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牛頓名言巨人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牛頓名言巨人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ggg12345 (ggg)看板AfterPhD標題[討論] 踐踏巨人的巨人時間Tue Jul ...
牛頓名言巨人 在 小護士莉莉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1:29:20
「如果我比別人看的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高度都是來自於知識的累積 要看透一個人事物的本質 最終都還是回歸於腦的運作 總結來說,就是智商的問題 #牛頓名言 #Taiwan #Taichung #小護士莉莉安 #台中酒吧 #musou吾雙 #musoubar #吾雙酒吧 #be...
不曉得底下這文章的真偽, 但牛頓與萊布尼茲的微積分爭議, 可證之今人的積分符號.
洋期刊, 洋總編是否值得台灣人如此推崇? 觀之洋史, 如此天才如博士者怎會作惡?
教授的升遷敘獎都取決於洋期刊的總編"英明聖決", 他們如此仁慈地"信任"我們,
聖裁我們, 我們這些已在位升等者都受此隆恩, 怎能懷疑他們? 說它們的不是?
MIT 出了群小鬼, 教電腦閱讀論文後亂造論文, 冒充名校大咖投稿發表, 它們是
在替我們研發未來的創新, 我們這些土博怎可東施效顰?
JVC怎會有錯? 一群小子何德何能? 說你們有罪, 還不謝主隆恩?! 自行了斷?
=====================================================================
http://www.creative-wisdom.com/education/essays/others/shoulder.shtml
踐踏巨人的巨人
余創豪
牛頓神話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海灘拾貝」,是出自十七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名言,這兩
句話被人廣泛引用,以示虛懷若谷。不過,為牛頓撰寫傳記的美國作家格萊克(James
Gleick)卻一語戮破了這牛頓神話,他指出:牛頓既不是在海灘拾貝的小孩,也不是站在
巨人肩膀上的侏儒。
許多基督教刊物都以牛頓作為信仰的見証,例如基督徒歷史學會的網站高度地評價牛頓
:「雖然他(牛頓)有許多科學發現和榮譽,他是第一個因著科學成就而被封為武士的人
,但是他十分謙虛,他在寫給姪兒的信中這樣說:『我是一個在海灘上嬉戲的小孩,在漫
不經意下發現了一塊平滑的石頭、或者一枚不尋常的貝殼,然而卻還沒有探索有如大海般
壯闊的真理。』」單看字面,牛頓似乎是一名自知學海無涯的謙謙君子,中國作家秦牧亦
曾經引用「海灘拾貝」這個優美的典故。
牛頓曾經說:「如果我能夠看見遠像,那是(由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驟眼看來,
牛頓謙遜地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前人累積的知識。幾年前星架坡推出一項名為「二十一世
紀公共服務」的計畫,公共服務科科長便借用這個典故來勸誡星架坡的公務員:「如果我
們能夠想像到一個人怎樣站在另一個人的肩膊上,那麼我們就會明白牛頓的意思 … 如
果我們能夠分享知識和經驗,容許別人參考自己的主意,那麼我們將能夠創造出更多和更
好的主意。」
牛頓與虎克之衝突
事實上,牛頓無意跟別人分享科學研究的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這句話在十二世紀
時由神學家梳士巴利之約翰(John of Salisbury)提出:「我們好像侏儒一樣,站在巨
人的肩頭上,我們可以看得更多、更遠 … 是因為他們提升了我們。」請留意,牛頓刪
去了「我們好像侏儒一樣」這句話,當牛頓說「站在巨人肩膀上」時,他正與當時另一位
名叫虎克(Robert Hook)的科學家罵戰。
虎克比牛頓年長七歲,他在英國皇家學院推廣科學實驗,一生的成就頗多,他以顯微鏡發
現了細胞,發表了彈性定律,又研究晶體構造、聲音性質,也是第一位測量地球重力的科
學家。可是,牛頓並不欣賞這位巨人,更遑論站在他的肩膊上。
虎克與牛頓同時採用自己研製的望遠鏡作為研究工具,兩人因著爭名而互相輕視,但兩
者最嚴重的衝突是關於光學和力學的異見。古人相信空間瀰漫著一種名叫「以太」的東西
,虎克認為光是由以太振動而產生的,牛頓卻認為白光是由彩虹七色構成,他準備撰文駁
斥虎克時,有人勸牛頓不要點名批評,但牛頓偏偏在第一段就寫上虎克的名字。當虎克稱
牛頓的光學理論為「假設」時,牛頓極之忿怒,因為他認為自己所說的就是真理,而不是
假設,後來牛頓發表萬有引力理論,他宣稱自己「不作任何假設」,因為自己的理論已經
被數學証明。
牛頓寫信給虎克時說:「如果我能夠看見遠像,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表示自己
比起虎克更加能夠汲取前人的經驗,有些歷史學家甚至認為牛頓有心取笑虎克,因為虎克
身材矮小,牛頓暗示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就更加顯得比虎克高大。
牛頓和虎克曾經討論過萬有引力,當牛頓準備出版其曠世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時
,探測哈雷彗星運行軌跡的科學家哈雷察覺出:牛頓有些關於引力的見解,明顯是受到虎
克的啟迪。但牛頓不單沒有承認自己站在虎克的肩膀上,他還在手稿中塗抹了所有提及虎
克的地方。
虎克身故之後,皇家學院需要搬遷到新會址,這時候牛頓成為皇家學院的會長,在遷徙
過程中,本來懸掛在舊會址的虎克畫像竟然神祕失蹤。有人認為是牛頓故意扔掉了畫像。
牛頓審裁自己的案件
虎克並不是唯一牛頓踐踏過的巨人,德國哲學家兼數學家萊布尼茲和牛頓同一時期分別
地發明了微積分數學,為了鞏固自己是微積分原創者的身分,牛頓利用自己在皇家學院的
地位,將萊布尼茲蹂躪得幾乎無立足之地。
現今許多學術期刊都採用隱名審稿(anonymous review)制度,在這制度下,作者並不知
道審閱稿件的評判是何許人也,而審稿人亦不知道作者是甚麼人,目的是增加評審過程的
客觀性。當時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一份由隱名審稿人撰寫的報告,來裁決微積分雙胞胎的
案件,那份報告指出:不單止牛頓應該是最早研究微積分的人,而且牛頓的數學方法比萊
布尼茲的更加高超、更加準確、更加有用。英國皇家學會是權威學術機構,這報告令萊布
尼茲無地自容,不過,那位隱名審稿人就是牛頓自己!
超人尼采
有趣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這個典故,也曾經被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徵引,尼采
在【查拉圖斯】(Zarathustra)說了一個比喩:查拉圖斯攀登高山時帶著一名侏儒在肩
膀上,在山頂上侏儒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能夠高瞻遠矚是全靠查拉圖斯,查拉圖斯責備
侏儒,他提醒侏儒:所有東西都變得容易,是因為侏儒站在巨人肩膀上。尼采提出「超人
的哲學」,通過這個故事,尼采指出:人類歷史的進步是因著巨人、超人。言下之意,尼
采自己亦是巨人之一。在尼采筆下,「站在巨人肩膀上」亦不是自謙之詞。
結語
不過,後現代主義者主張「作者已死」,意思是:不管原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讀者大可
以根據自身的經驗,重新詮釋他人的作品。「站在巨人肩膀上」由自誇而變成自謙,而類
似的文義演變在歷史中可謂屢見不鮮。
其實,這篇文章並不是什麼史學新發現,我無非是站在史學巨人的肩頭上。可惜,在英
雄崇拜的氣氛下、在有利於傳播基督教的大前提下,牛頓的形象卻不斷地被誤解為在海灘
拾貝的小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公平地說,牛頓的科學成就足以令他成為巨人,但
他是踐踏巨人的巨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225.21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AfterPhD/M.1405434855.A.30A.html
"莫"只會跪拜洋期刊洋總編當皇帝求賞飯吃 並不就是 "全等於"
改拜土期刊為土皇帝賜飯吃.
純土學那是您的晉身教育部長見解, 已拜讀, 不敢竊學.
把一國的教授升遷敘獎全都依托於一個洋期刊的評選, 這是比滿清被迫由洋人來管理關
稅買辦還悽殘. JVC這樣內控問題甚多的系統都還不能質疑? 還說人家洋人都如此"信任"
投稿者, 還不自律自閹嗎? 怎可"自審"?
偉大如牛頓是已既有權利者, 所以可對自己的研究爭議 暱名"自審"?
這是我的疑問. 我更質疑這些洋期刊是賜我吃賜我穿, 皇恩浩蕩, 怎敢頂撞? 謝主隆恩
都來不及了, 怎能不拚死悍衛? 是這樣嗎?
不要模糊我對如此無恥的制度與無能自閹的懷疑!!
蔣是危機處理高手, 輪不到別人幫.
有人說洋總編是"信任"這些想升級畢業, 升等的, 怎可懷疑?
還有說要自閹, 規範自己, 怎可質疑洋期刊的 "自審" 函?
牛頓不就洋英代表, 他就匿名自審自己的爭議? 是"何等高貴守法自愛"! 怎敢質疑?
沒了蛋的太監看見土皇帝都是謝主隆恩 ! 看懂沒?!
※ 編輯: ggg12345 (114.37.66.221), 07/16/2014 20: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