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熱鬧無比相反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熱鬧無比相反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熱鬧無比相反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熱鬧無比相反詞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事實上,人與人相處是最困難的——遠難過人與孤獨的相處。 將幸福下注在別人身上,是極為危險的。終究你會發現,他人是一個相當大的變數,遠非你所能控制。兩個人相處,哪怕曾經說過一萬句好話,有時僅僅因為一句話說錯,一段關係當即破裂——這就好比走鋼絲,哪怕你就快到終點,一步走錯,則步入萬丈深淵。 這是因為...

  • 熱鬧無比相反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6 20:00:01
    有 3,673 人按讚

    事實上,人與人相處是最困難的——遠難過人與孤獨的相處。

    將幸福下注在別人身上,是極為危險的。終究你會發現,他人是一個相當大的變數,遠非你所能控制。兩個人相處,哪怕曾經說過一萬句好話,有時僅僅因為一句話說錯,一段關係當即破裂——這就好比走鋼絲,哪怕你就快到終點,一步走錯,則步入萬丈深淵。

    這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對於痛苦的反應比對幸福的反應劇烈得多。哪怕是輕微的摩擦,也會導致極度的不適,讓他們忘記以前的千種好,從而難受至極。而幸福的感覺並不會持續,相反的,長期的幸福感會讓他們感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一個人倘若不會獨處,那麼必將不能與他人相處。在自己掌握之下的都控制不好,跟他人打好交道更無可能。

    取自《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什麼》

    *********************************

    各位朋友,晚安:

    「我感覺一個人集中精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最愉快的,也是最充實的。哪怕是一邊聽音樂、一邊打掃,做一些類似很簡單的勞動,看著整個屋子從凌亂變成乾淨整潔,我也會覺得很快樂,很有成就感,更不用說當你寫好一篇文章、讀一本好書後,所帶給你的那種深遠綿長的愉悅感了。」

    我好認同這段文字描繪的愉悅,我也好喜歡這篇摘文提到,看到他人聚會感覺到溫暖的「錯覺」。我有類似的體會好久了,但作者幫我寫了出來。

    這就是閱讀好書的喜悅,那種喜悅是跟他人有了共鳴。這種喜悅是一種釋放,又似乎感覺有連結,即便正在獨處。

    祝願您,願意將幸福下注在自己身上,並且用心感受幸福,而非任由頭腦將幸福變得理所當然!

    .

    ps. 歡迎大家參與這本書的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39560522726898/

    *********************************

    【文/ 萬方中;夏至編著】

    我一個人生活了很多年,從初中到現在,一直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買衣服、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讀書、一個人睡覺。不過現在因為有了網路和工作的關係,每天需要和許多人聊天,已經做不到完完全全的「一個人」了,雖然我個人很討厭聊天、交際,很多時候覺得,跟人聊天,還不如一個人看看書、睡睡覺來得輕鬆自在,但是每個人都會被世俗所羈絆,這是沒辦法的事。

    事實上,我感覺一個人集中精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最愉快的,也是最充實的。哪怕是一邊聽音樂、一邊打掃,做一些類似很簡單的勞動,看著整個屋子從凌亂變成乾淨整潔,我也會覺得很快樂,很有成就感,更不用說當你寫好一篇文章、讀一本好書後,所帶給你的那種深遠綿長的愉悅感了。

    倘若做事的時候旁邊有人打擾,則會感到煩躁不安。或者整天都在這樣的情景下度過,則會感到時間在白白流逝,而我卻什麼都沒做。

    這種感覺有點像,當我們捏著手機逐個App到處翻時,雖然此時此刻你擁有得很多,身處在資訊的洪流之中,裡面那麼多新鮮好玩的資訊、那麼多看起來有趣的人,但仍舊會感覺空虛無比。

    而當我們沉下心來,不再受那些五花八門的資訊的誘惑,只選擇看一部電影、看一本書,反而會感到充實而快樂——由此可見,幸福經常和你擁有的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和你的注意力緊密聯繫在一起。當你的注意力集中時,人很容易感到幸福,當你注意力渙散時,是很難快樂起來的。而當有人在你身邊晃來晃去時,注意力是很難集中的。

    在讀大學的時候,經常一個人逛街買衣服,走著走著對面來一群同學,問我:「你一個人逛街喲?一個人也能逛街嗎?」然後得意揚揚的看看周圍的同學,意思是「你看,我這麼多同學陪著我,人緣多好。哪像你,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一對情侶秀恩愛,接著又來勸我:「你該找個女朋友了。」

    起初,我也會和普通人一樣,看到別人都是成雙成對,而自己形影相弔,忍不住顧影自憐。然後和他們一樣,勉強交了一些朋友,最後又不得不返回原點——畢竟,談戀愛也好,交朋友也罷,這些事情都是勉強不來的。

    我們剛剛接觸這個世界時,會拿眼睛去理解一些事物,從而被表象所迷惑。這種感覺有點像當我們走在繁華街頭,眼睛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但當我們真正逛下來,心裡又會告訴我們,今天真是空虛無比,無所事事。又有點像我們走進自助餐廳,眼睛又告訴我們,進入了一個大千世界,眼前的食物真是讓人眼花繚亂。然而真正挑下來,會發現自助餐其實只是看起來有很多選擇而已,實際上真正能吃的,也就那麼幾樣。

    當你看到別人都溫暖的聚在一起,而自己一個人時,眼睛又會告訴你,溫暖的都是別人的,這一切都與我無關。想著想著,心中難免覺得孤苦伶仃。事實上,這些僅僅是表象,所有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東西,都是背後默默付出的結果。

    你約人一起吃飯,表面上十分溫暖、熱鬧、溫馨,但事實上,代價極高。跟人一起吃飯,你要將就別人的時間、可能要將就交通工具,接送他(她)過來;點菜時,為了表示客氣,你還要將就著別人;完了還要糾結著誰買單;結束了,有時還要送人回家。我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你有沒有遇到過,我是經常遇到。我甚至還碰到過薪水是我的兩倍,每次都要我請客的。

    當然,你有可能不是請客的那個人,而是被請的。但凡有一點社會經驗的人,應該知道這樣一條道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所得到的,都是你付出後的結果。

    歸結起來,跟人一起吃飯,看起來很溫馨和睦,暖人的情景簡直要將「單身狗」融化。而事實上,在看不見的背後,全都是將就和妥協,與之相比,一個人吃飯所忍受的那些孤獨簡直可以不值一提。坐上桌就能吃,抹完嘴巴就能走,想幾點吃就幾點吃,當你想通了這些,一切就變得釋然了。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錯覺,覺得多人在一起吃飯會好過一個人,是因為當人在用眼睛看這個世界時,會篤定這樣的一條結論:我的幸福來自於他人,而非我本身。當他人在我身邊時,幸福正包圍著我——「其樂融融」,這個詞恰如其分的形容了我們的這種錯覺。

    事實上,人與人相處是最困難的——遠難過人與孤獨的相處。而將幸福下注在別人身上,是極為危險的。終究你會發現,他人是一個相當大的變數,遠非你所能控制。兩個人相處,哪怕曾經說過一萬句好話,有時僅僅因為一句話說錯,一段關係當即破裂——這就好比走鋼絲,哪怕你就快到終點,一步走錯,則步入萬丈深淵。

    從本質上講,這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對於痛苦的反應比對幸福的反應劇烈得多。哪怕是輕微的摩擦,也會導致極度的不適,讓他們忘記以前的千種好,從而難受至極。而幸福的感覺並不會持續,相反的,長期的幸福感會讓他們感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一個人倘若不會獨處,那麼必將不能與他人相處。在自己掌握之下的都控制不好,跟他人打好交道更無可能。如果你跟人一起出門吃飯談事敘舊,當作一種休閒活動無可厚非,但若為了一起吃飯而吃飯,那就顯得完全沒必要了,倒莫若退一步,享受好一個人的孤獨。

    .

    以上文字取自
    當你孤獨時,你能做些什麼:它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你屬於哪一種?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02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熱鬧無比相反詞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0-12 06:52:44
    有 78 人按讚


    台灣鄉土民情(一百零八)

    一蕊玫瑰一叢花,它的根深深釘在土中,不怕風雨不怕雪,堅強站條例沒怨嗟(台),它是島嶼的玫瑰花,在自己的土地,不怕日頭焰,不懼北風吹,堅定決意要開花,它是堅強的玫瑰花,永遠的玫瑰花。   

    流行歌謠最直接可以表達著人民的心聲,反映社會現狀,和不同的時代背景,唐山公過來台灣的初期,生活過的雖辛苦,精神上卻是消遙無比,因為早期的歌謠,比較樂觀,那時的歌謠大部份以生活做題材,比如天黑黑、草暝弄雞公、桃花過渡、丟丟銅,到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因為受了異族統治,台灣人受壓迫,奴隸,自導破碎,再加上抗日運動的失敗喪失了真多台灣的菁英份子,經過這段悲情歲月,台灣人驚荒、怨嘆、前途茫茫,那時流行歌謠的創作,充滿悲情、苦悶、無奈、哀傷、怨嘆,比如雨夜花、月夜愁、河邊春夢、心酸酸。   

    戰後的歌又閣無相同,日本人走之後,經濟蕭條,三餐不濟,生活苦悶,而當時流行歌謠偏重治民生問題,比如燒肉粽、酒矸通賣沒、補鼎補甕、三輪車夫,一些年輕人為了工作,離開故鄉和愛人,天南地北,兩地相思,所以創作了很多描寫相思的歌曲,比如望你早歸、孤戀花、思念故鄉,然後因為時代的流行,自由戀愛,情歌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不斷浮現出來,關仔嶺之戀、台灣小調、南都夜曲,這段時期是台灣歌謠發展作品最多的時期,想不到國民政府派兵鎮壓台灣,造成228慘烈浩劫,再度改變了台灣人的命運,那時政府推行國語,抵制本土文化,台灣歌被壓迫的奄奄一息,國語歌趁勢流行,日本歌次之,台灣本土文化僅存一絲氣息。   

    國民政府政策之下,台灣歌差點因此滅絕,加上那個時候,唱片公司為了賺錢,為了減少成本,全部改編日本歌曲,那時的台灣歌變成日本人的曲,台灣人的歌詞,本土的作家沒出路;曲沒人買,生活陷入困境,只好改送轉行,人材漸漸流失。

    一直到70年代,本土文化才又受重視,前後延續有10年的時機,到80年代,情況還算樂觀,但是進入90年代,因為東南亞偶像歌星進攻台灣市場,來勢洶洶,台灣歌因為較沒特色,沒新的創作,愈來愈喪失本土尊嚴,不是抄襲就是模仿別人,真正屬於自己創作又能聽的歌,沒幾首,一部台灣歌謠的歷史,歷盡滄桑,令人感慨。河流是城市的動脈,可比人類的血管,世界的大都市皆因為有河流經過,增加不少的光彩,亦因此繁榮發展,比如倫敦的泰唔士河,巴黎的塞納河,德國的萊茵河,多腦河,講到台灣台北有淡水河,台南有運河,高雄有愛河,可見大都市河流是不可缺少的美景。   

    台北因為有一條淡水河,培育出艋舺、大龍峒、大稻埕、台北變成了台灣的首都,淡水河的上游是大漢溪和新店溪,大漢溪過去叫做大嵙崁溪。   

    台北是一個盆地,像一個洗臉的臉盆,原本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住的地方,在西班牙和荷蘭佔領台灣的時候,台北是一個未開發的荒涼地帶,那時只有少數的漢人住在淡水河邊,種田補魚,鄭成功的時代,較為重視南部的發展。當時是重南輕北,現今是重北輕南,正好相反。   

    清朝時代,唐山公仔大陸移民台灣,發現台北新大陸,台北那時沒多少人,一切是未開發的景象,不比南部的發展,所以這批新的移民開始對台北開墾,台北的移民以泉州人為主,泉州人成群結隊,形成一股地方的新力量。   

    起初,泉州人是在淡水河舊的第一號水門,蓋了幾間草屋做為基地,後來移民的人愈來愈多,這個大溪口的地方變成一條市街,漸漸熱鬧發展,淡水河上亦常常能看到原住民的船,是平埔族做的獨木船,載著土產來與漢人交換日用品,原住民划的船叫做蟒甲(Mah Kah)   古早時代台北艋舺是一個熱鬧的渡船頭,因為平埔族在這靠岸做生意,所以艋舺因此得名,原本這是叫做淡水河邊,後來因為叫了習慣,變成了艋舺。   

    艋舺是平埔族的獨木船,艋舺亦是原住民語翻譯過來的,當時有一條街,叫蕃薯市,老一輩可能知道,這條街是現在的貴陽街二段,也就是寶斗里一帶,這條街是原住民和漢人交易的地方,原住民當時用蕃薯來和漢人交換日常用品,所以這條街叫蕃薯。   

    有一段歷史較不為人知,台北的新莊和艋舺隔一條淡水河,新莊比起艋舺還早發展,艋舺在開發之時,新莊已經很繁盛,後來因為大部份唐山來的移民,都集中台北艋舺,所以艋舺才後來居上,成為北部最繁榮的大都會,大家知道,過去的台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順序排名,顧名思義,艋舺是當時台灣第二大都市,光緒元年,台北府設在艋舺,艋舺很多人知道,但是也有很多人還不會寫,尤其這一代的年輕人,多數只知道萬華,萬華便是艋舺,艋舺也是萬華,問他們艋舺如何寫,許多人還真是不會寫呢!   

    艋舺和萬華差那麼多,有人一定很奇怪,艋舺那會叫做萬華,是什麼原因?其實,艋舺是艋舺,萬華是萬華,一個是古代的名,一個是日本人取的名。   

    縱貫鐵路,艋舺車站要通車時,日本人將艋舺改做萬華車站,“萬華”二字,日本人是根據佛經一句話“曼陀羅華”曼是寶島曼波的曼,佛陀的陀,四維的羅,華是華人的華,日本人取第一字曼,改做一萬二萬的萬,與取第四字華湊起來叫“萬華”,這便是萬華的由來。

  • 熱鬧無比相反詞 在 王政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2-18 03:27:46
    有 1,386 人按讚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要拍一部電影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要有一個值得拍的故事,或者一個值得拍的人.
    通常,除非是虛構的故事,否則,怎麼把真人真事的真人抽離?
    我認為"老師,你會不會回來"這個故事值得被拍成電影,但我卻對於這個人值不值得,或者說,需不需要,強烈的惴惴不安.
    所以我堅持,王老師這個人的前半生,特別是牽涉到原生家庭的部分,輕輕帶過,看過原著小說的人不要怪編劇,這是我的堅持,因為我的父母仍在,我希望將這個部分降到最低.
    我真心希望這個關於教育人的故事被看見.
    而不是只有這個人被看見.
    我希望教育的成分大於這個人.
    但我仍惴惴不安.
    從洽談,簽約,腳本,開拍,我的惴惴不安始終如影隨形.
    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最終無法完全感動我自已的原因.
    一般來說,電影的初剪不會讓外人看片,包括原著作者,因為沒有配樂沒有音效,但製片非常尊重我,讓我參與看初剪片,老實說,看完之後,我的惴惴不安更強烈了.
    這個人的色彩是淡了,但這個故事怎麼也沒拍出我期待的感動?
    更詭異的是,我唯一的感動,只出現在電影最後的幾分鐘.
    那虛構,或者說改編的幾分鐘.
    那份失落的感動,或許是因為害怕被教育圈批評吧!
    教育圈都知道,不可能正式教師第一年就談調動,不可能學生成績好就會考績加分,不可能考上研究所就可以調動,我必須承認我事先沒有再三確認台詞,拍攝中也沒有一直盯場,所以這些對話都是在電影拍攝完成後,第一次剪片完,我受邀看片,才提出的疑惑.
    跟製片通了很長的一通電話,排山倒海的訴說著我的不滿意,製片耐住性子,等我都說完了,才一一解釋.
    最多的答案是:這不是紀錄片,是商業片.必須考量觀影對象不是只有老師,而是更大一群的社會大眾.
    社會大眾不會明白教師介聘規則,不會了解教師積分來源,不會了解只有教育界才會了解的調動申請各種方式.
    我稍稍妥協,但仍要了初剪的片子,我希望再仔細看一次,然後列出希望修改調整剪輯的段落.
    我列了28點.
    製片親自帶著初剪片子南下爽中陪著我看,一一解釋.
    能夠刪去的,就刪去了.比如說:地震前,王老師不斷買零食糖果誘惑學生上課認真的畫面.
    我並沒有想過這樣做,我也沒有錢這麼做,即便為了戲劇感,我都堅持不要.
    比如說,王老師帶著水果去醫院探視地震受傷的學生,被學生吼罵離開.
    我並沒有這樣,我的學生也沒有這樣,即便為了製造衝突,我都堅持不要.
    比如說,地震後王老師改變教學,但是原始影片呈現的是更多更多上課提問,但全都是"課文填充"的提問,學生熱烈搶答的畫面.
    我的提問並不是只停留在這種低階層次,我的改變教學也不是這樣,即便這樣的畫面比較熱鬧,我都堅持不要.
    比如王老師纏著校長問調校,比如王老師計較著積分等等.
    諸如此類,刪剪了不少.
    能夠調整的,就透過配音、剪接、重拍等等方式調整.
    也因為再一次仔細的看了片子,所以才發現我忽略了很多製片及編劇用心安排的對話,比如對於班長跟阿肥解釋點數的意義、同學集資幫大仔換鞋子並要求他用功念書還點數、王老師解釋跳蚤市場不是要誘惑學生等等等,這些都是我事先要求劇情呈現的重點,其實製片及導演也都做到了,但因為我在看初剪片時,太聚焦在我不能釋懷的點,卻完全忽視了劇組的努力,我立刻也向製片道歉.
    當然,最遺憾的是我們全校師生一起入鏡,補拍國樂團獲得冠軍凱旋歸來的部分,沒有被我爭取成功放入正式電影畫面,而是以花絮呈現,我覺得非常遺憾跟抱歉.
    這部分,是我最終沒有被說服的地方,我仍耿耿於懷.
    這是以教育人的眼光來看.
    那麼,以原著小說讀者的觀點來看呢?
    2011年,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十一萬字的類自傳,幾乎是未經潤飾修改的原稿出版,那時的我,並沒有像現在一樣有一些知名度,這本書作為記錄自己人生的意義,大於對教育界發揮甚麼影響力.
    因為是自傳,所以在這本書的前半段,聚焦在我的成長歷程,轉折點是因為地震,因為學生的呼喚而留下,後半段則是留下來之後,我跟我的夥伴努力了什麼.
    這本書出乎意外的暢銷,第一刷7000本,兩天後就二刷.目前是三版28刷.
    這意味著超過20萬人買了這本書.
    這超過20萬人的感動絕大部分不僅是因為後半段著墨的我們在爽中的努力,更多的是因為前半段的我的成長、我的困頓、我的掙扎、、、,因此襯托出我的留下、我的選擇、我的信念、、、有多不容易.
    這樣的感動,是因為這樣的對比.
    我的意思是:即便不是王政忠這個人,任何一個這樣的對比,都令人感動.
    但我希望淡化這個人,淡化這段生命歷程.
    因為我的父母仍在.
    準確的說:是父親仍在.
    他是所有苦難的主因,不論我的,或是我的原生家庭的.
    書,即便再暢銷仍是小眾,何況暢銷是意外,但電影,需要宣傳行銷,在原著已經如此暢銷時,我不願意這些苦難這個原因變成行銷.
    這樣的堅持,讓閱讀原著小說的感動,在看電影的時候,失去了一大部分的支撐點.
    也就是我說的,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果抽離了大部分的真人生命歷程,這個生命力十足的真事就失去了原本最動人的基底.
    所以被原著小說感動的讀者,在這部電影中,需要更多的自我補足閱讀記憶,才能找到曾經的感動.
    也所以不曾看過原著小說但被老讀者帶進去電影院的觀眾,應該會被不斷提醒強調:書不是只有這樣,書更令人感動.
    我都明白,但,這是我的選擇.
    而且,我堅持.
    所以,我必須跟電影公司說抱歉,因為我的堅持,讓你們對於這部電影原本的期待無法完整,也因此委屈了你們犧牲更多原本可以主打的行銷賣點,讓這個原本在台灣就不大眾的故事題材,在宣傳上,更加舉步維艱.
    你們盡了全力了,是我不好,很抱歉.
    當然,也要跟原本對這部電影抱有高度期待的原著小說讀者說抱歉,讓你們的預期有落差,但我相信你們會接受我的堅持,電影裡消失的那些生命歷程,書裡文字有你們熟悉的答案,你們都知道的.
    無論如何,都謝謝你們成全了我的堅持:讓教育被看見,而不是這個人被看見.
    關於教育圈觀點,關於讀者觀點,這是我的回答.
    關於觀眾觀點呢?
    我的確被問了不少問題,但我只想公開回答下列這一個,其餘的問題,就請訊息我,如果我有時間,我就會回答你.
    為什麼2011年底就簽了電影合約,卻遲遲拖到2016年開拍?
    首先,就電影劇本編寫手法而言,必須是同一批學生在國中三年的變化,觀眾才會記得誰是誰,不可能找10批學生演員來演出書裡記錄的10年,而,要把這本書裡紀錄的我們在爽中10年的努力濃縮成3年,用110分鐘以內的影像呈現,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中間還有一年王老師要去當兵!連當兵快兩年都濃縮成一年退伍了,你看劇本有多難寫!當然,我前面提過的我的堅持,也讓劇本編寫的難度更高.
    其次,我希望在爽中發展到一定水準時才拍攝上映,而不是透過電影為爽中宣傳招生.這一點,我們做的還不錯,電影在2017上映時,爽中的學校經營已經很不錯,許多因為看了電影親自跑到爽中來參觀的熱血觀眾,都會有"哇!學校經營的比電影裡拍攝的狀況還棒ㄟ!"的驚呼,這一點,讓爽中更加分.
    最後,則是電影版權的轉手問題,2011年原本是楊登魁先生的公司跟我簽約,後來因為楊先生的意外過世,所以公司改組,版權由郭木盛先生重新取得.我得非常謝謝郭大哥的堅持,因為在楊先生過世,公司改組時,電影拍攝這件事我已經完全擱下,放棄簽約,是郭大哥一路堅持,多次到爽中拜訪溝通,最終才又重啟電影拍攝工作.

    好的,要寫到最後了.
    電影已經下檔了,二輪片也播過了,今天,有線電視台也播了,我的惴惴不安也可以放下了,所以我選擇在今天寫下我一直放在心裡,想跟大家說的事.
    有多少人的生命故事能被拍成電影?
    我真心由衷感激.
    謝謝郭大哥,沒有你就沒有這部電影.
    謝謝過去到現在的爽中夥伴,沒有你們就沒有這部電影的故事.
    謝謝一路支持守護著爽中的鄉親父老們,沒有你們,我們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其實,我特別要說的是電影裡那個廟的主委就是廖爺爺廖奶奶的化身,看過書的都知道,是他們老人家在爽中國樂團最困頓的時候支撐著我們,哪裡有主委主動到學校捐錢這麼簡單的事?沒有!只有他們四處奔波為我們牽線籌措資源,他們才是庇佑我們的那個力量.
    謝謝是元介,雖然在我的堅持下,你失去了可以更戲劇化演出的著力點,但你的用功與認真,讓王老師仍然保有我希望傳達的形象.
    謝謝劇中的學生演員,雖然921地震離你們很遠,但大多數是素人演員的你們,已經盡了全力詮釋了那個年代,我的那些孩子純真卻強韌無比的生命力,即便有影評人挑剔了你們圍繞著王老師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那些片段顯得僵硬,但我不忍苛責,你們沒有經歷過那些創痛,但你們的確盡力投入揣摩了.
    謝謝真實生活中的爽中的學生,雖然這部電影始終沒有完全感動我,但,仍有幾個片段,會讓我淚流.
    爽中重建落成,學生搬著桌椅,畫面空拍的時候.
    學生擠在王老師辦公桌前背誦語文,王老師扒著便當的時候.
    學生集資換球鞋的時候.
    國樂團全國賽的時候.
    是的,只有那些真實的你們與真實的我的生命歷程重疊的畫面,才會讓我感動不已.我唯一一次在映後出席說話淚崩,就是不小心看見那最後的5分鐘,雖然畫面呈現的是虛構的穿越時空虛實穿插,在我腦海裡,卻是我們一起走過的那20年,真真實實的辛酸甜美交錯的20年.
    當然,你們一定也知道,創立國樂團參加比賽,並不會讓我可以申請調校,相反的,在我曾經挫折沮喪想要離開的時候,這反而成為我走不開的原因之一。

    終於,最後的最後了.

    有多少人的生命歷程沒有機會被拍成電影?
    這也就是我答應簽約拍攝的原因.
    看過書或者認識我的人,都應該可以感受到,我從未消費九二一,消費偏鄉,或者,消費如同我一般歲歲年年月月日日守著教室,守著學生的老師夥伴們,連起心動念都沒有.
    我原本只是想記錄我自己的某一段與學生們,與校內夥伴們一起走過的人生歷程,後來感受到了這一段紀錄的文字的確鼓舞或慰藉了在台灣許多不知名的角落的老師們,他們如我們一般,落腳在某一塊土地,安定在某一個校園,然後播種深耕.
    無論後來是否離開,那段曾經用心經營過的師生情感,始終真真切切雋刻在彼此生命中的某一段章節.
    無論是長或短,始終是一段生命影響生命的歲月.
    更後來,有更多老師以外的百工百業也從這一段我的生命歷程紀錄裡獲得力量,他們看見了自己雖然身處不同場域,但同樣在面對生命中許多無可違逆的困境時,跌倒了,掙扎著再站起來,拍掉身上的泥巴,然後,再拉了身邊的誰誰誰一把,一起站起來.
    因為這樣的感動,所以有了這部電影.
    我一直記得前年(2016)五月開拍記者會,偌大的現場只有屈指可數的媒體到場,一年過去,去年(2017)七月的第一支預告片意外在一個禮拜內吸引超過一百萬點閱率,八月的媒體試映會獲得一致好評,九月的上映記者會影音平面網路媒體塞爆會場以及未上映就吸引超過400場的包場。
    我們真實感受到有這麼多人關注、喜歡及推薦這部雖然平實卻動人、小品卻溫暖、淡然卻勇敢、明知會落淚卻仍然淚流不止、來自教育卻觸動百工百業、描述一個老師卻投射千萬你我生命故事的電影。
    謝謝所有走進戲院的朋友,謝謝你們願意從關注變成行動、從心動變成入座, 電影上映的那幾天,我在學校遇到兩個特地回鄉走走的中年人,他們都是中寮人,但離鄉工作許久,因為這部電影,他們回到久違的故鄉,他們的老家在921地震中倒了,沒有重建,他們離開了傷心的地方,但因為看了這部電影,終於再次回家。
    我也記得在出席某場映後座談時,在樓梯間遇到一個坐著輪椅的婦女,他認出我來,拉着我的手,淚流滿面,她說他在地震時失去雙腿,辛苦的生活着,她從沒有放棄,但偶爾會沮喪,這部她看了三次的電影,讓他更有力量推着雙輪,繼續迎向人生。
    中寮不一定是你的故鄉,也不是我的故鄉,我只是因緣際會落腳在這個異鄉,因為一場地震,讓我發現生命與工作的價值。我知道我也許不會再回故鄉,每個故鄉或許都是流浪的起點,但我知道我不會再離開這裡,這個異鄉,是我流浪的終點。
    你不一定經歷過921地震,我也沒有在921時失去我的軀體的任何一部分,我只是在那一聲聲「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呼喚裡,看見一顆顆需要修補的心,我知道失去的或許不會重來,但愛與希望會讓孩子看見未來,我知道我或許可以選擇為了成就自己的人生而轉身離開,但是,學生,讓我明白老師為什麼存在。
    你也有自己的故鄉,或許這部電影,會讓你想起久違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也有自己的選擇,或許這部電影,會讓你更明白你為了什麼而存在。

    這是我最後一次為這部電影說話,我其實不是很習慣這樣為自已說話,過去20年,一直到此刻,老師一直都在,沒有離開,這,才是我一直在說的話。

    真的,我只是一直很認真很認真做著我這一生最愛的事.

    就如同我在每一場演講最後,都會說的這幾句話:
    我是2008年POWER教師全國首獎,2011年SUPER教師全國首獎,2014年師鐸獎全國獎,我是台灣唯一個三項全國首獎的老師.
    但這本書,這部電影在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最大的獎,一個無可取代的獎.
    那個獎就是:我是個老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