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牙痛寧康是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牙痛寧康是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牙痛寧康是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牙痛寧康是美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疫情重點【部桃院內感染,連3天零本土案例,但風暴仍要觀察到2月底;北北桃地區醫院,今起全面不開放探病;一被匡列18歲少女居家隔離期間猝死,死因待查】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發生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院內群聚感染事件,目前累積15人確診。在上週日(24日)出現兩2...

牙痛寧康是美 在 烏恩慈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06:20:00

這些事懷孕真的不行嗎? 看到捷運上禮讓孕婦的標示,耳邊傳來熟悉的廣播「請優先禮讓老人、孕婦、及行動不便的旅客」心裡想起剛剛門診病人無奈的玩笑:「其實不用讓,大家看到孕婦應該都想閃的遠遠的。」、「醫師,我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懷孕未滿三個月不能講了,因為一講了就會開始受到很多限制,一下這個不能吃、那個不...

  • 牙痛寧康是美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7 18:01:48
    有 1,192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部桃院內感染,連3天零本土案例,但風暴仍要觀察到2月底;北北桃地區醫院,今起全面不開放探病;一被匡列18歲少女居家隔離期間猝死,死因待查】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發生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院內群聚感染事件,目前累積15人確診。在上週日(24日)出現兩2名不明感染源的院內感染個案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大規模擴大匡列範圍,目前3,482人居家隔離中。今日也同樣無新增病例,已經3天沒有本土個案,而相關隔離、疫調依然持續進行中。
     
    此外,全球COVID-19疫情依然持續升溫,確診人數已經來到接近1億人,美國更佔四分之一,超過2,500萬人。今日台灣新增3例境外移入,分別自菲律賓、緬甸、美國入台,入境邊境防疫、社區檢疫,都不得輕放。
     
    ■18歲居家隔離少女猝死,指揮中心:有慢性病史,待法醫採檢
     
    今天上午,傳出一名桃園市18歲居家隔離的少女在家中猝死。據桃園警方和衛生局指出,該名18歲少女有癲癇病史,1月5日至19日、21日至23日曾在桃醫新屋分院住院治療,而21日至23日的隔壁病床病患,曾經在部桃本院住院過,因此也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
     
    今天上午約11時,家人要送餐時發現她沒有呼吸心跳,趕緊聯絡消防人員前往,家屬放棄急救,詳細死因仍待釐清。
     
    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說明,「這名女性本身有慢性病史,據了解今天在家中突然失去呼吸心跳,目前會請法醫相驗,也會採檢。」
     
    這是第二起居家隔離期間猝死患者。日前一名關島人道包機返台的70多歲男性,11日返台、14日被發現死亡,但隔天採檢結果顯示,其COVID-19呈陰性。
     
    ■本土連3天0確診,專家:不代表已脫離風暴,陪病者易有漏網
     
    截至今天,部桃感染案連續3天未出現本土案例。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不代表完全脫離風險,「從最後一個確診個案(1月24日確診)往後加上14天,再算上有可能出現的無症狀感染、或是被環境間接傳染到的個案,最寬鬆的算法,到2月底都沒有個案,這起案子要擴大到大規模感染的機率就很低。」
     
    古世基表示,這起院內感染案目前看來逐漸穩定,不過還是觀察到2月底最保險。現階段要觀察是否有無症狀感染者出現,因為無症狀第一時間難以被揪出,但若傳染給別人,一定會有人出現症狀,這樣也可能會出現小規模群聚。
     
    雖然指揮中心大規模回溯出院病患,不過,對探病者的追溯並不容易。古世基說,疫情趨緩期,醫院雖然有限制陪病人數,但對探病者並沒有全部探實名登記、插健保卡,所以要全部回溯匡列,也很難將探病者都一一找回,容易有漏網之魚,是待觀察的重點。
     
    ■ 今起到2月9日,北北桃醫院全面禁止探病;部桃將全院採檢、擴大消毒
     
    指揮中心持續擴大匡列接觸者,同時先阻斷最難掌控、也容易在社區趴趴走的探病與陪病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宣布,北北桃地區醫院,自今(27)日開始,全面停止開放探病,陪病者也限定只能2人,初步實施到2月9日。
     
    而病人實施手術,家屬須簽署同意書的狀況,及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特殊單位,醫師需要向家屬說明病情,或病患病情惡化、醫療處置需要、需長時間住院病患等狀況,則屬例外,評估後若通過則可探病。
     
    目前部桃相關的居家隔離者3,482人,包含醫院相關人員399人、社區473人、回溯出院病人、陪病者、同住家人共2,610人,人數預估將持續增加。陳時中表示,已在各醫院都設置戶外貨櫃採檢屋,一天最多可採檢600到800人,支援近期大量篩檢人潮。
     
    至於部桃院內部分,陳時中表示,有143名已醫護隔離期滿,採檢都呈陰性,正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同時在家裡進行整備。接下來會與目前的醫護人力做區隔,分成兩批,交替上班,也可以避免再有交叉感染的風險。不過,2月4日,部桃全院會全面再做一次採檢,包括留院員工、返回工作崗位的醫護、全院環境也會採檢。
     
    環境消毒部分,也會擴大。雖然目前院內感染個案地點都在該院醫療大樓,另一棟獨立的綜合大樓第一時間相關疫調未發現異狀,但陳時中強調,因為部桃感染案已經發生超過2週,指揮中心認為可以再針對309位醫護做一次採檢,也會再對環境消毒、採檢,確保大樓維持乾淨。
     
    一名曾投入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醫師指出,部桃的院內感染散發在不同樓層、又出現找不到感染源的個案,極可能是因為醫院中身上帶有病毒的病人流動,比大家想得多很多,如果有些沒有被確診出來的個案在醫院裡趴趴走,這些是疫調不容易問出來的死角,清空、全面消毒,是減害防治必要的手段。
     
    ■台鐵女列車長列為居家隔離者,指揮中心:非密切接觸者,無須再匡列台鐵乘客
     
    今日也傳出一名台鐵女列車長在23日前往桃園某醫院就診,因該院有確診者,列車長26日晚間被桃園市衛生局通知,就診同時間有確診個案進出,因此列為居家隔離,引發乘客關注。
     
    台鐵隨即發出聲明強調,該列車長於1月27日凌晨勤務結束,就依照防疫規定,安排防疫計程車返家隔離,將隔離到2月7日,且已掌握列車長23日至26日的足跡,今將徹底消毒。
     
    陳時中表示,這名列車長是案889的接觸者。案889是一名60多歲男性,1月8日到11日於部桃12樓住院,20日起出現發冷、疲倦症狀,23日在因牙痛就醫,量測發燒,因此隔離採檢,於24日確診。而列車長在案889就醫期間,人也在醫院就醫,因此被匡列為接觸者。

    陳時中說,照定義,列車長並不算密切接觸者,只是這一次將匡列的範圍拉大,案889在醫院的前後半小時、在同一個地方的病患,都被匡列。此次共匡列160人,其中157人為病患、3人陪病者,其他陪病者還在持續匡列中。

    至於列車長在23日到26日還在執勤,接觸到許多搭台鐵的乘客,需不需要匡列?陳時中解釋,除了這次已將居家隔離範圍拉大之後,這些乘客都算接觸者的接觸者,感染的風險非常低,請民眾不需恐慌。而台鐵自己匡列自主健康管理者,屬於內部公司治理方式,提高警覺也是好事。

    ■新增3例境外移入,自菲律賓、緬甸、美國入境

    今天新增3例境外移入,分別自菲律賓、緬甸、美國入境。

    一名30多歲的菲律賓籍移工(案892),今(2021年)1月6日來台,持有登機前3日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1月19日檢疫期滿採檢陰性,至宿舍自主健康管理,期滿後應雇主要求自費採檢,今日確診,因個案無症狀,也沒有接觸任何人,因此沒有新增匡列接觸者。

    一名30多歲緬甸籍船員(案893),今(2021年)1月3日來台,持有登機前3日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檢疫。1月18日檢疫期滿後至其他處所至主健康管理,期滿後因預計出海,於25日搭乘專車到醫院自費採檢,今日確診。此個案沒有症狀,衛生單位匡列接觸者27人,其中12人居家隔離、15人自主健康管理。

    最後則是一名本國籍40多歲女性,2019年10月到美國工作,今(2021年)1月17日入境,持有登機前3日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入境後到住家居家檢疫。她於1月19日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自行服藥症狀改善;1月24日出現腹瀉、發燒症狀,25日通報後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今日確診,現正匡列同班機乘客。

    ■總統蔡英文請民眾持續配合防疫,專家提醒:春節是下個考驗關鍵

    今(27)日下午,總統蔡英文也發表防疫談話,表示近期部桃事件,指揮中心大幅匡列居家隔離人數,造成社會氣氛緊張,希望民眾相信專業、保持信心,並持續落實防疫,就能有一個安心的過年。

    蔡英文表示,自2003年SARS後學到慘痛經驗,是大家對抗疫情要把握3關鍵,包括國民隊指揮中心各項防疫指引的配合,是成功防疫的關鍵;不分中央、地方,都應同心面對疫情,中央會全力支援地方防疫、強化協調機制;最後是團結意識,社會共同挺醫護、挺桃園、挺一線防疫人員。

    古世基則呼籲民眾,要持續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這些習慣應該要隨時保持,不要因疫情變化而有改變,但也不必人心惶惶。他表示,下一個挑戰是將來臨的農曆春節,民眾大範圍的移動較容易提高風險,他呼籲民眾年節期間還是少群聚接觸、防疫優先。(文/陳潔 ;攝影/陳曉威、楊子磊、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血清抗體檢測,是解讀流行疾病的「關鍵密碼」?】https://bit.ly/2S42KOx
    【抗疫一週年,台灣COVID-19病例分析5大重點】http://bit.ly/393fCxw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本土病例 #COVID19 #院內感染 #群聚感染 #隔離 #擴大匡列

  • 牙痛寧康是美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20 11:54:50
    有 866 人按讚

    這些事懷孕真的不行嗎?

    看到捷運上禮讓孕婦的標示,耳邊傳來熟悉的廣播「請優先禮讓老人、孕婦、及行動不便的旅客」心裡想起剛剛門診病人無奈的玩笑:「其實不用讓,大家看到孕婦應該都想閃的遠遠的。」、「醫師,我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懷孕未滿三個月不能講了,因為一講了就會開始受到很多限制,一下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做,連去看牙也被牙醫勸退。」

    回想起孕婦發現新大陸般的神情,我真是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笑的是這位孕婦真有幽默感,但只要想到這幾年聽過的各種五花八門的懷孕禁忌,我也忍不住想為廣大的孕婦們打抱不平。不僅生活中的禁忌一堆,連去美容院按摩、到醫美診所除毛,也都會被視為是「不定時炸彈」,要是日後孕婦流產,肯定遭受牽連怪罪。

    孕婦禁忌多,來自這三個原因

    「懷孕就要多躺、少動,才不會流產?」、「孕婦最好不要打疫苗,以免影響胎兒」......這麼多禁忌,到底都是從哪來的?

    1.醫學至今難以預測流產

    雖然生殖科技不斷進步,但人類至今仍難以百分之百確保每一個胚胎都發育順利、完全。

    根據統計,全球孕、產婦死亡率已經比半個世紀前降低了五倍,但若單看早期流產、胎死腹中和早產的發生率,數字卻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隨生育年齡普遍延後而微幅地提高。

    而新上市的高貴安胎藥、更精細的超音波技術,幫助其實也有限。舉早期流產為例,雖門診可用超音波檢測、出血可以補充黃體素,但若一開始胚胎就不正常,最終還是會自然淘汰而流產,跟孕婦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關係也不大。

    2.哀傷的情緒需要找到出口

    再加上,人們多半善於慶賀好消息,一旦發現喜事變成喪事,往往不知如何應對。

    大多數人認為產房沒有奄奄一息的癌末病人、也沒有反覆進出加護病房的慢病,應該是醫院最歡樂、溫馨的地方。但產房也有陰暗面:一旦碰上殞落的新生命、急著出生的早產兒,為了化解悲傷的情緒,不管是孕婦或身旁的親友,不免會想找個對象來埋怨、怪罪。「如果妳乖乖躺著就不會早產」、「一定是我吃了不好的東西才這樣」、「會不會是那天去按摩後造成的影響」......

    3.孕婦相關的科學研究太少

    醫學上做不了預測與解釋,情緒又需要找到出口,這時,各種有意無意、卻無科學根據的推論自然通通被拿出來歸因。久而久之,搞得大家一懷孕就緊張兮兮、深怕做錯了什麼。

    翻開媽媽手冊,關於孕婦的食衣住行也是一大堆建議。但我發現很多事情也都沒有說清楚、講明白。『孕婦不要使用顏色過重、香味過濃的化粧品』,但到底怎樣是過重、如何才是過濃呢?

    有些產品會在使用說明上標註「孕婦使用前宜先諮詢產科醫師」,但其實產科醫師不是百科全書、教科書也難以窮盡市面上所有產品,再加上許多臨床試驗礙於醫學倫理,根本沒納入孕婦做研究,因此,許多禁忌的答案不是「無解」,就是不同的醫師有不同的解答。

    「少一事」有時候可能影響生活品質

    衍伸的結果,就是各行各業遇到孕婦的大小事,假使沒有明確科學證據的狀況下,也是「先禁止再說」。搞得孕婦如驚弓之鳥、吃什麼喝什麼都膽戰心驚。

    像是知名咖啡店標註「蘆薈孕婦不宜」、紅極一時的蝶豆花被謠傳成容易導致流產、而醫美診所也說,懷孕期間不建議執行非急迫的醫美手術,如除毛、霧眉,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這裡面當然有一部分是出自寧可信其有的謹慎,但難免也有些是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反正只是暫時受限制,又沒什麼害處」。

    但有些事情,從促進整體健康、提升孕婦照護品質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好比「懷孕盡量多躺、少動,才不容易流產?」就使得孕婦運動長久以來被視為天方夜譚。但早有大量文獻證明運動和早產、流產無關,且懷孕時維持運動還能減少孕期不適、幫助順產。

    有些牙醫師建議孕婦生完再來看牙,但孕期因賀爾蒙改變,牙齦容易發炎腫脹,其實是最需要口腔照護的族群。我門診中就常碰到強忍牙痛的孕婦求助無門。

    流感季節,有些孕婦也會怕打疫苗會影響胎兒,但事實的真相是,孕期免疫力較差、罹患流感、甚至變重症的機會都較高。(切記,流感疫苗是死菌疫苗,對胎兒不會有影響,各大醫學會都建議不分孕期的孕婦施打流感疫苗,以免延誤抗體產生的時間。)

    那至於醫美、喝蘆薈汁這些非影響健康的事情呢?

    以除毛來說,不管是雷射機器的廠商、執行的醫師,甚至是作為孕婦生活指南的「媽媽手冊」總會抱持一個態度,「除毛也不是多必要的事,生完再做就好」(PS除毛可以用任何字去替代)

    我想,醫師當然有權拒絕收孕婦,但我可以理解卻不太認同。畢竟,從科學角度看,亞歷山大雷射除毛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熱破壞皮下毛囊,對其他器官並沒有傷害,當然對隔著子宮羊水的胎兒也不會有所影響。

    再者,今天談的是除毛,如果用這樣的邏輯推導到孕婦的所有事情呢?而且誰來決定必要非必要,一直固守舊的邏輯,反而很容易犧牲了孕婦的自主性。這個社會到底是尊重孕婦,還是把孕婦當作牛鬼蛇神呢?

    流產跟吃了什麼食物無關

    「沒辦法啊!就是以前的孕婦愛怪東怪西害到現在的孕婦」文章寫到一半,隊友冷冷的在我背後這麼說。我回頭翻了他一個白眼:「有時候是其他人去怪孕婦,並不完全是孕婦愛牽拖好嗎?」

    這種難題絕對不是單一個人的錯、也不是一時半刻的能解得開的結。有時候需要很多人、好幾個世代的努力。

    回歸到我個人能做的層次,就是每次門診多花幾分鐘和孕婦說清楚、講明白,用字遣詞、因果關係做好釐清。

    我還是得提醒,流產非關吃了什麼食物,不然何須RU486、墮胎手術也不必存在。孕婦也是人、除了菸酒,對人無害的食品原則上孕婦都可以吃,只要適量即可。

    當然我也要呼籲大家停止去公審孕婦,當非預期的結果出現時,不要再講出「都是她不小心才會OOXX」這種殘忍又不科學的話。或許,下次再看到鄉土劇上演,孕婦一接到電話氣到出血早產、吃了什麼就流產的荒謬劇情,我也會打電話去抗議喔!

  • 牙痛寧康是美 在 劉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11 20:03:55
    有 144 人按讚

    痛,教會我的事

    我身體最早出現老化之處,應該非牙齒莫屬吧!

    現在吃東西,主要是日常三餐,美食、美味、美顏等等,順位都要自動後退一名,現今我選擇食物的第一順位就是「軟」,若能入口即化就更好了。哈哈!如果食物不夠軟爛,咀嚼困難,就算是佳餚美食當前,也無法讓我吃得盡興滿意。

    病和痛,宛如一對雙胞胎,屢屢是相伴相隨的,有病就會出現痛,出現痛的時候,代表身體亮起了紅燈,病隨之而來。小學期間,由於小兒麻痺症,為了能夠撐著拐杖站起來走路,脊椎側彎的問題能夠改善,於是在醫院經過了四次刮骨切肉的手術,那種痛徹皮骨的痛,難以形容,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了解很難體會的。

    手術後,當醫生宣布我仍然無法站起來走路,那又是一種痛,失望至極的痛,我儼然被當成白老鼠,進行了一場實驗,白白的挨了好幾刀。

    十分羨慕老婆的牙齒,超好超健康的,至今從未拔過一顆牙齒。我就問過她,有沒有牙痛的經驗,她說那是年輕時候的事了,有過一兩次吧!然而我卻是經常面對這種「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的經驗。

    不過,老婆就很羨慕我不會頭痛,她就經常頭痛,痛起來心神不寧,坐立難安,似乎人生變得沮喪無望。我曾經問過老婆,如果她不想頭痛,用另外一種痛替換,她會選擇哪一種痛,她思索了半晌說, 即使身體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個小傷口,都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最好哪裡都不要痛。

    客家有句諺語:「有一好,沒兩好;有兩好,不到老。」身體就像人生一樣,沒有十全十美的,沒有一個人的身體不會出現病痛的,只是每個人的症狀不同。

    牙痛、頭痛、筋骨痠痛…… 這些都是大家熟知普遍常見的病痛,自從當了廣播電視主持人,訪問了不少罕見疾病的患者,像是威廉斯症、長鏈脂肪酸代謝異常、三好氏遠端肌無力症等,才發覺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病痛,而這些苦楚往往令人無法想像的。

    雖然有些人很幸運,外在的身體是健康的,無病痛的,但內心世界卻生病了,而這種病痛的掙扎和折磨,並不亞於身體的疼痛。蘇軾就曾經寫過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病痛何嘗不是一種災難,若是擴大延伸,自私、貪婪、仇恨等等,都是一種病。

    難怪有人形容「人生如苦海」,因為有著奇特怪樣的病,各式各樣的痛,從小痛、中痛、大痛、巨痛、狂痛…… 光是要超越這些,已經難上加難了,更何況還要面對三不五時 「無常」的糾纏。

    然而我們何嘗不需要感謝痛,因為痛,代表我們還有知覺,因為有知覺,才不會變得麻木不仁。而透過這些痛,讓我們藉痛練心,見苦知福。否則,我們會自以為是,難以放下驕傲,更學不會去愛自己和愛別人。

    這些年,從痛中讓我知道,痛就像人生的挫折和困難一樣,無可避免,既然逃避不了,那就學會與痛和平相處,快樂共舞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