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照腸鏡割痔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照腸鏡割痔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照腸鏡割痔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照腸鏡割痔瘡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陳安儀的窩心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年我過了一個「最痛的母親節」。上上週六,我終於下定決心,去做了雷射微創手術,了卻我的心腹大「痣」。 大概是遺傳,再加上從小喜歡蹲茅廁讀書,所以我從很年輕開始,就身懷大「痣」了!懷第二胎時因為便秘+腹壓,痔瘡變得很嚴重,懷孕期間常常坐在馬桶上,為了每日「大」事而面紅耳赤、痛哭流涕。 產後狀況緩解...

照腸鏡割痔瘡 在 Jessi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3 08:31:56

敲碗的無痛腸胃鏡的心得來了~~ 不知道要放啥放我妹的合照😌 因為這次胃不舒服了好久,吃藥也還是痛就決定去做腸胃鏡檢查 爬了很多家的評價還有價格,價格大醫院都比較貴,約快一萬。 而我在診所做的價格是瀉藥500元+麻醉腸胃鏡約6.7000 腸胃鏡都差不多5.6000~一萬初這價格區間 安排了假日的下午3...

  • 照腸鏡割痔瘡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8 19:51:43
    有 1,061 人按讚

    今年我過了一個「最痛的母親節」。上上週六,我終於下定決心,去做了雷射微創手術,了卻我的心腹大「痣」。

    大概是遺傳,再加上從小喜歡蹲茅廁讀書,所以我從很年輕開始,就身懷大「痣」了!懷第二胎時因為便秘+腹壓,痔瘡變得很嚴重,懷孕期間常常坐在馬桶上,為了每日「大」事而面紅耳赤、痛哭流涕。

    產後狀況緩解,醫生也覺得不算嚴重,所以當下就沒有「痣在必行」去處理,一拖就拖了快20年。

    我父親開過很多次痔瘡手術。我記他術後上廁所、「有痣難伸」的狀況,讓我對於痔瘡手術觀感不佳,一想到要臥床半個月,日日「大」驚失色、「大」呼小叫,就不免退避三舍。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始終默默忍耐著。直到情形越來越嚴重,我很擔心影響到我暑假帶營隊的品質,才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去整修「門」面。

    沒想到看醫生的過程卻一波三折。上次在《醫師好辣》遇到的女醫生門診全滿,下次約診要到六月底;我查了幾間附近大醫院的門診時間,又都無法配合,於是我改而上網去找能做微創手術的診所。

    咦,奇怪了,網路上找到的雷射痔瘡手術治療,竟都是醫美診所,而且全都要自費。電話諮詢了一下,都在四萬元上下,但是號稱隔天就可以正常作息、不必住院。好吧,就衝著這一點,自費就自費,我打電話問了我的醫療保險,確認可以幫我負擔一些之後,我最後便選了一家可以立刻看診、專門做痔瘡的診所。

    然而,就在我打電話預約時,阿宏頻頻對我搖手,給我看網路上一堆爆料新聞,叫我換一家。我仔細閱讀,還好大多是財務糾紛(自費手術一天做五個,一個月就入帳好幾百萬,果然「痣商高」呀!)而非醫療糾紛。雖然院長本來是「眼科」醫生,從「上」轉到「下」,轉行轉得有點大;不過反正都是「眼」嘛!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手術,我想應該沒差,於是我還是去了。

    醫生很有耐心,光是手拿直腸模型道具,分析「便便」型態,就足足講解了半個小時,臉不紅氣不喘。原來,「便便」也有品質高下之分,理想的💩要飽和70%水分,能夠成形、又卻能一半浮於水,才是「好便」,不容易傷害腸道喔!

    然後醫生又很仔細的說明內痔、外瘡和血栓的處理方式,以及日後的照顧。衛教完畢之後,於是我就硬著頭皮,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躺上手術檯了。

    醫生問阿宏要不要進手術房觀看?我立刻堅決拒絕。夫妻之間雖然沒有什麼秘密,也無需如此「坦然以對」吧?更何況阿宏怕血,等一下暈倒了我還要照顧他,免了!免了!

    躺上手術檯之後,布簾把我的下半身和醫生隔開。在我的枕頭旁邊有一個螢幕,醫生用肛門鏡檢查內痔時,我可以自己清楚看見患處的狀況。開始前,醫生問我要不要先打麻藥?我猶豫了半晌,於是醫生說先試試看,就直接開始了!

    肛門鏡是個可以轉動的雙層金屬小三角錐,內外層有洞孔可以固定檢查部位。外型看起來小巧玲瓏,但是比照要「進出」的部位,還是「大巫」見「小巫」!而且還得「進出」處女地四次!疼痛也就不言可喻。

    最後我決定直接進行手術,還是少不了四針麻藥,早知道剛剛就一次打完、早死早超生啦!要知道麻醉針打在那麼敏感、脆弱地方,好比千萬大軍殺入老弱婦孺之家,完全沒有抵抗能力。那種痛,還真是找不出適當的比喻來形容啊!

    打完麻醉之後,手術過程倒是沒什麼感覺了。十分鐘之後,護士先給我看處理完的「血栓」,只見兩個指甲般大小的血塊,醫生說那就是讓我不舒服的最大「元兇」。

    最尷尬的是,一邊手術,醫生還一邊跟我聊天,然後很阿莎力的說算我三萬五就好。兩腳開開躺在那兒任人宰割的我,哪敢討價還價?哼哼嗨嗨痛得兩手掌都掐出指甲印來了!只好乖乖稱謝。

    下了診療檯,兩腳禁不住發軟。回家之後還有很多麻煩事:2-3小時溫水泡盆、各種吃的、抹的、塞的藥劑,還有我最害怕的「大大」問題:很怕看到揭開馬桶蓋一缸血怎麼辦?護士倒是教了幾個預防痔瘡復發的妙招。因為痔瘡是靜脈曲張,所以要減少直腸的壓迫、刮傷:

    首先,如廁「大大」不能超過五分鐘,用力不可超過一分鐘。坐在馬桶上不要「正襟危坐」,而要輪流左右抬屁股,才能減輕直腸壓力;再者上大號切忌「一鼓作氣」,速度太快容易刮傷腸壁,而要練習「收放自如」,分次完成;最後還有就是一天要喝(體重*40)CC的水:起床600cc,上午、下午喝完1800才夠。另外還要多吃香蕉木瓜蘋果、不要吃芭樂籽;堅硬的堅果一定要咬碎成泥;不菸、不酒、少吃辣,這樣才能常保直腸健康。

    回到家,很虛弱的躺在床上。趁兒子女兒噓寒問暖,我鄭重警告他們:千萬別在馬桶上看手機,上大號不能超過五分鐘;還有一定要多吃蔬果、多喝水。

    術後我睡了兩天,然後照常上課。雖然外人看不出來,然而久站會讓痔瘡的傷口、末梢血管充血,疼痛不舒服。但是幸運的是,疫情竟在此時爆發,我平白撿到兩週假期,趕快好好乖乖的回家每天躺著不動。

    至於我的減肥計畫,只好暫時中止,因為半個月不能運動,不能施力,一切等傷口癒合再說啦!

    倒是阿宏,擔起了每天煮健康餐的工作,伺候我這個「痔」消公主,呵呵🤭辛苦他了!

    開刀之後,我才知道好多身邊女性都有這個毛病,呼籲大家平日要保養直腸,注意飲食,不要諱疾忌醫,才能常保健康喔!

  • 照腸鏡割痔瘡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1 20:49:38
    有 1,702 人按讚

    外科醫師的角色。

    我服務的機構是一級外傷中心,所以無論是設備或是治療方式,一定是依照國際期刊或指引,用最新最尖端的方式進行。很多其他醫院無法處理的病人,會轉到我們這邊來;很多複雜與高難度的手術,也只有這樣等級的醫院才能提供。

    前幾天的門診,有個老太太一跛一跛進診間,左腳大拇趾痛了好幾天,鞋脫掉一看發現腳趾整個腫起來,趾甲縫都已經化膿了。

    「醫生!拜託,我的『凍甲』好痛!」

    「要把趾甲邊緣剪掉拔掉喔。」我看了傷口一眼。

    「好好好!上次診所的醫生也是拔掉,馬上就好多了。」

    「幫我準備外科器械。」我回頭告訴護理師,我需要的東西。簡單消毒麻醉之後,就在診間完成了這個拔趾甲的小手術。

    「你的服務範圍真廣!有的醫生會嫌麻煩不處理這種東西,或是叫病人去掛急診。」門診護理師事後跟我說。

    「這真的是舉手之勞的小手術而已啦~我很多年前在鄉下服務過,那邊的外科門診真的是『外科』門診,各式各樣你想的到想不到的『外科』問題都有,一個診可能要拔五六個『凍甲』。」聊到這裡,突然想到以前的那些經驗。(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基層醫療院所的「外科」業務,還包括「皮膚」與「泌尿」科~~)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在講人生每個時間點,都有它的任務與里程碑。其實我想談的倒不是我多麼順遂,想強調的是「人生不該走冤枉路」,每一段經歷都應該有些收穫,或許過程是痛苦的,但回頭來看還是值得。

    我在醫學中心完成訓練之後,主治醫師階段去過各層級的院所服務,包括社區醫院或地區醫院,我曾在北港值過班(還在那邊開了一堆刀~~)、在虎尾、草屯看過門診....

    跟尖端醫學中心比起來,能做的事當然差得多。可是也就因為在這麼基層的機構服務,或許我開不了最新最高級的大手術,反而可以更全面地服務病患,補足自己行醫過程中缺少的那一塊,當一個完全外科醫師。

    有個老伯來門診看香港腳,當我表示要幫他轉皮膚科時,還被他抱怨:「啊你做外科,不會看喔?」後來發現,這類病人來掛外科還真不少,多看幾次之後,就知道要開什麼藥了~~

    很多住院醫師不相信,我會開痔瘡和割包皮,或許刀法比不上大腸直腸科與泌尿科那麼熟練,但技術上要完成這個手術不是問題。這些都是我在基層醫院學會的,有個比我資深許多的老醫師,手把手帶著我做。當時他還唸我:「年輕人開刀越來越專精是沒錯,可是基本能力要有,小地方沒辦法讓你選病人選刀。」

    某天在鄉下醫院值班,臨時有台緊急手術,事出突然也沒辦法幫病人轉院,我只能用很克難的手術器械,和一個護理師硬著頭皮開進去~(這種手術在醫學中心多的是,而且我們都用腹腔鏡來進行,當我回頭用開傳統開腹手術完成時,突然覺得技術有另一層領悟。)

    無論處在什麼層級的醫療機構,外科醫師的角色都是服務病患,當我們追求最新最尖端的醫療之時,反而忘掉最基本的能力。

    回想過去那幾年,或許沒有大醫院大醫生的意氣風發,但也是另一番風景。

  • 照腸鏡割痔瘡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2 12:30:08
    有 125 人按讚

    【老人科睇人】
    口述:郭志銳醫生
    文:陳曉蕾

    英國在二、三百年前主要由醫生上門看病人,只有流落街頭的老人、病人、精神病人等,才會被收入慈善機構經營的所謂療養院,提供三餐一宿,那裡也沒有醫生,頂多由護士照顧。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建立國民保健制度,政府接管這些療養院,並派一、兩個醫生去照顧住院病人。其中一位醫生是Marjory Warren。
    她本來是外科醫生,在醫院看到很多老弱病人,等死似的,但她發現一些病人稍為治療,提供一些復康運動,就有機會好起來,她用心醫治這些病人,後來極力倡議及確立專注老人的醫學專科,對「老人科」很大貢獻。
    醫學不斷發展,醫院分工越來越專業:骨折由骨科負責、失禁可看泌尿科和婦科醫生、行動不便有復康醫學跟進……發展出不同專科後,為什麼還要有老人科?

    老人科要照顧的,就是體弱(Frail)的病人:行路很慢,肌肉沒有力,覺得非常疲憊,體重下降,也不願動……這樣的病人病情可以很「複雜」,同時有多種疾病,如果沒有老人科,就要看不同的專科醫生,不但治療時間更長,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因為較少兼顧到不同系統之間的關係。
    我有一個病人看了很多年,九十歲了,他最近看其他醫生說有痔瘡,以防萬一要排期照腸鏡。他來看我時,我就建議不用,只是一次屙血,也見到是痔瘡了。
    對這樣高齡的長者來說,照腸鏡太辛苦了:清大便並不容易,起碼要住一兩天醫院,要喝兩大湯碗瀉藥,那些瀉藥沒有味道,漿糊似的,有些老人連吞東西都有問題,怎能勉強喝?然後又要拉肚子,一直待在廁所,還要插喉。私家醫院有麻醉,過程彷彿睡一覺醒來,發現有瘜肉也可以順便割掉,可是在公立醫院未必會麻醉,那過程是辛苦的。而且就算知道有腸癌,是否還要做手術?身體已經衰弱,發現了也未必會這樣醫治,那為什麼還要照腸鏡?

    如果五十出頭,或者年紀大但健康不錯,照腸鏡可以檢測腸癌,但身體不好,就要平衡利弊。年青的醫生不一定懂得,擔心伯伯有腸癌,有時亦是擔心家人之後怪責,避免之後被投訴,就對病人或家人建議照腸鏡,由病人簽紙承擔照腸鏡的風險。這位病人因為我看了很多年,熟悉他的身體情況,才有信心建議,他女兒也不是馬上同意,覺得照腸鏡可能「穩陣」一點。
    但我解釋就算發現有癌症,亦不建議做手術或化療,他的身體承受不了,最終女兒接受我的建議。


    報導源起
    https://www.facebook.com/journalist.hk/photos/a.291111694356140/1788407647959863/?type=3&theate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