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爭議性議題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爭議性議題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爭議性議題例子產品中有3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問》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兩本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自己最近遇過「最難說服的對象是誰?你想說服他什麼?」我們從說服小孩整理房間,到進行提案希望獲取他人支持,往往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難以採納,導致對話陷入僵局。然而,爭吵解決不了對立,有效提問,才能讓人不知不覺被你打動。如何善用「提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相關課程】《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2019.06.15 開課!】《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五期~ ...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9:16:05
[#沈旭暉隨緣家書]經過三個月的群眾運動,特區政府終於由「暫緩」變成「壽終正寢」變成「動議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也許算是回應了民間「五大訴求」的第一訴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雖然被視為援兵之計,畢竟也是零的突破,不少長輩都感到欣慰。但正如同一個政府過去多月不斷表示,爭論字眼不需要,即使動議獲最...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維維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8:12:14
2018.12.08(六) ⠀ #第二屆拾光影劇大賞 專題1 2018電影總評:彩虹之年—LGBT議題的崛起 ⠀ LGBT可以說是今年台灣最具有話題性和爭議性的議題了,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公投的關係。不過從電影的角度來看,今年也確實是LGBT電影大放異彩的一年。從今年年初的奧斯卡入圍名單開始說...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西樓月如鈎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18:58:10
《判決》這部電影劇情簡單,所論的議題卻非常有爭議性。 女主角是法院法官,這一天她接到一宗棘手官司:一個17歲的男生因白血病而面臨死亡,拯救他的唯一方法就是輸血。不過,他和他的父母都拒絕接受輸血⋯⋯因他們的宗教信仰原則。男生和他的家人都是耶和華見證人*的教徒,堅信血是生命的本質,神所賜的生命不能...
-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2-17 19:00:04【相關課程】《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2019.06.15 開課!】《學「思」~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第五期~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97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你會推動一個禁止自己產品廣告宣傳,這樣的法案嗎?
你乍聽之下,你可能會想喔,我又不傻!怎麼可能自廢武功呢?
可是如果真的有人明擺著,他廢掉武功給你看,你除了覺得他傻了、他瘋了之外,難道他沒有其它目的嗎?
當我們目睹這樣的情況的時候,你可以怎麼理解它?跟我們的生活,到底又有什麼關聯?
這就是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在我一層一層的跟你分享之前,我先賣個關子,有一點耐心,先用一個故事開始。我相信這個故事結束之後,會帶給你一些思考跟領悟。
這個故事,發生在1960年代的晚期喔,它在美國的菸草產業,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1969年的7月22號,美國有幾家主要的菸草公司的代表,他們就一起聚在國會的聽證會裡。
他們極力鼓吹立法,立什麼法呢?叫禁止自己的產品,出現在電視跟廣播的廣告裡。儘管那個時候的研究發現喔,媒體廣告是最有效的促銷方式。但因為這種匪夷所思的舉動,香菸廣告從1971年開始,它就消失在美國的電視跟廣播裡,一直到今天你都看不到。
那你會想,難道是他們良心發現嗎?良心發現的原因是1964年,發表的一個「美國公衛署長報告」裡,披露了吸菸危害健康的證據,所以呢,為了大家的健康,他就不賣香菸了,這甘有可能?
這不可能嘛!這些業者怎麼可能會這麼好心呢?他們只是沒有在電視廣播打廣告而已啊,可是在同樣的年代裡,他們卻把所有的資源,挹注在平面媒體啊、運動賽事的贊助、贈品促銷,還有電影的置入性行銷。
講一個例子喔,當年有一個菸商,叫B&W。這個菸草公司,它就在四年裡面,砸了很多錢,置入了22部電影,讓這裡面的主角,在電影裡面抽他們的菸。
所以,如果不是菸草業者,突然被耶穌光照到、善心大發,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推動「自廢武功」的法案?我相信你我都很好奇喔。
這個原因是在1967年,『美國聯邦通訊廣播委員會』,他們規定,他們要求菸草公司,遵守一個叫「公平原則」。就是針對重要性或爭議性的社會主題,給予正反雙方相對等的廣告時間。
講個白話文喔,就是當30秒的香菸廣告結束之後,就要給反菸團體一樣30秒的廣告,讓你看到黑黑髒髒的肺部,那種畫面。只是這個範圍,僅限於電視跟廣播的廣告。
這個規定推行了三年之後,美國的香菸銷量,下滑了10%。剛開始香菸公司喔,他們也就按照原本的邏輯,去增加他們的廣告預算。
可是他們很快的就發現,廣告預算愈高,反菸的廣告就愈多,大眾就愈容易知道,吸菸其實是對他們的健康,是有很大的傷害。
那你想想看,這不就根本就是用盡全力,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嘛!你下的廣告預算愈多,大家看到的相反證據、是不利於你銷售香菸的證據就愈多。
於是呢,這時候菸草公司,他們才去推動立法,乾脆禁播香菸廣告。表面上是自廢武功啊,但事實上,是讓反菸團體,沒有機會宣傳吸菸的危害。
結果在電視廣播,不再有香菸廣告之後,他們只花了一年的時間,香菸的銷量不只遽增啊,還省下了一大筆的廣告預算。
從此之後,除了在電視廣播裡,沒有香菸的廣告之外,已經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菸草產業的擴張。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喔,菸草產業成了全美國、乃至於全世界最大的利益團體,而且呢,他們也是最大的政治遊說團體。
好了,這故事說完了,那跟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邀請你想一想喔,如果有一些人,他用盡一切的力量,阻止別人去認識一些顯然一直發生、一直存在的這些事實跟現象,那他們到底想得到什麼呢?
就像菸草公司,他們推動禁止電視廣播廣告的立法,他們的目的昭然若揭啊。就是不讓大眾有機會去認識香菸的「真相」,香菸是怎麼傷害你的健康的。
所以,這時候我來跟你攤開第一張牌。如果有人極力的阻斷訊息,避免大眾知道真相,這背後一定有人會得到好處。關鍵就在於,誰得到好處?
香菸是會上癮的,「上癮」其實就是一種控制,這個控制愈大,利潤、利益就愈多。
所以,台灣剛經過了一場大選,還有很多議題的公民投票。如果我們從「公投」的角度來看,有一些議題,其實是很明顯的要「阻斷你的訊息」,那麼這些推動者,想「控制」誰、想「控制」什麼?
身為現代的公民,我想透過這個機會,邀請你思考一下。
而第二張牌呢,如果有人自廢武功,他就一定有所圖,關鍵在於他所圖的究竟是什麼?
簡單一點的邏輯喔,就是用特價品、或者是用贈品,吸引你的那些商家。他們廢掉了自己的某些利潤、甚至於賠錢賣,但他們卻圖到了,你上門之後的其他消費。可能你其它消費對他來說,利潤更高也不一定。
然而,複雜一點的邏輯呢?這次我們的選舉,看到了一些地區,有所謂「棄保」的概念。特別在台北市,看似被「棄掉」的那一方,從更大的局面來看,他們可能圖到了什麼?這你也可以想一想。
有沒有可能呢,讓那個被「保住」的那一方,一方面落得因為選務瑕疵的「得位不正」,這樣的污名;而另外一方面,也因為贏得不漂亮,大大的降低他挑戰高位的可能。
所以,在這邊再說一次喔,「如果有人敢自廢武功,他就一定有所圖,關鍵在於他所圖的是什麼?」這是第二張牌,邀請你思考一下。
而最後一張牌呢,凡事如果違反你的直覺,必定符合別人的邏輯。怎麼說呢?
通常喔,我們面對自己「不喜歡」或「不習慣」的事情,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忽略嘛,假裝這些事情不存在。
或者是用很強烈的情緒,去攻擊、去否定;然後呢,很快的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這樣比較快。
可是,一個人最難得的素質,就是先願意放下這些情緒,去換位思考。思考什麼呢?
為什麼有人會做,這些違反自己直覺的事?這些人是誰?他們要的是什麼?如果時間延長,誰會透過這些事情得到好處?然而,又是什麼好處?
最後呢,事實上「思考」,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思考,卻是讓我們活出獨立自主的唯一途徑。
今天的分享,其實不是要給你答案,是要邀請你去思考。但我們的真實生活裡,會有很多這種看上去,第一時間非常違反我們直覺的。
但是,如果我們在生命裡面,想要有更多的自由,我們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這一切。我很希望今天透過這一段分享,開啟你一些思考的可能。
如果有些事情,違反了你的直覺,必定符合某些人的邏輯。祝福你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的「成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2019年3月8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其實,如同今天的主題,「凡事違了你我的直覺,那必定符合了某些人的邏輯」。
所以,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我們是不是具備有,看出某些事情是不合理的能力,並且去理解這個「不合理」的背後,對方要的是什麼?
其實,出來行走江湖,每個人都有所圖,你必須接受這件事情,你必須把這件事情,放在道德中立的位置;你才能平心靜氣的,去跟必要的人達成共識。
所以呢,我在2019年3月8號,開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它會帶給你很完整的幫助。不僅是思考上的開啓,更重要一點是技術上面的提升。
讓你真正的看懂、聽懂,那不合理之處,並且透過有效的問句,去創造、去理解對方的所圖,並且達成必要的共識。
那當然,熟悉我很多課程的朋友也知道喔,如果你參與過『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或者是我另外一門『CIA通達力』的課,那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高難度對話』的進階課程,就是『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其實,在我們真實世界的一切,往往是很多方的利益折衝的結果。所以,怎麼樣在思維跟行為的決策上,真正的成熟,讓你看懂這個局,並且找到最適合的位置,你就要先弄懂權力運作的潛規則。
那麼『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在2019年的6月15號開課。歡迎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因為『策略思考』這一門課,我是每半年才開一期,然後一期也只有16個名額。
希望你透過學習,活出更圓融的人生,期望我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問》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兩本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自己最近遇過「最難說服的對象是誰?你想說服他什麼?」我們從說服小孩整理房間,到進行提案希望獲取他人支持,往往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難以採納,導致對話陷入僵局。然而,爭吵解決不了對立,有效提問,才能讓人不知不覺被你打動。如何善用「提問」來說服對方?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doesnt-hurt-to-ask/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好問》的作者是前聯邦和州檢察官特雷.高迪(Trey Gowdy),他曾擔任四屆美國眾議會的議員。他在這本書裡分享如何透過有效的「提問」來說服陪審團(泛指你想說服的對象),說明各種不同的提問技巧和效果,也引用自己擔任檢察官時期的法庭案件進行補充。
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人傾聽跟講話一樣多;最有說服力的人,問的問題與回答的問題一樣多。」提問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想讓別人更瞭解你的立場,或者只是讓他人相互瞭解,那麼在對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提問,可能會是你最有效的工具。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確認自己的提問「目標」,辨認自己的「陪審團」是誰,評估支撐自己的「證據和論點」是否與預期的目標相符。對我自己而言,或許沒有法庭的嚴肅議題需要面對,但是學習一些提問技巧仍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以下分享四個實用的例子:提問可以建立和破壞信任,也可以推捧和削弱對方。
.
【提問可以建立信任】
如果你想透過提問,來達成特定的目標,例如請求對方幫忙、說服對方轉換成你的思考方式、達成共識、異中求同,那麼就必須要注意「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是否能支撐得起你的目標,也就是「我需要多少證據和支持論點,才能贏得辯論並達成我的目標?」訴求越大,就需要越大的說服力。問題越具爭議性,說服力就要更強。相反的,訴求或問題越小,就能以更少的事實或更少的說服力來達成目標。
而通常,當對方跟你之間的信任逐漸累積起來之後,你可以更有效說服對方,或是達成請求的目的。在作者擔任議員的生涯中,有一位名叫雪莉亞的議員很擅長利用「舉證責任和目標不對稱」這個招式來累積信任。
她的典型開場白經常是:「特雷,我想請你幫個大忙。如果你不答應,我可以理解。我真希望自己不必開口,但我沒別的人可以問了。」這常讓作者會以為是什麼天大的請求。
但她下一句的請求通常是:「我可以跟你借支筆嗎?我的不能寫了。」
雪莉亞前面鋪陳的敘述與後面的請求「極不協調、且不對稱」,讓作者經常在聽到請求那麼小之後就鬆了口氣,然後立刻答應她。雪莉亞故意讓她的要求和作者的預期不對稱,結果每當她要求什麼,作者都很容易下意識地說「好」。在小事上答應的反射性作用,讓作者很有可能在對方提出更大的要求上說「好」。
另一種相反的例子是作者曾在超市買菜的時候,鄰居跑來問她:「嘿,特雷,可以耽誤你一下嗎?」作者當然沒什麼心防,「一下」是吧?那就聽聽看對方要說什麼囉。
鄰居:「你覺得邪惡的起源是什麼?我…(以下省略百字)」
作者:「你現在是問了我一個困擾偉大哲學家幾個世紀之久的問題嗎?」然後兩人只好尷尬地結束這場對話。
這是標準的提問目標和請求不對稱的例子,但這種例子會破壞你在別人眼中的信任。因此,提問就像逐漸累積信任的過程,你如果覺得對方提出小要求都這麼謹慎,那麼提出大需求的時候一定也是如此。若對方會認為你對自己的請求沒有審慎評估,漸漸會失去對你的信任,之後你再提出類似的問題時,對方會先採取防禦心態來應對,甚至果斷拒絕。
.
【提問可以破壞信任】
作者在書中提到,尼采曾經說過一句經典名言:「我難過的不是你騙了我,我難過的是我不知道將來何時才能相信你。」友誼、婚姻和商業關係之所以破裂,都是因為起初的微小謊言,最終使人對更大的真相產生懷疑。如果一個人會在小事情上撒謊,那在大事情上面會不會也撒謊?書中有一個作者擔任檢察官的時候的起訴案例,同時展示了利用提問「破壞信任」和「重複提問」的力量。
有一個男子名叫蓋瑞,他被指控殺害了分居的妻子弗里達。弗里達的屍體被人發現在一輛掉落水溝的車子裡,身上有九處刀傷。根據蓋瑞的說詞,當時他獨自開著車子跟妻子在道路上相遇,兩人把車子停在路邊之後,弗里達提出跟他性行為的要求,但他拒絕了,接著弗里達拿刀威脅他。經過一番爭吵後,兩人進到弗里達的車上,蓋瑞說他想阻止弗里達把車開進水溝裡,但他失敗了。接著弗里達拿出刀來說要殺了蓋瑞,所以他為了自我防衛,只好奪刀反刺了弗里達一刀。最後,弗里達身中九刀死亡。
由於蓋瑞始終以自我防衛自居,作者認為他不會說出自己的動機,而且陪審團成員說不定有些還對事實麼真相半信半疑。這時候,作者採取了一個方法來達成目的,他對蓋瑞提問,讓陪審團的十二人從這些問答中聽出端倪。
作者:「蓋瑞先生,你第一次刺在你妻子身上的什麼地方呢?」
蓋瑞:「我不記得了,我想應該是在手臂吧。」
作者:「車內只有一把刀,你奪來之後可以掌控那把刀,你沒有把他丟出窗外,而是刺向她的手臂對嗎?」蓋瑞沉默不語,作者接著問:「你第二次刺你妻子時她說了什麼?」
蓋瑞:「沒有。」
作者:「你想讓陪審團相信你用刀刺了一個女人,她卻連『住手』或『很痛』之類的話都沒說嗎?她真的什麼都沒說?」
蓋瑞:「沒有。」
作者:「你對她曾經向你求歡的細節記得非常清楚,那你記得你第二次刺她的時候,她說了什麼?」
蓋瑞:「沒有。」
作者:「那你第三次刺她的時候呢?」蓋瑞開始保持沉默,作者繼續一字一句問出後面的問題。
那你第四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五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六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七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八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九次刺她的時候呢?
作者並不期望蓋瑞自己認罪,而是透過重複的提問,一字一句地讓陪審團透過九處不同的刀傷感到難受,然後難以相信一個被刀子襲擊的受害者竟然什麼反應也沒有。最後,透過對事實的提問,讓所有陪審團對被告僅存的信任感徹底瓦解,排除所有懷疑的因素。這就是重複提問的力量。
.
【提問可以推捧對方】
有一種提問叫做「軟球問題」(softball question),指的是容易回答的問題。軟球問題可以佐證事實、鼓勵對方表達、建立雙方信任、培養親和力。
例如在白宮記者會上,記者如果想讓總統發表正向的言論,可能會問:「總統先生,你的勞動節假期過得愉快嗎?」或者是面試官對求職者問:「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麼?」這類型的提問,讓對方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還有鼓勵和邀請的成分,間接地達到推捧對方的效果。
有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候選人被問這類型問題:「你為什麼是最有資格的候選人?請問你一直以來表現這麼出色是什麼感覺?你已經厭倦了完美的形象嗎?」這些都是軟球問題,讓回答問題的人可以侃侃而談,提升正面的形象。下次你如果想藉由問題推捧對方,不妨試試看問一些這種軟球問題。
.
【提問可以削弱對方】
另一種提問叫做「硬球問題」(hardball question),指的是難以回答的問題。這類型的提問可以用來反駁、削弱或質疑事實。仔細觀察以下提問,會發現這剛好跟軟球問題是相反的作用。
例如記者如果想要削弱一位候選人,可能就會問:「你當州長時調整了三次稅,那你這次說的不加稅是怎麼回事?你什麼時候停止上班喝酒了?你的民調為什麼能夠超越XX%呢(刻意問一個很低的數字)?這些問題會讓回答者很難招架,也會被其他聽眾投以防禦性或負面的眼光。
通常採用硬球問題時,希望達成的目的是:降低回答者的信用、信賴度、親和力。在我們平常生活中,你或許也可以察覺人與人之間的提問,誰會對誰提出軟球問題?誰又會對誰提出硬球問題?當我們自己想達成特定目標時,又該怎麼利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來達到預想中的成效?
.
【說服是一種藝術】
我很喜歡書中這句話:「要成為一個很好的說服者,得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可以被說服的人。」只有當一個人的心胸夠開闊,能夠廣納不同意見和想法之後,才能產生最有說服力的論點。說服不只是單純以邏輯和證據出發,更多的時候你要訴諸同理心和情緒的感受,和對方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在異見當中尋求共同的特點。
作者在接近結尾的時候總結到:「說服是漸進的、細微的,有時甚至無法察覺。人類天生不喜歡承認錯誤,我更擅長合理化。讓人重新思考立場是成功的說服,讓人不帶偏見地傾聽你的立場是成功的說服,讓人理解你的來意是成功的說服。」
因此,成功說服的定義「不是強求對方徹底改變想法」,而是在對方心底埋下願意傾聽的意願、讓對方產生新的想法、開始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事情,這就已經是很成功的說服。畢竟,能夠說服人們的,通常只有人們「自己」。我們只是利用提問,埋下一個種子,讓它自己茁壯。
.
【後記: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好問》這本書的內容偏硬,或許是作者檢察官的資深經歷,在書寫的時候他用了很多法庭的專業術語,有些段落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我稍嫌難懂。幸好作者在每個方法和觀念之間,都以實際的案例進行說明,這才讓我比較能進入狀況,進而發揮跟日常生活的聯想力。
作者提到,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者,他們大多經歷過痛苦的成長,遭逢諸多溝通上的失敗和挫折之後,仍然努力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作者也不斷強調「準備」的重要性,在進行任何溝通時,事前的準備、蒐集、規劃都不可或缺,如通他很喜歡說的:「雖然準備並非成功的保證,卻是避免失敗的唯一最好辦法。」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良好溝通的準備工具。
讀完之後,我仍不斷思考作者給的建議,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趣的人,那麼用笑話展開互動就沒什麼道理;假如你天生是個嚴肅的人,那就找些嚴肅的話題來貫穿談話的內容。或許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機會去持續練習,準備,失敗,然後再準備,再失敗。一步步前進,去成為你希望別人成為的那個人。
.
感謝 堡壘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鬼才阿水Awa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注定被妖魔化的「網紅國家隊」
當中國大陸不斷地用金錢攻勢,去蠱惑許多容易被錢收買,或是沒有中心思想的人成為為中國說話的網軍時,前些日子才剛宣布要參選黨主席與總統的中廣董事長趙少康,這時又宣布即將籌組「網紅國家隊」將培訓一千名最精銳的網紅。
「以前是軍事反攻大陸,現在是網路反攻。」
先不說現在的國民黨誰還敢光明正大地喊出反共,我們都可很清楚的知道,接下來這群網紅的出現,又會如同過往欺騙人民數十年的謊言一般,看似要與中國對抗,等到累積一定基礎後,最容易被收編的便是這群人,接下來優先幫著中國說話的,一定就是這群人。
但話雖如此,其實大家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從他的發言就可以清楚知道,趙少康不只是大外行,這是完全對於網路產業有著錯誤的認知。
一、網紅並不等於意見領袖
網紅指的是在網路生態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但這不代表他能夠有足夠影響力,本質上趙少康他們所想要培養的絕對不只是網紅,而是透過這群人的影響力來決定社會對議題上的看法與風向,如果他自以為有聲量就有影響力,我想柯文哲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柯文哲是政治人物當中聲量最高的人,支持度也最高,的確在年輕族群中甚至可說是呼風喚雨,但當他連任之後,特別是籌組政黨之後,許多的核心價值不斷與社會背道而馳,最終就是落得現在的下場。
全台施政滿意度最後一名的縣市首長,還是我們的首都市長。
二、創作者的數量在精不在多
會喊出要培養出一千名網紅,這種不是完全不懂網路產業,就是根本只想拐騙外行人的說法,你放諸全台灣最頂尖的網路媒體公司,不要說一千名網紅,能夠真正地從手上「培育」超過五位成功網紅的,基本上都可說是這個圈子的佼佼者。
這種成名後才加入經紀公司的不在我的考量當中。
特別是現在網路生態變更如此快速,平台的演算法與發展不斷地在改變,或許舊時代你能僥倖培育一位網紅成功,但可能同樣的方法在兩個月後就失效了,你連想要重新複製一位都沒辦法。
如果他們最後的KPI是一千位網紅,也真的找到一千位的有興趣者,我基本上都可以想像最後的發展,就是這一千人通通交錯按讚,大家都有一千位粉絲的數字,然後實際上根本沒人知道他們是誰,也根本沒人在意。
三、沒有中心思想的粉專你連叫它小編都不配
一個人在網路上之所以有影響力,不在於他追求的是「影響力」,而是追尋自己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相同,最後透過不斷的累積作品凝聚屬於自己的同溫層。
電影三個傻瓜中曾提過:「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而來。」
如果你想追求的是名是利,從一開始我就告訴你,你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使你最終真的有了知名度,你依靠的也是旁門左道的手法,靠著做正常人不會做的事情,靠著虛偽的包裝與炒作,來製造自己在媒體上的聲量。
四、當不願成長的人占據高位,新人自然會重新找到生命的出路
許多人總問我,世新廣電系畢業後,怎麼沒有循著正常軌跡踏入業界,而是一退伍後就選擇創業這條路,一路走到現在,甚至最後從幕後踏入到成為幕前的工作者。
現在許多傳統媒體中位居高位的人,不僅沒有隨著時代逐漸進步,甚至還很驕傲自滿,自以為別人的成功都是很輕鬆與偶然,趙少康就可以說是代表人物了,身為中廣的董事長,佔據高位多久了?你可曾看到他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還是在媒體上有真正的為了後代做些甚麼?
與其在這樣的環境成為無法改變的螺絲釘,倒不如自己在外頭跌跌撞撞的摸索。
我可以想像,這個「網紅國家隊」將來會如何的成為一場災難,甚至更可能讓「網紅」這個字詞本身成為具有爭議性且負面的標籤字詞,現在別人問我的工作為何,我都還是只會告訴別人我是一間影像公司的負責人,平常都是從事導演工作,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告訴別人我還身兼網路工作者,以免別人又有錯誤的認知,我還得花時間去解釋。
我很樂見他們接下來的發展
他們不會有影響力的,會想要加入的說穿了也就是沒有想要好好正規踏實做事的人,即使依靠它們中央提供的資料與素材,講來講去也就給那幾百人看。
但這些人的出現,正好驗證了我們的存在有多麼不容易。
IG : Awater0911
YT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專屬社團 -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爭議性議題例子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意思的杰論 |熱愛辯論的法國人,遇到「種族歧視」的話題,會有什麼態度呢?一看到Racisme這個字雞皮疙瘩就起來了!】
朋友們是否有聽過在法國生活的亞洲人,被欺負的狀況呢?比較常發生的是被偷、被搶。但是有時候,可能因為不會說法文,或是外貌、文化的差異,而受到粗魯不禮貌的差別待遇。這時候台灣人的社群,或許開始會討論法國人是否有對亞裔「種族歧視」🤔
你或許會很驚訝:在法國,以及一些西歐國家,「種族歧視」是相當敏感的話題,政治人物遇到這類的議題,通常都會模糊帶過,或避而不談。歐洲國家過去在非洲有許多殖民地,因此如今的西歐,生活著許多非裔與阿拉伯裔的移民,移民的第二代也成為了正式的公民。然而,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在多元社會中面臨歧視的問題,法國卻缺少對於「種族歧視」的討論。
最近一個月來,美國的社會運動 #Black_lives_matter,讓不少國家也跟著加入聲援和遊行。因為抗議「佛洛伊德之死」,大家開始討論「反種族歧視」與「反警察暴力」的議題,而在法國也出現不少風波。但是法國人比較難討論這個議題,因為「白人特權」« Le privilège blanc » 的概念在法國具有高度爭議性,法國人也不喜歡「種族」這個字。
(小補充:「白人特權」指的是在一個社會中,白人在制度上享有比較完整的權利,在法律上比較吃香,並隱隱約約可以受到比較優越的待遇,而這些權力是非白人的族群享受不到的。最近因為一位非裔美國人被警察殺死,引發種族歧視的爭議,「白人特權」這個概念備受討論)
許多法國人反對使用「白人特權」這個字,因為他們覺得只有「有產階級對於平民」有「特權」« des privilèges »,「白人相對於有色人種」則不是法國社會主要的分裂。也就是說,法國人認為「特權」這個字不適合放進「種族」的議題去討論。我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舊制度 « L'Ancien Régime » 區分封建社會中國王、貴族與平民的社會地位,還有法國大革命、二戰時期的種族隔離、當代法國極右派的政治操作等等因素,下面分別來跟大家一一分享。
¶ 主張人人平等的法國人,竟然也會逃避種族歧視議題!?
法國大革命後,法國人推崇「共和普遍主義」« L'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 »,強調消除封建貴族與平民老百姓之間的社會階級差異,主張人與人平等。法國偏向使用「社會階級」來解釋「特權」,也就是說,「國王、封建貴族」擁有土地、資源、金錢,享有「平民百姓」所沒有的權力與自由,因此,「君主與貴族」和當代社會的「資產階級」才是法國人看到「特權」這兩個字會想到的人。
法國人聊到「歧視」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階級鬥爭」這四個字,而不會想到「種族、族裔、宗教」等等因素帶來的差異,這跟美國很不一樣,也是法國人比較難討論這個議題的原因。
1960年代,法國人以「共和普遍主義」的精神,推行「反種族歧視主義」« L’antiracisme politique »。他們認為種族歧視的根源來自於「種族」與「族裔」的概念,只要透過種族來把人類分成不同群體,這個作法就已經是一種歧視了。所以法國人當時想「否認」有種族這個概念,希望可以讓種族歧視自然而然地消失。
除此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在法國扶植的維琪政府,幫助希特勒迫害猶太人。他們不但記錄法國猶太人的資訊,還有數以萬計的法國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這段歷史,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也因為這段歷史記憶太過沈重,法國人一提到「種族歧視」,就會開始產生雞皮疙瘩。
「共和普遍主義」的政治文化,加上二戰迫害猶太人的歷史記憶,導致法國人迴避討論種族議題,法律也規定不得統計國內不同種族的人口。舉例來講,在2015年,有一位極右派政黨的市長,公布他們城市的學校裡,有超過60%的小孩信仰伊斯蘭教,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了全國。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國法律禁止蒐集「種族數據」« les statistiques éthniques » 。因為這會讓大家會回想到,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要求法國人紀錄哪些小孩是猶太人的往事。
但是值得討論的是,如果政府不去統計有關種族的資訊,就沒有辦法看到哪些地區的非裔比較多、哪些地區的資源比較少,沒有辦法看到不同種族得到的資源,是不是有明顯的差異?如果不能用科學的方式,去分析這樣的問題存不存在,問題將不被看到,也就更不會受到重視。
2013年5月,前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成功將 « race » 這個單字從法國憲法、官方文件、法律條文中移除。這曾是他的總統競選政見,也回應到前幾段提到的「反種族歧視主義」。歐蘭德認為,只要否認「種族」的概念,加上「政治正確」的學校教育,種族歧視就會隨之消失!
有些法國人認為不去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有名的法國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曾說過:「錯誤的命名,會徒增世界的不幸。」« Mal nommer un objet, c'est ajouter au malheur de ce monde. »
¶ 「種族議題」,居然反而讓法國極右派政黨拿到好多選票!?
相反的,美國從開國以來,很常在政治議題中納入種族隔離、少數族群受歧視的議題,與法國對「種族議題」的重視程度簡直是天高地遠。法國強調社會的差異來自於「社會階級分化」,而非「種族」。但是,自1950年代,甚至更早開始,大量的移民從非洲、法國殖民地湧向法國,如今的法國毫無疑問是一個多文化、多種族的社會。
到了近代,法國的極右派政治人物,開始操作起種族議題。極右派的政黨:國民聯盟« Le Rassemblement national » 常常強調「二代法國人(深膚色)」和其他白人的區別,營造出自己站在「弱勢白人勞工」的陣線上,以贏取他們的選票。近幾十年來,因為許多工廠外移,法國許多勞工(其實不只白人)找不到工作,造成極高的失業率。「國民聯盟」的政治人物告訴這些失業的白人藍領階級,是因為法國出現很多移民,「搶了他們的飯碗」,才害他們又窮又沒工作,這番說法讓法國社會出現了許多種族歧視與社會對立。
「國民聯盟」還強調,法國會有這麼多深膚色的人,是因為執政黨故意引進很多移民,對移民很好,讓他們全家都搬來法國,藉此收買他們,想要拿到他們的選票,這樣的陰謀論被稱為「大替代」« Le grand remplacement »。
「大替代」理論主張,法國社會的白人主流人口,在未來,將被非洲移民以高移入率與高生育率取代。也就是說:法國以後多數人都會是深膚色、信仰伊斯蘭化,白人反而會變成少數族群。「國民聯盟」向他的選民主張,這是法國的執政黨爭取移民選票的政治手段,因此,大家要反移民,把移民趕回他們的國家。
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透過「大替代」理論,解釋為何法國不論左右派執政,皆對移民採取寬宏的政策,用意在於分立「有工作的移民」與「失業的白人弱勢勞工」,白人覺得自己被移民搶工作,就會支持「國民聯盟」,成為極右派的票倉!
¶ 為什麼,法國的政治人物不認為有「白人特權」的存在呢?!
法國的政治人物不喜歡提到「白人特權」這個概念,也是因為害怕討論「白人特權」,會被「國民聯盟」利用,導致「種族鬥爭」的出現。法國的溫和政黨(不論左派右派)以及主流媒體,都不太認同「白人特權」的概念,他們認為,弱勢人民的貧困,應該要用「經濟」來解釋,而不是「種族」。
法國的主流政黨也害怕,一旦開始討論「種族歧視」,就會被「國民聯盟」抹黑。比方說,社會黨的政治人物,如果公開提出非裔與阿拉伯裔在法國受到歧視,那「國民聯盟」可能會跟他們的白人選民說 :「你們看,那些政黨只關心深膚色的二代法國人,你們貧窮白人受了這麼多苦,還要被其他政黨責怪,說你們都在歧視非裔和阿拉伯裔的移民!」
儘管法國的主流政黨,包括社會黨、共和黨、執政黨「共和國前進」的政治人物,都不願意討論法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但在法國,種族議題確實受到了政治操作。如果因為害怕被抹黑,而不敢討論「種族歧視」,其實是很荒謬的,因為調查研究明顯指出,法國存在著歧視問題。
舉一個例子,法國人權保護官署 « Défenseur des droits » 在2017年做出一項調查,發現非裔與阿拉伯裔人口在路上被臨檢的次數,竟然是白人被臨檢的20倍!他們在找工作、找房子、申請社會福利的過程中,也比白人更常受挫。這些數據資料顯示出美國常討論的「系統性歧視」« La discrimination systématique »,的確存在於法國社會。
也因此,有一些法國人認為,法國社會忽略種族議題的討論,會讓種族歧視更加惡化。我也認為,既然這個問題已經被極右派操作,造成社會分裂,就應該要重視它。法國中間政黨只用「經濟」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異,很不現實,也沒有站在移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
¶ 小反思台灣跟法國的異同
最後,法國人否認階級的差異與種族有關,不願意討論種族歧視的議題,那大家覺得台灣存在這個問題嗎?
作為白人,我在台灣常常被稱讚中文說得很好,受到熱情的招呼,但是我身旁的印尼朋友,在整個交談過程中只被問過一句「你是來台灣照顧阿嬤阿公的嗎?」
我也有觀察到,就像法國一樣,台灣的經濟發展,很倚賴外籍移工的貢獻,新住民的人口也愈來愈高。在去年,總統競選的過程中,參選人談到台灣人才流失的問題,說出一句「鳳凰都飛走了,進來一大堆雞」,而這似乎暗指外籍移工為「雞」。新聞連續播報了這個話題好幾天,很多網友跳出來說這只是個人歧視言論,解釋台灣是個多元、包容、友善的社會,不會歧視移工與新住民。
大家覺得種族歧視的議題應該被討論嗎?對於法國的狀況或是全球的反歧視運動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的杰論
#談種族
#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