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照度計算五點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照度計算五點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照度計算五點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照度計算五點法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庭情緒勞動不失衡】1-3 親愛的HIGH媽~ 很高興聽到妳說,想一起聊聊我們家圍爸和喵爸之間怎麼合作與情緒勞動? 真是太難得有人願意一起聊聊家裡頭的情緒勞動了! 也許「情緒勞動」這個詞,真的有這麼一點學術?但我卻覺得這是家庭照顧工作中,最最最核心的一環,既花費最多的時間,也花費最多的心力。情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賭Sir【杜氏數學】HermanToMa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杜氏數學 國際官方網站 http://www.hermantomath.com ---------- Title: 被莊家永遠隱藏的機率原來很易計? ---------- Subtitle: 一張凳、一本簿、一枝筆,便可以簡單運算? ---------- Script: 要知道某投注方法會否為你...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每日e錠 | 個人品牌、商業設計、用戶體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3:14:00

🔴設計師接案不踩雷🔴經驗談五大重點 「接案時要注意什麼?」 「該怎麼向客戶報價?」 「如何能讓案子源源不絕?」 我們是Yoko和J,從就學時期到畢業都持續有在接案,至今累積五年以上的經驗。從一開始有機會就接、因為經驗不足而吃虧,到現在懂得篩選、有脈絡地與案主溝通,過程中累積不少經驗想與大家分享,希...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Ching Chwang Ho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02 13:46:00

倫敦的憂鬱 2007年秋因職事之故,展開了一趟長達三年半的倫敦旅居,那段時間正好也是英鎊幣值最高的紀錄,1:68-72。每天出門都要計算好自己的體力,什麼時候會渴,什麼時候會餓,像一個登山者,準備好一天所需,才敢踏出門。 倫敦不如意十常八九,要不是懷疑公車月票掉在公車上,跑了三站到車座找票一無所...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Social More HK|行銷 x 設計教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8:40:56

【2020 Instagram的演算法迷思大揭密】⁣ 雖然今年年頭Instagram已經澄清了很多關於「演算法」的傳言,但還是有很多朋友DM問我們,這裡就再給大家整理一次吧❤️⁣ ⁣ #1. Instagram演算法多久會被更新一次?⁣ 官方已經表示只要都有新的數據進來,「演算法」機制就會一直持續...

  •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4 08:00:01
    有 219 人按讚

    【家庭情緒勞動不失衡】1-3
    親愛的HIGH媽~
    很高興聽到妳說,想一起聊聊我們家圍爸和喵爸之間怎麼合作與情緒勞動?

    真是太難得有人願意一起聊聊家裡頭的情緒勞動了!
    也許「情緒勞動」這個詞,真的有這麼一點學術?但我卻覺得這是家庭照顧工作中,最最最核心的一環,既花費最多的時間,也花費最多的心力。情緒勞動就是得耐住性子,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無論怎麼不耐煩,就是得好聲好氣,或穩住自己完成的所有家裡的那些,好像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心情就是不太美麗的事。像是不想讓家裡看起來亂糟糟,總要做一些規劃,不管是採買或是什麼的,或是要記得家裡什麼東西在哪裡,還有有時得在伴侶溝通、親子溝通、家庭溝通時,就得耐下性子,為了維持關係好好溝通,就算當下不一定願意。
    我在學習成為家長的過程中,很常聽到有人對家庭主婦說這句話:「妳不就是整天在家,沒什麼事,怎麼東西不都整理整理?妳在家也沒什麼事,怎麼不……」
    喔!不!講這樣話的人,最該來體驗一下那種「在家工作」,所有的家事彷彿都是自己的事的感覺!我常說:「家事就是永遠做不完的事。」而且,好像永遠有可以挑剔或做得更好的地方,家事真的碎瑣到一個無遠弗界。
    我記得我讀研究所的時候,忘了是什麼狀況,秀了一張我和喵在家的投影片,我說我們家已經整理過了,我心底覺得整潔程度是滿意的「95分」,我沒有說出來。而現場的另兩位媽媽同學,直接了當地說:「這樣子不及格,連30分都沒有。」
    究竟,這些事要用誰的標準?

    ──
    妳問我:「防疫在家渡過了將近九個星期,你們和肉肉的這九個星期,過得如何呢?看你在粉專上分享跟肉肉的互動的時候,我經常想,你們和肉肉一起共渡的一天,不知道是怎樣的?你和喵爸,通常是怎麼一起合作的呢?」「我很好奇,同志家長的家庭,在這波疫情停課不停學之中,是怎麼運作的呢?家裡的主要照顧者是爸爸的家庭,在這波居家隔離之中,又是怎麼運作的呢?」

    很開心的是,防疫終於要降級,但我比較希望家務、照顧工作也可以跟著降級,說完這句話,只能乾笑。

    我們好像一直都沒有「典型的一天」,防疫這段期間,真的是太慌亂了。
    我和喵爸都是老師,我們都把學校的工作帶回來,突然WFH的時間,我們心裡是直接WTF。因為得照顧肉肉,有時候白天喵爸在另一個房間上課、辦公,我就主要照顧肉肉和處理家務,料理食物;到了晚上,喵爸下班,換喵爸照顧肉肉,我就開始工作上班。因為,這段時間我還得做研究寫論文,所以有時還得在趁喵爸、肉肉沉睡,夜深人靜之時,好好打開錄音檔、逐字稿、分析表,然後一字一字地敲著鍵盤。
    更別說,我得為了倡議「同志無血緣收養」家庭的事,忙著準備演講或聯繫倡議團體,為了讓肉肉在法律上能有兩個爸爸,努力爭取更多人的支持與理解。我想這是異性戀家長不用煩心的事吧。然後一邊忙著,也不總是這麼順利的,因為肉肉會隨時亂入,讓我知道,我的人生不是只有工作、論文和倡議,還有這個寶貝女兒。我很難拒絕她渴望我陪伴的眼神。我也清楚知道,我花多少心力投入在她身上,她就會和我建立多親密的關係。
    但這樣也是不夠的,因為如果我只照顧到這些,那家裡還是會一團亂,也會讓我和喵爸的關係變差,我一定要多處理一點事,不然,喵爸也會很崩潰。
    我需要記得,桌上的杯子、碗盤不能都是喵爸收,自己要主動一點。地上的玩具,還是要叮囑肉肉撿一撿,不然我就得一直小心踩到地雷。或是,告訴自己:我得乖乖自己把玩具撿一撿,成為肉肉一覺醒來,就發現家中總有自動撿玩具的天使降臨。
    我一邊料理食物,一邊把能洗或過水的器具給洗了,盡量留給喵爸比較好清洗的部分,或是讓他可以不用一直待在廚房。
    要記得幫檢查尿布還夠不夠,要不要再買,溼紙巾還夠不夠,衛生紙還夠不夠,沐浴乳還夠不夠,洗衣粉還夠不夠,奶粉或要煮的食物還夠不夠(麵呀、菜呀、油呀、鹽呀)。夠的時候,沒有人會發現,不夠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發現。喵爸也會檢視夾鏈袋、垃圾袋、洗衣袋、洗碗精、密封夾、牙刷之類的夠不夠。不知不覺,我們形成我們各自的管區,他管的區域我只管用,我管的區域他也可以省點心。
    家中的情緒勞動清單好像無限長,永遠需要在我和喵爸的Line對話中記下,還要記得出門時順道買什麼,還有什麼事要再排入行程之中。無論外食要吃什麼,或是在家要煮什麼,好像總有規劃不完的事。

    對了,通常我是會規劃旅行行程,或是公園行程、博物館行程,那種需要交通移動行程的人,我總是得安排出一個我們三人都能滿意的行程,這也不太容易。記得有一次,喵爸帶肉肉去台北參加同志遊行,因為我還有工作沒跟去,喵爸才突然發現平常我會把所有車票準備、路線處理好,我沒在北上的現場,他才突然感受到我在旅行中的存在感。
    對我來說也是這樣的,喵爸不在,我看到堆積的衣服和碗盤,我就頭痛,我真的不偏好做這類的事。不是不會做,而是真的沒那麼喜歡做,如果要做,一定是不得不做了,或是為了讓喵爸開心一下,才做的。
    我通常是家裡挑書、買書、查育兒資訊的那個人,喵爸則是帶著肉肉買玩具的那個人,也是讓肉肉每一類玩具都能有一個家的那個人。喵爸有超強的收納能力,已然是收納達人,許多朋友來我們家是在參觀喵爸驚人的收納物及收納術!喵爸總是會規劃家裡還可以怎麼調整,可以讓玩具擺放得更好,或衣物、各種家裡的用品更容易被看得或取用。而且記得家中每一樣東西放在哪裡,喵爸就是我們家的SIRI,總能在我一開口詢問,就告訴我物件在哪裡。像這樣的事,我真的完全無法像他那樣傑出與花費心思,我比較喜歡面對文字作戰,就像現在寫這封長長的信一樣。喵爸會說:「太多字了,我不要看。」但我會說,那些收納的事,「太專業了,請跳過我。」

    這就是我們居家防疫期間的生活,但好像扣除輪流上班、上課的這件事,其他就是我們每日又每日不斷循環,又總有些不同的日常。
    沒有居家防疫的日子,我還得指導肉肉每週的作業,寫肉肉的聯絡簿(要在聯絡簿上寫上有意義的東西也不太容易),與學校作親師溝通,協助學校家長會的事務等等。
    我完完全全不敢相信,我上面說的這一堆事情,如果只有媽媽要負責,會怎麼樣不崩潰?怎麼樣不憂鬱?我完全沒有辦法想像沒有喵爸的日子和生活。
    我常和喵爸說:「如果只能在肉肉和你選一個人,我一定是選擇你。因為你對我太好了,沒有你我怎麼辦。」(哈,放什麼閃?)

    謝謝妳說我們的合作像跳舞,我很喜歡這個形容。很美。但我們也不總是跳得曼妙,有時候也會拐到腳。我們腦子各裝著不同的東西,好讓彼此都少裝一點對方裝的東西,才不會什麼都要看頭看尾。我們有著不同的知識和技能,來分工把家裡所有的事張羅好。
    但關於肉肉的事,基本上,就是我們共同的事,所有肉肉的事,我們都盡量交流、討論,一起學著處理。不管是誰要去做自己的事,都能充份地相信對方能好好照顧我們共同的寶貝女兒。就算有時教養意見不同,先支持他就對了!
    ───

    妳又問我:「接肉肉回家之前,是怎麼樣一起面對和準備孩子的到來,中間的情緒勞動分擔,是怎麼流動的呢?接肉肉回家的第一天,是怎麼樣照顧和安頓,在那些兩個人都是第一次、兩個人都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

    當時,我們為了把肉肉接回來,我們只有兩三天可以好好搬家,和佈置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因為社工覺得我們原本的家太小了,要我們租屋、買房,才能把肉肉帶回家。我們準備好的空間,需要有各種的安全檢視,我們完成了兩頁的檢核表,以及確認育兒用品全部備妥,社工師才會讓我們把肉肉帶回家。
    還好喵爸的同事、學生們一起幫我們很多忙,才在短短的時間,網羅一起整理一車又一車的恩典牌,準備好新家。幾天內準備了尿布、奶粉、奶瓶、嬰兒床、安撫娃娃、哄睡神器、防蚊紗罩、嬰兒枕頭、嬰兒棉被、防踢被、衣服、保暖衣物、洗澡盆、止滑墊、板凳、嬰兒用溼紙巾、嬰兒用沐浴乳、嬰兒用洗髮乳、紗布巾、屁屁膏、身體乳液、口水巾、擦澡巾、米精、奶粉分裝盒、溫乳機、保溫熱水瓶、食物罐、寶寶湯匙、學習碗、用餐圍巾、安全餵食椅、副食品保存盒、加熱盒、夾鏈袋、推車(傘車、戰車)、背巾、安全座椅、幫寶椅、趴行墊、防撞墊、固齒器、圍欄、健力架、布書、其他教玩具、醫藥箱、空氣清淨機。反正呢,我們一起準備與整理這些物品的過程,也是我們準備成為父親的過程。
    我相信我們第一次成為家長,都是一樣的慌亂。你們又是怎麼準備這一切的呢?
    接肉肉的第一天,老實說,肉肉是天使寶,朋友總叫我們不要立旗,就不多說了。我們只最擔心肉肉還是嬰兒,在轉換環境上,飲食、睡眠和排便的適應。肉肉算是滿重睡眠的孩子,原本的保母在前四個月也把肉肉照顧得很好。
    肉肉入家時,我正在心理師實習。很感謝當時我實習的診所,讓我有很大的空間,讓我近乎全職照顧肉肉。但全職照顧的過程,我也覺得滿崩潰的,經歷了一種彷彿產後憂鬱的過程。我好像失去了原有的人際關係,我打開眼睛就是照顧肉肉,那時肉肉每兩小時又會睡一次,我得趁那個時間去煮副食品,查詢育兒知識、準備接下來和他醒來要一起做些什麼,順道整理家裡,好讓喵爸在五點下班後回來接手肉肉時,不用再煩其他家務事。週間白天是我和肉肉主要相處的時間,週間晚上和週末主要是喵爸和肉肉相處的時間。一三五是我幫肉肉洗澡,二四六就是喵爸幫肉肉洗澡。星期日嗎?就都別計較了。

    後來這些日子,我和喵爸家庭照顧與育兒的分工,大概經歷了四五個週期的改變。有時候喵爸也會崩潰的,他會覺得我什麼都沒做,他做了好多。我就會告訴他,我明明了做了什麼什麼,我希望他能看見我有做什麼什麼。他會覺得我根本沒做什麼。
    抱怨一下希望對方多做的,覺得自己做太多。然後再一起抱著哭一下,也反省自己哪裡還可以調整,嘗試接受難以調整的部分,繼續行動找解方。我們再繼續從這個動態的過程,調整出新的平衡。

    正如妳說的:「凡是兩個人一起育兒,哪有完全平衡的呢?」「情緒勞動失衡是一種常態。」
    我是這樣想的。抱怨是健康的,有機地回應抱怨,聆聽抱怨,並從對方的抱怨看到對方的看重的部分。
    從對方的抱怨中,聽到對關係的需求,對於獲得更多支持的需要。從抱怨中,聆聽到:自己對對方的感恩。我一直都相信,會有抱怨,就是失衡了,抱怨是因為真的已經試了很多,也忍了很久了。因為這些情緒勞動真的向某一方傾斜太多了,該是再一次調整的時候了。
    如果家就像一個小孩,小孩會成長,家會成長,我會成長,我的伴侶也是,我們的關係也會成長。我們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創造更多彈性與調整的,不是嗎?
    我們兩個同志爸爸,都在賺錢工作,沒有人可以貶低對方的工作,無論是職場上的工作,或是在家裡這些難以計算的情緒勞動。我們很幸運的是,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框架,可以成為從家庭照顧中逃逸的藉口。因為我們想讓孩子學習的是,「我們是爸爸,我們也是媽媽,我們都要一起為我們的家庭關係負責。」讓任何一方垮了,我要承擔的會更多,我一點也不想要讓這個局面發生。
    Gemma在書中說:「我很緊張,也很疲累,但我對羅伯的無所作為並沒有任何不滿。畢竟這種分工已經在我們心底根深蒂固,我們兩人從未想過還有別種分工方式。」
    我和喵爸在育兒的過程,也是小心翼翼,也都疲累。但是,我總覺得我為這個家做得不夠,因為我總是看到喵爸做了很多。分工永遠無法平衡,因為喵爸常有著比我高的標準,做得比我更好。但在我瘋狂投入論文的期間,原本只會煮白飯、水餃和玉米濃湯的喵爸,竟也學著做出一道又一道的美味菜餚(雖然過程中也有無數次可怕的調味和焦味,但有嘗試就值得一再鼓勵)。
    所謂「性別意識形態」,分為「鞏固」及「拆解」異性戀父權體制的兩種性別意識形態。我想,在這兩者間,我們沒有選擇,唯有「拆解」與不斷調整,我們才有辦法存活下去,並維持著這個痛苦並幸福著的家庭生活。誰叫家是我們最甜蜜的負荷呢?

    親愛的HIGH媽。心理師,
    我也有對妳們一家有很多的好奇呢!對妳們來說,育兒過程中,最有價值的情緒勞動,而會想不斷投入的會是什麼呢?對妳的伴侶來說,他可能感到最想投入的情緒勞動會是什麼?
    相同的,當妳和先生間,情緒勞動失衡會帶來妳們的關係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在溝通情緒勞動失衡的經驗中,什麼是對妳來說最困難的?什麼時候變得比較不困難?是怎麼創造出那一點,不容易的合作經驗的呢?
    這些問題,我也好想問問,和我們家不一樣的──異性戀的家庭們,妳們究竟是怎麼和伴侶一起走到現在的?

    平安自在

    圍爸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共同承擔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 #家庭情緒勞動
    #爸爸樣 #老子都不老子 #老媽子可不老媽子

    High媽。心理師
    蔓媽咪與他的小跟班們 一起闖天下go
    社團法人高雄市全人教育家長協會
    育兒性別實踐實驗室

  •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4 00:07:40
    有 509 人按讚

    人性本善
    我的日本友人都記得311 在日本最辛苦的時候 台灣的幫助
    謝謝日本疫苗 也期待七月的國產疫苗
    分享大家一個 人性本善的故事

    因為疫情的影響,自從上週開始,除了兒癌及新生兒團隊,兒科的住院數大幅減量,我們兒童神經科也不例外,許多頑固性癲癇,或脊椎裂等預定檢查住院的孩童都已延後,因此有較多的時間在家裡陪家人尤其是小朋友。陪著小朋友線上上課的這幾天,腦海里一直反覆思考著,到底我想要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週一早上,依照慣例五點起床時,突然腦裡出現了一篇文章,是我九年級或十年級在新加坡國際學校時,我上日文課所讀的一篇短文。我記得,當我讀完這篇文章,眼淚跟著掉了出來。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14-15歲的大男孩,會在課堂上讀文章讀到流眼淚,可見這篇文章對當時的我,所帶來的衝擊。因為是日文,我試著翻譯,介紹給大家。原文是1991年出版的“文藝春秋”,作者是吉田直哉。

    尼泊爾的啤酒

    昭和60年(1985年)的夏天,因為攝影,我在尼泊爾.喜瑪拉雅山下的多拉卡村待了10多天。那是一個位於海拔1500公尺,山坡斜面上的一個村落。水.電.瓦斯等,一般我們稱為“生活生命線“都還沒來到這個村子。雖然村子人口有4500人,不用講汽車,連一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也因此對外的交通工具,就是靠兩條腿“步行“。村子的對外道路,都是崎嶇的山路,而且沿路有許多處,被河川或急流所切斷。到了上述的地點,路人就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博命一跳。因為路況,無法使用推車,當地的村民都是背或扛著日常用品或行李,一步一步沿著路走上來。因此村民都習慣將行李或物品背至極限,背到不能再背的程度,有時看到一叢草在動,仔細看原來是當地的小孩,為了燃料使用,背著比自己身體還大上好幾倍的玉米葉上山。
     從前的日本也有類似的習慣,當要進入村子共有的山林砍柴時,不能用馬車運,能搬多少下山就看你能背多少下山。人們相信,只背回自己能帶走的量,是被山神所允許的。雖然時代不同,因為沒有汽車可走的道路,使得這個多拉卡村能依然保有山神所允許,對自然友善的生活。
     無法使用汽車,對我們來說,在這裡進行攝影,相當於長時間背著沈重裝備登山一樣,是個極大的挑戰。我們將行李用車載到可到之處後,聘了15位的挑伕將器材及食材運送到村子,因此必須極簡化所攜帶的行李。在簡化的過程中,首先被捨棄的就是“啤酒”。因為啤酒的酒精含量低,考量酒精量,威士忌絕對比較划算。威士忌6支,1人1.5支應該可以撐10天的計算。但是,威士忌和啤酒畢竟是不一樣的。當結束一天辛苦的攝影,看著眼前清徹的小河,很自然的順口而出,說了一句“要是能在這個小河冰個啤酒來喝,一定很棒”。雖然捨棄啤酒是大家討論後同意,我這麼說是違反當初的協議,當我不小心把這句禁語說出口時,提出疑問的不是我的同僚,而是村子裡的少年傑特力君。
    「這個人剛剛說了什麼?」他問了翻譯,獲得解答之後整個眼睛都亮了起來。「如果想喝啤酒的話,我可以去幫你買唷!」
    「….去那裡買?」
    「查理.可特」
    查理.可特是我們把車子停下、聘請挑夫的地點。因為是汽車能到達的最終地點,當然是有啤酒販售。的確當時在那裡的雜貨店貨架上,有看到幾瓶啤酒放置著。但是,到查理.可特,即使以大人的腳程也需要一個半小時。「會不會太遠了啊?」「沒問題,在太陽下山之前我就會回來」。 少年如此興致勃勃,我也就順勢把袋子跟買啤酒的錢交給了他。「雖然有點辛苦,但是可以的話請幫我買四瓶回來。」
    充滿幹勁出發的傑特力君大約晚上八點的時候,帶著五瓶啤酒回來。我們大夥兒鼓掌歡迎他歸來。
    隔天中午過後,來攝影現場探班的傑特力君問說「今天不喝啤酒嗎?」想起昨晚那冰涼的啤酒,「也沒有說不用,但是不會太麻煩了嗎?」「沒問題唷!今天是禮拜六,明天學校也沒上課,我可以買很多伊斯塔回來唷!」
    尼泊爾的啤酒品牌STAR,當地人都唸成伊斯塔。興沖沖地把比昨天更大的袋子,以及足夠買一打啤酒的錢交給他之後,傑特力君比昨日更興致高昂的衝出去,但是這次一直到晚上都不見他回來,等到深夜也還是沒等到他。
    擔心他發生意外,請教了村民們.「你給他這麼多錢,他一定是拿了錢逃走了。」拿到這麼多錢,他可以回去找父母,也足夠他去首都 加德滿都了,一定是這樣子的,村民紛紛這樣表示。
    滿十五歲的傑特力君,其實是來自山的另一邊更偏遠的小村落,寄宿在這個村落通學。我因為攝影有拍到他平時睡在泥土地上的草蓆床,所以還算清楚他生活的狀況。
    在那簡陋的居室裡,每天早上跟晚上,傑特力君用石頭磨碎香料跟辣椒,混合之後加上青菜做成的蔬菜咖哩淋在飯上當成一餐,如此刻苦的用功讀書。即使白天也很昏暗的室內,必須點著油燈趴在床上苦讀的傑特力君,沒有回來。
    去學校向老師說明事情的經過,致上歉意,想要討論一下後續該怎麼處理。沒想到老師也說「不用擔心啦,這也不是什麼意外事件。給他這麼多錢,這一定是逃跑走了。」我咬緊牙根深深感到懊悔,無意間用日本的價值觀,給了一個尼泊爾的孩子難以置信的鉅款,讓本來乖巧的好孩子迷失了方向。但是,是不是真的是發生意外了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是最糟糕的情況。就這樣坐立不安的過了三天,在第三天的深夜,在宿舍的我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
    糟、會不會是最壞的消息,忐忑的開了門,是全身泥濘快虛脫的傑特力君本人站在那裡。
    由於查理.可特僅剩下三瓶啤酒,傑特力君又爬了四座山到別的地方,總計買了十瓶的啤酒。路上因為跌倒不小心弄破了三瓶,說完,傑特力君從衣服裡面掏出三瓶啤酒瓶的碎片,以及找剩的零錢交給我。我抱著他的肩膀,忍不住哭了起來。已經好一陣子沒有這樣的哭了,也不曾如此深深地反省過自己的所作所為。

  •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4 16:00:22
    有 960 人按讚

    醫療健康是現階段AI绝佳的應用場景

    今年開始我分享比較多醫療相關的文章,特別最近台灣疫情仍在緊繃狀態,分享這篇我談 AI 在醫療健康領域能創造哪些價值,提供大家參考。

    最近,我出席了第五屆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的「H50年度峰會」,就「人工智能醫療醫藥領域的應用機遇與挑戰」進行一場主題演講。我認為,傳統產業「+AI」的時代已經到來,AI將像電一樣穿透各行各業為其降本提效,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醫療健康是現階段AI絕佳的應用場景。創新工場將結合自身TECH VC基因,以醫療市場化、數字化及AI應用等方向為切入口,一起探索發掘醫療產業重塑的機會。

    以下是來自峰會的現場報導,文章經21世紀經濟報導授權轉載。

    「多年前,如果你問我人工智能最好的應用會是什麼,我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會說是語音識別或者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金融領域。但今天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人工智能最好的應用場景,毫無疑問是醫療的場景。」李開復說。

    也正因如此,創新工場在兩年多前設立了醫療投資團隊。這個團隊從2019年起以醫療市場化、數字化及AI應用等方向為切入口,目前已經投資了鎂信健康、艾登科技、英矽智能、沃比醫療、予果生物等20多個項目,涵蓋了數據AI、服務、器械、生物製藥等多個領域。

    「隨著團隊的擴張,現在醫療投資團隊已經比人工智能團隊還要大了。創新工場將按照原有Tech VC 基因結合度,搭建醫療生物領域專業化團隊,接下來的1到2年,醫療技術領域的投資將是我們的重中之重,我們會把火力集中在IVD(In Vitro Diagnositcs)體外檢測和高值耗材兩個大賽道。」李開復說。

    本次分享中,李開復談到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深度學習的要點及相關要求,同時,重點給大家分享了AI在病理分析、藥物研發、大數據、以及其他特定領域與場景的應用場景,並結合創新工場在醫療AI投資方面的實踐,給參會嘉賓提供了相關建議。

    ▎AI賦能傳統行業的時代已經到來

    李開復認為,現階段能夠做AI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以百萬計,AI技術已經普及化。在過去的人工智能1.0時代,大家把AI當「黑科技」,可能最開始並不知道技術具體能創造什麼價值,就先投資進去公司,再幫牠找應用。

    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改變,AI賦能傳統產業的時代到來,這裡所謂的「傳統行業」並不是說真的很傳統,而是指任何沒有AI的行業,其中也包括醫療產業。

    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已有60多年歷史,李開復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深度學習技術的發明。對此,他總結出了深度學習最重要的四個特點。首先,深度學習能夠針對一個目標函數優化到最佳,如識別腫瘤的正確率;其次,數據量越多,結果越好;第三,千人千面,運營在醫療領域可以根據不同患者的家庭背景、基因等信息精準醫療;第四,文字、圖像、視頻等不同數據都可以作為深度學習的內容。這是此前人工智能算法做不到的,因而近年來深度學習取得了很多突破。

    李開復也指出了深度學習需要滿足的五點要求:

    第一,需要海量的數據;
    第二,數據不能是網上爬來的,而是客觀、精準、自動地標註或打好標籤;
    第三,只能在單一領域內工作;
    第四,需要比較大的計算力;
    第五,需要一些AI專家的參與。 AI擅長運用海量數據針對目標函數進行優化,但無法取代人抽象、分析、嘗試的能力和創造力。

    至於AI是否適合用在醫療領域,李開復認為,當下醫療領域正在開始產生海量的數據。可穿戴設備、新的醫療方法、基因排序等都提供了多樣化的數據來源,他對AI+醫療的未來有非常大的信心。

    但同時他也提到,AI+醫療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AI不擅長做「全科大夫」,只能解決某一特定領域的問題,不可過份神話這一技術。其次,傳統醫療需要的是小而精的數據,而AI對數據的要求是海量、結構化、精準化、閉環,因而現成的數據無法完全滿足AI的需求。

    此外,李開復指出,醫療是非常神聖的,關乎人的生命與健康,與金融領域、互聯網領域不同。AI+醫療特別要尊重客戶和他們的服務或產品引進方式,而不是盲目教育市場。很多AI科學家創業會把醫療領域想得過於簡單,而李開復建議創業者需要用更嚴謹的方法適應醫院的採購流程,讓醫院現有的負責人意識到AI技術是在幫助他們,而非取代他們。

    ▎AI+醫療的細分落地場景

    李開復認為,目前AI+醫療在一些細分領域有很多具體的落地場景。第一,病理方面有特別巨大的需求。每年會有成千上萬的病理樣本產生,而註冊的病理醫生缺口則很大。在這方面AI雖然不能做最終判斷,但可以幫助更好的篩選,提供更好的建議。

    第二是藥物研發方面,最近國際上已經有了一些成果,如美國一家公司做的蛋白質折疊,以及創新工場所投資的 Insilico Medicine英矽智能,已經開始用AI技術幫助科學家發現新藥。 AI技術的加入可以幫助節約90%的新藥研發時間,對未來製藥行業會帶來很大的顛覆。

    第三是大數據與AI的結合,近年來有各種新數據產生,如基因、轉錄、蛋白、代謝等等,都可以用來做新的分析,創作更多新的應用和價值,針對每個患者背景做出更精準的診斷。

    此外,李開復還提到在骨科手術、神經介入、種植牙等領域,AI都可以創造價值。

    AI+醫療是創新工作的醫療團隊所關注的方向之一。創新工場借助自身的AI工程院以及在AI、醫療領域的深入研究,擁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知識。李開復認為,做AI最重要的是有海量數據,創新工場會關注真正數據源頭的掌握者,獲得脫敏數據後再思考如何激活,如何做出新的產品,產生更大的價值。此外,團隊也願意接觸一些產業投資人和產業公司,因為這些人更懂醫療的具體流程,大家的合作將產生價值。

  • 照度計算五點法 在 賭Sir【杜氏數學】HermanToMa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3-15 21:00:06

    杜氏數學 國際官方網站 http://www.hermantomath.com
    ----------
    Title:
    被莊家永遠隱藏的機率原來很易計?
    ----------
    Subtitle:
    一張凳、一本簿、一枝筆,便可以簡單運算?
    ----------
    Script:
    要知道某投注方法會否為你帶來長期穩定盈利,你要靠EV;而EV的計算,則涉及賠率(Odds)和機率(Probability)。一般賭局,賭率無論是固定,抑或不固定,都必定會顯示(例如球賽主勝、賽馬獨贏、六合彩派彩等);然而,勝負機率卻永遠隱藏。

    計算機率可以非常複雜,看過賽馬博彩經典名著《計得精彩》的,相信都會深深感受得到。但計算機率亦可以非常簡單,有些連小學作業都有教。

    為什麼又可以簡單?又可以複雜呢?這要由「機率是什麼」說起。

    首先,機率就像重量、長度、價錢等,是一個量度值。當你想知道自己的體重,你會站在電子磅;當你想知道自己的身高,你會用尺量度;當你想知過大海船票幾貴,你會查一查價錢;而當你想知道一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你便要計算機率。

    那麼,有什麼事你會想知它的可能性呢?擲一粒骰「擲到七點」的可能性,你會想計算嗎?不。因為擲一粒骰「必定」不會擲到七點。那麼,擲骰擲到整數的可能性,你又會想計算嗎?不。因為擲骰「必定」擲出整數。由此可見,當你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是鐵定的YES或NO時,你不會問可能性。換言之,當你不肯定某事情是YES還是NO時,你才會想窺探可能性。

    最家傳戶曉的例子,非擲毫莫屬:究竟下一回是公定字呢?

    雖然機率是數學之中的一個範疇,但機率在語言之中也佔了一席位,縱使未曾學過機率,都會以「五十五十」來描述擲毫的結果,即擲到公和擲到字的機率均是百分之五十(50%)。

    對有分數概念的則會以「二份之一」描述之。兩者相通,因為一整份是100%,各分一半自然是各佔50%,亦是兩份之中取一份,二份之一也。

    分數概念對機率非常便利,將虛無飄渺的機率圖像化,轉化成「切蛋糕」的情況--由於你深信擲公和字的可能性均等,公和字就像一對雙胞胎,要吃相同份量的蛋糕,身為父母你便得把蛋糕一分為二,一份給公,一份給字,二份之一也。

    此平平無奇的「二份之一」概念,更足以延伸至更多情況:

    擲一粒骰子,擲得一點的機率是多少?

    由於你深信一粒骰子六面的可能性均是相同,它們就像六胞胎平分生日蛋糕,你把蛋糕一分為六,一仔、二仔、三仔、四仔、五仔和六仔各取一份。擲得一點的機率,六份之一是也。

    只要看得穿多少胞胎在分蛋糕,便能運算出機率。

    雖然擲毫的機率十分顯淺,顯淺得令不少自稱患有「數學恐懼症」的人也會對機率產生興趣,然而,由擲毫和擲骰引起的誤解,同時惹來不少人放棄了機率,甚至徹底訴誅運氣鬼神之說。最常見的誤解是:

    「擲公字的機率是二份之一,那麼,要是第一局己擲到了一次公,下一局將必定擲到字嗎?」

    當然不是!否則每次擲硬幣不就只會公字公字公字……梅花間竹地出現嗎?這是天方夜譚吧。再者,若「必定」梅花間竹地出現,機率該是100%,這一點也抵觸了「二份之一」的說法。

    「既然二份之一的機率,並不代表能夠預測下一局,對賭客來說又有什麼意思?」

    答案很簡單,就是用來計算EV,預知定然的長遠結果。

    明白了機率的意思和功用之後,接下來正式講解機率的3大運算方法:

    1. 窮舉法(Exhaustive Method):一次隨機事件

    先前提過,基本的機率運算,是平均分蛋糕的遊戲。由此可見,「有幾胞胎」以及「拿幾件蛋糕」都是舉足輕重的問題。幸好,這種「有幾」的問題,都只是嬰孩學「數手指」(即數數目)可以應付的問題。

    由擲公字的例子起步,全部的情況有「公」和「字」,我們就這樣數:

    「公……第一個;字……第二個。總共兩個。」

    即問題涉及雙胞胎,將蛋糕分成兩份。

    如想知擲得「公」的機率,我們又再數過:

    「公……第一個。總共一個。」

    可見「公」的機率便是「兩份之」中的「一」份,二份之一也。

    擲骰子亦同樣,這樣數全部的情況:

    「一點……第一個;兩點……第兩個;三點……第三個;四點……第四個;五點……第五個;六點……第六個。總共六個。」

    即問題涉及六胞胎,將蛋糕分成六份。

    如想知擲得「雙數」(即2、4、6)的機率,我們又再數過:

    「兩點……第一個;四點……第二個;六點……第三個。總共三個。」

    可見「雙數」的機率便是「六份之」中的「三」份,六份之三也。

    兩題的答案,分別是「二份之一」( )和「六份之三」( ),究竟誰大誰小呢?欲比較分數,可以先將它化簡,繼續直接觀察,或者相減或相除。然而,分數的觸覺並非人皆有之,曾有趣聞說超過一半的美國受訪者誤以為「四份之一」比「三份之一」大。由此,我建議採取較「平易近人」的百份率(%),換算方法是--將分子除以分母,再乘以100,便是百份之多少,即多少%了。

    機率(%)=分子÷分母×100

    以上述的結果為例,先把1除2,再乘以100,得出50,即擲得公的機率為 50%;把3除以6,再乘以100,得出50,即擲得雙數的機率同為50%。平分秋色,「一樣那麼可能」。

    由這兩個例子得知:只要能夠準確細數可能發生的情況(我稱之為懂得數手指)便能夠計算基本的機率了。

    當然,懂得數手指並不等如一定數得清,當數量太多的時候,例如打麻雀(144隻牌)一起手便食糊(又稱食天糊)的機率,逐個數並非明智之舉。雖然「理論上」只要有一位有無比耐性的人,的確能夠把所有可能性徹底列出,但整個過程也拖太久了吧?

    因此,數數目亦應該要有聰明的方法。

    2. 列表法(Tabulation):兩次隨機事件

    以擲骰子為例,擲一粒骰當然能夠「數手指」,因為只得6面。可是,如果擲兩粒骰呢?總有多少個可能的結果?

    「第一粒骰一點、第二粒骰一點……一個;第一粒骰一點、第二粒骰兩點……兩個;第一粒骰一點、第三粒骰三點……三個……」給些少耐性,最終便會得知,總共有36個可能發生的結果。

    列出來當然可以,但無可否認實在太煩了,而煩,亦自然代表較易出錯。究竟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情況整齊地表達出來呢?

    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表達方法,很值得參考,就是馬經表達「連贏」賠率的列表法。由於「連贏」是要預測單一賽事的冠軍和亞軍馬匹,因此會是兩個馬匹號碼互相配搭,例如「一號馬匹」搭「六號馬匹」,情形就像2粒骰的點數,「一點」加「六點」。

    由「馬經作圖法」可以將擲兩粒骰的情況歸納如下:

    每一格分別代表一個情況,例如橙色的格子代表「啡色的骰子五點,綠色的骰子三點」。 由此可見,擲2粒骰總共有36個可能結果。換言之,將蛋糕切成36份。

    如問擲得總點數為10的機率,使用「馬經作圖法」答案一目了然:

    非常明顯,共有3個格子,是兩骰點數相加為十(分別是(4,6)、(5,5)和(6,4))因此這三十六胞胎,現在有三胞胎說要吃蛋糕了,在「36份之」中吃了「3」份,答案是「36份之3」( )。(試利用公式把它轉成%吧!)

    值得留意的是,這招「馬經作圖法」有一個值得每次使用之前都要小心思索的地方:

    試想想,現有6張卡,分別畫了骰子的6面,現在你隨機抽取兩張,請問2張卡的點數相加為十的機率是多少?

    很多人會照舊作答「36份之3」,原因是問題只是將骰子變成卡片,情況不甚改變,而且,使用「馬經作圖法」會得出了一幅相同的列表:

    可惜這是錯的,答案錯,列表也是錯的,錯在算少了一著:擲骰子可以擲到相同數字,例如2粒骰都是一點,但抽卡並不能抽到相同數字呢!卡片只得1張,你怎樣也不能抽到2張都是一點。因此,列表應修正如下:

    灰色代表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即不存在的胞胎。根據這個修正後的列表,蛋糕應平分為30份,而不是36份。符合相加為十的結果,亦不是3個,而是2個,因為根本沒可能抽出2張都是五點的卡片。有見及此,修正後的答案為「30份之2」( )。(試利用公式把它轉成%吧!)

    3. 樹狀圖(Tree Diagram):兩次或以上隨機事件

    雖然列表可以將可能性整齊地列出來,但列表也有它的局限之處,就是只能解決兩次隨機事件。如有三次或以上隨機事件,則要靠樹狀圖了。

    以擲毫為例,如連擲三枚硬幣,擲得至少一次公的話,你便可以獲得8000元,這個遊戲值得花5000元去玩嗎?

    首先,你得知道勝出這賭局的機率,即擲三枚硬幣能夠擲得至少一次公的機率。由於這涉及三次隨機事件,因此無法使用列表法,非用樹狀圖不可:

    樹狀圖就像旅行路線圖,每一條路都是一個行程,每一個行程就是每一個可能性,不妨逐個寫出來看看:

    由圖所示,這年遊戲總共有8個結局,而當中有7個結局能使你獲得8000元獎金,由此使用「分蛋糕」概念,你勝出遊戲的機率是8份之7,換算成百分率,即87.5%。

    賠率則這樣計算:以5000元當作1注,如得勝則淨贏3000元,即贏3000÷5000注,又即0.6注。因此,你若參與這個賭局,你的EV = 0.6 × 87.5% - 12.5% = 40%,是一個正數。長賭下去,你將會獲取40%的純利,當然值得參與賭局。
    ----------
    杜氏數學 Herman To Math 考試戰績:
    A ── 會考 Math 數學
    A ── 會考 Additional Math 附加數學
    A ── 高考 Pure Math 純粹數學
    A ── 高考 Applied Math 應用數學
    5** ── DSE Math 數學
    5** ── DSE M1 數學延伸部分(一)
    5** ── DSE M2 數學延伸部分(二)
    A ── IAL Core Math 1 2
    A ── IAL Core Math 3 4
    A ── IAL Further Pure Math 1
    A ── IAL Mechanics 2
    A ── IAL Mechanics 3
    A ── IAL Statistics 1
    A ── IAL Statistics 2
    ----------
    精選系列節錄:
    《賭Sir數學戒賭》糸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L-dRcIN5I&index=1&list=PL_CM4U5au2k1cfK2zSph8XOLqIjOPQmv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