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學員提問】#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如何發想研究主題?新手該如何找尋題目?」 ⠀ 答:(蔡依橙)這個首先要看你能不能獨立。如果不行,要先 #靠行;如果可以,就從 #臨床問題 中思考。 ⠀ 住院醫師時期,你沒辦法自己送 IRB,沒辦法自己決定病人的處置(決定診斷標準與治療計畫),這樣就必須靠...

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 在 娜塔 Nat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05 15:43:45

年前做完檢查後,心底一直有種說不上來、隱隱約約的擔憂,表面上不說,眼看就要40歲還是會有些畏懼檢查結果。身邊比較熟的親友知道我有去做,有人說「蛤~我寧可都不檢查,何必讓心裡恐慌」也有人鼓勵「固定檢查很好啊,有什麼問題提早發現、小狀況會多留意,很好很好」 以前會做一些固定檢查,像是超音波、子宮頸抹片...

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 在 Joyce 魏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2:04:03

-文長- 養皮膚也養了3年 投進去的錢真的不少! 但愛漂亮真的是我這輩子的劫 皙之密用兩年 有人說為何妳皮膚還是有疤 疤這種東西真的不是一時的 急不得!(我到現在還會對自己內心喊話) 有人說為何妳皮膚還是會反覆 因為我的皮膚基底還沒完全復原 畢竟我曾經一年沒有間斷的打雷射破壞他 算是沒有做好功課的代...

  • 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7 08:00:26
    有 453 人按讚

    【學員提問】#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如何發想研究主題?新手該如何找尋題目?」

    答:(蔡依橙)這個首先要看你能不能獨立。如果不行,要先 #靠行;如果可以,就從 #臨床問題 中思考。

    住院醫師時期,你沒辦法自己送 IRB,沒辦法自己決定病人的處置(決定診斷標準與治療計畫),這樣就必須靠行。靠行的意思就是,找個有產能的團隊去跟,不一定要跟自己的臨床工作有關,例如我現在人在新陳代謝科訓練,但同時還是可以跟肺癌團隊一起寫作。

    請注意,我說的是「有產能」的團隊,因為醫療界有很多人,看起來很厲害,說得自己很厲害,但實際上產能不多,這種你跟了就很麻煩,因為他們給的題目往往做不出來,給的建議也並沒有說到重點,甚至跟國際醫療潮流是脫節的。相信我,我看過太多朋友,把青春跟機會葬送在這樣沒有未來的計畫上。

    │ 決定要去拜師,加入團隊前,要先做功課。 │

    #從PubMed去搜尋 這些老師的成績,看看是不是夠多,建議 10 篇以上,而且最近兩年還有作品發表的,比較容易成功。
    ⠀⠀
    當然,即使本身會寫,有些人就是不太會帶人,或者,會帶人,但就是不願意帶你,這都是社會生存必經之路。之前黃暉凱醫師在深度對談,剛好談過這個問題,綜合他身邊許多朋友的經驗,給了很多實用建議。我們也剪了其中一段影片供大家參考。

    ▪ 研究深度對談:黃暉凱 x 陳育群 x 蔡校長(https://bit.ly/3rjRE8D)

    │ 找到適合的老師與團隊,就請人家給我們題目去做吧。 │

    這時候,就是技能交換的時刻,通常是老師有資料,你負責勞力、統計跟寫作。在《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中,能學會 #統計跟寫作 的基本概念,一開始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太差。老師給你資料,請最好在一週內處理好,在老師的眾多門徒中,就只有你處理得又快又好,發表就會比較快,日後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

    如果你是主治醫師了,或者你雖然還是住院醫師,但有些患者的確是你可以決定處置的,這就很適合做研究。適合起步的題目類型,如:

    ▪ 到底做大腸鏡用哪一種清腸方式,做起來比較乾淨?(需要做對照,一個是一般認為好的清腸法,另一個是你認為好的清腸法,然後就施做者跟影像作評分。)

    ▪ 門診之後要裝號碼更新的 App,讓患者可以抓對時間來,會不會增加滿意度?(需要做時間控制,也就是有 App 之前收資料,有 App 之後也收資料。)

    ▪ 更進一步,如果有機會導入新機器或新技術,像我剛好遇到醫院導入多切面電腦斷層,一些其他 VS 沒做的領域,我就可以自己開發,如:CABG 後的追蹤判讀、植入物的判讀、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的技術優化,這些都是我日後在國際上演講、在期刊發表的內容。

    當然,開始一個新領域很困難,在這之前,先用其他的主題,鍛鍊過寫作的能力,即使 case report、letter、case series、image 都可以。有了發表的經驗,更能把一個新領域規劃跟執行得更好,發表上更有效率。

    🎯 跨出論文發表第一步,最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統計的實際應用讓你不再害怕
    ☑ 親手畫出漂亮的數據圖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的管道與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9/12(日)【台南班】新思惟首次南部開課,敬請把握!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912_event/

    8/21(六)【台北班】尚有名額,北部的朋友這邊請。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20210821_event/

  • 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5 06:30:01
    有 48 人按讚

    🤔:如何發想研究主題?新手該如何找尋題目?
    ⠀⠀
    答:(蔡依橙)這個首先要看你能不能獨立。如果不行,要先靠行;如果可以,就從臨床問題中思考。
    ⠀⠀
    #如果你是住院醫師
    你沒辦法自己送 IRB,沒辦法自己決定病人的處置(決定診斷標準與治療計畫),這樣就必須靠行。
    ⠀⠀
    靠行的意思就是,找個有產能的團隊去跟,不一定要跟自己的臨床工作有關,例如我現在人在新陳代謝科訓練,但同時還是可以跟肺癌團隊一起寫作。
    ⠀⠀
    請注意,我說的是「有產能」的團隊,因為醫療界有很多人,看起來很厲害,說得自己很厲害,但實際上產能不多,這種你跟了就很麻煩,因為他們給的題目往往做不出來,給的建議也並沒有說到重點,甚至跟國際醫療潮流是脫節的。
    ⠀⠀
    決定要去拜師,加入團隊前,要先做功課。從 PubMed 去搜尋這些老師的成績,看看是不是夠多,建議 10 篇以上,而且最近兩年還有作品發表的,比較容易成功。找到適合的老師與團隊,就請人家給我們題目去做吧。這時候,就是技能交換的時刻!
    ⠀⠀
    ⠀⠀
    #如果你是主治醫師
    #或是可以決定患者處置的住院醫師
    這就很適合做研究,適合起步的題目類型,如:
    ⠀⠀
    ☑到底做大腸鏡用哪一種清腸方式,做起來比較乾淨?(需要做對照,一個是一般認為好的清腸法,另一個是你認為好的清腸法,然後就施做者跟影像作評分。)
    ☑門診之後要裝號碼更新的 App,讓患者可以抓對時間來,會不會增加滿意度?(需要做時間控制,也就是有 App 之前收資料,有 App 之後也收資料。)
    ⠀⠀
    當然,開始一個新領域很困難,在這之前,先用其他的主題,鍛鍊過寫作的能力,即使 case report、letter、case series、image 都可以。
    ⠀⠀
    有了發表的經驗,更能把一個新領域規劃跟執行得更好,發表上更有效率。
    ⠀⠀
    ⠀⠀
    🎯 你有好技術、好個案,想讓全世界知道嗎?
    ⠀⠀
    這門課將整理所有技巧,系統性,一步一步的跟你說,該如何將自己的創意與技術,寫成 PubMed 上,有著自己名字的里程碑!
     
    🔹全新企劃|個案報告、技術發表 與 文獻回顧 工作坊
    🔹活動時間|7/11(日)9:00a – 4:40p
    🔹立刻報名|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課程內容
    ⠀⠀
    ✔ 期刊社在想什麼?怎樣的個案才會被接受?
    ✔ 有好技術,該如何發表?讓創意被全世界看見。
    ✔ 如何找到有分數、非詐騙、收個案報告的期刊?
    ✔ 互動實作時間:親手處理出 SCI 等級的醫學影像
    ✔ 退稿後還能怎麼作?拋媚眼給對的人看。
    ✔ 臨床個案整理技巧,與發表實例。
    ✔ 個案+技術+文獻回顧,在專業上更進一步。

  • 照大腸鏡要看哪一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23 23:58:33
    有 3,159 人按讚

    其實我年前做完檢查後,心底一直有種說不上來、隱隱約約的擔憂,表面上不說,眼看就要40歲還是會有些畏懼檢查結果。身邊比較熟的親友知道我有去做,有人說「蛤~我寧可都不檢查,何必讓心裡恐慌」也有人鼓勵「固定檢查很好啊,有什麼問題提早發現、小狀況會多留意,很好很好」


    以前會做一些固定檢查,像是超音波、子宮頸抹片這類的,但都是局部,從來沒認真面對從頭到腳仔細掃視、做胃鏡大腸鏡還有婦科、子宮乳房、腫瘤等細部健檢,第一次真的很緊張。尤其有了家庭孩子後,人擔心的變多了,想多陪伴家人、好好照顧他們,才想到必需對自己健康多留意。


    啊,沒想到做了真的會怕!(坦白說出來了)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長輩身體出狀況、全家走過漫長的長照歲月,那段時間大家心裡都壓力沉重、很是煎熬,所以我對健康這件事特別敏感,其實我不怕死,只怕自己怎麼了會拖累家人。


    韋德跟我不一樣,他是平時身上有任何小狀況都特別留意、覺得哪裡不對勁會早點去看診的人,我就有點逃避現實,要不是他這次硬幫我報名 #全身健康檢查 ,我可能會拖好幾年才肯去做。


    第一次結果公開
    🎊#慶祝我人生首次全身健檢安全過關,safe!
    除了胃食道沒想到有點輕微逆流、甲狀腺有些腫要多留意追蹤外,醫師說整體都很ok,血糖血脂應該是因為減醣也有幫助,都是在非常標準的範圍。
    終於可以放心,以後每三年一次全身、平時每年做局部檢查就好。


    晚餐韋德叫孩子們舉杯幫我慶祝,明明是平時家裡天天有的晚餐日常,今天湧起特別珍惜的感覺。


    #人生最重要果然就是健康了!
    #我跟老天許願只要健健康康每年都會更認真捐獻
    感謝上天!
    #你會定期做健康檢查嗎?!

    不好意思 我這邊統一不回覆在哪邊做全身健檢這個問題,醫療跟檢查機構這種不宜做推薦囉。

    我可是生活家 娜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