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營運英文用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營運英文用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營運英文用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營運英文用法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模班終於來到了第五回! 俐媽在班上有解釋「主題週」的時機和題目安排方式, 而第五週的主題是什麼? 你們有從小單本中找到線索了嗎? 本回主題是⋯⋯⋯⋯ ❤️ charity/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 慈善/人道團體 ❤️ human rights groups 人權團...

營運英文用法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7:13:19

英模班終於來到了第五回! 俐媽在班上有解釋「主題週」的時機和題目安排方式, 而第五週的主題是什麼? 你們有從小單本中找到線索了嗎? 本回主題是⋯⋯⋯⋯ ❤️ charity/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 慈善/人道團體 ❤️ human rights groups 人權團...

營運英文用法 在 JK English 傑嗑英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1 10:53:03

慶祝 #長賜號 脫困蘇伊士運河._.🎉​ 用三段有點煩的對話紀念一下._.​ ​ 💡怕有人混淆先說一下​ ​ Ever Given (長賜號) 是那艘貨櫃船的名字​ Evergreen Marine Corp. (長榮海運) 是營運的公司​ ​ 💡冷知識​ ​ 除了 Ever Given 外​ Ev...

  • 營運英文用法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7 12:26:24
    有 109 人按讚

    英模班終於來到了第五回!
    俐媽在班上有解釋「主題週」的時機和題目安排方式,
    而第五週的主題是什麼?
    你們有從小單本中找到線索了嗎?

    本回主題是⋯⋯⋯⋯

    ❤️ charity/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 慈善/人道團體
    ❤️ human rights groups 人權團體
    ❤️ non-profits 非營利組織
    ❤️ NGO =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非政府組織

    俐媽教了medical大餐、boundary相似字、好多natural disasters、字根voc/voc、還有bound的各種意思+用法,內容絕對豐富!

    今天來學charity 「慈善」搭配詞😊
    ——————————————————————
    👥 俐媽英文教室—慈善篇:
    💝 charitable foundation 慈善基金會
    💝 charitable organization/institution 慈善組織
    💝 charitable activity 慈善活動
    💝 animal/conservation/education/cancer/homelessness charity 動物/保育/教育/癌症/遊民慈善團體
    💝 international/national/local charity 國際/全國/當地的慈善團體
    💝 charity hospital 慈善醫院
    💝 registered charity 已註冊的慈善機構
    💝 establish/set up/found a charity 建立慈善團體
    💝 support the charity 支持/捐助慈善團體
    💝 donate N to the charity 捐⋯給慈善團體
    💝 run a charity 經營運作慈善組織
    💝 live/depend on charity 仰賴慈善捐助
    💝 accept charity 接受慈善捐助
    💝 go to charity 作為慈善用途
    💝 charity auction 慈善拍賣會
    💝 charity event 慈善活動
    💝 charity relief 慈善物資捐助
    💝 charity donation 慈善捐款
    💝 charity worker 慈善工作者/志工
    💝 charity funds 慈善基金
    💝 charity ball/concert/show/sales 慈善舞會/音樂會/表演/拍賣
    💝 raise money/funds for charity 為慈善募款
    ———————————————————————
    Charity begins at home. 善始於家。

    很美的一句話,
    俐媽分享給大家。

    #俐媽英文教室
    #俐媽英文教室搭配詞篇
    #俐媽英文教室搭配詞篇charity
    #charitystartsathome
    #台大明明舉辦過好多慈善活動
    #學長姐們還有印象嗎❤️

  • 營運英文用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1 15:14:45
    有 763 人按讚

    沒有蘋果日報的七月一日,香港的報紙就長這樣,太陽升,東方紅。2021直接變1984。

    同事陳虹瑾蔣怡婷寫的《當蘋果落下》,照片來自Thomas Kuo(顧爾德)臉書。

    《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落地香港,不到1年,剛過26歲生日的香港《蘋果日報》也落地了。

    6月17日起,《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在短短1週之內被迫關門。直至截稿,至少有7名《蘋果》員工被抓,除了管理層級,更有負責撰寫評論者,港警並警告,未來不排除逮捕更多蘋果人。

    蘋果終究沒能撐到今年七一。中共歡慶建黨百年的同時,香港的新聞自由正在急速死亡。曾是新聞自由堡壘的香港,在無國界記者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從2002年的全球第18名,摔到2021年第80名。

    本刊訪談的15名前香港《蘋果》員工,在《蘋果》年資最長者達25年半,最短者僅5個月,他們之中,不乏在《國安法》正式生效之後,仍堅持到《蘋果》報到的記者。走過自由的黃金年代,香港新聞界最壞的時刻可能還沒到,有人卻說,最壞的年代,最需要記者。

    6月23日,收到《蘋果日報》正式停運的消息時,Ruby(化名)在旺角的咖啡店裡看著手機的新聞標題,幾乎不可置信。手機不斷彈出同事傳來的訊息,「回公司、回公司」,她忍不住流下眼淚。

     

    工作最終日 公司的死期

    2018年,Ruby加入《蘋果》港聞組擔任記者。這是她畢業後的第1份全職媒體工作。最初,她寫人物專訪、城市裡大大小小的人情故事,但沒過多久就遇上了反修例運動與香港政治環境變動最劇烈的時刻。「我好像是專門寫抗爭新聞…由2019年開始,全部的東西都是和抗爭有關。」

    前一天,她已交出在《蘋果》的最後一份稿件。她想轉換跑道,幾週前辭職,只是沒想到,原訂工作的最後一天,竟成公司的死期。

    香港《國安法》於去年6月30日深夜正式生效,阿婷(化名)在7月進入蘋果工作。其實,當時她也拿到其他媒體的工作機會,會選擇蘋果,有2個原因:「我待過親建制的媒體,想試試香港最自由的媒體;還有,我想見證歷史。」入職不到1年,歷史突襲阿婷和她的同事,她嘆:「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會來,但來的時候,每個人做100次準備都不夠…」

    6月17日清晨,港警以「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香港《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等5名高層,隨後正式起訴張劍虹、羅偉光,並凍結《蘋果》3間相關公司共港幣1800萬元資產。其後,警方動員逾500名警力搜查壹傳媒大樓,並帶走44部電腦和大量新聞材料。6月21日,黎智英顧問Mark Simon透露,《蘋果》缺乏資金,可能在6月25日前會被迫關閉。

    恐懼纏繞著蘋果辦公室。6月21日下午,陳沛敏表示,如果同事決定辭職,可以不用通知期,即時生效。負責國際、突發及英文版的主管相繼離職,動新聞和財經版亦停止運作。6月23日,警方拘捕筆名李平的蘋論主筆楊清奇,《蘋果日報》當天表示,基於「員工安全及人手考慮」,宣布將提早於當晚關閉,並在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

     

    法治框架中 紅線在哪兒

    滂沱大雨中,Ruby搭計程車趕回將軍澳壹傳媒大樓,路上買了5份《蘋果日報》,想回辦公室後分派給同事。2天前,她和一群同事像去戶外教學一樣參觀公司的印刷廠。看著機器吐出一份一份滾燙的報紙,她說當時有種看電影《Spotlight(驚爆焦點)》時的感受。《Spotlight》講述的是《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們如何揭發天主教會在波士頓性侵兒童醜聞。「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做傳媒的人來說,那個moment都是一件好浪漫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家同心合力的結晶。」

    但過了這一晚,這些都要成為歷史。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陳朗昇表示,從以《國安法》起訴黎智英,到拘捕公司管理層、打壓《蘋果》,這些動作背後,港府想傳遞給香港新聞界訊息很簡單,「就是做報導、做評論、做新聞工作是會有後果的。」他指出,香港新聞界在《國安法》落地後的一年內經歷多次打擊,例如整肅香港電台、撤換有線電視與《Now新聞》高層,又例如記者蔡玉玲運用查車牌資料做報導,就被控「虛假陳述」並遭定罪。「整個氣氛都是對新聞業不友善,是不是記者知道太多事情,對整個(政府)管治會不好呢?」

    《蘋果》熄燈後2天,香港政府公布新人事任命,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升任政務司司長、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出任保安局局長。以往,政務司司長這個香港政府的「第二把交椅」均由政務官擔任,李家超上任後,成為首名具保安局背景的政務司司長,香港負責制定政策的機構和實際執法的機關,現在都由有保安局背景的人出任。

    6月23日,李家超在接受商業電台專訪時表示,《國安法》公布1年來,國家安全的嚴重風險已降低,但須防範資金以「基金」形式透過「媒體、藝術、戲劇」等「軟性」途徑進行思想方面的滲透,「宣揚港獨及危害國家安全的訊息」。對傳媒的整肅,可能尚未到頭。

    陳朗昇觀察,香港的傳媒工作者一直站在法治的框架中思考紅線在哪裡?到底什麼樣的報導、評論會有問題?但從特首到警方,沒人說得出標準在哪裡。「不是法律,而是政治問題。」他說.......

    ·········《蘋果》前總新聞主任李家聰是《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的負責人,今年6月從《蘋果》離職,卻以特約方式持續參與節目製作,對外他都說:「離職原因很複雜。」《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是他去年八月底一手規劃的節目,彼時,香港2家主要電視台《Now新聞》及有線新聞台均有高層人事異動,立場親中的空降新團隊引發電視台大批記者離職,「網路上很多年輕人說,現在沒有一個可以看的電視台了,都給建制派說話了,《蘋果》可不可以開一個新聞播報?」

    「我想了很久,很想做,我主管、最近被捕的(動新聞總監)張志偉就跟老闆提,他(黎智英)一口就說,『應該做,馬上做。』那是(去年)810大搜捕後,黎智英被抓進去調查,2天後放出來時,」李家聰在電話那頭笑道,「《蘋果》是很奇怪的公司,很自由,沒有規範,可以讓你不停做你想做的事情,黎智英是不能停下來的人,隨時有新想法,要做就做,企劃案都無需提。」於是他和團隊從零開始,訓練同事當主播,用現有機器建出「很山寨」的攝影棚,不到1年,《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每日直播都有1萬多人收看,最後一天直播甚至有3萬6千人在線觀看,單集點擊率已近40萬次,「香港話講,我們是『用蔗渣價錢做出燒鵝的味道』。」

    彼時親民主派的香港新聞台節目正在消失,「像是47人案(47名泛民主派因「35+初選」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審訊,我們都會在法院門外做直播,別家媒體肯定不會放在重要位置,但我們用一整節15分鐘做,人家不敢做、怕做的,我們更應該站出來。」

     

    國安法逼迫 當局眼中釘
    港聞靜態組採訪主任蔡元貴工作到公司營運的最後一日。他1999年入職,至今已22年。他說《蘋果》政治立場向來鮮明,這些年受到不少壓力。「2019年之前,報紙和網路經營狀況很差,被一些廣告商杯葛嘛,就算政府不搞我們,可能也會很辛苦。」但他回憶,自他入職以來,《蘋果》的編採政策從沒因政治壓力而改變。「從1999年開始做,感受到外界政治壓力越來越緊縮。所以在《蘋果》好幸運,當很多人都不敢講話的時候,你還敢講。」

    但今年4月開始,前所未有的壓力,逐漸逼到《蘋果》眼前。4月1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稱會依照《港區國安法》「加強宣傳、指導、監督和管理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等對國家安全事宜的處理」,時任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強調「假新聞和國家安全直接有關」,將採取調查,並影射批評《蘋果日報》。5月17日,香港警方根據《國家安全法》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多數股份,及黎智英擁有的3家公司銀行帳戶內的資產。當天,台灣《蘋果日報》宣布停止印製報紙。

     

    報導不具名 是認輸了嗎
    5月底,港聞組記者阿凱(化名)身邊已有4、5個同事離職,其中包含他的主管。當時,除了年資淺的同事,還有一批中高層主管離職。阿凱證實說,「當時真的有幾個中高層的人走,他們對外都說是個人理由,但其實也是透露《蘋果》可能會關,記者可能會被抓…」那幾個月,公司迎來更詭異的低氣壓,上層甚至開始盤點人力,問人員:「有沒有想要走?」傳言流竄,「有人說他們是逃兵,但我覺得,他們不是害怕而離開的,中高層的人總是會被找到,比較像是提醒同事,每個人都應有不同考量。」

    「我想自己還可以留多久呢?我還有3、4個採訪沒有做完,我一定做完,所以傾向要再待一陣子。但下一步是什麼?要等到總編被抓時走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堅定說,要跟《蘋果》走到最後。」5月初,阿凱在越洋電話那頭說。

    當時他的工作已比過去艱難得多。官方活動這兩年已很少邀請《蘋果》記者,《國安法》實施後,他的受訪者紛紛拒訪,「大學教授以前很樂意回覆採訪,現在敢說話的很少,『刊登在蘋果』會不會被視為支持《蘋果》?」報導紅線在哪?哪些是「敏感詞」?「現在很流行說勾結外國勢力,像採訪外交新聞、流亡人士,都要小心,不然就會被認為是宣傳港獨思維,我們要引用比較多官方內容,盡量平衡報導,也是保護自己。」

    據悉,去年中《國安法》落地,港蘋記者從此幾乎不在報導中使用真名。今年4月,《蘋果》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這是很重要的改變,像黑警這樣的詞改掉,我覺得OK,但武漢肺炎並沒有情緒化,只是形容某個疾病從哪裡發生,感覺公司更保守了。我們不應該禁止、不能用哪個字眼,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編採做法變了,」6月底,當阿凱再次接受我們的採訪,他無奈提及那場會議。

    蔡元貴也證實,港聞靜態組近期曾舉行內部編採會議,將報導中使用的「武漢肺炎」,一律改為「COVID-19」,涉及國外制裁的內容也都盡量避免報導。

    幾乎每位受訪的港聞記者,都提到「武漢肺炎」一詞用法的轉換。不少人也提及,《國安法》去年通過後,稿頭幾乎不再放記者名字,有些記者對此安心,卻有人對公司做法感到憤怒。雙方妥協後的做法是:若記者堅持要掛名才掛名,其他報導一律隱去記者真名。

    6月24日清早,香港書報攤湧現購買最後一期《蘋果日報》的排隊人潮。(達志影像)
    這一年之中,阿婷曾訪談香港本土青年組織與其他敏感題目,類似稿件,她都堅持在稿頭掛上本名。「我主管再三問我:『真的要掛嗎?妳確定喔?』我說:『確定。』」為什麼如此堅持?「我想…表現一種:『我就不怕』的態度吧…」

    港聞記者駱嘉輝(化名)說得直接:「光榮和安全,我不用思考,安全第一。」這整年,他做的重要報導都不具名。港聞記者阿海(化名)說:「可是,自己的獨家或重要故事,還是會想給自己credit啊。」阿海又說:「雖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出事,但受訪者是具名受訪,我們不下byline(記者署名),對受訪者也不公平。」記者阿強(化名)曾經質疑公司的做法:「我為什麼不要具名?我覺得這樣好像是我們認輸了。有同事問公司,為何要後退一步?為何讓人家覺得你怕《國安法》呢?」我們問阿強,此刻回頭來看,如何看待公司1年前不讓你們掛名的決定呢?「我不知道…」他沉默了一會兒,答道:「也許他們(主管)的危機意識很高吧。」

    雖然阿強的立場是「不向《國安法》低頭」,但他仍不諱言,這一年中,經歷過前所未有的自我審查。例如在報導裡,「港獨」字眼是萬萬不可出現了;就連報導《國安法》後街頭的零星民主行動,有人高舉或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到最後他連受訪者說的原句都不敢寫,自動替受訪者隱去「那8個字」,轉而改寫成隱晦的「光時」2字。駱嘉輝更曾在挑照片時,和同事討論半天:照片裡的人手持「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字樣,那8字是否該打上馬賽克?

     

    身陷恐懼中 憂被警抓走
    「《蘋果》死掉,只是反映了整個行業快要死掉的問題。每個人的『最後』是不一樣的,我不一定能承受那種恐怖(挑戰底線),在香港,沒有記者認為自己是在做非法的事情,以前在香港做記者是挺好的,但現在要想,為了做對的事情,要付出什麼代價?讚美政府的文章沒有新聞價值啊,要批評它,找出問題才是我們的工作。」但恐懼不時鑽進阿凱腦中,「我有時候會想像這個畫面,早上6點鐘,警察上我家的門要抓我。我是不是該跟家人討論、做好心理準備?不能當沒有這一回事,但這很難跟家人討論,他們一定會叫你不要做啦。我心裡也一直有一個人在呼喊,『走啊!走啊!不可以留下來!』」

    阿凱終究留到最後一天。6月17日,羅偉光等人被抓那天,他在外頭採訪,他用訊息告知我們,「我問了採訪主任,他說如常採訪,我就繼續做已約好的訪問。有同事說:『做好今日,才有明日。』」

    同樣留到最後一天的港聞組記者S則說,早有心理準備了,只是沒料到會有500港警上門搜公司,她見長官被港警押出《蘋果》大樓,「那種感覺很差,不是害怕,而是憤怒。」6月17日,她回到公司時見電腦被抄走,抽屜被亂翻,唯一慶幸是,她把重要資料都處理掉了,「其他所有文件都被翻過了,去年公司被搜之後,我就只在抽屜放食物、零食。」但她顯然還是不甘心:「我們之前覺得,《蘋果》能熬過六四,是不是能熬過七一呢?」答案很明顯了,話筒那頭沉默許久,傳來一聲慘笑。

    凶險超乎預期。6月17日中午,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記者會上稱,《蘋果日報》有數十篇文章呼籲外國制裁,危害國家安全。他並稱:「行動是針對利用新聞工作為工具,做危害國家安全行為,一般新聞工作者與他們不一樣,不要和他們扯上關係,要和他們保持距離。」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李桂華甚至形容《蘋果》大樓是「犯罪現場」,媒體追問,一般人轉發《蘋果》文章、市民購買或訂閱《蘋果日報》是否違法?李桂華竟稱:「要視乎其企圖。」

    6月19日,羅偉光等人出庭那天,李家聰去了法庭旁聽,「我在公眾席上一直在想,他們到底做了什麼的大錯事?現在要面對牢獄之苦?我不禁想,如果今天坐在裡面的是我呢?」那天羅偉光對來支持他的同事們比了個握緊拳頭的手勢,示意「要加油」,卻讓旁聽的同事們哭了出來。

    全文連結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628pol001

  • 營運英文用法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04 19:19:31
    有 346 人按讚

    [英文學習資源] Public Speaking Tips 📣

    有同學需要英文演講技巧嗎?

    分享專業演講教練Andrew Yang的三個關鍵技巧!

    Share it with a friend who needs to make a speech!

    完整文章: http://bit.ly/3cETR9j

    ★★★★★★★★★★★★

    最近22歲詩人 Amanda Gorman 因為在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朗誦一首詩而大紅。你也許沒有聽完整首詩,或是聽了但感覺裡面一堆高深的比喻跟詞彙,但其實,她用的許多技巧不但簡單,非英文母語的人也可以很快應用,加強自己英文溝通效果。

    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幾個好用的,從基礎到進階。

    ★★★★★★★★★★★★

    1. 基礎技巧:提出問題,帶聽眾一起找答案 📣

    她的詩的本質,其實就是問答。她在詩的開頭提出一個問題,然後透過詩的過程,帶大家一起尋找解答。

    開頭兩行:
    When day comes we ask ourselves,
    where can we find light in this never-ending shade?

    美國處在一個如此黑暗的時刻,光到底在哪裡?結尾三行給了答案:

    For there is always light,
    if only we’re brave enough to see it
    If only we’re brave enough to be it

    ★★★★★★★★★★★★

    2. 中階技巧:用節奏帶動聽眾的情緒 📣

    回去聽 Amanda Gorman 的詩,節奏在中後段明顯變化,就算光看文字也看的出來,尤其是多少句子用同樣的開頭 。這個用法叫做首語重複法(anaphora)。

    一開始,只有連續兩句有同樣的開頭,頂多三句。

    如:
    We’ve braved the belly of the beast
    We’ve learned that quiet isn’t always peace

    或:
    That even as we grieved, we grew
    That even as we hurt, we hoped
    That even as we tired, we tried

    如果我們把這些句子想成心跳,這個時候,詩的「心跳」還不是很快。但到了後半段,就不一樣了!

    1. we will raise this wounded world into a wondrous one
    2. We will rise from the gold-limbed hills of the west,
    3. we will rise from the windswept northeast
    where our forefathers first realized revolution
    4. We will rise from the lake-rimmed cities of the midwestern states,
    5. we will rise from the sunbaked south
    6. We will rebuild, reconcile and recover

    連續六個 “we will”,連她朗誦的速度也加快了,聲音也亢奮了,我相信在場的聽眾,心跳也跟著加速了。

    ★★★★★★★★★★★★

    3. 進階技巧:核心觀念的對比 📣

    你要跟大家說的話,有沒有一個最核心的 “core idea”?這個 “core idea”是否有另一個與它對立的idea?許多讓人難忘的演講,都有這樣的對比:

    MLK 的演講:NOT FREE vs. FREE
    Michelle Obama 最有名的演講: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Steve Jobs 的演講,也都有以前的科技 vs. 新的科技

    Amanda Gorman 的詩帶出了一系列有強烈對比的字,一邊是負面的,一邊是正面的:

    That even as we GRIEVED, we GREW
    That even as we HURT, we HOPED
    That even as we TIRED, we TRIED

    我覺得她整首詩的核心訊息是「黑暗中,其實一直有光明」,所以這些字的對比 — 如 hurt & hope、或 battered & beautiful — 就完美的襯托了這個核心訊息,告訴大家美國也許現在很慘,但在慘淡中還是有很多希望的!

    ★★★★★★★★★★★★

    Such a useful article!

    還有更多技巧和精闢的講解,快去看Andrew完整的文章: http://bit.ly/3cETR9j

    關於楊為植 Andrew Yang
    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ality/

    楊為植先生現為台灣產業創生平台的副執行長,曾與產官學各界傑出領袖共事,也是專業的簡報及演講教練。他曾任職於中華民國總統府,協助總統與副總統進行外交政策溝通。此前,他曾任職於國際科學理事會(全球科學社群中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的跨領域國際科學組織),協助會長與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擬定理事會的策略及營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