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焦灼匯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焦灼匯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焦灼匯流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水田地帶 ◎楊牧 下一個春天和下下一個春天 我站在微雲灌滿活水的田裡,想像 你是美麗的鷺鷥 潔白的衣裳 脆弱的心 而現在我們坐在田埂上 背後有人在順風焚燒一些稻桿 青煙吹在我們兩個人中間 下一個夏天和下下一個夏天 我可能再來看稻穗吹南風的海浪 看蜻蜓遮蔽半片藍色的天 你在另外一個國度 也...
焦灼匯流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水田地帶 ◎楊牧
下一個春天和下下一個春天
我站在微雲灌滿活水的田裡,想像
你是美麗的鷺鷥
潔白的衣裳
脆弱的心
而現在我們坐在田埂上
背後有人在順風焚燒一些稻桿
青煙吹在我們兩個人中間
下一個夏天和下下一個夏天
我可能再來看稻穗吹南風的海浪
看蜻蜓遮蔽半片藍色的天
你在另外一個國度
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
而現在我們沿著公路走
發現田裡不開花的是水仙
我們大笑,淡水河橫在左手邊
下一個秋天和下下一個秋天
我決心為他們扮演沈默的稻草人
可是我答應你了我絕對不嚇你
就有那麼幾個秋天
我這樣枯等著
而現在我們並立候車
交換著幾個月來聽到的故事
錯以為我們可以這樣把距離拉近
下一個冬天和下下一個冬天——
其實我已經覺悟再也不會有 下一個冬天。
他們在焚燒著
沈默盡職的稻草人
青煙在樹林子外盤旋
而現在我們在前往的船上
前往永遠不再的水田地帶
為了證明這是幻想不是愛
---
詩人李蘋芬賞析:
迂迴的臆測對方的心跡如何暗湧,揣想那人說的與沒說的,懂或者不懂。並肩談論過去與未來、分食彼此肌膚上的感知,然後,似是難以迴避的,迎來錯信與覺悟。〈水田地帶〉(1977)是這樣的一首情詩,允諾和幻滅同在,美麗與脆弱同舟。在田野風景的環繞中,詩人一再設想未來的約會:「下一個春天和下下一個春天」,如此遞進,夏天秋天與冬,分明都是落空,正是以一種否定來證明愛的方式。
非常詭異,每一次的遞進,都帶著疑信參半的態度:可能、也許、決心、錯以為,且一次次深重。有趣的是,與戀人的焦灼看似相反的,是詩人戮力追求整齊的形式,他在季節變換中安置著「現在」的動態:「我們沿著公路走」、「我們並立候車」、「我們在前往的船上」。彷彿唯有清淨有序的形式,才能將那紛亂的內在梳理清楚,乃至形諸文字的表意過程。
詩中,所有看上去曖昧的躊躇、反覆,在最終行「為了證明這是幻想不是愛」,得到萬事揭曉一般的徹悟,幾乎伴隨著痛而來。楊佳嫻曾將〈水田地帶〉裡姿態做盡的矜持、一廂情願的滿足一種美,視為情詩的經典樣式之一(注一), 如果愛情是詩人們不能繞開的主題,愛被詮釋的形貌,就有無限的可能性。譬如這裡,「稻草人」的形象在第五節之後出現:「我決心為他們扮演沉默的稻草人/可是我答應你了我絕對不嚇你」;第七節「他們焚燒著/沉默盡職的稻草人」,原是為了威嚇鳥類的而「假裝」人類的稻草,可以和詩的開頭將傾訴對象「你」喻為白鷺鷥相聯繫——「你」是年年遷徙的鳥,「我」在原地恆久枯等。
稻草人表面沉默不語,內裡是一顆揣測著愛的心,卻在即將來到的冬天被焚燒,詩行一再預示讓「我」浮想聯翩的此地,事實上是「永遠不再的水田地帶」。以四季來寫愛情,很容易使人想起〈讓風朗誦〉(1973)(注二), 同樣都是傾訴體,季節序的安排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戀情氛圍,〈讓風朗誦〉組詩依照夏、秋、冬、春行進,最後浸淫於春天萬物萌動的韻律中,情事如大自然的節奏,毫無窒礙,於是詩收尾在一甜美的寧靜中:「我把你平放在溫暖的湖面/讓風朗誦」。
與此相較,本詩的情意更委婉迂曲,愛情的在與不在都是命題,但後者更易於成為詩句的匯流之處,詩中的時間看起來一直往前,甚至出現了「前往的船上」,實際上都在表明愛情的不在與不再。最後,參看同樣寫於1977年冬天的〈蘆葦地帶〉(注三), 依創作時序安排在和〈水田地帶〉相鄰的位置,那結尾如此表白:「我知道這不是最後的/等待,因為我愛你」,都是否定語法,都亦步亦趨的試圖接近愛情,〈水田地帶〉則讓「等待」來證明幻想,進一步證明幻想並非侷限,而是解釋真實的一種途徑。
注一:楊佳嫻:〈心事未敢透明:讀張錯〉,「博客來OKAPI・詩人╱私人.讀詩」,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051。
注二:楊牧:〈讓風朗誦〉,《楊牧詩集I》,頁490-495。
注三:楊牧:〈蘆葦地帶〉,《楊牧詩集II》,頁79-84。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水田地帶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李蘋芬
焦灼匯流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終於,一位繪圖敍利亞難民思索宗教衝突的台灣畫家,登場美國藝術藏家雜誌 介紹藝術家羅展鵬》
* 許悔之為羅展鵬畫作詩如下:
每一個受損害的生命
都是一束小小的
不肯熄滅的聖光
在光之中
從天堂掉下的淚滴
匯流成一座海洋
看到受傷的靈魂
生起安慰的心
使我們貼近
慟子的聖母臉龐
走在天使的行列中
你的畫,是天堂的號角
*《陳文茜述寫羅展鵬畫作觀後感》試寫敍利亞女孩與教宗的對話
*我為天下人祈求麵包與土地⋯⋯教宗
*我只有空蕩蕩的衣服,一跛一跛地逃離追逐者,他們微笑號稱是奉主之名的血腥屠殺者⋯⋯敍利亞女孩
*你和我的信徒需要的只是彼此的愛⋯⋯教宗
*我沒有童年,我沒有國度,我沒有家園,我的生命只有炮彈、永無歇止的炮彈。我的世界沒有愛,沒有未來,我只有一個身份,難民⋯⋯敍利亞女孩
*但是你的主和我,我們曾經在同一塊土地享有同一個聖城⋯⋯教宗
*你的信徒以荊棘為冠的信仰,把我們連根拔起,憂傷是您的心,被征服是我的命運。駭人的夜裡,月亮昭告殘暴將無止歇地纏繞著我,直到死亡刺穿我。我沒有焦灼的路,血在我的額頭、我的心、我的手中淌下,他們告訴我那是聖母憐憫的淚水。我已在森林中走失,我找不到您的指引。撿起路邊一根黑色枯枝,我一度以為那是某個先人殘骸的骨頭,我看到龜裂焦黑的枝幹,前方是著火的家鄉,還有母親痛苦撕裂的尖叫聲。
我知道我已被遺棄,我沒有童年,我沒有國度。
只有在林中作夢,鳥兒偶爾歌唱,我停了下來,我被林中漫游的迷霧籠罩著,我的頭,低垂、入睡,遺忘。醒來後,我知道只有死亡可以結束這一切。⋯⋯敍利亞女孩
*我無法棄絕對你的愛,在寧靜月色下,在白日光影中,可憐的孩子,今晚我將為你守夜⋯⋯教宗
(文字/陳文茜)
*美國藝術藏家雜誌報導:
「……出身於台灣的羅展鵬如謎般讓觀者縈繞於心的作品,不僅促使藝術家與收藏者思索肖像畫的本質,也為肖像畫重寫定義」。
這是阿卡迪亞畫廊主Steven Diamant,對羅展鵬作品的評論。
《美國藝術家雜誌》的報導,評論羅展鵬此次參展的作品《霧》(The Fog)「反映在包含歷史、戰爭、跨文化等不同生存情景下的人臉面容」。
-\-\-\-\-\-\-\-\-\-\-\-\-\-\-\-\-\-\-\-\-
“…the mysterious and haunting works by Lo Chan Peng from Taiwan, the “rules are being re-written” as to what artists and collectors should consider as a portrait”, says gallery president Steven Diamant.
The artist explains, “My works reflect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men face in life, including history, war and cross-cultural events. The Fog indicates the complex feelings one feels and how they reflect on one’s appearance; It can also be seen as a self-portrait”
Taken from American Art Collector, January 2020, Issue 171, pp 127-128
*作品《祂說:成了》中,在受苦難的敘利亞難民小女孩上方,有著高高在上的教宗,左右相對著哭泣跪拜的天使、後方默默背著十字架的耶穌與右方的超人,試圖表達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及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其種族,本來系出同源的關係。同時,也突顯巨大政治及宗教權力機器,對渺小個人生命的摧毀與影響。然而,羅展鵬認為我們必須要在這樣無可避免的現實框架中超脫,這個世界的戰爭才能結束,宗教才能昇華、人性才得以覺醒。
*同樣的教宗的形象,出現在作品《靜默的觀察者》中。