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爆炸界限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爆炸界限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爆炸界限計算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66的網紅紙羊 papergoa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廣告老菜鳥的灰心與向心】 每年都給自己定下一份功課,要寫一寫從事廣告業的感想,日後藉以回顧,興許可以作為一種提醒。今年是從事廣告創意的第三年。人的工齡就和海獅的壽命一樣——我假設人從25歲開始投身職場,55歲畢業離場,30年的工齡相等於海獅的一生。如此算來,1年工作經驗等於2.5歲,那麼3年就是...
爆炸界限計算 在 紙羊 papergo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廣告老菜鳥的灰心與向心】
每年都給自己定下一份功課,要寫一寫從事廣告業的感想,日後藉以回顧,興許可以作為一種提醒。今年是從事廣告創意的第三年。人的工齡就和海獅的壽命一樣——我假設人從25歲開始投身職場,55歲畢業離場,30年的工齡相等於海獅的一生。如此算來,1年工作經驗等於2.5歲,那麼3年就是7.5歲,四捨五入,我都是8歲(的海獅)了。(當然,只是計算待在廣告行業的歲數)。我常在想,三年廣告人可以、和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不能再只是摸石過河那樣度日了吧,那究竟是要學會游泳呢,還是一不小心把自己變成了河裡的鱷魚?
不在寫廣告的路上,就是在構思與策劃廣告的路上;或者,廣告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你不要笑,我是真有其“路”的。封城以前,大多日子我都是坐火車上班,一路上除了看書聽podcast,便是望著車廂假裝發呆,其實頭顱裡正在跟自己鬧著點子風暴。廣告人從不下班,甚至工作到夢裡。有時候,有些點子,真的是夢出來的。也試過一覺醒來,某句廣告標語靈光乍現,我驚呼,是它了。立馬給靈感之神一個藍勾勾。回想自己前晚做了什麼——逼迫自己沒屙出標語就不准下班,撐到晚上九點還是難產,好吧投降,約朋友唱K到夜半,回家睡覺到天亮,天亮了靈感就來了,跟雞鳴一樣難料時候,最後客戶採用、上架,我每次看到都忍不住竊笑。
做廣告難,這一年,尤其艱難。
媒體迅雷般轉型的這十幾年,不只波及廣告業,所有人的生活習慣都改變了。上星期和中學生談創意與媒體,他們的老師問我如何看待現在年輕世代的閱聽習慣——在一則限動只有15秒、短視頻、文長慎入、懶人包當道的年代——我有點慨歎地說,我們都在吃著別人咀嚼後吐出來的東西。我不是鄙視這些所謂短的內容,相反的,我們做創意內容的都知道,越短的東西越難,要做得既短又精粹,是極考功夫的。然而讀者或觀眾所看到的幾十秒,可能是創作者本身讀過了好幾十本書、看過百部電影、聽過幾千首歌,再凝聚、醞釀、淬煉而出的作品。作為讀者或觀眾,我們點閱欣賞,更不要忘記的是,那背後的底蘊,才是我們真正要去努力的目標。我不知道這些學生們有沒有聽懂,但我是越來越有感觸了,太害怕接下來即將成年的年輕世代都是擅於科技卻一律平面的、空洞的、追求快感的,放遠至未來百年,人類會不會因此退化成動物?
可能是我多慮了。但每天回到工作崗位都在面對迅速變臉的數碼世界。某天Facebook圖像廣告不再有20%文字限制(text rule)。某天TikTok就出現AR新功能,你喜歡的網紅或明星隨時可以出現在你的家裡。某天醒來刷IG突然就多了Reel功能。廣告人就會開始想,要如何利用這些新科技新趨勢發想創意和投放廣告。於是我開始把自己的身份從廣告文案撰稿員悄悄改成了廣告創意人。因為除了寫文案,更多時間都在談論廣告策略、想點子、觀察媒體變化、監督錄音與拍攝,而無關媒介語。
廣告不能只是one man show(雖然不無可能),那太吃力了。所以我非常喜歡work as a team。a,“一個”的意思,就是把各種千奇百怪陰晴圓缺平上去入個性的人糅合在一個團隊裡,向著同一個目的地出發。這也就是向心的所在。一個默契十足的團隊,必須要有各自的鋒芒與尖銳,但來到總結的時候,懂得妥協,以大局為重,以消費者為主,才能生出好(或準確)的作品。
不知道我把廣告當成作品看待會不會顯得可笑?前些天讀到 VERSE 書誌談及台灣報紙副刊的轉型,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孫梓評說副刊「它能引導讀者視線,而不是把視線放在讀者身上」,不過這都是舊時副刊的做法了,現在的副刊不可能複製或再現。我也常在想,廣告,是以消費者為主,但能不能不只是吸引消費者那般嘩眾取寵,而是有教育、提升素質的功能?我偷偷做過一些嘗試,把一些(基於多番考量後)生澀但精準的字眼或挑戰界限的想法放進我寫的文案裡,看著它像闖關遊戲一樣,最後死在大魔王的腳下。
這就是我接下來想說的灰心。今年甚感灰心。灰心到我身體裡莫名像多巴胺一樣狂生灰心這兩個字,然後長歎一口氣,跟自己說,好灰心喔。灰心些什麼呢?其實這一年,甚至我入行的這三年以來,整個團隊都發想並創作了很多優質的、創意的、爆炸的廣告,那些我們一致認同既美又準的設計、好玩又百分百中消費者的劇本,往往都基於,客戶沒有預算,而就這樣夭折了。電腦文檔裡存放的棄嬰多於順產出街的孩子。它們是失敗的作品嗎?當然不是。那它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好像就只有妥協了。而我漸漸知道,廣告這個行業就是如此,這一年,尤其是這一年,疫情爆發,我們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大蕭條,客戶預算吃緊,網紅壓價硬勢搶灘,給我的第一份功課,就是學會與自己的灰心和解;第二份,就是廣告公司要如何存活下去?
這不是個人問題,是整個地球抓破頭的問題。而其中更艱難的是,要如何順應時代,維持高質量的產出,還要是簡短的、低預算的、爆紅的內容——每天,我們都跟自己過不去。
我不會提供答案。但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萬物不離其宗,除了自己,這時,就有團隊的作用了,畢竟是一間廣告公司。共享新資訊,優化團隊的強弱,或者老套一點,互相鼓勵吧,把大家投進這個新時代裡,一起完成一份又一份企劃,這是我第三年的得著。做廣告,也做一個真正的廣告人。
前室友問說,都三年了,還在廣告圈嗎?換作前輩們來說,可能會換成另一種語氣,不過才三年?不管是還在和才在,都可能基於心有不甘,可能還有火吧,每天上班都是帶滿幹勁(然後幹幹聲地開罵)。所幸在我默默灰心的時候,我家的老人、姐姐和隊友們都在支撐著我,面對死線、枯竭、拒絕與失意,容許我的灰心,放縱休息逃離,在低谷裡將自己接上插座,待我充滿電後,再一起重新出發。
不知道下一個三年,我又會在怎樣的時空裡。
爆炸界限計算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首先,EHT這個望遠鏡聯合組織,是一直把銀河系中心黑洞和M87星系中心黑洞,當作重點觀測對象的。而最終公佈的照片只是M87星系中心黑洞的樣子,銀河系中心的那個黑洞沒有,為什麼?
那是因為銀河系中心黑洞的那張照片並不顯著,而且團隊內部還有分歧,所以就沒有公佈。
也就是說,很可能像今天公佈的這樣,正在「大吃特吃」的黑洞在宇宙中佔比不是很高。而我們目前,也只能通過多拍攝這類少數派獲取關於黑洞的更多信息。那種黑洞周圍平平靜靜的情況,即便我們對準了角度,拍出的全黑的照片也是很難用在研究中的。
這一點,有點像我們用引力波探測器「聽」黑洞那樣,它現在也有一個局限——我們只能聽到黑洞或中子星互相環繞著轉,然後突然對對碰產生的大爆炸。哎,只能聽到這一類事件,而不能聽到一個安安靜靜的黑洞獨處的情況。
那為什麼M87星系中心黑洞這麼顯著呢?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運氣好。這個巨大黑洞周圍很巧,有著大量可供吞噬的物質。
照片里哪些是可供吞噬的物質呢?你可以看看照片,就是那些特別扎眼的黃色、紅色區域。那裡就是正在被黑洞吞噬的物質。
那這些物質為什麼會這麼耀眼呢?因為本來它們可能只是稀薄、低溫的氣體或者塵埃,但很幸運的被黑洞聚攏在一起,並且開始高速旋轉著靠近黑洞了。這就相當於把塵埃顆粒加到極高的速度,在加速過程中就會有摩擦和碰撞,於是就導致溫度升高,以至於當它們接近黑洞時,已經發出了非常耀眼的電磁波。
當然,這個電磁波是我們人眼看不到的。它的波長大約為幾毫米,而人眼只能看到0.5微米左右的電磁波。
其次,這張照片中標注了日期,有4月5日、6日、10日、11日這四天。也就是說,理論上每年最多只有10天的觀測窗口期,在2017年只有4天拍出了這顆黑洞比較完美的照片。
再次,這張照片下半部分特別亮,上半部分比較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並不意味著黑洞的不均勻,而是因為一種叫做「多普勒效應」的因素導致的。這個效應會讓朝著電磁波傳播方向運動的觀測者測到更高的頻率,而遠離電磁波傳播方向的觀測者測到更低的頻率。最通俗的說法就是,火車拉著汽笛經過你身邊是聲音是「嗯~嗯~~~」那樣的。這就是多普勒效應。
所以從圖中來看,明亮部分的物質其實正在圍繞黑洞旋轉,而正好轉向了我們的那一部分;而上半部分比較暗的那些呢,那裡的物質正好在旋轉過程中遠離了我們。
所以,從這張照片中明暗的變化,不但可以讓科學家推測出黑洞的自旋情況,另外還可以估算出吸積盤的尺寸。要知道,吸積理論也是宇宙學的一個分支。
2
單一照片上的細節,咱們就簡單說這麼多,然後呢,我們再看下面一張對比的圖片。
這張對比圖左邊是在這次公佈照片前,利用現有的宇宙學知識,用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黑洞周圍物質和黑洞本身的樣子,右邊是這次真實拍到的。
你可以發現,這二者非常接近。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公佈照片如此高調的原因,因為它是一次理論的勝利。在始終只有數學工具,而沒有任何直接觀測的基礎上,科學家僅僅通過計算就能預測黑洞大致是什麼樣,這是人類智慧的驕傲。
那理論勝利具體體現在哪兒呢?它體現在一個從未有人涉足過的領域里,又一次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最初幾個驗證是怎麼得到的?這些內容在《卓老闆聊科技》2017年4月14日-5月5日的黑洞系列文章里,我們詳細說過,這裡不再重述。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往回翻一翻。
2017年4月14日《黑洞與恆星的命運》
2017年4月18日《受了50年委屈的科學家》
2017年4月21日《瞭解黑洞必備的幾個知識點》
2017年4月25日《四種黑洞與年輕的霍金》
2017年4月28日《時間的終點與霍金的黑洞》
2017年5月2日《宇宙大爆炸的來龍去脈》
2017年5月5日《蟲洞的來龍去脈》
總的來說,那些驗證的實驗,都是在引力強度和地球相仿的那些環境下得到驗證的。
而黑洞邊界附近的引力場,已經遠遠強過地球附近,在引力強度增大了十幾個數量級後,廣義相對論還正確嗎?之前是沒人知道的。而今天這個照片就給了初步的證據——廣義相對論還是有效的。
這個正確了,那就有其他理論要倒霉了。以至於這幾十年來,關於引力的其他一些假設,可能就要受到挑戰了,也可能就此遭到淘汰。
同樣得到驗證的,還有霍金關於黑洞性質的計算。比如不論通過怎樣的過程,只要最終形成了黑洞,那麼這個黑洞最多就只有3個物理量是可測的,分別是質量、自旋和帶電量。
而在這幅照片中,只有中心處黑洞的陰影是近乎圓形的時候,才能說明愛因斯坦和霍金對黑洞的計算是對的。而實際上呢,這個陰影真的是個圓。
假如今天公佈的照片里,陰影是個桃心的樣子或者是個橢球的樣子,那可能會引起物理界更大的轟動——因為現代物理學的大廈,可能就不得不重新打地基了。
3
最後,我們來說說這次觀測的意義。
它首先是一個極為基礎性的研究,幸運的是,黑洞這個概念通過電影和小說實在是太深入人心,太容易激發大家的關注了,所以才會造成4月10日晚上朋友圈刷屏的效果。
而實際上,其他物理學或者天文學上同等級別的基礎研究,是沒機會映入大家眼簾的。能激發起全球上億人對宇宙的好奇和情懷,這是一次優秀的科學傳播事件。
其次,如果你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那麼「我們從哪兒來」這個問題對你一定有吸引力。這個答案從何而來呢?你免不了要學習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歷史,甚至還可以更遠,從考古發掘中瞭解智人的歷史,甚至完全超越民族的界限,學習人類走出非洲的歷史。但其實,還有更遠的歷史可以追溯,那就是地球的形成。
其實在太陽系剛剛形成之初,地球就已經形成了。據說,全部太陽系都是由曾經處於現在太陽系位置附近的一顆超新星,爆炸留下的殘骸形成的。也就是說,當那次爆炸後,無數物質被噴灑到各處,殘存的物質又在「旋轉成核」的作用下慢慢凝聚起來,形成了今天的太陽和系內的其他星體。
而這就是我們追根溯源的最初嗎?也不是。因為昨天的預告中我們說過,每一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顆質量巨大的黑洞,比如我們銀河系的中心那顆黑洞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而今天照片里的黑洞是太陽質量的60億倍。
如果星系中心沒有超大質量的黑洞,可以說整個星系永遠也不會平靜下來,永遠也不會聚合起來。能建立起一個有序的星系,才有可能形成行星軌道的可持續棲息帶。有了可持續棲息帶,才能輪到生命登場。
生命現象在一個行星上維持的時間久了,才有可能出現高智能生命。對銀河系來說,就是我們人類終於出現了。
所以給黑洞拍照,實際上也是科學家們對「我們從哪兒來」這個終極問題的一部分回答。
雖然我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努力,今天還是只能看到這樣一張模模糊糊的圖片,但它已經給科學界很強的信心了。它讓我們相信,之前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對的。更讓我們相信,人類從古希臘時期就探索到的那種關於如何獲取真知灼見的方法論,也是可靠的。
我想,這張照片的意義就在於此。」
爆炸界限計算 在 動漫廢物電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瘋狂中見真實-淺談《帝一之國》原著與改編電影】
文:夏目貝
圖:《帝一之國》電影
最初知道古屋兔丸的《帝一之國》要改編成電影,著實擔心。因為此作即使在日漫中也算是怪雞作,甚至在古屋兔丸的作品中也屬偏門,一般讀者可能會受不了。要改編,為何不找以地震為主題的《守護她的51方法》或畫面豐富的《幻想畢加索》呢?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比較易受觀眾接受,不像《帝一之國》。以架空的昭和早年作背景,用劇畫風格畫出的一所名校的學生會選舉,主角是個有點奸險的野心家,聽來確實不是甚麼可以大熱的主題呢!抱著試伏心態入場,電影的表現卻令我喜出望外。
怪雞原著
《帝一之國》的主線其實很簡單,就是主角赤場帝一為了將來成為總理大臣,於是要在超級名校海帝高中成為學生會會長。原著基本上分成一年級及二年級兩部份,一年級是助選、二年級是自己去選。你說,助選有甚麼好看啊?這樣想便錯了,事實上一年級的故事才最好看。因為這正是政治的縮影。由於學生會會長候選人需要現屆學生會會長指名,所以向哪位學長效力,哪位學長才會欽點自己成為下屆候選人,就已經是一種計算。《帝一之國》不是歡樂陽光的校園故事,而是講述政治的選舉故事。
原著漫畫早段節奏有點慢,有人說看了首兩本單行本,還是搞不懂有甚麼地方好看。當時我只因喜歡昭和早年的背景及劇畫風格而繼續看下去,但知道好些朋友看了首一兩本就停了。棄坑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是甚麼類型的故事,不知應該怎去看才好。」想講政治嗎?還是借政治搞笑呢?還是只是無聊校園故事?早期的定位十分模糊,以至讀者不知該抱怎樣的期待去看。
加上此作的搞笑有一種特色,就是「不吐槽」。一般日系搞笑作品,有人耍笨了,必定有人吐槽,用來突顯笑點,讓讀者知道這時候「我應該要笑了」。但《帝一之國》的搞笑位並不明顯,許多時候缺少了吐槽的角色,以至讀者不清楚「這是在搞笑嗎?還是認真的位置呢?」例如帝一暗地裡做外校生考卷,以挑戰大鷹彈的成績,故事中用了一個跨版特寫,背景更是戰爭畫面,其實是誇張的搞笑,但因為少了吐槽,好些讀者並不清楚那一段是搞笑劇情,還以為是熱血位置。(這麼想其實我們也很笨,如作品不明顯告訴我們「這是笑位,請笑。」我們就不懂得笑呢…)
這種「不吐槽」的表達手法是有獨特作用的。所謂的「吐槽」,就是以常識去痛擊脫離常規的事,突顯它的荒謬而見喜感,也是一種煞掣,不讓情節去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帝一之國》不吐槽,就是沒有節制,讓瘋狂的劇情隨著脈絡一直發展。看見脫離常識的事,沒有人覺得驚訝,沒有人覺得需要撥亂反正,就讓它一直瘋狂下去,所有人都覺得是常態。為了選學生會要一擲千金、為了討好學長要舐鞋、輸了選舉便要去自殺…所有誇張的事都像很正常似的。這種表達手法,就是要讓故事變得更瘋狂,更沒有界限。而這種瘋狂,也就是真實社會的縮影。現實社會中,人們也一樣對瘋狂不合理的事宜感到麻木,樓價物價高企、學歷貶值、人口爆炸等等,大家還不是視作正常嗎?
簡單易懂的電影版
電影版的節奏當然快很多,因為是把14本單行本的內容濃縮成兩小時電影。電影版選取了較為精彩的一年級篇,加入部份二年級篇,砌成一個完整故事。說實在原著粉定有微言,因為好些精彩的情節及設定都被刪減,例如夏季特訓及赤場老爸的毘沙門天。但骨幹故事仍然抓得住重點,而且原著中一些較不明顯的笑點都以誇張的手法表達出來,令觀眾易於明白,試比較原著與電影中,帝一考外部試卷的一幕就會知道。
選角的還原度屬平均以上,演員的表情動作都盡力跟足原著,大體令人滿意。本來以為菅田將暉演帝一會很不合適,因為原著的帝一比較纖細,菅田的形象則較陽剛,但演出來卻反而增加了喜感,有良好的化學效果。演東鄉菊馬的野村周平則是把原著菊馬的角色演活了,就像從故事中走出來似的。演冰室羅蘭的間宮祥太郎曾於《銀河英雄傳說》的舞台劇中飾演萊茵哈特,也有一點貴族氣質,那頂金髮香港人可能看不慣,但看多了日本的真人版映畫就不覺甚麼。飾演堂山圭吾的木村了雖然戲份不多,但形像及動靜的還原度也很高,順帶一提,木村了在舞台劇版《帝一之國》中是擔正飾演赤場帝一的。
電影版集中講教育
原著描述政治鬥爭的地方比較多,計謀及權鬥很激烈,有關選舉與民主的討論較深刻,電影版因時間問題,所以當中許多只是輕輕帶過,例如中後段帝一由羅蘭派轉到森園派的過程也簡化了。但相對來說,電影版則加強了教育問題。雖然原著也有提到帝一是為了想彈鋼琴而變成野心家,但基本上他在政治鬥爭中是得到成功感的,他也沒有因此怨恨父親。而電影版則加強了這一點,帝一為了能「自由自在彈鋼琴」,所以必需要成立自己的王國,改變了個性。同時亦解釋了東鄉對帝一的怨恨,來自其父親時常把他與帝一比較。觀眾看著這群理應是將來社會的菁英份子,年紀輕輕已捲入黑暗的權力鬥爭,不禁會去思考:「究竟我們想培育怎樣的年輕人?」雖然最後一幕加入帝一與菊馬打架似乎有點太熱血,但對表達電影的主題算是不錯的。也可以說電影版把艱辛難懂的政治簡單帶過,而選取了較多人有共鳴的教育主題。
原著與電影版可說是兩種風味,但各有千秋都很好,今次的真人化是成功的。如有朋友是從電影版入手,我十分推薦你找原著來看看,《帝一之國》是一套水準很高的異色作品。
#帝一之國 #菅田將暉 #古屋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