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天能》電影在演什麼?燒腦結局一次看懂
⠀
(Part2)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看時間軸大圖
⠀⠀
接續上篇文章
⠀⠀
※天能主角回到過去發生什麼事?
首先必須再次強調「天能」只能夠改變人們在時間中的「前進」或「倒退」的方向,因此即便穿越了機器,《#...
【解析】《#天能》電影在演什麼?燒腦結局一次看懂
⠀
(Part2)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看時間軸大圖
⠀⠀
接續上篇文章
⠀⠀
※天能主角回到過去發生什麼事?
首先必須再次強調「天能」只能夠改變人們在時間中的「前進」或「倒退」的方向,因此即便穿越了機器,《#TENET天能》角色依然還是以「線性時間」的方式倒退,並不會像過去我們熟悉的時空旅行電影那樣,有乘著時光機突然跳回到一個禮拜前的情況發生。而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便可把角色在時間軸上的移動歷程繪製成圖,方便理解《TENET天能》劇情進展他們每個人的移動軌跡與相互關係,以下圖片為整部電影的時間軸。
⠀⠀
可以從圖中看到,《TENET天能》科幻外皮底下就是一部非常標準的諜報電影,從主角滿頭困惑地加入組織、前往孟買和奧斯陸等地蒐集情報、跟反派正面交鋒、追著他步入倒退的時間線,到最終化解所有危機。可以發現就算我們把所有線條都拉直,除了會出現先前看過的重複場景之外,基本不會對電影的諜報劇情有任何影響,而這種諾蘭包裝的巧思,就是這部電影最具創新且最迷人的地方。
⠀⠀
※諾蘭在天能結局玩什麼把戲?
由於《TENET天能》整部電影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所以雖然我們能藉由「天能」回到過去,但眼前看到的依然只會是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並沒有辦法用外力加以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在隨著時間軸向後倒退的過程中,必須將所有事件視為必定會發生的既定事實,包括飛機撞毀、跟過去的自己打架、在公路上翻車,甚至是主角成功完成任務,以及尼爾跟主角道別後赴死都是如此。
⠀⠀
因此《TENET天能》討論的不是「祖父悖論」如果我們回到過去把自己爺爺殺死,可能會出現量子力學中我們因為改變過去便會開啟另一個「你沒有出生」的平行宇宙的情況,而是像進一步延伸出來的「命定悖論」那樣,讓片中角色隨著劇情進展逐步朝著過去走向「世界從來就沒有因此毀滅」的這個必然。當然他們在經歷這些時並不會知道最終的結果,就好像羅伯派汀森飾演的尼爾雖然受主角委託從未來返回,但直到最後才知道自己需要犧牲才能成就這個結局,因為即便在我們旁觀者眼中已經是確定會發生的「過去」,但對往後倒退的角色來說,他們即將經歷的下一秒(現實世界的過去),依舊是他們生命中還尚未發生的「未來」。
⠀⠀
※天能電影能用科學來解釋?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物理定律是牛頓的運動方程式,17 世紀的他認為空間與時間是絕對的概念,物體運動並沒有過去和未來之分,就好像一顆球隨時時間在地上滾動的狀態,並不會因為時間倒轉而發生沒辦法解釋的改變,然而這使得牛頓力學不能區分時間的方向,也無法完整解釋我們生活中其他更為複雜的現象。舉例來說,將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的擴散作用並沒有辦法主動復原,就算我們將過程拍成影片倒轉播放,比起球在地上滾動,看著黑色的水逐漸變回透明,也能夠明顯感受到其中不自然與不合理,正是如此,19 世紀「熵」的概念也就這樣出現。
⠀⠀
「熵」是一種描述系統「混亂程度」的函數,而熱力學第二定律也表明孤立系統會自發朝著「最大熵狀態」(越來越混亂)的平衡方向發展。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原本涇渭分明的水和墨汁,或者在熱水裡加入冰塊會變成溫水,兩者都會隨著時間進展而互相混雜,最終趨於一整杯黑水和溫水的穩定狀態。而這種「熵」隨著時間越來越大(混亂),從不穩定的「有序」到「無序」穩定狀態的演變就是這個宇宙運行的「基本法則」,換句話說,「熵」就是《TENET天能》整部電影的根本依據,而同樣的,你也可以說「天能」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熵」。
⠀⠀
正是如此,《TENET天能》透過片中人物沿著時間軸往後倒退來翻轉時間對這世界造成的影響,如同原本翻覆的車輛重新正常行駛、玻璃上逐漸消失的彈孔裂痕、從爆炸狀態埋回土裡的地雷、地上散落的殘骸回復成一道水泥牆,我想這種顛覆我們過往的常理認知,像看著墨水復原成墨汁和水、溫水復原成熱水和冰塊(熵減少)的難以言喻之感,就是《TENET天能》這部電影根據現實理論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最大賣點與迷人之處。
⠀⠀
※諾蘭最終想藉由天能講什麼?
就像是片中不斷強調的:「不要嘗試理解,而是去感受它。」諾蘭最終其實是藉由《TENET天能》片中就算無法改變,但角色因為內心未知而依然對它做出行動的「過去」,來反映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自己人生與「命運」的態度。諾蘭沒有幫主角取一個我們能稱呼的「名字」,除了加深他最終竟然變成幕後藏鏡人的神祕感之外,不也是希望觀眾能夠將自己也帶入其中,從主角嘗試探索「天能」的過程,讓自己跳脫過往的各種束縛,重新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嗎?
⠀⠀
或許比起他過去備受肯定的許多經典作品,《TENET天能》反而跟最近期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一樣沒有對角色心境做太深入的描寫,但這並不代表這兩部電影不夠優秀,反倒非常強硬暴力地展現出他光是利用故事題材、敘事和畫面就足以塑造出一個迷人的世界,讓觀眾為之震撼,並深刻感受到《TENET天能》這部電影強大的真本事,若要賦予一部傳統諜報片如此創新的面貌,目前大概只有諾蘭能夠做到。
⠀⠀
#TENET #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Nolan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wbtw.fanclub
熵打不出來 在 Girls’ Frontline HQ 少女前線 指揮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ummer event poincare recurrence
coming soon
in Chinese name it means
decrease the entropy and increase the enthalpy
夏活,熵減焓增
熵雖然念做ㄕㄤ,但我學這字的時候是念"ㄉ一"
而且打字也要用"ㄉ一"才打的出來
熵在熱力學來說應該是不可能減少
因此這部分可能是借代某種東西
我猜是跟M4與M16有關
熵打不出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面臨片荒的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在走投無路之際,獲得了與大導諾蘭(Christopher Nolan)面談的一次良機。但在過程中,他卻偷偷覬覦諾蘭手邊的一塊巧克力。在面試時要東西吃,究竟會不會讓自己顯得不專業?
.
「我為參加這部片的試鏡感到很尷尬,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怎麼演這個角色。試鏡本身也是無意義的,因為他們要的根本只是一個模特兒。」回到《暮光之城 Twilight》(2008)當時的試鏡經驗,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如是說。
.
羅伯.派汀森可不是吃了誠實豆沙包,而是他出道以來的「人設」似乎就是如此。或許可以讓他如此放得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很大原因是他起先根本沒打算要成為一個職業演員,所以根本毫無包袱可言。即便已經以《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2005)成名,他還是考慮轉而去讀大學、走上從政之路。
.
出生倫敦的他,家人的工作與演藝事業毫無關係。許多他的同輩演員在12歲時已經有過無數劇場演出經驗,他卻在12歲那年穿著校服去偷色情雜誌被逮個正著。學校更發現他早是慣犯,偷完之後還帶回學校轉賣牟利,因此將派汀森退學處分。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個孩子沒救了。
.
但在13歲那年,一部《飛越杜鵑窩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改變了他的命運。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的精彩詮釋成為派汀森的楷模,他花了很多時間嘗試模仿他的口音。後來在爸爸鼓勵之下,派汀森開始參加劇團,逐漸走上表演之路。而且極其幸運的是,他第一部擔綱主演的電影就是《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在劇中飾演要角西追.迪哥里。
.
不過真的讓羅伯.派汀森成為國民偶像的作品,當然還是《暮光之城》系列。但對於他來說,一夕之間成為眾人追逐的偶像根本是一場噩夢,他在當紅階段便公開表示自己不喜歡被拍照、厭惡接觸人群、痛恨自己成為關注的焦點。他甚至公開批評自己演出的角色,他說:「我越看劇本就越討厭這個角色,所以我就是這樣演他的──自我仇視的躁鬱症患者。另外,他是一個108歲的處男,他肯定有毛病。」
.
但顯然片方也沒考慮叫他閉上嘴,因為這些真性情、憤世忌俗的言論,反而使得他看起來更像「吸血鬼」愛德華.庫倫本人,少女對他的迷戀只是有增無減。
.
直到《暮光之城》完結之後,派汀森有感自己終於得以卸下重擔,能去演一些自己真正想演的作品。不過天不從人願,他有機會參演的作品以獨立製片為主。許多媒體盛傳,羅伯.派汀森之所以去接觸像《夢遊大都會 Cosmopolis》(2012)、《燈塔 The Lighthouse》(2019)這樣奇特的獨立電影、藝術電影,是因為他錢已經賺夠多了,因此想要刻意向好萊塢唱反調,卸下自己的名人光環。
.
但在2019年接受《衛報》專訪時,羅伯.派汀森親口破除了這項關於他的神話。他不諱言地說,自己從來沒有想要刻意「躲」進某個類型的作品之中,而單純只是沒有大片要用他。他自爆自己曾參與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等導演的作品試鏡,卻全沒被選中。
.
在接受《GQ》採訪時,羅伯.派汀森更直截了當地怨道:「我發現無論我多麼喜歡我拍的電影,都沒人看到。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我不知道在這行,有多少人願意在你沒有『商業潛力』的情況下還能支持你。」
.
2018年是羅伯.派汀森演藝生涯最低潮的一年,當年他有兩部主演作品問世,分別是《Damsel》與《黑洞迷情 High Life》,反響卻皆不如預期。小眾電影專業戶演員的標籤一時也難以撕下,而且也沒有新的工作機會找上門。就在此時,諾蘭找上了他,兩人暢聊了三小時之久。
.
也許在此之前,派汀森沒想到一聊會聊這麼長,他發現自己血糖急速下降,幾乎快昏倒,難以集中注意力。於是他最後鼓起勇氣跟諾蘭說:「可不可以分給我一塊你的巧克力。」沒想到諾蘭給了他巧克力之後說道:「那今天就先到這邊。」
.
羅伯.派汀森立刻驚醒,心想:「喔!我的老天鵝,我搞砸了!」他咬定自己貪吃的行為而被諾蘭討厭了,他恍然大悟,那個巧克力的誘惑原來是一個測試。
.
然而一切都是他想太多,諾蘭不僅不介意分巧克力給他,還起用他主演《TENET天能》(2020)。
.
派汀森曾經埋怨自己之前拍的作品沒人看見,殊不知諾蘭其實都看見了。諾蘭後來承認自己找上他來主演的關鍵原因,就是因為看了他主演的《失落之城 The Lost City of Z》(2016)與《失速夜狂奔 Good Time》(2017),對他的轉變印象深刻。
.
在劇中,羅伯.派汀森飾演「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John David Washington)的神秘幫手尼爾。他對足以逆向時間狀態能使物體的熵反轉的原理相當清楚,與主角發動一連攻勢,試圖阻止一起足以毀滅文明的陰謀。雖然不是第一主角,但派汀森的演出為角色添上了極富魅力的神秘感,為電影增色不少,在片末戲份亦令人難忘。
.
在《TENET天能》之中,順行的時間與逆行的時間共同存在,是一個典型由諾蘭打造出來的國際諜報時空,原創性構想延續《全面啟動 Inception》(2010)、《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2014)等作。上映之後雖然受到好評,但與諾蘭過去作品相似,觀眾如果不二刷、三刷,很難理解究竟自己看了什麼,燒腦到了極點。
.
被問到自己身為要角,對整個故事到底了解多深?
.
羅伯.派汀森一如以往坦白:「說實話,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
各位影迷,你最愛哪一部由羅伯.派汀森主演的電影呢?
.
《TENET天能》已於 CATCHPLAY+上架:https://bit.ly/3wSwuRb
文中提到的《失落之城》、《失速夜狂奔》及其他羅伯派汀森的作品皆可於CATCHPLAY+ 觀看,你也和諾蘭一樣賞識 #羅伯派汀森 的演出嗎?
熵打不出來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天能 Tenet》— 放棄過剩思考,按步就班按照劇本行動】
用中國話來說,《天能》就是 Christopher Nolan 「放飛自我」的作品。早前幾套作品的劇本都有胞弟編劇家 Jonathan Nolan 聯合創作。到《Dunkirk》(2017)Nolan 已經包辦導演和整個劇本,將「作者電影」的程度推向高峰。
可以將《天能》視為作者「暴走」和相當自我的作品,這也肯定導致各界界對電影褒貶不一。以標準來看,科幻故事 — 包括 Nolan 自己的《Inception》、《Interstellar》— 通常都是在科幻設定之下,講述人文和情感的故事。《Inception》裡面有主角對妻子的悔恨、《Interstellar》則是家庭或人類之愛;蝙蝠俠三部曲更是原著本來就有飽滿的人設,而產生非常的化學作用。
電影就像歷史,是關於「人」,不會有一部電影全時拍攝一顆死寂星球上面的死寂(雖然歷史學也有年鑑學派,在此就先不鑽入去),宇宙必須與人類相關,作為人類的觀眾才會有代入感。一些觀眾對《天能》的不滿,就出自於裡面的角色和人物是蒼白、欠缺感情,認為這部片為了塞滿 Nolan 對時間的設定和「作者簽名」,冷冽異常,忽略了講述「人物故事」這個基本功。
大歷史的操控
Nolan 至此已隱藏不了電影作者的王者式自戀、操控狂(無人知道完整劇本)以及自我膜拜(自我致敬)。《天能》對他來說,是一個精緻的模型迷宮,裡面的人物固然是多少帶有裝飾性,一切都是為了呈現這個劇本和概念有多複雜而自圓其說,有時你會覺得他為複雜而複雜。
然而《天能》也是講人的,而且作為此時此刻的香港人,也可以從中得到多少感悟。有很多人包括自己都會發牢騷:究竟黎明之前的黑暗(這句大概是梁天琦看完蝙蝠俠之後,在集會上引用而在政治圈子變得知名)何時過去;有時人們又會討論,如果過去我們不是做了某些事,今日的政治狀況會否沒那麼壞?
有時人們會恐懼,如果我們決定做某種事,大局會否因而急速變壞?因為大家處於時間之中,或我們對時間一向線性理解,而時間觀念會垂下一個無知的黑幕,你永遠看不到下一格,也不知道自己不斷向前能否改變歷史,還是不過成就了大歷史的操控。我們永遠無法肯定,自己當下的存在和反抗是否「有用」。
《天能》就是嘗試解答這個問題。
按步就班的銜尾蛇
簡單來說,《天能》的世界是一條銜尾蛇,現在和未來平衡並互相吞食和交織。透過一堆據說是未來人留下的逆熵機,人和物品可以逆時而行;一開始展示的是一顆子彈,後來是一個人,再後來是一支軍隊;一開始是子彈逆行,後來是可以將整個宇宙逆行,將宇宙消滅萬物,以此拯救未來生態敗壞的地球。
一開始我們認為「演算機」、俄羅斯佬和背後的未來恐怖份子,就是這部疑似特務片的 antagonist 和未解之題;但後來我們發現,諸主角一開始經驗的東西,其實是後來逆行的自己,於是他和逆行回來的自己扭打在一起;黑人主角一開始以為自己是被吸收進「天能組織」,但其實是在他處理「未來危機」時招募了拍檔,自己招募了自己,他才是組織的首領。
導演透過拍檔 Neil 不斷提醒觀眾,發生了的就是發生了,這就帶出了中心的悖論,整個故事講不通,因為它想呈現「這個劇本就是一個悖論」。未來恐怖份子、「演算機」和「旋轉門」是引起整個故事的元件,我們被告知,這些東西是由不懷好意、想殺掉自己祖父的孫輩傳送回來。未來其中一個對《天能》最主流的解釋是,黑人主角在未來通過逆行培養了過去的自己,創立了天能。就像黑人在機場自由港遇到逆行的自己、女人在遊艇看到逆行回來的自己跳下水;因為「現在」的主角,根本消化不到來自未來的訊息;要學習到未來,就只能按步就班演下去,才能水到渠成;有很多知識和思考在當下根本「不需要」。
另一個更黑暗的解釋是,其實未來恐怖份子似乎就是今日的天能組織。天能組織必須擁有一個成立的原因,那就是處理來自未來的危機;所以未來的天能組織就必須逆行回去製造危機,也就是使用他們手上拿到的逆時科技,而他們的中間人就是俄國佬,俄國佬就是擔任那道「旋轉門」的角色。有了危機,就有解決危機的天能組織;有了解決危機的天能組織,才有發動危機的未來恐怖份子。
所以一開始主角聽到,有未來的恐怖份子想毀滅世界,可能是假的,因為恐怖份子正是他們自己;但情報員不能告知實情,否則就像主角在自由港場景跟自己扭打,如果當時看到自己的臉,而不是蒙面的自己,他們就會停止行動,大喊 WTF,銜尾蛇就接不上頭和尾。所以情報員會不斷強調「說謊是基本程序」、「無知才是你的力量」。你要走到未來,你必須行動,並且是按步就班的行動。
被未來培育的自己
其實拋開複雜的劇情設計,用人話都可以嘗試解釋這個邏輯。任何組織,不管是國家本身、特務或者政府部門,都會製造危機給自己解決。一個組縮裡面都分幾十條線,每一條線都不知道其他線路在做甚麼。一些人在裡子製造危機、扮演恐怖份子,一些人則在表子解決危機、攻打恐怖份子。歌劇院襲擊固然是重演了黑幕重重的車臣恐襲。歌劇院恐襲之後,就是俄羅斯種族屠殺車臣地區;奧斯奧的飛機撞擊則隱喻 911 襲擊,因為自由港的職員表示過這個倉庫「按照五角大廈設計」,撞擊之後就是美國攻打伊拉克。
如果兩件事都是銜尾蛇,就是隱然指向策劃者不只是恐怖份子,或者恐怖份子的構成也很複雜。而現實中的拉登,在最早的時候也是接收 CIA 的援助反抗蘇聯。在此亦可以說,911 的兇手是 CIA 自己豢養出來的毒蛇,亦即 CIA 自己。一開始的歌劇院恐襲,烏克蘭軍方根本知道 CIA 有臥底、俄羅斯佬本來也是英國情報管的線人,這又是非常冷酷的一筆。
不管培養正向時間主角的組織是天能,或者內裡是天能扮演 / 資助的恐怖份子都好,這些「沒有情感」的角色,都是在總結一個人的存在處境。當時間是一條線性、有一個叫做「未來」的概念,即今日的事情亦早已發生;在你行動之前,你行動的結果就已經寫在牆上。時間停止、時間逆轉、世界毀滅、命運是否早就決定好,日本的《JOJO 奇妙冒險》就已經探討過很多,只是不以特務片的骨架呈現。既然人類一向是以線性的假設去思考時間和歷史,思考下去就會變成虛無主義,人只是自以為有選擇,其實是從來沒有。
Nolan 的設定是發生了已經發生了,但他強調人在「此際及當下」必須安於無知、並且繼續演好自這個被未來培育的自己。劇本也許一早已經寫好,但人用努力「送頭」、前仆後繼的送頭,證明自己的能動性。即使知道巨頭會在山頂滾下來,這一刻還是要推。像一條盲目的銜尾蛇,對命運和時間作盲目的抗爭。只有盲目,才能抗爭,才能獲得未來的青睞,才能存在於這一刻。
「然後呢?」
「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武器」
這十年二十年,香港經歷的策略辯論,也是一個如此的大悖論。某些價值觀和思想浮起、兵戎相見,會帶來整個世界毀滅;保守派會認為,既然毀滅早就已寫在劇本的未來,「一國兩制」就要盡力守好,盡量將諸神的黃昏推遲,除此之外,任何抵抗都是徒勞無功;有任何新動作,社會賢達都會問:「然後呢?」因為人類對自己此刻的「無知」感到恐懼,他們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明知如此都繼續「送頭」。
然而「送頭」就是安於無知,演好這一刻的劇本,蒙著眼等待未來的接引。賢達崇尚理性,崇尚時間表和路線圖,認為無法想通來龍去脈,就不應行動;然而在時間的幕下,每個人都被謊言和時間的幻覺包圍,沒有人可以擁有超越悖論的上帝視覺,有限的人,就接受了自己的有限,在無知中繼續行動。
這就是現在有人說的那句;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希望;不是了解一切才去生活,而是不了解一切都要嘗試生活。如果有人問:「XXXX 了,然後呢?」我們找到了一句更合適的回應:「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