工見長,我八年前擔任交大副校長,受媒體邀訪問如何整合科技與人文,讓科技人有人文素養。訪問之前,我先反問訪者,如何定義人文及科技。訪者愣住,人文及科技的差異,不是一望...

  • 牛頓發明微積分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05 08:00:28
    有 8 人按讚


    #科技與人文

    科技與人文的連結

    林一平

    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林一平繪

    交通大學向以理工見長,我八年前擔任交大副校長,受媒體邀訪問如何整合科技與人文,讓科技人有人文素養。訪問之前,我先反問訪者,如何定義人文及科技。訪者愣住,人文及科技的差異,不是一望而知嗎?我接下來問,牛頓(Isaac Newton;一六四三至一七二七)大部分的作品屬於人文或科學?訪者說,當然屬於科學。我再問,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一七四九至一八三二)屬於人文或科學?訪者說,當然屬於人文。

    其實牛頓的宗教作品是科學著作的八倍,發展出統一世界各地年代的時間軸,對歷史的宗教研究方法有極大貢獻。而歌德則由於在人類的胚胎中發現頜間骨,聞名於世。這兩個例子說明人們主觀認定,將人的專長簡單劃分為科技或人文是值得商榷的。

    即使我們強分科技與人文,也應了解,兩者是一體的兩面。例如老子哲學說:「道者,物之所由」,而牛頓的運動第二運動定律 F=ma,當中F是「力」,m是「物」,而加速度a是「所由」,牛頓說的是:「力者,物之所由」。牛頓的物理觀念和老子的哲學想法很相近,不是嗎?又如《莊子》提到「一尺之極,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正是牛頓發明微積分中的極限觀念。

    每個人原本都能接受科技與人文的涵養,而在專業的訓練過程,被便宜行事的分類後,思考方式僵化,就無法兩者兼得了。那麼在理工大學如何讓學生能恢復或培養人文涵養?一般做法是要求學生選修通識課程。不過我的經驗,在通識課堂上還需要盡量舉例說故事,較易讓學生接受,若以學術論說方式教學,難以達到效果。

    如何進一步連結學生的科技與人文涵養?我以苦思多年的心得,創造一個智慧美學的校園物聯網平台IoTtalk,讓學生發揮科技與人文的創意。如果科技是「真」,人文是「善」,則真與善都有呈現「美」的特質,自然可經由「美」來連結。例如利用我發展的IoTtalk物聯網技術在水池將噴泉和音樂結合,製造水舞的效果,增加花園的美感。工程背景的學生深入體會音樂的涵意,將之呈現於水流,很自然地增進其美學素養。

    交通大學和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於二○一八年利用IoTtalk,聯合製作了六燃國際互動劇場,於新竹市「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 新竹支廠」舉行《無/非 紀念碑》(Nonuments)互動劇,從深厚的人文省思出發,以智慧科技融合劇場表演來進行對人的關懷,對歷史的探究,與國際社會對話。美學平台如何進一步發展充滿無限想像,我非常期待。

    (作者為交大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