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牛埔廠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牛埔廠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牛埔廠房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623的網紅阿尼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學時,在一堂歷史課上,老師突然講起了彰化有個4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牛埔遺址,位置就離學校不遠。下課後,我約了同學一起去,我們像尋寶一樣,在一條熟悉的大路右轉,在經過與鳳梨有關的地方左轉,穿過零星廠房,上坡後是一片黃土覆蓋的荒原,就跟老師口傳的路徑大致相同。 我與同學低著頭專心尋找,各自找了...
牛埔廠房 在 阿尼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時,在一堂歷史課上,老師突然講起了彰化有個4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牛埔遺址,位置就離學校不遠。下課後,我約了同學一起去,我們像尋寶一樣,在一條熟悉的大路右轉,在經過與鳳梨有關的地方左轉,穿過零星廠房,上坡後是一片黃土覆蓋的荒原,就跟老師口傳的路徑大致相同。
我與同學低著頭專心尋找,各自找了些可能是史前文物的碎片,再相互分享,我們判斷有繩紋陶罐片與零碎的陶手鐲,其中有一個石器是我們無法判斷的,那也許不過是石頭的碎片。
回來後沒多久,我就後悔了。我沒有考古的熱情,也無意研究台灣歷史,像是撿到卻捨不得放的沙子、石頭、貝殼、漂流木,帶回家就算好好安置它們,也終究不在沙灘上看到的自然美麗。每個事物的存在,都需要環境相稱,才是最完整的樣子。無論好壞,我們也是從環境與遭遇裡造就出來的。
多年以來,這些東西就一直保留在我身邊,放也不是,丟更不是,更遺忘了哪個鳳梨、哪幾間廠房、何處接有上坡、哪片黃土荒原,因此也無法放回原地。一直想要交給考古單位,也不知從何進入,而這些細小的碎片,又有何研究價值?
直到前陣子,認識了一位在文化單位工作的朋友,我突然想起這些文物,於是聊起了我有多麼耿耿於懷,他也以專業建議,不該亂丟,那會招來研究上的誤解,應該交給考古專業人士,於是給了我一位研究這個遺址深耕多年的學者——劉克竑老師,並提供給我他的聯絡方式。
我與劉老師聯絡了,說明了挖掘的過程與地點,沒想到很快地得到回覆。劉老師就在科博館工作,距離我不遠,所以當天下午就帶者這些文物去拜訪老師了。
科博館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地方,喜歡到展間位置與空間配置都瞭若指掌,特別是太空劇場,每隔一陣子都會去看一下生態影片。至於研究室區域,當然如我一般的民眾是不可能到訪的,沒想到裡面彎彎曲曲錯綜複雜。打開電梯,劉老師就在樓上的電梯口領我,前往他的研究室之前,會穿越無數的研究室,有些門是開著的,每一間我都刻意慢下腳步,多看了兩秒,每間研究室都有專門類別的標本與成堆的書籍,這時又泛起據為己有的心態了,特別是甲蟲類與植物類。
劉老師招呼了他的同事,在堆滿龐雜文物的辦公室裡,硬是清空了一張桌子,我把背包裡的東西放在他們準備的紙盒裡,劉老師請了一位與他一樣資深的同事靠近,兩人各自拿起一片,把眼鏡推到眉頭,翻來倒去,仔細地查看。他們持續討論我聽不懂的事情,大概是「牛罵頭」、「番仔園」、「圈足」之類的。我看了看其他人的動態,大多是把在台中清水地區考古而來的文物分類與拼接,可以看到有些陶罐幾乎快要拼湊完整了,也有人正在清理獸骨,他們工作的樣子與遺址的產生一樣緩慢樸實且優雅。我想著,我的來訪是否太過打擾。
經過一陣細究,結果終於出爐,劉老師說我帶來的東西大致是3500-4500年前「牛罵頭文化」的繩紋陶片,以及1500年前「番仔園文化」的深灰色陶片,但不知為何,3500-1500年前卻在此消失。其中有個完整的陶罐底部,就叫「圈足」,而那個被我懷疑是石頭碎片的東西,確定是石器,也許是台灣史前人類用來割肉的。但這些陶片的砂質較粗,不會是來自牛埔遺址,有可能是來自距離五分鐘路程的大竹。有可能?是的,因為大竹一代的遺址只出現在史料中,並無實物佐證,也不知確切位置,畢竟全台灣的遺址有3000座之多,不是每座都能保存良好,也有考古無法伸探的地方。也就是說,我、我的同學以及新朋友,合力補充了一部份重要的台灣史前文化歷史。
聽到這個訊息,我突然一陣腦熱,驚訝地張著嘴巴,我們好像不小心做了很厲害的事情,而這些差點埋藏的文物,深具研究價值,也終有依歸,這讓我實在太開心了,我是開運鑑定團裡最快樂的人。
會後,劉老師像是回禮一般,為我導覽科博館的史前文化展場,鉅細彌遺地講解了繩紋如何產生,玉器如何攢孔,經濟如何運作,人類的遷徙。我就在一連串蠢笨的提問,與劉老師的尬笑中,瞬間獲得讀很多書才能匯集的知識。
他請我努力回想挖掘這些文物的地點,如果可以,請我帶他去那裡看看。
後來我花了兩天的時間找出當年歷史課的筆記,也找到大學老師詢問,都劍指著「牛埔遺址」。劉老師與他同事的專業判斷,自然是錯不了,會不會我們想去牛埔卻跑到了大竹呢?這種google地圖發明前才會有的誤會,成為一種幫助。
等退燒一些,我會試著找到那裡(握拳),但願能把一小片拼圖填上。
#不要據為己有
#不要亂撿東西
#也不要亂丟垃圾
牛埔廠房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龍崎的泥岩地形是淺山的生物方舟
牛埔里位於台南市與高雄市內門區、田寮區之交界,尤其是龍崎工廠區域內,地形多屬如月世界般之青灰岩地形(又稱泥岩或白堊土,本地則稱海銀土)、山脈縱橫交錯,每逢陰雨,霧氣大量聚集,景色氤氳朦朧。龍崎牛埔地區泥岩(青灰岩)地形,屬於2百萬年前的上新世地層,屬於深海環境所沈積的海底的泥積土,經造山運動而上升成陸地,再經海進、海退、沈積、沖蝕、風化,形成如今之「青灰岩」之風貌。
龍崎牛埔地區泥岩屬古亭坑層最深達4000公尺,泥岩顆粒間膠結性疏鬆,遇雨就順坡流下,形成雨溝和蝕溝。泥岩地形因為多變的氣候條件,也創造出多樣的環境,例如光禿山壁、陡峭山脊、沖積的山谷所形成的芒草原、疏林、密林地帶,以牛埔溪為例,就出現全乾燥、潮濕、淺水域或較深水域,涓涓細流有時一小段,然後水流入地下表面乾掉,在下游一點又再冒出。
青灰岩土壤的粉粒多、pH值高、鹽分高和透水性低,能適應生長的植物種類以刺竹、銀合歡、五節芒等為主。在氣候變遷下,當連續豪大雨時,泥塊會一塊塊大小不同地從雨溝和蝕溝崩落而堆積,並會流出大量泥水,時間久了會形成河階平台。在久旱不雨時,泥岩平台會開始龜裂,但地表自然圖案猶如老天爺的天雕,嚴重乾旱時隙裂縫可深達4米。在不停演化後,最後泥岩平台會自然演化成草原,平常是草原,但雨天變成河道是水流的方向。漸漸的草原長高了,變成自然棲地,於是動物自然進來了。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從2017年1月起,在牛埔里青灰岩周遭架設自動照相機,設定了幾個以掩埋場外圍的場域做生態調查。
場域設定1、穿過掩埋場的牛埔溪2、沖積平原及芒草原3、泥岩坡地邊的疏林地4、廠房遺址周邊環境,我們拍到許多食蟹獴在山溝活動的畫面。
除了食蟹獴,還拍到覓食中的白鼻心、大冠鷲、穿山甲、鼬獾、野兔、水鹿與梅花鹿等,鳥類更多有大彎嘴、小彎嘴、翠翼鳩、灰腳秧雞、斐秧雞、棕三趾鶉與竹雞等,因台灣人長期以來被教育成泥岩惡地是草木不生的地方,所以這些生態初探的調查資料,顛覆了我們過去在泥岩惡地的生態認知。
在全世界大部分的惡地都被劃定為保護區、國家公園或自然文化遺產並成為一大觀光熱點的同時,台灣是否應該思考如何針對這獨特且廣大面積之泥岩惡地,進行相關規劃與保護呢?牛埔里有世界級特殊的月世界泥岩地形,它應是台灣的自然寶藏。這麼漂亮的世界級地景,國家應該規劃成地質公園及自然保留區,而不是拿這世界級自然地景來當掩埋場。
(圖文提供: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