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況轉播 #用台灣玉米做塔可
「午安,我跟Long的新餐廳要開幕了,想邀請你來試試味道。」
二週前,「山男」的老闆王一山 @wish1206 傳來這樣的訊息。MUME的前副主廚和前主廚要一起開餐廳?怎麼發生這麼有趣的事情呀!
我什麼問題都沒問,到了現場,才知道賣的是塔可(taco...
#食況轉播 #用台灣玉米做塔可
「午安,我跟Long的新餐廳要開幕了,想邀請你來試試味道。」
二週前,「山男」的老闆王一山 @wish1206 傳來這樣的訊息。MUME的前副主廚和前主廚要一起開餐廳?怎麼發生這麼有趣的事情呀!
我什麼問題都沒問,到了現場,才知道賣的是塔可(taco)。一盤一盤塔可從廚房現身,五種奔放的口味輪番上陣:油封豬肉與綠莎莎醬、台灣產墨西哥辣椒jalapeño ,香料醃豬肉與鳳梨,烤牛肋條與番茄莎莎醬(pico de gallo),煎牛舌與酪梨莎莎醬,墨西哥絞肉與脆皮塔可(puffy taco),一時之間辛香酸鹹大鳴大放,全給軟厚粗礪的玉米餅(tortilla)襯托著,還聞得到玉米香。
這些玉米餅,可是用台灣玉米做的。
故事是這樣:在台北101經營「Salt & Stone」的Long @long_xiong ,一直有為Salt & Stone再租一個地方的念頭,某天他逛到通安街這個招租中的店面,一見鐘情,還沒想好要做什麼的時候已經動手簽約了。一山也想在山男附近再開一間店,而且賣塔可,他始終覺得台北欠一間用心製作的塔可店,本來看上了山男同條巷子的一間店面,卻被捷足先登。
Long就跟一山說:嘿,你要不要來看看我租的新店面?一山則跟Long說:嘿,不如我們來賣塔可?
#MASA 就這麼誕生了。
#玉米麵團的台灣應用
MASA作為店名,不是日本姓氏,而是製作墨西哥玉米餅不可或缺的玉米麵團(masa de maize,也直接稱作masa)。玉米之於墨西哥,有如稻米之於台灣,玉米麵團則是墨西哥飲食的基礎,許許多多以玉米製成的食物,諸如玉米餅(tortilla)、玉米粽(tamale)、玉米厚餅(gordita)、玉米糊(atole),都是從玉米麵團變化而來。
「你怎麼做masa?」這是我見到一山問的第一個問題。在台灣買得到進口的墨西哥玉米麵粉(masa harina),如果一山這麼回答我,我可以理解,但他與Long果然志氣高,沒抄如此懶惰的捷徑。
一山捧著一包真空包裝的玉米粒,眼神充滿父愛地說:「這是我的寶貝。」MASA採用「十甲有機農場」栽種的硬質玉米「明豐三號」,從完整的玉米粒開始自製玉米麵團。
不是任何玉米粉都能揉成玉米麵團,玉米必須經過鹼化,使其澱粉糊化、脂質皂化、細胞壁的半纖維素轉化成可溶性膠,才能聚合成麵團。這個過程叫做「鹼法烹製」(nixtamalization),是將玉米浸泡在含有氫氧化鈣(熟石灰)的鹼性溶液裡,並且加熱烹煮,再洗去玉米的外皮,得到的玉米核稱為「hominy」,將hominy攪碎即可製成玉米麵團(masa),將玉米麵團乾燥再打成粉,即是玉米麵粉(masa harina)。玉米麵粉加水還原和成麵,就能做成玉米麵團。
經過鹼法烹製的玉米,不僅較易磨碎,還能析出玉米含有的維生素B3,更有營養價值。上千年前的中美洲人就是這麼食用玉米,他們用草木灰或石灰製成鹼水來鹼化玉米,讓玉米成為人類能有效吸收的主食,並且不會得糙皮病!
以上一整套源自中美洲的玉米論述,一山與Long打算用台灣玉米來實現。在MASA,他們將目前使用的明豐三號玉米以鹼水浸煮,洗去玉米皮後,攪碎,加入水、豬油、鹽巴調味,再用kitchen aid打成玉米麵團(masa),塑形成圓餅狀,以鐵板煎烙,即完成玉米餅(tortilla)。
用台灣玉米製成新鮮玉米麵團與玉米餅,MASA很可能是台灣首例。
#玉米可以有更多商業應用
台北通安街已經有人氣漢堡店、人氣咖哩店,在這街區新增一間塔可店,Long認為在生意上是可行的。
「台灣應該要有一間認真的塔可店。」一山憶起以前在美國工作時,下班後吃份塔可再回家的滿足感。他與Long也提到Noma前甜點主廚Rosio Sanchez在丹麥開的塔可店「Hija de Sanchez」,在那裡,玉米麵團可以幻化出各種形態,注入摩登的精神與個人的創意。他們認為,台北也可以做到。
「台灣玉米自產只有4%;在台灣,玉米用途大部份是做飼料、做零食。玉米為什麼不能有更高的商業價值?」
王一山認為,在台灣,玉米應該可以有更多商業應用,有需求就會有生產。MASA也許可以成為一點點助力。
未來,Long與一山希望MASA可以推出更多玉米料理,不只是塔可,玉米粽、炸塔可(tostada)、玉米捲餅(burrito)、起司餡餅(quesadilla),等等等等,都能端上檯面。
初起步,他們先做塔可試試水溫。
「就像是吉他手,我們先彈幾首經典老歌,讓大家知道我們會彈吉他。」
MASA
台北市大安區通安街48號
#masa #taco #taipei #taipeieats #eeeeeats #台北美食 #塔可 #selftaughtgourmet #selftaughtgourmet_taipei
熟石灰加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食況轉播 #用台灣玉米做塔可
「午安,我跟Long的新餐廳要開幕了,想邀請你來試試味道。」
二週前,「山男」的老闆王一山傳來這樣的訊息。MUME的前副主廚和前主廚要一起開餐廳?怎麼發生這麼有趣的事情呀!
我什麼問題都沒問,到了現場,才知道賣的是塔可(taco)。一盤一盤塔可從廚房現身,五種奔放的口味輪番上陣:油封豬肉與綠莎莎醬、台灣產墨西哥辣椒jalapeño ,香料醃豬肉與鳳梨,烤牛肋條與番茄莎莎醬(pico de gallo),煎牛舌與酪梨莎莎醬,墨西哥絞肉與脆皮塔可(puffy taco),一時之間辛香酸鹹大鳴大放,全給軟厚粗礪的玉米餅(tortilla)襯托著,還聞得到玉米香。
這些玉米餅,可是用台灣玉米做的。
故事是這樣:在台北101經營「Salt & Stone」的Long,一直有為Salt & Stone再租一個地方的念頭,某天他逛到通安街這個招租中的店面,一見鐘情,還沒想好要做什麼的時候已經動手簽約了。一山也想在山男附近再開一間店,而且賣塔可,他始終覺得台北欠一間用心製作的塔可店,本來看上了山男同條巷子的一間店面,卻被捷足先登。
Long就跟一山說:嘿,你要不要來看看我租的新店面?一山則跟Long說:嘿,不如我們來賣塔可?
#MASA 就這麼誕生了。
#玉米麵團的台灣應用
MASA作為店名,不是日本姓氏,而是製作墨西哥玉米餅不可或缺的玉米麵團(masa de maize,也直接稱作masa)。玉米之於墨西哥,有如稻米之於台灣,玉米麵團則是墨西哥飲食的基礎,許許多多以玉米製成的食物,諸如玉米餅(tortilla)、玉米粽(tamale)、玉米厚餅(gordita)、玉米糊(atole),都是從玉米麵團變化而來。
「你怎麼做masa?」這是我見到一山問的第一個問題。在台灣買得到進口的墨西哥玉米麵粉(masa harina),如果一山這麼回答我,我可以理解,但他與Long果然志氣高,沒抄如此懶惰的捷徑。
一山捧著一包真空包裝的玉米粒,眼神充滿父愛地說:「這是我的寶貝。」MASA採用「十甲有機農場」栽種的硬質玉米「明豐三號」,從完整的玉米粒開始自製玉米麵團。
不是任何玉米粉都能揉成玉米麵團,玉米必須經過鹼化,使其澱粉糊化、脂質皂化、細胞壁的半纖維素轉化成可溶性膠,才能聚合成麵團。這個過程叫做「鹼法烹製」(nixtamalization),是將玉米浸泡在含有氫氧化鈣(熟石灰)的鹼性溶液裡,並且加熱烹煮,再洗去玉米的外皮,得到的玉米核稱為「hominy」,將hominy攪碎即可製成玉米麵團(masa),將玉米麵團乾燥再打成粉,即是玉米麵粉(masa harina)。玉米麵粉加水還原和成麵,就能做成玉米麵團。
經過鹼法烹製的玉米,不僅較易磨碎,還能析出玉米含有的維生素B3,更有營養價值。上千年前的中美洲人就是這麼食用玉米,他們用草木灰或石灰製成鹼水來鹼化玉米,讓玉米成為人類能有效吸收的主食,並且不會得糙皮病!
以上一整套源自中美洲的玉米論述,一山與Long打算用台灣玉米來實現。在MASA,他們將目前使用的明豐三號玉米以鹼水浸煮,洗去玉米皮後,攪碎,加入水、豬油、鹽巴調味,再用kitchen aid打成玉米麵團(masa),塑形成圓餅狀,以鐵板煎烙,即完成玉米餅(tortilla)。
用台灣玉米製成新鮮玉米麵團與玉米餅,MASA很可能是台灣首例。
#玉米可以有更多商業應用
台北通安街已經有人氣漢堡店、人氣咖哩店,在這街區新增一間塔可店,Long認為在生意上是可行的。
「台灣應該要有一間認真的塔可店。」一山憶起以前在美國工作時,下班後吃份塔可再回家的滿足感。他與Long也提到Noma前甜點主廚Rosio Sanchez在丹麥開的塔可店「Hija de Sanchez」,在那裡,玉米麵團可以幻化出各種形態,注入摩登的精神與個人的創意。他們認為,台北也可以做到。
「台灣玉米自產只有4%;在台灣,玉米用途大部份是做飼料、做零食。玉米為什麼不能有更高的商業價值?」
王一山認為,在台灣,玉米應該可以有更多商業應用,有需求就會有生產。MASA也許可以成為一點點助力。
未來,Long與一山希望MASA可以推出更多玉米料理,不只是塔可,玉米粽、炸塔可(tostada)、玉米捲餅(burrito)、起司餡餅(quesadilla),等等等等,都能端上檯面。
初起步,他們先做塔可試試水溫。
「就像是吉他手,我們先彈幾首經典老歌,讓大家知道我們會彈吉他。」
MASA
台北市大安區通安街48號
熟石灰加水 在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 - 歐北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歐北來在地特蒐:點廢殼成金—嘉義海風藝術營】2020/7/4~8/28
台灣有一小塊地方很神奇,那是最難界定的一塊「活」國土,因為它每天移動20公分,每年移動60~70公尺,那正是靠近嘉義東石的西側外海的一片沙洲——外傘頂洲。
它原本位於台灣雲林縣臺西鄉外海,但隨著沿岸流及東北季風的影響,不斷往西南方向飄移,也逐漸往台灣靠攏,預估2060年將會和台灣的土地連結在一起,但屆時你可能也再也沒有機會看到它,由於攔砂壩的影響,外傘頂洲的土地正不斷地縮減,可能在2028年就從「移動的國土」變成「消失的國土」,沒入到海下。
那天我們搭了近一小時的船程,踏上這個一望無際的沙洲,你實在很難想像,過去這裡居然曾居住近千人,沿著島的中線生活著,風吹砂自然形成的沙丘,竟能高達2、3樓層高,因而能蓄水,往底部隨手一挖便有淡水可飲用;他們有如「海上吉普賽人」般,靠著自己搭建竹子跟茅草為房,以討海與養蚵維生,時不時連海豚也成了島上的糧食來源之一,更不可思議的是島上還有賣涼水的雜貨店、藥鋪等等⋯⋯該有的都沒少。
從這樣偏遠的一小塊沙洲開始,4、5千座的蚵棚造就嘉義沿海經濟發展的榮景,在年產量20萬噸蚵殼產業中,這裡就佔了全台養殖產業的1/4,位居全球第六位。
在榮景的背後,卻是堆積如山的廢棄蚵殼,即使有工廠在清洗回收少部分蚵殼,好讓它們再度回到養殖業中再利用,卻年產出量約在10至14萬噸的蚵殼,數量過於龐大,經常被當成廢棄物隨處倒置,造成環境的髒亂與可怕的氣味,有礙觀瞻外,甚至還影響海岸線生態。
要怎麼處理?一直是當地頭痛的問題,今年 工研院串連許多業者、台灣美學職人,不斷地深入研究,終於找到蚵殼的新出路!
#點廢殼成金
蚵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碳酸鈣在高溫下,會生成二氧化碳與氧化鈣,他們發現加水變成熟石灰後,再吸收二氧化碳就能變成不溶於水且質地堅固的碳酸鈣,便可用於建材填充物及油漆、塑膠膜等應用,還可結合在藥錠中。
過去碳酸鈣的來源都是從大理石直接磨成粉末,但開採石材必須挖山取礦,影響山林生態,如今若能將廢棄蚵殼轉化再利用,預計1年可回收5萬公噸的量,不僅解決蚵殼的廢棄處理問題,還能補齊這項原料缺口,同時也為農漁業創造嶄新的商業模式,改善蚵農的收入,達到循環經濟的功效!
#兼具實用與美感的海風藝術營
除此之外,製成的「蚵粉」透過設計加工後,也能變成為各式各樣實用且具有美感的生活用品,這次嘉義的「 承億文旅 ✕ 工研院 ▎海風藝術營」也就因應而生。
今年七八月,工研院特別邀請三位工藝職人: 蒔和造物工作室的王芷琳、 南方設計的江玉婷和 翌耕工作坊的沈家伊,在每週末於 承億文旅 桃城茶樣子駐點,舉辦藝術工作坊。
他們利用蚵殼粉的特性,分別與水庫淤泥、藍染、手工肥皂作結合,取代原先材料中化學媒材,轉化為生活中的實用小物。邀請旅客們來一趟蚵的旅行,從「 移動的國土」認識蚵的誕生,並且入住「 #2019全台最美飯店」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欣賞系列特展的同時,還能品嚐館內「 隨處樂料理廚房」的季節限定鮮蚵風味料理。
#蚵殼質感瓶器
擅長在不同媒材進行雷射切割、雕刻的王芷琳,對於各種媒材的應用使用十分有心得,此次她選用同樣為廢土再利用的「水庫淤泥」,將蚵殼粉與其碎片,取代傳統水泥製作中會加入的砂石,來強化結構,與瓶器結合,製成美麗的桌上小夜燈。
#蚵藍染方巾
藍染職人江玉婷分享,藍染雖然是天然植物染,但是會需要添加化學鹼劑,使用過後若無妥善處理,會造成環境的污染,這次將蚵殼粉取代原先在藍染所需的鹼性成分,利用蚵殼不規則的特性來創作不同的圖案,讓嘉義東石國小的師生們驚呼從來沒想過原來蚵仔可以這麼有趣與美麗,製作的過程也可以如此環保又令人安心。
#蚵殼奈米抗菌造型皂
沈家伊則是因蚵殼經高溫處理後,及具有天然的殺菌效果,把蚵殼粉加入肥皂原料之中,製作天然殺菌手工皂。
#主題特展
除了工藝職人們的作品,還有由聯合南臺科大創新產品設計 王文雄 (Bear Wang)教授帶領研究所一年級學生,以「開放生態互利共生為理念透過美學共享、供應廠與美學職人合作新鏈結」,進行各式各樣以蚵為主軸的創意發想,做出有趣的新產品,於桃城茶樣子一樓大廳的主題特展共同展出。
#活動報名由此去: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zSt0US1ReFsc2vdS72EXrwr3nm0ukehSMieIsBxhbbALy-Q/viewform
#嘉義海風藝術營
#工研院
#產業生態
#台灣美學生態職人
熟石灰加水 在 胡子Huz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我們更新了國中所學的經典化學反應式!
CaO+H₂O=Chicken!
哈哈哈想不到國中做過的實驗,長大竟然拿來烤雞XD
而且居然真的烤的熟XDD
#胡子Huzi #胡思亂搞 #生石灰加水 #烤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