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牛津大學醫學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牛津大學醫學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牛津大學醫學系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關渡醫院院長 陳亮恭醫師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新書《解鎖無齡: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的奇幻旅程 20年的思索、研究與前瞻的科學解方》/ 天下生活 終於告別2020,卻揮不走「人口從2020年開始呈現負成長」這項事實。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成為超高齡社會,已在不遠處,退無可退。...
牛津大學醫學系 在 Jolam 林作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21:34:30
近日收到眾多市民意見,幾乎全部都顯示你們未能明白我的論點。其實最主要係啲人唔睇字。 那就讓我簡單點說一次: 1. 醫生律師是難的科目,需要好成績。但對不起,英國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現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Lord Neuberger 說過:數學系比物理系難,物理比化學難,化學又比生物難。法律...
牛津大學醫學系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關渡醫院院長 陳亮恭醫師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新書《解鎖無齡: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的奇幻旅程 20年的思索、研究與前瞻的科學解方》/ 天下生活
終於告別2020,卻揮不走「人口從2020年開始呈現負成長」這項事實。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成為超高齡社會,已在不遠處,退無可退。大家都準備好了嗎?你又如何看待「老」呢?《解鎖無齡》是一本記錄陳亮恭醫師近乎二十年旅程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他領軍的團隊研究成果,以及他對國內外高齡議題的前瞻思維與反思,論理清晰、觀點獨具,發人深省。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w-U9Eq4VfHQ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終於告別2020,卻揮不走「人口從2020年開始呈現負成長」這項事實。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成為超高齡社會,已在不遠處,退無可退。大家都準備好了嗎?你又如何看待「老」呢?
面對人類歷史首見的長壽現象,陳亮恭醫師在本書裡顛覆大眾對「老」的刻板觀念,從理論面、應用面與科技面切入,賦予老後「健康」更高的意義,完整揭示長壽社會的理想樣貌。
《解鎖無齡》是一本記錄陳亮恭醫師近乎二十年旅程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他領軍的團隊研究成果,以及他對國內外高齡議題的前瞻思維與反思,論理清晰、觀點獨具,發人深省。他形容,這趟解鎖旅程不輸雲霄飛車,翻騰迴旋。在高齡醫學還沒成為當紅顯學之前,陳亮恭醫師已全力投入。足跡從診間、研究室而起,飛往英國牛津進修,吸納歐美國家精髓後,返回台灣帶領高齡醫學團隊南征北討,結合臨床治療與研究,將論述化為實踐,建置符合台灣本土需求的高齡照護模式,試圖解決一些高齡長壽或老化科學的未解之謎。
循著閱讀軌跡,彷彿也跟著他笑與淚,走過二十年青春歲月。如果你也關切老化議題、想避免失智失能,嚮往高齡長壽,不妨一起來體會這場奇幻之旅。
◎來賓介紹:陳亮恭
老化是個持續的過程,雖無法逆轉但可調控對於生活的影響。陳亮恭認為超高齡社會的解方需要結合生醫研究、多元科技發展與生活智慧,透過宏觀視野的創新策略因應人類歷史首見的長壽現象。
【現任】
關渡醫院院長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兼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副主任
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
牛津大學醫學系 在 觀光客不知道的倫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追🦠日記]📅四月22日週三/全英閉關Day30
補20日資料
疫情指標: 大倫敦的到院死亡人數下降;全國社區死亡人數佔16%;疫苗臨床實驗週四開始。
******
📺每日記者會
四月20日週一
主席:財政部長(Chancellor Rishi Sunak)。號稱散財童子的財相就是來灑錢💰💰💰
📌 幫助企業團體不要裁員的減薪留職補助金今日開始上線申請,至下午四點已有14萬家企業申請,預計可以補助超過一百萬名僱員。(合格的僱員可以領到八成薪水,最高£2500。財相認為這是目前世界最好的福利補助)
📌推出兩項協助新創企業的投資與貸款專案,合計1250億英鎊。
..............
四月21日週二
主席:衛生部長(Health Secretary Matt Hancock)
(這幾天部分醫院PPE存貨告急、土耳其的貨延交、小廠商說他們要提供PPE被已讀不回、沒參加歐盟的採購計畫、每日核酸檢驗人數還沒達到目標的一半...這堆鳥事我以為衛生部長會在記者會消失幾天,沒想到他還親上火線回覆記者追問。#火焰挑戰者)
📌撥款2千萬英鎊給牛津大學團隊,他們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本週四開始臨床實驗。另外2千2百萬鎊提供給帝國大學團隊的研發機構。
📌 週二下午緊急小組專家會議討論要不要強制大眾戴口罩的問題,出席記者會的副醫療官Jonathan Van-Tam說根據現在的證據,推薦大眾戴口罩的可能性很小。
(八卦時間:
Van-Tam 的姓氏很特別,查了一下原來他有越南祖先,他的爺爺Nguyễn Văn Tâm曾經是法國統治期間的越南總理,他爸爸可能就移民到英國了,保留Nguyễn Văn Tâm在全名裡,用Van-Tam 這拼法當姓氏。Jonathan 的全名也ㄧ樣包含祖父的全名,他在林肯郡的坡士頓上當地的文法學校(等同於升學班,老爸在那兒教數學),在擔任副醫療官以前曾任職諾丁漢丁大學醫學系,差不多是譚得賽在那兒做博士研究的時間。)
*******
其他時事隨便說:
👑週一哈利與梅根發通知給英國四個報社,表示不會再跟他們有任何瓜葛。
小報報導:哈利與梅根拒絕與英國流量最大的媒體互動。
其他報導:#哈里與梅根拒絕與英國小報互動。
👑週二是女王94歲生日,女王事先說低調就好,只發了小時候的影片與照片讓大家一起懷舊。皇室親友們zoom in 賀壽,也約定和女王的談話內容不要公開。很重視隱私權的哈利和梅根一點都不讓人失望,在週一發消息給英國四大小報說:「別來煩我」後,週二發消息給她們心目中的質報:「你看我們跟女王通zoom」。#質報沒興趣 #這消息當然還是小報幫他們公布的
👑其實哈利與梅根也是有參與一些關於新冠病毒的救濟活動,像是低調在洛杉磯幫慈善團體送餐(小報就把焦點放在開名車去送餐)、關懷三年前倫敦大火受災戶的慈善廚房。但是每次公開發消息都是關於他們自己(三月底IG宣布:我們離開皇室集團囉)、少了關注這個全英國受影響很大的事件(皇室成員目前發言都是為社會打氣),漸失民心。#掉漆中 #換掉好萊塢風格的公關
💙募款達人Tom爺爺週三中午已經募到2千8百萬英鎊的善款,在週二他也發了一個訊息祝女王生日快樂。當地郵局表示Tom爺爺已經收到25萬封生日卡,預計到月底生日前還會收到更多 #爺爺最想收到來自女王的卡片
🧪先前提過的加護病房的報告指出,非白人的少數族裔病患比例高於人口分布的比例。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指出原因,有一些猜測是因為少數族裔可能因為經濟因素需要外出工作、文化因素家戶人口多很難做好居家隔離。
🧪同時, 因感染新冠病毒過世的醫護人員,前10名都是非英國出生的或非白人少數族裔(目前已超過80名醫護過世,族裔比例待查)。醫護人員不分族裔都在前線工作、沒法保持安全距離(等於說以上兩個猜測原因在這一組中都排除),但印象中出少數族裔醫護罹難的比例仍然高於業界中的族裔人口分佈。這個現象值得注意與追蹤後來的研究報告。
📊每週二英國的國家統計局會公布前兩週的統計資料,可以幫現在的入院後死亡人數加入在社區死亡的人數,讓心冠病毒疫情影響有更清楚的全貌。目前顯示四月第二週在醫院死亡人數占84%, 社區死亡占16%。
🚑過去同期平均這一週有一萬人死亡,但是今年這期多了約8000人,除了數千名與新冠病毒有關,還有許多人因其他的疾病死亡,顯示很多人因為避免在這段時間上醫院而喪生。連續好幾天記者會都呼籲如果有該看醫生、該上急診室的情況就要去。#111擋人擋太多
現在英格蘭NHS的加護病房床位還有數千張,但是缺護理人員。倫敦的南丁格爾醫院可以擴張到幾千張床位,但是因為缺護理人員只能維持在50名左右的病患。#調得到呼吸器調不到醫護人員
********
📅四月20日週一
重症確診累積124743(^4676, 少20%)
入院死亡累積16509(^449, 少25%)
檢驗386044(^14106)人,501379(^19316) 次
#陽性率 32.3% (^0.1%)
🦊大倫敦重症累積21654 (^297, 少了36%!!)
累積死亡3906人(^81,少1人)
..........
📅四月21日週二
重症確診累積129044(^4301, 少8%)
入院死亡累積17337(^828, 多46%!!)
檢驗397670(^11626)人,535342(^18206) 次
#陽性率 32.5% (^0.2%)
🦊大倫敦重症累積22072 21654(^418, ^40%!!)
累積死亡4038人(^132,^60%!!)
牛津大學醫學系 在 小吃貨的英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情緒勒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茉莉的最後一天
#體制下的教育 #你的人生應該是誰的
看到這個故事我真的特別有感觸。
之前分享過的公視系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尤其是《茉莉的最後一天》,和這個故事裡的女兒,感覺是很多台灣的孩子的身影。其實之前分享的時候,也很想和大家談談我本身的經歷和感受,但礙於當時在搭公車,覺得這些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所以希望是可以找一天,當我整理好思緒後再和大家談談。
如果之前看過美劇 #漢娜的遺言 應該會知道那是個,談美國高中生霸凌的故事,劇中的主角因為在學校受到同學霸凌,痛苦不堪後自殺。但我看完後想到的是,在台灣更多是因為受到父母與老師的霸凌,以及認為自己無法符合整體社會的期望而自殺。
我一直都記得,高三考完學測後的某一天,我的一個同班同學告訴我她要去參加她國中同學的喪禮,因為他燒炭自殺了。自殺的那位同學念的是台灣的第一志願,建中,同時也是每年都會有人自殺的明星高中。自殺的原因似乎是,考完學測後他不滿意,媽媽和他對自己的期望都很高,所以在準備指考時,可能受不了壓力就自殺了。
和胖子講了這件事情後,他一直覺得無法理解以及對台灣的教育體制感到訝異。他認為學校不是應該要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包含心理狀態,並且防止學生自殺嗎?為什麼每年都有學生自殺,學校竟然沒有改善,大家還是拚了命想讓孩子念那所高中? 胖子的家境並不富裕,但很幸運地拿到了獎學金念了當地昂貴的私立學校,並且很順利的考上了劍橋大學,念了自己最愛的數學系。胖子沒有經歷過我們所謂的升學壓力、打罵教育,他說反正他爸媽也沒念大學,所以他有沒有考上大學對他爸媽來說都無所謂。對於學校來說,也沒有一定要考上好大學這件事情,學生們只要盡力而為,念自己喜歡念的東西最重要。也因此,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英國的小孩可以八點上課、三點下課,下課後經營社團活動,不用去補習班,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念自己喜歡念的科目,然後念牛津、劍橋,台灣的小孩卻要在補習班度過自己的人生,接受社會的檢視,考上自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唸的科系。
為什麼看了這些會讓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媽,就跟電視劇裡的媽媽一模一樣。從小只要考不好,被打被罵、被撕考卷,各種冷嘲熱諷,賞巴掌根本是家常便飯。直到有天,我媽又要賞我巴掌時,被我徒手擋下,從此她再也不敢賞我巴掌,然後和親戚朋友說我是小太妹。
一直以來,有許多人私訊我,告訴我他們想追求夢想,但父母又極力阻止,對於父母來說,考上好大學、找份穩定的工作,比什麼都來的重要。甚至已經念了政大還不夠好,要念台大,念了台大,最好可以考公費留學出國。或者很多人會被拿來跟親戚朋友的小孩比較,或者跟自己的兄弟姊妹比較,如果自己表現得不好,就會被說很沒用、沒前途。
我其實很了解這些,因為我的兩個堂妹都考上了台大,逢年過節都會被拿來說嘴,自從沒有考上明星高中後,我的爸媽也一直各種的冷嘲熱諷。甚至當我說要出國留學時,我媽還說,你以為你回來薪水會有現在的兩倍嗎? 我說會。現在我的薪水真的是當初的兩倍多,雖然繳的稅是四倍.....
我想說的是,如果當初我是個聽話的孩子,或許我真的會考上北一女、考上台大,也可能中途我就自殺身亡了。總之,絕對不會有現在的我。
或許我們現在看這些電視劇或故事,會說那些爸媽是有病嗎?的確,我也覺得他們有病。我媽,從小也是被我外婆打,相信我外婆也是被她媽打,所以這就是他們的教育方式。
我很慶幸,我從小就覺得我爸媽都是神經病,因為我阿嬤是非常堅持不體罰的人,高中跟我爸媽吵完架後我就跑去跟我阿嬤住。很幸運的,至少在我的家庭中,有人一直視支持我的(雖然阿公阿嬤都會支持孫子居多),但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動力。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家庭中,他們可能沒有我那麼幸運,所以一直無法擺脫父母的枷鎖,從小做的就是,讓父母高興,成為父母想成為的樣子,成為所謂的乖孩子。直到出了社會,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說考公務人員就考公務人員,或者因為父母說念醫學系而當了醫生,或者因為父母說念法律系而考了律師。
從頭到尾這些父母,也只會說,我是為了你好。但他們真的是為了你好嗎? 還是為了他們所理解的社會期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希望自己為孩子的付出是看的見的? 同時不只是父母,有時甚至你身邊的朋友、你的同事、你交往的對象,都會給你他們所認為,對的建議,並且一直跟你說,怎樣比較好。
可是實際上,要為這些決定負責的,要度過這些時間的,其實還是你自己。
《茉莉的最後一天》,一直到她自殺,她媽還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雖然很可悲,卻也很真實。因為她媽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自己這麼努力的對女兒好,女兒還要自殺?我想這就是,每個人對於愛的理解並不一樣。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一直以來,愛本來就是很抽象的事情,並不是你覺得你愛對方就是愛,也並不是對方覺得愛你就是愛,或者你們覺得怎樣是對對方好就是好。我想,尊重,是我們最需要的。
在體制下的我們,都太被動。我們喜歡別人告訴我們怎麼做是好的,同時也覺得痛苦,因為我們自己根本不喜歡別人替我們做的那些決定。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很希望,看到我的文章的你們,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自己尋找答案。不管你們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至少都還有自己。
我想,故事中的女兒,應該也是很努力的為了自己的媽媽,念到了獎學金、念到的博士,只是她其實到最後,不知道自己是為了誰而做這些,因為她沒有了自己,只是希望讓媽媽覺得,自己做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或許我不是當事人,也沒有資格去說這些,只是希望,各位在努力奮鬥的當下,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努力。
往往我們在一個環境時,很難去做不同方向的思考,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們應該要有創新思維、跳脫框架,但當你在那個框框時你就是跳不出,最後讓自己走到了死胡同。
小時候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當個好學生,為什麼我們要上學,為什麼我們要聽老師說的話? 聽父母的話? 我弟一直說我是個很誇張的人,因為沒有一個小學生會在被賞巴掌時,把巴掌徒手接下。我想,當時因為我很生氣,我覺得我為什麼要被打,我不懂。我不懂大人為什麼可以打小孩,只是因為他們比較高大嗎?後來我弟長的比我媽高,我媽也不敢打他了,他只要大聲說話,我媽就說他跟流氓一樣。
我想說的只是,我們會聽話,也只是我們自己選擇聽話,如果我們不想聽的話,其實打架我們還是打得贏吧......或者他們恐嚇我們,我們恐嚇回去的話,他們還是會嚇到的.......
最討厭的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不然你是要我去死嗎?」這兩句話我媽也常講,但每次我媽都沒有去死,他只是跑出去血拚而已。還記得當初在選大學時,我一直很想念東華,我媽一直叫我念輔仁之類的,我只跟他說了一句「輔仁學費貴兩倍,你是要出錢嗎?」然後他又說,「畢業後會比較好找工作」我說「那我沒找到工作,你要給我一百萬嗎?」
如果我爸媽真的有錢到我可以不用工作,我應該會比較聽話吧!這樣至少我畢業後可以說,阿~找不到工作,那我開一間公司好了,當不了工程師沒關係,可以開一間HTㄈ,沒錢的時候,還可以賣一些部份給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